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脸现茫然之色,谁也没听说过这宋京这个人。
    “郝先生,你去见见此人吧!”忽必烈突然说道。
    郝经大喜,施礼而下。
    刘秉忠眼中,却闪出一些异样的情绪。
    鄂州之战,继续的如火如荼。
    贾似道再也无法静下心来。
    鄂州外围不断有消息传来,但是没有一个消息可以得到确认。
    唯一能知道的是,鄂州守卒,死伤无数。
    鄂州,危在旦夕。
    廖莹中匆匆推门而入,随手又把门关上。
    “如何?”贾似道急急问道。
    廖莹中环视屋内,确定再无旁人之后,才凑近贾似道身边,低声说道:“割地、称臣、纳贡……”
    贾似道呵呵一笑,“他忽必烈,倒敢狮子大开口!”
    听到这个条件,贾似道心情反而舒缓了下来。
    这种试探性的接触,大家心里都明白,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
    忽必烈代表不了蒙古国,贾似道同样也无未获得宋皇的任何授权。
    鄂州虽然危险,可是哪怕鄂州失守,也远远未到国灭之时。忽必烈提出这个条件,无非是漫天要价,坐等自己还价。
    只要有心思谈判,一切都好说,怕就怕一刀把派去的使者砍了,那就意味着,只能死战!
    “出面的是谁?”
    “郝经。赵复曾经提起过此人,家学深厚,性情耿直,不知迎合。”
    “还有其他要求吗?”
    “郝经没有,但是郝经离开之后,送宋京出营的是刘秉忠,言语之中,隐隐提起自云南北进的兀良哈台部。”
    贾似道心里恍然。
    看来,这一支目前被堵在潭州的蒙古军,应该才是忽必烈的真正目标。
    兀良哈台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往返征战数个月时间,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忽必烈的中路军。
    潭州一旦被攻下,宋国无异于腹部被剖开,势将造成全境的动荡。哪怕潭州未破,这路军马挥师往东,进入江西,距离临安不过数百里。
    那才是宋国真正的危机。
    贾似道可用之兵,之所以捉襟见肘,一半原因是支援四川,另一半原因则必须在江西布下重兵,以防兀良哈台东进。
    这一支一万多人的蒙古军,却牵制了宋国不下二十万的军队。
    如果兀良哈台真的愿意随忽必烈北撤,反而是解决了宋国一个最具威胁的问题。
    如同拔去喉中之刺!
    一个愿意走,一个愿意放。可是问题在于彼此之间,如何才能完全的信任,相信对方不会在这场交易过程中,埋下后手?
    而危在旦夕的鄂州,却已经不容许贾似道有过多的纠结和犹豫了!
    九月下旬,鄂州战场形势突变。
    吕文德终于率着一支三千人的舟师,从重庆顺流而下。
    兵力不多,但是带回的信息,却让贾似道极为震惊。
    钓鱼城前的蒙军,已经停止了进攻,川东所有的敌军都在收缩阵型。虽然还没有撤军,但是隐隐已经有了不稳的趋势。
    贾似道意识到,四川蒙军之中,一定发生了自己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
    这应该是宋军获得战场主动的一次机会。如果四川蒙军真的撤军,那么集中宋军上下游的力量,将忽必烈部驱离鄂州城,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否则,就得继续派人与忽必烈和谈,做出一些更大的让步,如此才可以化解眼前的危局。
    可是,万一蒙哥是示我以弱,故意为之,又该如何?
    一旦抽离四川的防守部队,蒙哥趁势击穿川东防线,那局面就会彻底糜烂了!
    正在贾似道为此而纠结、犹疑之时,历经艰难的伍及,终于将南京府的密件送到了他的大帐之中。
    密件在中秋节那天,自旅顺发出,三天后伍及便接到了这个任务。
    但是,当他在第一时间赶往扬州时,贾似道已经移师江陵。
    哪怕作为贾似道曾经的密谍,想在全军戒备之中横穿整个荆湖战场,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扬州到江陵,伍及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
    然而,到了江陵,贾似道又移师汉阳。
    一直到现在,伍及才在吃尽苦头之后,于汉阳见到了贾似道。
    看完密件,贾似道面色寂静无波,内心却巨涛狂涌。
    蒙哥死了!
