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4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平定中原之后,大权国势必要攻略江南。但是在此之前,若能先取大义、再得民心,那大权国在一定程度上,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梁申、姚枢与赵复若有所思,其他人则茫然地看刘秉忠,不知所云。
    权宋天下

第1023章 无奈
    在赵权的默许之下,侍其轴重新给这次军事会议定了调子。
    此后数年,在宋元之战彻底分出胜负之前,大权国的所有重心将放置于百姓身上。对中原百姓的继续安置,以及对宋国的百姓的救济。
    这个计划的实施,看似简单,其实真的要落到实处,困难重重。
    粮食,是最大的困难。但是只要中原基本安置完成,以中原与东北的产出,应付数百万江南宋人,还是勉强可以做得到。
    人手,是第二个问题。不过随着中原百姓安置稳定后,从中还是可以抽取一定的人手来配合下一步的安置计划。
    危险依然在于忽必烈,一旦元军攻宋失利,携百万流民反攻中原,便会令中原重新陷于战乱之中。而面对百万流民,除了将之屠杀,大权国军队能否有其他的应对措施?
    更可怕的事情在于,宋国会不会突然与元国重签盟约,转过头共同对付权国?
    对于这些可能恶化的局势,提前做些预防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就此退缩而让出中原之地。
    为此,赵权将此次军事会议扩大为政府工作会议,并制订了大权国的第五个“五年计划”。
    政府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只有一个核心,就是百姓。遗留在中原的至少两百万元国百姓、被忽必烈胁迫至淮南参战的百余万百姓,还有宋国即将被卷入战火的近千万百姓。
    想全部把这些百姓解救出来并进行妥善安置,绝无可能。
    尤其是宋国的百姓,想让他们逃离战火,只能在合适的时候局部介入宋元之战。
    经过数天会议,大权国中枢官员做出了几项重要的决策。
    一是扩大征兵范围,尤其是面向漠北的牧民,鼓励他们以辅兵身份加入各区野战军。
    二、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利用冬歇时节,全面修复中原除河南之外的灌溉体系,保证来年春耕的全面展开。
    三、扩大北高丽的棉花种植面积,鼓励商人投资棉纺织厂,以准备御寒的衣物。
    四、增加肉马饲养力度、加大一些常规药品的生产进度。
    五、增加水泥、帐篷、煤炉、陶罐食品等战备物资储备,质量等级可以适当放低。
    六、加大对海军的投入力度,包括战船与水兵的培训。
    七、向日本国租借九州岛五年时间,用以粮食生产;或包购九州全岛五年产出的所有粮食。
    八、通知李勇诚,开始在台湾北部大规模建立安置营地,同时全力收购占城等南洋诸国粮食,屯集于台湾备用。
    九、两年之内,在河北、河南、山东以村镇为单位,建造两百座土楼。争取让受安置的百姓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保能力。并以各座城池为核心,联结这些土楼,在中原南部形成初具规模的防守体系。
    时间!
    无论是大权国,还是元国或宋国,都需要时间来改变战场上的局面。
    然而,最不被时间眷顾的,无疑是宋国。
    十月初,夏贵属下,四川统制史炤,率一万宋军,自夔州翻越米仓山,插入均州。汇集均州三千守卒,顺汉水东下,援助襄樊。
    行至光化,遭遇元军万户董文炳阻击而溃败。宋军统制史炤战死。
    十月底,元军开始发动对襄樊的全面攻打。
    河南临战副统军讷怀,率军首先攻陷樊城东北八里白河旁的宋军据点古城堡。而后都元帅阿术、益都新军千户刘国杰驱八万宋国百姓,经过半个月不停不休的攻打,破樊城外廓。
    范文虎率宋国水军,自岳州北攻江陵,无功而退。
    时已入冬,襄樊两城,不仅粮草将尽,连御寒的衣物与柴火都已耗光。城守吕文焕令拆屋为柴,又挖出尸体燃骨取暖。
    城中,终于出现易子而食惨状。吕文焕巡视城防时,常常驻立城头,南望而泣。
