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3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忽必烈手下的蒙古军团,迅速扩张到了十余万。
    五月中旬,忽必烈以驻守和林的也相哥为饵,佯装退兵,诱使阿里不哥重新发动对和林的进攻。而后迅速回师合围,一战将其彻底击溃,俘获阿里不哥,大胜而归。
    也相哥十万兵马正式入驻和林,并分出两支兵力,一支一万挡住西北的海都,一支五万向东,准备征服禾忽。
    可是,还未等忽必烈回到开平城,一份檄文突然开始在各个地方传阅。包括漠北的和林、漠南的开平以及中原的燕京、真定、保州等所有汉军万户所管辖的城池。
    檄文有蒙、汉两种字体,印刷极其精美,并装订成一个薄薄的册子。
    所述内容,从蒙哥发动的攻宋之战开始,细细分析忽必烈所有的行为。
    霸突鲁任中路军元帅时的懈怠,是为了给忽必烈的上位腾出位置。而忽必烈接任元帅后,并没有按照蒙哥汗的旨意,从中路攻打宋国以配合在四川苦战的蒙哥主力,反而一路缓缓行军,将主要精力都放于收罗中原民心之上。直到得知蒙哥长子班秃意外死于战场之后,才突然加速行军。
    而蒙哥之死,也在这份檄文中,得到极为详细的揭示。
    忽必烈派出亲信,与当时担任蒙哥汗的书记官耶律铸勾结,威逼利诱随军巫医给蒙哥换药,令其加重病情,最终暴毙于钓鱼城前。
    所有的言行,都有证人证言。包括被灭口的巫医临死前的一封亲笔书信、忽必烈亲信齐禄的证言,以及许多涉事的将官。这些人有的已死于意外,有的已经失踪。有的公然宣称已经躲至安全所在,只要有需要,便可现身作证。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了,忽必烈是蒙哥汗之死的最大元凶。而耶律铸,这个蒙哥的亲信、曾经身居高位的中书相公,则是最大的背叛者与罪魁祸首!
    檄文的最后,对忽必烈的无耻行径进行了最大的谴责,并号召全天下蒙古人共击忽必烈。同时要求,忽必烈应立刻将耶律铸斩首示众,以暂时安抚全天下的愤怒。
    耶律铸,根本不配活在这个世上!
    而忽必烈,也不配成为蒙古国的汗王!
    天下,因为这份檄文而轰动!
    最先被击垮的,是留守和林的也相哥。
    也相哥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次子,算是东道诸王中,最早表明支持忽必烈的王公。
    可是,即使是他,看到这份檄文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此事定然并非作假。
    统帅不过犹疑,而手下的蒙古将士,被人稍一怂恿,便发生了哗变。尤其是原来被迫投降的阿里不哥部属。
    在和林西侧,准备与海都作战的一万蒙古兵,全部反水投附海都。
    而打得禾忽几无反手之力的东路军,则立时溃散。禾忽在收罗了两万降卒之后,趁势急攻和林。
    内乱未平,强敌已至。也相哥根本无法抵挡气势如虹的禾忽,被迫率领最后愿意跟随他的近万人马,仓惶撤离和林南下。
    和林,再次易主。
    阿里不哥兵败之后,本已走投无路、准备随着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的蒙哥之子玉龙答失,转投和林。并且向禾忽奉上了蒙哥大汗的玉玺。
    禾忽在和林,正式登基为汗。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七十章 担责
    在距开平城西北百里之处的忽必烈大军营地内,一片肃穆。
    十多万的大军,却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喧哗之声。
    天空中,似乎有一层浓重的乌云压顶,让全军将士都喘不过气来。
    只有在守卫森严的中军大帐之内,才隐隐传出一些争执之声。
    忽必烈看着堆在自己面前,近百本的檄文,牙根紧咬,脸色冷若腊月的冰霜。
    徐世隆战战惊惊地跪在座前,伏地而禀:“开平城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万多份这种檄文,现已几乎收缴。但是被私藏的,可能远远不止此数。此外,开平城外,所有的牧族部落与村庄,都有檄文发现。据臣估计,单就开平城周边百里之内,恐怕就有不下十万份的檄文散播……”
    帐内隐隐出现“咝、咝”的抽气声。
    十万份啊!而且还光是开平城附近。
    若是加上燕京、河北、河东、陕西、山西、河南以及漠北各处,总理不得有百万份。这得花掉多少的资金与人力来印制?