    宋国最大的敌人,蒙古国的大汗,竟然死在了钓鱼城下!
    贾似道微闭双目,慢慢地消化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假情报?
    应该不会,赵权没必要这么做,他更不可能与蒙古人沆瀣一气,设下如此惊人的陷阱。虽然他父亲已经不在自己手上,但是子矜家人还在。不看僧面看佛面,宋国对赵权来说,毕竟存在着些许的香火之情。
    而且,一旦宋国在此战中被蒙哥兄弟重创,对赵权对南京府来说,反而是更大的危机。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窥视。
    一旦解决了宋国的威胁,蒙古人下一个目标,必定会是苟安于东北的南京府!
    如果这个信息是真,那么忽必烈的所有行动,便可以理解。他也是在赌,赌宋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获知蒙哥去世的消息,赌宋军不敢全力援救鄂州。
    忽必烈的真实目的,也许真的只是为了被困在潭州之前的兀良哈台军!
    蒙哥一死,和林必乱。
    蒙古人没有太子继位之说,此时的忽必烈,很可能比任何人都要焦急。他必须要赶回去争夺汗位,否则即便是灭了宋国,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宋国已经取得了胜利!
    只要能答应让兀良哈台部安全北撤,答应不再追击忽必烈部,这绝对是忽必烈可以接受的和谈条件。
    那,是要和谈,还是要继续与蒙古军队缠斗下去?
    蒙哥一死,蒙古军队必退,从这方面来说,自己这场泼天的功劳已经稳稳在手。战后回到临安,再过两年吴潜一旦退位,左相必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到那时,许多曾经想要努力推动的变革,就可以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
    许多前人未曾做的事情,便可以凭着绝对的实力进行推动。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三十六章 大胜
    贾似道相信,自己所有的主张,一定会得到官家的支持。
    冗兵、冗官、冗员,吞噬了宋国绝大多数的财赋;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又不断地侵吞着国家的税收;还有军队中的贪默、部队战力的大幅度下降;朝中理学人士越来越强硬的态势……
    内忧已经完全超过了外患!
    大宋,再不想办法改变,哪怕能躲得了这一次的灾祸,也一定逃不脱下一次的外敌!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有必要拉着忽必烈,继续打这场对双方都没有必要的战斗吗?
    鄂州城内,终于有守卒拼死突围前来报信。
    荆鄂都统、权知州张胜战死。
    守军战死一万三千人,可战之兵,所剩不到三千。
    再不想办法,鄂州城的倾覆,就在眼前!
    贾似道终于咬着牙,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亲自领兵,入鄂州城督师,助守鄂州!
    这个决定,李庭芝想不到,廖莹中与翁应龙一样想不到。
    甚至包括还在鄂州城内外激战的宋蒙军队,也没有一个人都想得到。
    当然,这些人更想不到的是,在贾似道出兵的同时,宋京又悄然地潜入了香炉山的忽必烈中军之中。
    此后,跌宕起伏的荆湖战场局势,让所有人都看花了眼。
    隶属于吕文德的张世杰,领一千兵马率先杀入鄂州城。贾似道的五千兵马,汇合京西安抚副使、兼知襄阳的高达,随之进入鄂州城。
    一夜时间,在贾似道的勒令之下,宋军沿城墙内壁重新建造木栅,形成夹城,立时稳固了鄂州城的防卫。
    紧接着,是知鄂州的应飞,也率领麾下人马,应援鄂州。
    鄂州的危机,终于得到了缓解。
    然而,忽必烈又派张柔另率一军,突破浒黄州,在白鹿矶大败宋国水军,沿江制置司咨议官吕文信战死。
    张柔顺势攻下寿昌军,扫入江西。
    临安大震。
    宋廷没有料到,一直防备的兀良哈台部并没能威胁到江西,反而是张柔这支奇兵,已经轻松地突破了鄂州东部的防线。
    宋皇急令,让正在鄂州城驻守的贾似道,移师江州(今九江市)。
    在孙虎臣与七百兵士的护送之下,贾似道从鄂州突围,击败宋国降将储再兴的部队后,就地驻司黄州。