    次年正月初,元水军总管张禧率领舟船烧毁联结襄、樊两城之间的浮桥后,再攻樊城。
    行军万户张弘范与河东新军万户李恒率先攻上樊城,樊城城破。
    宋国守将牛富、张汉英与统制王祀战死。樊城被屠,城内仅余数千守卒与平民,悉数被杀。尸体堆积成山,以威吓对岸的襄阳城宋军。
    此时,临安的贾似道,再次上书宋皇,希望可以前往前线督师,被拒。
    二月,苦等援兵不至的吕文焕,以襄阳城降元。
    荆湖北路,自此全部沦陷于元军之手。
    ……
    三月的小雨,滴滴嗒嗒地打在临安皇宫之内的凤凰山上。
    照妆亭前,海棠在细密的雨丝中相顾而灿烂。
    绕过照妆亭,顺着爬山廊,贾似道跟在魏邦身后,缓缓向灿美堂而去。路过的各个堂前廊间,时不时有些宫女内侍,闪出身来跪拜而迎。
    这两人,一个是大内最具实权的内侍,另一个则是已经完全掌控朝堂实权的重臣。
    然而,这两个人的脸上,如今却纠结着无奈的焦虑。
    灿美堂内,隐隐传出嫔妃们放荡的笑声。贾似道皱着眉头,远远停下。
    魏邦脸露尴尬之色,虽然他老早就让人通知自己的主子,太师要过来拜见,但是这位主子显然根本就没空把这事放在心上。
    “太师稍候,容咱家前去禀告一声。”
    贾似道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子,依栏远眺,看向漫山烟雨。
    轻轻颤动的枝叶,挡住徐徐而来的江风,却挡不住随风而下的料峭寒意。伴着如珠玉落盘的雨声,凉气缓缓的穿体而过。
    贾似道背手静立,耳廓微动,努力地捕捉着从灿美堂内传出的些许声音。
    “官家——”
    “出去!”
    “……太师——”
    “不见——”
    “别烦我……”
    “美人,别跑……”
    “再啰嗦,我……”
    贾似道努力地压抑着内心的烦躁,半白胡须在斜风细雨之中,不住抖动。
    重回朝堂,一切顺利,顺利得有些超乎自己的想象。
    没有任何人反对自己重新控制朝政,也没有任何人对于自己受封“平章军国重事”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同意见。
    叶梦鼎彻底让出了全部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却是一个已经半壁残破的江山。
    若只是战场上的一时失败,倒也罢了。自己当时费尽心机气力,在浙西推行的“公田法”彻底被废,国家财赋因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再次崩溃。
    而最让贾似道无奈的,却是依然躲在灿美堂内的这位皇帝。
    为了打消自己督师前线的念头,官家竟然对自己避而不见。为此已经连续三个月不参加朝会。
    理由很充足,自己一旦离开临安,官家觉得没人可以保护他的安全,他会因此而感觉到害怕!
    权宋天下

第1024章 忧惧之症
    良久,魏邦才哭丧着脸走出来,脸上有一个红红的掌印。
    “太师,官家,官家染病在身……”
    贾似道抑制不住地一声怒哼,抬脚便往堂屋里走去。
    “太师……”魏邦急急伸手一拦。贾似道一巴掌拍开,推门而入。
    “啊——”堂内传出一声声惊呼。
    随后是慌乱的莺飞蝶舞,寸寸肉色晃过之后,屋内只剩下惊怒交加的宋国皇帝赵禥,指着贾似道,张着嘴却说不出任何喝斥的话语。
    贾似道收敛住自己的眼神,努力地不躲开撒落一地的各色衣物,瞥了一眼皇帝,躬身而礼。
    “你,你……”
    魏邦“膨”的一声,跪倒在贾似道身侧,哀告道:“太师,官家身染重疾,真的不能见客啊——”
    堂外一丝凉风掠入,赵禥脸上突然现出异样的潮红之色,而后裹了裹身上的薄衾,低头爆咳,带着浓浓的痰音。
    真的生病了?贾似道有些疑惑地看着魏邦。
    “太医怎么说?”
    “说是忧惧之症。”魏邦低着头说道:“需要静心休养,心情不能起落,不能受外界过多的刺激。”
    “朕,朕真的病了——”赵禥看着贾似道,委屈的口气中带着浓重的鼻音。
    “朕不是不想见你,只是怕影响到太师。朕可以倒下,太师不能倒啊——”
    贾似道叹了口气,躬身一礼,“微臣杂事缠身,未曾过问官家病情,臣之过!”
