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赵溢把手中尺笔一扔,得意地说道:“徽州到饶州,全程四百二十里路……”
“地图上,直线距离明明才三百里。”
“大哥,别动不动就这么坑我!这里画着等高线,说明是山地地形。忽必烈携带大量粮草,就必须寻找一条可供车辆行驶的道路。我找的这条路,绝对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捷径。所以,按照日行六十里的最快速度,忽必烈的辎重,最快也得七天才能到得了饶州。
长江近日上游大水,流速变快,自扬州到鄱阳湖入江口,咱们水军的行船速度虽然会降低一成,但是七天之内,应该也能赶得到饶州。可能堵不住元军主力,起码可以拦下他们大部分辎重!”
赵溢得意洋洋,正准备朝四周睥睨一番,却看到了倚在帐门处的赵权,小脸蛋立时微微一垮,忧怨地喊了声:“爹——”
赵权眼角扫过,三个老师只有侍其轴对着赵溢微微颌首。
其他两个人,尤其是贾似道的眼中,闪过一阵阵的迷茫。
一张地图之上,能看出高山河流也就罢了。还能测出如此准确的距离?等高线又是什么?水流流速,还有逆行,又该怎么测算?
赵权心里微微一笑,最近也是奇怪,很喜欢看着贾似道被打击的模样。
也好,让他明白,凭他的才学,也不一定可以全方位辗压自己年方十岁的儿子。
赵权走到儿子身边,揉了揉他的脑袋,又在屁股上轻拍一巴掌,说道:“滚吧,去把你辛大伯叫来。”
“哎!”赵溢兴高采烈地蹦了出去。
辛邦杰与姚枢同时踏入中军大帐。
“如何?”赵权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几人落座。
“谢太后等人,依然住在皇宫之内,一切安好!”姚枢瞟了一眼贾似道说道。
贾似道面无表情地拱了拱手。
“没见到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临安。”姚枢接着说道。
“应该还在临安,估计是不敢出来。”陈耀补充道。
刘秉忠默默地叹了口气。
“出面和谈的是元国中书省右丞张易与中书省左丞贾余庆。”
一个汉臣,一个宋国降臣。忽必烈走后,由这两个人主理临安政务。
所谓的中书省,能管的地方,也只剩下临安了。
“这两人,并未拒绝投降,但是提了一大堆的条件。”
提条件,这本在赵权的意料之中,他点着头,示意姚枢继续。
“其一,镇守临安的霸突鲁与张弘范不能杀,而且在交出临安城后,张易会与真金太子一起,随着蒙、汉军队撤离临安。”
“他们这是投降吗?”侍其轴忍不住问道。
“那些宋臣呢?”贾似道忍不住问道。
“咱们发布的必杀令中,并没涉及宋国降臣。因此贾余庆倒是真心愿意投降,不过他代表一些宋室皇族,提的要求却更加可笑。
第1066章 临安攻略
包括荣王赵与芮在内,要求恢复原来的宋国王爵称号,恢复他们原先的官职与俸禄,同时归还被元国强行征走的所有田地。
以及,补偿此次元军离开临安时,被他们征走的粮食与财物。”
众人面面相觑,是谁给这些宋室皇族如此的勇气,敢提出这种要求,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贾似道脸上怒气隐现。
就是这个荣王,当年自己在推行“公田法”时最大的阻碍者。贾似道曾亲自登门,费了无数口舌劝说,他最终只让出万余亩田地。
元军一来,荣王名下近万顷良田被强征,他却屁都不敢放一个。如今竟然还有脸要求由权国归还他的田地!
“此外,张易还要求先向临安提供十万石粮食。”
“临安粮食还能支撑多久?”赵权问道。
“按张易所言,最多坚持五天。”
“我的估计是十五天,如果让大多数人挨饿的话,守军应该在一个月内不会缺粮。”陈耀补充道。
赵权缓缓地吁了一口气。
这忽必烈,真够狠的啊!
把百姓的口粮全部抢走,留下全城嗷嗷待哺的近百万人口让自己头疼。这招很恶心,却不得不说是对付大权国军队最有效的手段。
哪怕不会让自己手忙脚乱,也势必可以拖住大权国军队的精力,以延缓追击元军主力的速度。
“临安百姓,有何反应?”