    两淮、江西宋军士气,为之大振。
    江南西路的防线算是稳下来了,但是岳州防线又出现了松动。在三千蒙军的接应之下,兀良哈台部成功渡江北撤。
    这场有史以来,蒙宋之间最大的一场战争,终于还是以宋军击退蒙军而告终。
    大胜之余,自然不会再有人去探究,为什么忽必烈军撤离鄂州时,宋军没有衔尾而击;为什么兀良哈台北撤时,竟然未曾损失一兵一卒。
    甚至于,为什么忽必烈大军已经撤离荆襄时,张柔的一支军队,依然牢牢地钉在浒黄州的白鹿矶上,筑城为守。
    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忽必烈看似闲散的这一步棋,给宋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十月十五,包围鄂州城的蒙古军全线撤离。
    吕文德因功升为检校少保、京湖安抚使制置使、兼知鄂州、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获赏钱一百万缗,得浙西良田一万顷。
    高达升为宁江军承宣使、右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副使、兼知江陵府、夔路策应使,获赏钱五十万缗。
    向士壁迁兵部侍郎,刘整升任知泸州兼潼川安抚副使。
    张世杰升为黄州武定军都统,范文虎升为左武大夫、环卫官。
    其他诸将,各有赏赐。
    此战,居功至伟者,自然非贾似道莫属。
    自淮东临危受命,移师江陵统领全线战事。遣吕文德援应重庆钓鱼城,冒险进入鄂州城助守,又从鄂州城突围至黄州以稳定江南西路的防守。
    为此,宋廷赐其金器一千两、金币一千两。
    贾似道以再造之功,被召入朝。宋皇亲自领着百官,在临安城外相迎,下诏加其少傅、卫国公衔。
    宋皇为其赋诗一首,《赐贾相》:
    力扶汉鼎赖元勋,泰道宏开万物新。
    声暨南郊方慕义,恩流东海悉来臣。
    凯书已奏三边捷,庙算全消万里尘。
    坐致太平今日事,中兴玉历喜环循。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对于贾似道,无不以中兴之臣而视之。
    而贾似道,也隐然超越左相吴潜,在朝中权势,一时无俩。
    回到临安,各种不断的宴饮连续持续了半个月之久。
    哪怕久经沙场,贾似道也觉得有些支应不住了。
    好在新年休沐在即,诸官开始忙碌,让贾似道终于可以在家好好歇上几日。也让他终于有空接见已经等候多日的伍及。
    伍及神色,一如既往的尊敬,从怀里掏出一封厚厚的信件,递给了贾似道。
    信件之中,没有恭贺宋国大胜的应有言辞。更没有恭喜自己得此大功的祝贺之语。至于贺礼,显然是一个子都没。
    贾似道鼻中轻哼一口,展信细看。
    良久之后,贾似道收起信件,问道:“子矜何时会回泉州?”
    “家主未曾告知。”
    “让她,回泉州吧!”
    伍及有些犹豫地答道:“小人,会将贾相之意,向家主传达。”
    “我也不瞒你,此次蒙宋之战,权相公出力颇多。一是牵制了忽必烈南下的进军速度,使我得以腾出兵力援助重庆。二是令你送来密件,虽然有些迟,但错不在你。
    这些功劳,我记下了。
    春后,我会向官家奏请,为子矜及其子申请封地之事。”
    “小人,替家主谢过贾相!”
    “无妨。”贾似道摆了摆手,说道:“我会让人备些绢布绸缎、茶酒之物,赐予子矜,以作贺礼。”
    “是!”
    等候良久,贾似道有些奇怪地看着伍及,“你还有何事?”
    伍及看着贾似道,有些纠结,一阵犹豫过后,叩头问道:“不知贾相,可有回话?”
    “什么回话?”贾似道满脸惊讶。
    “书信中所提之事……”
    “书信中?没有需要我回话的东西!”
    伍及一怔,随后只能苦笑。
    他虽然不知道信中到底说了什么事,但是赵权一定是在跟贾似道商议或是提了什么要求。而贾似道,显然根本就没打算理会。
    伍及无奈,只能叩首而去。
    权宋天下
第九百三十七章 立国
    虽然已经有了心里准备,但是得知贾似道的态度之后,赵权依然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贾似道成功击退蒙军南侵,这个赵权早有预料,只是让他根本没有想到的是,贾似道竟然会允许忽必烈安全北撤,还会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