    而且,数量如此之多的檄文,一夜之间出现于横跨数千里的各处城池内外,这幕后之人显然早已筹划多时。
    而开平城、大汗以及中书左丞相耶律铸,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这是严重的失职。若不是高天锡已死,此人当诛!
    忽必烈咬着牙,一字一顿地问道:“诸君,可有良策?”
    帐内文武,鸭雀无声。
    历来檄文,真正要做到传檄天下,没有经年数月,哪有可能做得到。
    同样发布檄文以应对,无论是反驳、谴责或是辨解,对于窦默这些大儒来说,都不是件难事。可是别说数量如此巨大的印刷与制作,单就短时间内撒发中原各地,便非如今的开平中书省可以解决。
    大权国的组织能力,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浓浓的忌惮。
    “怎么了,没有一个人有想法吗?”忽必烈冷冷地问道,心头掠过一丝难以明言的情绪。
    有愤怒、有无奈、有烦躁,还有一丝丝的后悔。
    他觉得,这么多年来,最让自己得意的事情,并不是成为蒙古国的汗王,而是对于这些汉儒的利用、驱使与掌控。
    蒙古国的汗王,绝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全天下的共主才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汉人与儒士,是自己迈向终极目标绝对不可或缺的助力,但也是自己有一天真正君临天下时,最大的障碍!
    其实忽必烈与蒙哥有一点是一样,他们在骨子里根本就瞧不起这些汉儒。也一样担心,依赖汉儒,总有一天,会让自己的辖下之民,忘记了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牧民血统,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语言与历史。
    蒙哥因此而几乎完全摒弃了对汉人的使用。但是忽必烈却有所有不同,他要利用并榨取汉儒的所有资源,而后渐渐将这批人隔绝于管理层之外。
    温水煮青蛙,当这些汉儒有一天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对国策、对朝堂产生任何影响的时候,想反扑便已完全无能无力了!
    可是如今看来,自己的脚步,似乎太快了一些。
    最有能力的刘秉忠,已经被贬去燕京;最敢进言的郝经,却被派去与宋议和而身陷宋境。如今朝堂汉儒之中,原来最擅长避祸的窦默,却隐然成为了诸公之首。
    把脑袋深埋于地毯之上的窦默,一边忍受着令人作呕的腥骚之味,一边努力地平复着自己心中的悔意。
    大汗令郝经使宋时,自己其实应当出言反对的;大汗贬刘秉忠去燕京时,自己其实应该出言进谏的;大汗亲征和林时,自己最应该做的,是留在开平城,坐镇翰林院,而是不随侍在大汗身侧。
    大帐之内,悄然无声,没有任何人出声回答大汗的疑问。甚至似乎连众人的呼吸声全都停了下来。
    窦默后背之上的冷汗,不由涔涔而出。
    “窦默,你来说说——”忽必烈冷然的声音又一次响起。
    果然是我!
