《黄天之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天之世- 第5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起同样回了一礼,笑道。
  “若是没有军侯,恐怕我都已经成了碑文之上的刻字了,无论身在何处,军侯永远都是我的上官。”
  韩才面色严肃,郑重其事道。
  华阴之战,是王起将他死人堆里拉了出来,所以他对于王起一直以来都十分恭敬。
  “驿站的工作这段时间比较忙,但是也别忘记去陪家里人,前端时间我在军营里面听说的时候,你家里又添了新丁,当时忙着赈灾不得空闲,这些东西算我们几个的随礼,可别嫌少了啊。”
  王起从怀中取出了一个钱袋,交给了韩才。
  钱袋里面的钱并不多,明国如今的制度颇为针对贪污腐败。
  官吏将校之间正常的婚嫁等收取礼金等等毕竟是一直以来的习俗,肯定是不能强行取缔,强行取缔只会适得其反,引起不满。
  但是许安对其还是做出了一定的限制,为的就是阻止以礼金的方式行贿赂之事,这样的事情在后世屡见不鲜。
  当然反腐的手段肯定不只是从制度上,还有鹰狼卫和各地的提刑司等监察机构。
  “放心都是规定之内,不用担心审查。”
  送完了礼金,王起和韩才寒暄了一阵,便听到了铃响的声音。
  “去并州的车到了,那我们就先走了。”
  各地的守备军其家眷一般都就地安排,军区兵也是一样。
  黄天使者、腾骧卫是亲卫军,家眷都安置在长安城内,至于陷阵营都是由囚徒组成,其家眷自然是没有移动。
  黄巾军的直辖军,主要是由武卒、锐士两部构成,如今经历了数次扩军,武卒已经有了一万人,而锐士也有一万余人,各有三营。
  因为称帝建国的原因,黄巾军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不再称为黄巾军,而是称为明军,军服仍旧是还是用土黄色为主。
  原来黄巾军的军制大致和汉军相仿。
  十人一什设什长,五十人一队,设队率,百人一屯设屯长,前后左右中五屯为一曲,五百人一曲设军侯,前后左右中五曲为一部,五曲一部设军司马。
  另外每队设有符祝一名,领亲卫伍,共五人,平日间为队内的军兵们讲解太平道经义,军规,曲有符长,部有祝长。
  本来符祝还兼任军法官一职,不过许安在后续从鹰狼卫中分离了一部分人,并以此为骨干,成立了宪兵部队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之后,军法官的职位便被宪兵接管。
  营是属于特别的建制,不受人数限制,具体以军令为主。
  从下至上,按照部队的规模大小,黄巾军的军队组成有什、队、屯、曲、部,五级。
  改革之后,太行、两郡、巴东、漠北四大军区,分别设军,其实军一直就在称呼,只是落实到纸面之上。
  彻底取消了甲乙丙丁等编号,而改用更为直观的数字编号。
  守备军和屯田兵仍按照原来的建制,因为他们基本都以曲、屯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以屯所的行驶,部一级规模的军队只有在四州的兵备都护司手中掌握。
  直辖军的家眷大多都被安置在了长安城附近,也就是应天郡内,他们大多数都在第一波移民的队伍。
  但是故土难离,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并州,习惯了并州,对于军卒的家属自然是不能强行逼迫,而王起的家眷就就留在了并州。
  不过并非是并州原来的九郡,原来的司隶河东郡被划分到了并州,王起的家眷如今就住在河东郡其实也不远。
  越来越多的铃声响起,官道之上,尘埃扬起,一辆接着一辆的四轮马车在车夫的吆喝声缓缓向前。


第七百四十九章 勋章
  官道之上,铃声不断。
  不时便有载客的马车和商队从官道之上疾驰而去。
  中州自初平三年(192年)到如今中平五年(194年),已经安定了两年的时间,凉、并也很久都没有经历过了战事。
  前段时间的灾荒使得大半个中州的农户都没有了生计的来源,但是随后由中书府牵头,于各地修缮官道; 兴修水利,修学坊,建工坊,大修长安,以此为由征募了大量的民工,以工代赈。
  仅长安城一地; 便征募了数万名民夫,修建城中的里坊。