“大多数人似乎都是一副无所畏模样。张易以中书省名义通告全城,只要大权国答应他们一些微不足道的条件,留守的元军便会放弃抵抗,举城而降。到时,大权国一旦接管临安城,全城的百姓就不会有断粮的危险。”
果然,没有人会想着主动反抗元军,宁愿坐等别人的恩赐,也不愿意冒着危险去掌控自己的命运。
只是赵权也明白,如此要求临安的百姓,也许纯粹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哪怕是千年之后的百姓,不也是如此吗?
赵权淡淡地说道:“投降的条件,我们不会做任何的退让。首恶必诛,蒙古兵必须死,凡是手上沾有百姓鲜血的士兵,必须得服满一定年限的劳役之后方得释放。”
“若是和谈失败,要攻打临安吗?”
赵权摇了摇头。
大权国军队先期登陆浙江的主力,大多已经向西追击元军主力。留在临安城外的兵力,其实连一万人都不到。凭着这些兵力,别说攻打临安,一旦临安守军发狠出城攻击,都未必能挡得住。
当然,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正赶赴临安。可是哪怕来得再多,想攻下十万守军的临安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看先别管临安了,让那些人饿一阵子再说。”侍其轴说道。
“张易此举,很可能是想利用这些条件激怒大权国,甚至是有意地让我们发动对临安的主动进攻。以此博得临安百姓对于元军的同情,有利于他们更长时间的坚守。”刘秉忠说道。
赵权微微颌首。
“那,真的不管临安的百姓了?”贾似道有些纠结地问着。
赵权两手一摊,“你们家荣王,如此口气!估计也是被张易指使,跳出来恶心咱们。这且不论,诸位以为,咱们可以先往临安里送去十万石粮食吗?”
所有人都默默地摇了摇头。
十万石粮食,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旦进了临安,估计一粒米都不会落在临安普通百姓的口中。
单单十万城守军,一个月就得消耗粮食六万石。
而且,以大权国的粮食储备,应付涌入福建的江西百姓还不成问题,同时再向临安供应近百万人之需,绝非一件轻松之事。
好在江西一把火烧了许多地方的麦田之后,让元军军心大乱,匆忙撤军之际也放弃了对其他地方粮食的收割。
因此,只要再缓过半个月时光,秋收之后,粮食问题终究也不会成为大问题。
“粮食正在调集,但是哪怕现在有十万石粮,我也不同意直接送进临安。”陈耀起身说道。
“老规矩,我会让临安城的密谍,告诉临安的百姓。愿意离开临安,咱们尽力安置,起码会保证他们平安熬到临安城被平定的那一天。
出不了城,他们自己想办法。
或者他们就得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拼杀,或者,等死!”
在座者,如今都算是杀伐果断之人,只是能以这般近乎冷漠无情的态度对待临安百姓的,大概也只有陈耀一个人了。
贾似道默然无语,他也明白,让大权国军队牺牲大量的士卒,去攻打临安城、解救对于大权国并不友好的临安百姓,于情于理都难以说服别人。
赵权沉思片刻后说道:“临安的军事行动,以防为主,重点是截杀可能离开临安的元军。这事,由辛将军负责。”
辛邦杰抱拳而应。
“临安百姓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参考陈耀的思路,劳烦刘先生与师先生全权打理。”
贾似道微微一怔,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与大权国的军事行动。刘秉忠应付元国在临安的文臣武将,而故宋降臣与临安百姓,显然是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麻烦。
贾似道有些头疼,他可以想象得到,要面对的会是一群什么样的临安百姓。
因为恐惧而带来的慌乱,因为不满而导致的崩溃。
谩骂与责难,将会彻底淹没自己这个以“卖国求荣”而闻名的宋国故相。所幸,国主把刘秉忠顶在自己的前面,可以让自己避免直接面对愤怒者的口水。
赵权没再管纠结之中的贾似道,把桌案上的地图重新捋平,问道:“前方战况如何了?”