    窦默心里发苦,颤微微地说道:“微臣以为,此为躁言丑句,勿需理会。世人多健忘,过些时日,自会烟消云散。”
    忽必烈鼻子中,喷出一声冷哼。
    视线扫过,看到了欲言又止的史天泽。
    “史将军,你觉得如何?”忽必烈问道。
    史天泽,窝阔台汗时最早受封的三个汉万户之一。也是最早对自己表示出投附之心的汉世侯势力。
    而且,此人麾下的真定军,无论是在窝阔台汗时还是在蒙哥汗年代,都是蒙古国攻宋的最强主力军。尤其是在此次的和林之战中,年近六十的史天泽,在战场上却依然进退有据,立下不小功劳。
    河东刘黑马、真定史天泽、保州张柔,有此三人在,中原基本可以无忧。
    “大汗!”史天泽挺直着腰板回答道,“末将以为,窦先生有一点说的对。躁言丑句,没必要放在心上。”
    “除和林之外,中原最大的敌人,便是窝居东北的权国。大汗为人行事,他们如何有资格妄加评议?更何况,被敌人诬陷抹黑,岂不是常有之事。
    中原诸军,既然视大汗为共主,也不会因为一份檄文,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忽必烈听着,心头略略一宽,看着史天泽的眼神中,已现出一丝赞赏之色。
    帐内文武官员一堆,但是能一直保持这种坐姿的,唯有史天泽。
    蒙古诸将,一下马就是各种歪歪扭扭模样。而那些文臣,只要在忽必烈面前,便气短三分。尤其是这些年,忽必烈气势越盛,不怒自威,更令那些臣属轻易不敢直视。
    “只是,大汗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消弥这份檄文对于蒙古将士的影响。”史天泽继续说道。
    “你们汉人,知道对大汗表忠心。难道说,我们蒙古人对大汗便不够忠诚吗?”霸突鲁大怒。
    “霸突鲁将军误会了,史某的意思,是对于在外的那些蒙古人而言。两军交战,有时需要争取民心,蒙古人的民心向背,在草原、在牧民,而不是大汗如今掌控之下的中原。”
    忽必烈微微颌首,“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史天泽有些犹豫的说道:“当有一人,承担所有罪责。”
    帐内汉人文臣武将无不为史天泽捏了把汗。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身为蒙哥书记官的耶律铸,会如此受到忽必烈的重用,甚至挤掉刘秉忠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左丞相。
    让耶律铸为大汗背锅,大汗会同意吗?如果不同意,史天泽今日之后,一定会遭到耶律铸疯狂的报复。
    他这是何苦呢?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七十一章 搁置不攻
    忽必烈沉默不语,不过神色之中,明显已经舒缓了许多。
    “至于宋人,影响更是微乎其微,甚至末将以为,宋国人根本不会关心这些事。”史天泽说道。
    “噢,何以见得?”忽必烈突然来了兴趣。
    史天泽眼神突然锐利如鹰般的扫视了帐内一眼,而后说道:“末将听说,有宋将准备归降大汗……”
    忽必烈微微一怔,随即恍然,而后环视一圈,冷然说道:“此事,不得再议!”
    这是忽必烈刚收到的消息,全军知道的人,不超过三个。其中,包括史天泽。
    宋国贾似道掌权之后,开始在军中推行“打算法”,查核各地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在忽必烈看来,宋国将领的贪渎,实在是一件极为正常之事。因此人觉得,贾似道很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手段,来弥补宋国在刚刚结束的这场大阵中,严重的财政亏空。
    查出军方的贪渎,不仅不用给予巨额赏赐,还能以查抄的名义得到收益。一进一出,相差巨大。
    贾似道的“推算法”,在宋国军中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多名前线将领被牵扯其中,包括赵葵、史岩之、杜庶、高达等将领因此被罢官,曹世雄、向世璧据说因此而死。
    就连在钓鱼城一战中,立下奇功的王坚,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诏回临安。
    但是,在赵昀的强力支持下,无人能撼动声势正隆的贾似道。
    宋国军中,人人自危。
    这期中,就包括泸州的刘整。
    刘整此人,出身北兵,凭着战功一路攀升。鄂州之战中,又立下大功,由此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成为四川制置司属下,四大主力将领之一。
    但是,北兵出身的刘整,本来就与宋国诸将不合。此次又因为军功的分配,与四川、京湖诸将吵得不可开交,由此而受到四川制置使俞兴与策应大使吕文德的排挤。激愤之下,生出异心,并已经秘密派人与成都路军马经略使刘黑马联络。
    而根据忽必烈的判断,应当是刘整贪渎数量不小,朝中又无人为其掩饰,只好一溜了事。
    不管如何,刘整如果可以降附,他便会成为第一个投降忽必烈的宋将。这意义,远比一洲一府或是一将一军更加重要。
    有了一个,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
    忽必烈沉吟许久,心下觉得史天泽所说,确实颇有道理。
    哪怕蒙哥真的是死于自己手中,对此在乎的也不过是一些目前左右不了大局的蒙古人,中原的汉人不在会乎,南方的宋人也一样不会在乎。
    相对于蒙古人来说,宋人才是未来真正的目标!
    忽必烈看着史天泽的眼神中,已经多了些许的赞赏之意。
    众人有些疑惑地看着史天泽,心里多少都有些震惊,但是没人敢开口询问。
    只有依然低着头的窦默,眼珠子在不停地闪动。
    “如何收复和林,诸位有何想法?”忽必烈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