  东西两市是最早建立完毕; 但是其余的地方都还是处于修建之中; 不然当初那样强度的地震,也不会造成了如此多人的伤亡。
  除去住人的里坊,还有学坊之外,长安城之中还专门有划分工坊的位置所在。
  长安城中的工坊并非是一般城市的工坊那样规模很小,只负责生产普通的农具用具,有几处的工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坊,也就是军工坊。
  除了修建内城的民夫之外,征募了不少的民夫修建外城的城墙,还有便是长安城城外十二条主干道的道路修缮,各地的驿站的兴建工作。
  设计之中的长安城,经历了近两年的修建其实都还没有修到一半,外城廓很多地方都只是建立一个框架,甚至都还没有完成城墙的合围,有一部分的地方都还是军队在驻扎。
  加上此前灾荒时期赈济的粮食; 中州受灾的百姓基本的生活都还有着保障。
  长安城中直辖军的军卒,还有各地的守备军、军区兵也开始分批次放假。
  很多的军卒开始踏上回乡的路,在明国的内部出现了一股股流动的人群。
  官道沿线的车马行全部都加班加点想要趁着着大好机会多挣一些钱,在如今的明国之中; 军卒的俸禄并不算低,久在军营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消费的地方,只有军中的一些补给可以购买并不多,军中严禁赌博,因此都积攒了下来。
  虽说长安的市集中有很多珍奇玩意,基本上很多的东西都应有尽有,但是有些东西毕竟是有保质期的,不便于保存,沿路也需要吃饭等等。
  因此在各地的驿站,还有一些交通要道的居民便找到了一个商机。
  他们挑着家中的吃食,简单的做成成品,便挑着前往驿站和官道的旁边支起了小摊。
  于是乎,这些地方的驿站还有官道旁边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临时小集市,过往的行人商队很多都会驻足。
  因为自家的东西,因此这些东西颇为便宜,很多商队干脆就直接搜罗一番,作为日常的补给。
  而那些返乡的军卒手中有不少的闲钱,他们大多都是武卒和锐士,军饷比其他的部队高了许多,而且因为战功的缘故又得到了不少的封赏。
  军中规定军人每一年都有假期,但是有时候征战,这些假期就不可避免的冲掉。
  现在还是战争的状态,很多的时候无法保证能够放假。
  如今好不容易放假一次,衣锦还乡的意识也影响着大部分的人,所以因此很多人都没有太过于吝惜钱财,大包小包买了许多东西。
  很多的返乡的军卒在路上看到独特、好玩的东西,都会买上一些,准备带回家中。
  十月入秋,天气已经逐渐转冷,北风凌冽,但是依旧无法阻拦那些返乡的军卒。
  陈伍独自骑乘着粟马,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不紧不缓的在官道之上行进着。
  这匹骏马并非是军中的战马,而是他购置的一匹普通驮马。
  在太行山林虑谷集训的时候,他和王起、钟厚、田璋、杨木四人相识一起被分配在赵绩的队伍之中,后面又因为葵城之战记住了当时作为掌旗官的赵絮。
  葵城血战,赵絮的大腿被敌人的长戟划破了衣甲,但简单的包扎之后,他还是选择重新回到武卒营之中,而不是留在安全的伤兵营,反而重回战阵。
  就算是一瘸一拐,但是赵絮却依旧是紧紧的握着队率的旗帜,在战阵之上也没有丝毫的拖延他们半分。
  陈伍没有和其他的军卒一样搭乘四轮马车,王起、钟厚的家人在河东郡,田璋的家眷在左冯翊。
  杨木的平时沉默寡言,这一次分别之后,也是不知道去往了哪里,一直以来杨木好像都是独身一人,陈伍知道杨木没有父母,杨木和种厚等人都是太行贼杨奉的属下,赤石岭之战后,太行山贼杨奉败亡之后,经历过审查厚,杨木等人也被并入了黄巾军中,他们也就这样成为了队友。
  一直以来每到休假的时候,杨木最后都是独自离开,也没有提及过自己家里的情况。
  这一次杨木似乎乘上了一辆前往弘农郡的马车,并没有和王起他们一样前往河东郡,不过他的目的好像也是并州。
  陈伍并不清楚杨木的行踪,虽然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既然杨木避而不谈这些事情,他们自然也不会主动提起让杨木感到为难。