几个人脸色一正,聚拢而来。相对于临安百姓的安置,如何对付正在撤退中的元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先说江淮之间的元军。”辛邦杰开口说道:“总数不太好统治,有一定战力的士兵不下五十万,但若算主力部队的话,只有蒙军两千余,汉军五万。”
“与之应战的,是已经陈兵于河南南部的三万西北野战军与两万真定军。以及占据整个两淮东路、正向两淮西路推进的黄淮野战军与部分中原野战国,共计三万五千人。”
第1067章 胜利的天平
陈耀在边上,把代表元军的蓝旗与代表大权国军队的红旗,分别插在地图之上。
“荆湖北路的元军,看似数量众多,但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当然,咱们想在短时间内将其剿灭,也没那么容易。不过,将其控制在江淮之间,还是没有问题的。”
“如此,荆湖北路与两淮西路,战后重建堪忧。”侍其轴悠悠地叹了口气。
战争一起,赤地千里。如今能做的也只有尽可能的控制被波及的地域。重建,毕竟是完全夺得这场战争胜利之后才会考虑的事情。
“长江以南元军,除集中于荆湖南路的十万兵马外,不算临安守军与其他地方的降元宋卒,还有江南东路有三万,大多集中于徽州;加上正往江西撤退的浙南元军,江西元军数量近四万。除此之外,就是广南西路一直到云南,还有近三万的元军,守住他们的退路。”
差不多二十万。
数量不算多,但是这些兵力可以算是元军最精锐的部队了。
地图之上,荆湖南路的蓝旗最多,其余的蓝旗大多分布于徽州、江西一直到云南沿线,令人看着一目了然。
“这一次,咱们采取了不少针对性的措施,加上忽必烈担心被堵在浙江,撤得匆忙。因此被其胁迫的百姓倒是不多,省了咱们许多的麻烦。”辛邦杰继续说道。
张世杰出兵湖南南部,收罗了不少避战的百姓;权承智潭州一战,不仅救下潭州百姓,还通过攻取岳州,将湖南北部不少府县的百姓收入岳州。
在缉侦局密谍的帮助下,江西数场大火,又成功地将不少百姓迁去福建。
如此多管齐下,留给匆忙西撤的元军,已经没有多少可劫持的百姓了。
“我军如今已经到位的部队有,岳州水军一万以及宋军三万人;衡阳张世杰部三万,李庭芝另外两万宋军已经北上即将进入湖南;文天祥部有三万宋军。
此外,就是已经追击至徽州的大权国主力军队。
其余的,还有六万野战军部队,会自长江分别进入鄱阳湖与洞庭湖。”
地图上的江西、湖南两地,布满红、蓝两色小旗。蓝旗在内,红旗在外,已经形成了一个诺大的包围圈。
双方如今在湖南及周边的兵力,相差无几。
从表面上的战力分析,元军主力显然稳胜权、宋联军。但是权国军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援兵自中原、自东北,甚至从漠北、从萁国等地,在赶往江南;宋国各地的散兵游勇,在不断地被整编,而后向各地战场输送。
而元军已经再无可能得到一兵一卒的补充了。
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大权国军队倾斜。留给赵权等人的问题,依然只有一个。
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来取得这场决战最后的胜利。
……
正如赵溢所计算的那样,从徽州到饶州,忽必烈走了整整七天时间。
忽必烈一边西撤,一边收罗散落于各处执行剿杀宋国残余部队的元军。然而,却又不得不分出一些兵力,去堵截围追而来的权、宋军队。
结果到了饶州时,元军主力不增反减。
派出去的游骑兵十不存一;外围的兵力不断被伏击袭杀;还有不少士兵莫明地地,就此消失不见。
不仅仅是所剩不多的宋国降兵,连汉军内部都开始出现军心崩溃的苗头。
元军,必须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提升自己的士气。
然而,哪怕元军此时敢战、求战,也根本找不到与之一战的权军主力部队。
诱不到、逮不着、追不上、杀不了。
与权国军队交战多年,忽必烈深知这支军队的奸滑本性。可是原来蠢笨不堪的宋兵,竟然也开始变得滑不溜丢,这就让他感到了极度的不适。
饶州距离潭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