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宋天下-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姚枢!”侍其轴似乎已经读出赵权心中的担忧,断然说道。
    “为啥?”
    “姚枢此人,虽然能力有限,但便并非毫无底线之人。他受南京府之恩,才得以上位,即使不顺,还不至于做出恩将仇报之事。
    而且,他也想不出如此毒计!”
    侍其轴似乎终于理清了自己的思路,转过头,对着赵权开始侃侃而言:
    “诏令之一,是让南京府从高丽撤军。高丽在和林一直有派驻使者,但是高丽与和林之间的交通,早已被南京府切断。能说服海迷失发布此诏令的人,显然并不是依然龟缩于江华岛上的高丽王公。
    高丽使者王佺,虽然长居和林,但我相信他绝无可能具备直接说服海迷失的实力。那么便只剩下一个可能,就是他也被人当作刀使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双方合作的结果。
    诏令之二,其意之毒自不用细说,明显是在挑拨南京府内部的关系,以期将南京府一分为二,并埋下无穷后患。
    如今和林中书省内,掌中书令的是畏兀儿人镇海,他几乎不管中原汉事。另外一人,则是杨惟中,听说他与忽必烈一向交好,如今看来,正是此人在为忽必烈谋划,说服海迷失发布这两份诏令,以使南京府内外交困。
    看来,权总管对于忽必烈的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赵权倒是没想到,这两份让自己有些头疼的诏书,却起到了一个意外的效果。
    总算让这位老侍进一步明白了,忽必烈真的将会成为南京府的一个重大威胁!
    “计将安出?”
    侍其轴右手轻击左掌,随之脸上深沉一笑,说道:“此事要想解决,倒也简单。
    让大乌泰将军,上书直接回复和林,不奉诏!”
    赵权眉头一皱,这是要让大乌泰来背这个黑锅?
    赵权倒是相信大乌泰肯定不会反对这个做法,但是这种事不去麻烦大乌泰就算了,再让他背锅就有点过了。
    “当然,我知道你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的话,咱们可以采取温和一些的手段来化解。
    大将军可以接受开元府万户总管的诏令,当然也没必要去上任了,咱们就保持现状即可。至于你,可以让大将军代为回复,说找不着你,因此你也无法接收诏令。”
    找不着我?
    呃,好像是个办法。
    “高丽的问题,一是拖,二是借。”
    拖倒是好理解,借又是什么?
    “既然有人以高丽国名义,要求咱们撤出高丽。咱们完全可以找一个能代表高丽国的人,邀请咱们的军队,借势入驻高丽。”
    此计倒也确实可行,如此南京府在北高丽的军政行动,就让和林无话可说了。
    只是,上哪去找一个不仅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还可以这么傻的高丽人?
    “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啊!”侍其轴又露出迷一般的微笑。
    “哪个?”
    “代表高丽国王,随和林信使一同前来南京府,已经被你晾了许多天的高丽使者,王佺!”
    提起王佺,赵权不由地想起数年之前,那场在高丽的战争。
    那场至今为止,赵权所经历过的最艰难一战。
    六年之前的宣州之战!