    赵禥举袖掩面,又是数声爆咳。
    魏邦膝行至榻前,轻轻地捶着赵禥后背。
    “不怪你——”赵禥停下咳嗽,语气显得从容了许多。
    “太师日理万机,不能因朕的身子再牵扯太师精力。只要太师在临安一日,朕自然会安全无恙。”
    贾似道神情一滞,自己还未开口,又被这个皇帝给堵住了。
    “官家,边剧日骇,江流数千里、江面数十屯,而脉络不贯。非臣督视,恐不能遏敌渡江……”
    “不——”贾似道话未说完,便被赵禥的尖叫声打断。
    “我,我绝不允许你离开临安!叶梦鼎走了,你也要离开朕吗?朕已经答应你了,给你所有的权力,让你完全执掌朝堂,你,你若是离开,元兵打到临安,我,那……该如何是好?”
    “官家明鉴……”
    见贾似道还想继续劝说,魏邦腾腾跑来,“扑通”地又跪了下来,抱住贾似道大腿,哭着说道:“求太师,莫要离开。你是国之柱石,怎能轻身涉险。而且,太师就忍心看着官家,因为你而加重病情吗?”
    贾似道一脚挑开魏邦,怒喝道:“官家既然身体有恙,你这奴才又是如何伺候的?旦旦而伐,如何能将身体养好?”
    魏邦双膝相错,又缠住贾似道大腿,涕泪齐出。“官家,患的是忧惧之症,他晚上孤身一人,难以入眠,因此必须……必须,得有人相伴。”
    贾似道颓然地看着一脸惊惶的皇帝,一声长叹。
    这个二十多岁的皇帝,本来应该最是精力旺盛之时,却因为害怕惊惧,夜夜需要妃嫔陪伴。而且不是一个二个,而是十几二十个……
    贾似道心中涌出一丝悔意,当年吴潜反对立今上为储君时,自己不仅没有支持他的意图,反而暗地里推波助澜,以致勃然大怒的理宗夺去吴潜的左相之位,才使自己如愿地踏上人生的第一次巅峰。
    理宗驾崩,自己被迫离开中枢,不是官家之错。自己重回朝廷,官家也确实对自己言听计从,朝堂之上,如今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的声音。
    胆小与惊惧,更不是官家的错,这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毛病。既然自己选择了奉其为主,就必须承担起这种后果。
    贾似道长叹一声,拂袖而去。
    ……
    山东,海州。
    城池依旧,但城头上的旗帜又变。不是宋军旗帜,也不是元军旗帜,而是一面绣着“黎军”的大旗。
    自元军驱逐百姓南征之后,山东再次陷入大乱之中,尤其是几易其主的海州、涟水等地。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出现了数十支的响马,各自占山为王。
    然而,整个山东南部,十室十空,大多响马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连劫掠的对象都已经没有了。
    只有一早占据海州的黎家军,已经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黎家军首领黎青阳,原是李璮部下沂州守将。李璮兵败后,黎青阳不愿归降元军,聚集了数十个兄弟入山为寇。以打家劫舍为生,慢慢地发展成为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元军南征宋国后,虽然并未发起对这些山匪的清剿,但是黎家军也与其他响马一样,被断了所有的生活物资来源而几乎陷入绝境。
    被逼无奈的黎青阳,主动遣人向大权国求助。运气不错,大权国虽然并未正式收编黎家军,却派了几个军事学院的毕业生给黎青阳,作为随军参谋。
    而后,大权军出动海军陆战队,攻占了海州城之后,将此城交给黎青阳,当作黎家军的驻地。
    身边有参谋,背后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黎家军迅速地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万人的军队。
    黎青阳觉得这一年的时间,是他这一辈子中过得最为爽快的日子。
    唯一的遗憾,是一直未得到大权国的承认,而将自己的部队纳入大权军的编制。
    不过,据那些军事学院年轻人而言,最多再有一年的考察期,只要自己做出足够的贡献,并且没有再出现杀害百姓之事,“大权国鲁南野战军”的建立已不远矣!
    “将军,大权国军部来信。”一个亲卫递来一个竹筒。
    黎青阳拆开一看,脸上顿时露出欣喜之色。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与元军的小战不断,但黎家军主要的任务是收罗山东南部各种难民。以海州城为中转站,通过海路将这些难民迁移至其他地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