  赵絮则是就住在长安城中,毕竟他的兄长是赵绩,如今鹰狼卫狼卫的镇抚使,其家眷也被迁入了内城,毕竟赵绩所做的工作重要无比,其家眷也要好好的保护起来。
  绣衣使者和魑魅无所不用其极,若是抓获敌军特务机构统领的家眷自然是不会优柔寡断,心慈手软。
  赵绩想要赵絮调入了鹰狼卫之中,但是最终赵絮还是拒绝,如今也是率领一屯。
  除了钟厚现在是王起的亲卫队长之外,陈伍、杨木、赵絮、田璋他们四人都是屯长。
  车铃声不断的在陈伍耳畔回响,陈伍并没有着急,他家离得不远,就在长安城的南方不远处一处军屯所中。
  他出发的是中午,等到黄昏之时绝对能够赶到家中,现在头顶的太阳已经开始西斜。
  远方的地平线上,陈伍已经看到了不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那里正是军屯所的位置,也是他如今家所在的方位。
  马蹄踩踏在官道之上发出了清脆的响声,马背之上,陈伍的身形也随着驮马的走动而摇晃,他已经习惯了这马匹的运动。
  在军中他就经常骑乘着战马,骑乘着这些更为温顺的驮马,自然是驾轻就熟。
  富贵须还乡,衣锦当昼行。
  现在在明军的军中,军服分为三种,一种是作战使用的戎装,另一种则是举办仪式,比如接受授勋之时穿戴的礼服,还有一种便是常服。
  受限于条件的原因,三种衣服之中,礼服暂时只发放到屯长级别,礼服的形制大多都是以鹰狼卫为底进行了一些改进,基本只是在边角处加了一些麦穗花纹作为修饰,虽然形制很好看,这个时代很多的衣服都单一色调没有什么装饰。
  但是陈伍现在穿的这一身礼服并不见丝毫的单调,而其他的屯长穿着礼服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是单调的。
  昔日的黄巾军,也就是如今的明军,能够称为屯长的人基本上都是经历了数场以上的大规模战役,或者是斩获了足以够升迁的军功。
  黄巾军的勋章制度从中平五年(188年)开始,到如今已经有整整的六年的时间了。
  如今明军共有四种类型的勋章,其分别是:战役勋章、特殊勋章、军功勋章、勇气勋章、卫道勋章。
  战役勋章,每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之后,由中军府发放同名的勋章给全体参战官兵,作为对于全体参战官兵的嘉奖。
  中午五年勋章制度刚刚实行的时候,第一批被授予的勋章名为朔方勋章,就是因为其战役的名字名为朔方战役,那名为“朔方”的勋章,是他们参与朔方之役的证明,是对于他们的嘉奖。
  在战役之中的阵亡者也会收到同样的勋章,他们的勋章将会随同阵亡通知书送到他们家眷的手中。
  战役勋章是最好获得勋章,也是拥有量最大的勋章。
  不过明军之中有一枚战役勋章却是宝贵无比,虽然发放量很大,但是他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一些军功勋章和勇气勋章。
  初平五年,三月三日,开国大典举办之后。
  明军内部再度发放了数批勋章,这其中有一枚勋章,名为“太行勋章”,仅发给自太行山时期便加入了黄巾军中的老兵,而陈伍如今就有一枚太行勋章。
  特殊勋章,字面意思,就是意义较为特殊的勋章,比如开国大典之后,每一名军卒都有太平勋章,甚至包括了那些退役的军卒都得到了太平勋章。
  一些特殊的事件,具备着重大意义的事项便会推出相关勋章。
  还有便是一些特殊的部队拥有特殊勋章,每一名黄天使者都拥有一枚名为“黄天使者”的勋章,他们是黄天的使者,他们已经证明了他们忠诚。
  功勋章是需要立下比较大的功劳,才能有拥有,中平五年时勋章制度刚刚确立之时,由许安亲自颁发的“漠南勋章”就是军功勋章。
  至于勇气勋章,也是字面上的意思,授予拥有卓越勇气的人,比如先登,殿后的部曲。
  卫道勋章,则是这所有勋章之中最难获取的勋章。
  只有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者,才能获得卫道勋章,赵绩有一枚铜质,一枚银质,分别是因为粉碎了汉军奸细的阴谋和帮助解决了漳水大营的疫病。
  卫道勋章如今总存世量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