    在宣州城下,随只不干东征高丽的汉军被基本打光之后,蒙古军营被袭,只不干也受到重创。
    在郭侃的指使之下,赵权被迫领着借来的一百东真兵,在死伤过半之后,才终于攻占宣州城门。最终取得宣州。
    然而,也是此战过后,获胜的赵权不仅没得到嘉奖,却被郭侃从稿城军中革除。
    当时,驻守宣州的是高丽太守是金承先,而负责与蒙古人出面谈判的就是高丽新安王王佺。
    宣州城破之后,太守金承先溃逃而去,只身前往蒙古大营试图和谈的王佺被只不干扔去了和林。
    自那之后,王佺数次奔波,终于说服了执政的崔氏恢复向蒙古岁贡。但是王室依然缩在江华岛,并未内迁。
    窝阔台一死,蒙古国内部自顾不暇,贵由汗上位之后,高丽国又停止了岁贡。理由是陆路交通被南京府所阻。
    对于这个惨破的高丽国,蒙古国上下心里其实也是相当的矛盾。
    打,得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关键是即使打下了,也没多少油水可捞。一整个高丽半岛的收获所得,还不如宋国一个州府。
    对于把战争当作生意来看待的蒙古人,已经基本失去了对高丽的攻伐兴趣。
    所剩下的,无非是一个面子问题。只要高丽王室认怂,蒙古国可能也就此揭过。
    但是高丽王室显然是愿意认怂的,偏偏掌权的崔氏不肯。
    尤其是在江华岛上缩得习惯了,崔氏坚决不肯回迁陆地。他们太清楚,凭着蒙古国的实力,一旦朝廷迁回陆地,无法依靠海岛避险,就意味着将自己摆在案板之上,到时就只能是刀俎之下的鱼肉。
    更何况,崔氏还必须在全高丽人民面前,保持住他们一向的抗蒙形象,只有如此,才能得获得继续控制朝政的支持与底气。
    “汝为谁来?”一脸邋遢胡子的侍其轴,睥睨着瘦骨嶙峋的身躯之上、架上一袭儒衫的王佺,犹如一个流氓正在欺负一个孤苦的读书人。
    王佺束衣整冠,向天叉手而礼,肃然说道:“吾代表高丽王而来。”
    “呵呵,高丽王,贵姓?”
    “敝上王姓,传承至今三百二十八年。”
    权宋天下

第六百九十六章 忽悠
    自弓裔部下王建,发动宫庭政变夺取弓裔王位,建高丽国至今,的确已历经三百余年。这比中原大部分的王朝所延续的时间更长,这大概也是高丽人唯一引以为豪的地方。
    “小老儿孤陋寡闻,还以为高丽王姓崔。”
    “侍先生召见王某,莫非为消遣而来。如此,某当竭力以满足侍先生所好!”
    这王佺虽然看着势弱,却是油盐不进。
    侍其轴只好收起调笑心态,正色说道:“何为君?何为臣?何为民?”
    王佺一听,脸色略振。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在战场上无法与这些人相争,但是眼前这位既然想与自己坐而论道,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得想办法挣得一些颜面。
    “君为臣纲,臣,代天牧民。”
    “敢问,高丽之民,如今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君之过,臣之过?”
    刚提起点精神的王佺,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高丽百姓如今悲苦万分,这难道不是蒙古人入侵、不是你们这些该挨千刀的人肆无忌惮征伐的结果吗?
    可是,王佺却不敢说。尤其是现在还得借助着蒙古国的名义,要求南京府的势力撤出高丽。
    见王佺一时说不出话,侍其轴不紧不慢地说道:“君者,能群也者,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王佺渐渐平复了心里的郁结,不管如何,侍其轴这段关于君主的论述,还是让他颇觉受益。
    为人君者,就得有当君主的能力与气魄、必须为民谋福,只要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景仰。
    这是无可反驳的天地至理,也的确是为君之正道。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此为君臣之道!
    为臣者,当上不负君,下不负民。”
    王佺颔首,以示受教。
    “然!”侍其轴语气突然一转,让王佺不由一怔。
    “如今高丽国,为君者有社稷而不能爱民、当国者却不能利民。
    为臣者,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挟君以令下臣。此,国贼也!
    而诸位臣工,却待国贼如父、畏国贼如虎、视国贼为君。
    当不为人子!”
    侍其轴这番言语,几乎是指着王佺的鼻子骂娘。
    高丽王室长期被崔氏控制,高丽政权也被崔氏把控。高丽国内,自然不缺王佺这种真正忧国忧民之人,但是只要这些人还活着,就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早已默认了崔氏对高丽国的统治。
    说他“不为人子”,倒也不冤。
    王佺涨红着脸,满腹的委屈与无法发泄的怒气,让他的身子,摇摇欲坠。
    好不容易,他才憋出一句话来:“此为敝国内政,请侍先生莫过妄议!”
    “呵呵……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如今高丽,君不君臣不臣,何以为国?
    用国者,不得臣之忠、不得民之富,天下去之不远矣!”
    王佺一张红脸转为青白。
    亡国,似乎很遥远,可是当崔氏实力与威望达到一定地步,取代王氏皇族之后,高丽国还是原先的高丽国吗?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这道理谁都懂,可是这却不是王佺有能力去改变的事。
    “不知新安王是否想过,如今贵王之所以还幸存于世,是因为崔氏还需要他来鼓舞不多的士气,以御外敌。
    一旦外敌尽去,你觉得,贵王还能存活于世吗?”
    王佺后背立时渗出丝丝冷汗。
    是啊,如果没有外部的威胁,最好的情况是崔氏会扶持另一个王室成员为傀儡,那样的话,王室起码在表面上还能维持王位。
    但是最差的情况却是,王氏王族从此被他们从高丽上抹去。高丽从此成为崔氏的高丽。
    而当今王上,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暴毙。
    那样的话,自己如今在做的事,是在帮助王上,还是在协助崔氏以尽快完结王上的性命?
    王佺不由顿首拜下,“请侍先生教我!”
    无论是为国也好,为民也罢,他王佺毕竟是王族一员。崔氏一旦完全掌控朝政,别人还可能随着他分享果实,而最惨的就是如王佺这样的王室成员。
    一旦动手,必是连根被拔。
    历来王朝更迭,莫不如是,绝无侥幸可言。
    蒙古国已经指望不上了,王佺也很清楚,自己只是一枚用以对付南京府的棋子。
    可是当明知前方是一条死路的时候,自己这枚棋子,也只能更换门庭,死中求活。
    侍其轴心中长长地吁了口气:总算把这厮给忽悠过去了。
    但是,侍其轴却并没理会已经放下身段的王佺,而是长叹一声,悲天悯人般地看着他,说道:“吾,救不了你。南京府,也求不了高丽王室。”
    “侍先生旦有吩咐,王某必竭力以事!”
    侍其轴摆了摆手,说道:“你莫以为侍某准备落井下石,或是狮子开口。救高丽者,唯有高丽人。
    南京府在高丽派驻官员,其实并非如蒙古人那般贪图高丽财货,而是不忍高丽百姓之苦。
    而且,新安公也应当明白,高丽地皮早已被刮去三尺不止。”
    确实,蒙古人数次征伐,别说南京府在北高丽已经根本不会有任何收获,就算是东真兵全部撤出北高丽,高丽朝廷也根本无力在短时期内恢复那里的民生。
    当然,这只是对北高丽而言。
    一旦东真军深入到南高丽,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侍其轴又做了一会沉吟状,而后才下定决心说道:“这样,我派个人陪你,你先在南京府走走,看望下在这里生活的高丽人。
    而后,咱们再具体商议一个措施,一个有利于高丽百姓,有利于新安公,也不至于让南京府承受过多压力的举措。
    不管如何,高丽人与汉人同源同宗,都为华夏之民。
    是吧,新安公!”
    王佺脸色再变。
    所谓有利百姓之言,自然只是托词。侍其轴的意思,是可以保住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但前提是,吞并高丽?
    王佺心思已乱,他本就并非有急智之人。一时半伙,哪里能想得到对策。
    只能先忍着,再说。
    权宋天下

第六百九十七章 接待
    被侍其轴派去陪同王佺的,是刚从罗津县县长一职,调任外交部负责高丽司的王栖梧。
    三年前,因为害怕即将到来的战争,王栖梧从火罗县代理县长位上申请调往罗津县。
    当年的罗津,可谓一穷二白。从最富裕的火罗到最贫瘠的罗津,几乎相当于发配了。
    好在自知理亏的王栖梧,自此也算发奋图强,三年时间不仅一手建起罗津港口,还扩建了近万亩盐田,并自辽南、辽西征召了不少工匠,建成了南京府的第一座造船场。
    其功足以掩过了。
    在侍其轴看来,贪生怕死为人之常情。更何况,一个行政人员,还是应当给予适当的照顾,而不应当将其放诸战场前线的危险之处。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即使王栖梧在南京府文武官员之中,名声极恶,却深得侍其轴喜欢。并将此人郑重其事地推荐给了梁申,让其在外交部正式任职。
    一个敢于无耻的官员,也许比一个过于梗直的人,更适合现在的高丽。
    三年的艰难,将王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