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蒲家的海贼,什么情况?
朱化云起身,走到外厅挥了挥手。
琴声停下,外厅几人全部退出阁楼。
王永昌这才慢慢说道:“权兄弟来泉州这段时间,应当也感觉到了蒲家在泉州的势力。”
赵权点了点头。
“虽然蒲家在泉州,如今还谈不上只手遮天,但是权兄弟可否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垄断了南洋的香料生意?”
“是因为海贼?”
“是的,有海商的地方,一定就会有海贼。但蒲家如今,商即匪、贼即是商!”
“此话怎讲?”
“福建外海,原来势力最强的海贼,是周旺一。手下有船近百,匪过千。十四年前,应该是先皇绍定五年吧,周旺一犯泉州,官兵无法抵挡。
蒲氏兄弟蒲寿宬、蒲寿庚自筹船只水军,助官府击退周旺一。周旺一虽然被击杀,但其船只与手下俱不知去向。
从那之后,蒲家就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
而且从那之后,我们原来走南洋的商船,就不断地遭遇海贼的袭击,损失惨重。
那些海贼自称周旺一旧部,却从来不抢劫蒲家商船。时间一长,大家也自然知道怎么回事。只好慢慢地退出南洋的商路,即使还在经营的,每年都必须将利润的大多数交由蒲家。”
赵权听得暗暗心惊,海商与海盗相勾结,他倒是预料得到。只是没有想到福建沿海,如今最大的海盗,竟然就是蒲家!
大概后来的郑芝龙一家,也是这种套路吧。
“泉州官府,不管吗?”赵权问道。
朱化云苦笑着说道:“怎么管?官府连原来的周旺一都打不过,现在海盗势力已经远远超过周旺一了,还怎么打?”
“是啊,而且的海贼只是在海上劫掠,不再侵犯泉州,泉州知府当然乐于装作没看见了。
如今泉州官府只会感谢蒲家,哪里可能派兵去清剿?”
权宋天下
第六百五十八章 茶叶生意
对海权的漠视,别说是宋朝了,就是后来的明、清,也同样不在意。
赵权曲指轻敲桌沿,陷入沉思。
现在他起码已经确认了几个情况:一是蒲家在泉州,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发展了十多年,其根基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深厚;二是蒲家通过控制海盗来发展海上贸易,接下去只会越来越强,不予阻击的话,除非自己此后不再涉足福建;第三,起码这个时候,本土海商还是有反抗蒲家的欲望与实力。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就是只要拥有百艘的船,就可以在福建的海上称霸!
这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如果,我是说如果,咱们自己组织船队,剿灭那些海贼,有这可能吗?”
朱化云摇了摇头,说道:“难度太大了。蒲寿庚前两年与一蕃商联姻,单嫁妆就给了五十艘船。如今他的女婿佛莲名下,就有船近百艘。
据说,海上那些贼匪,都是由佛莲在统理。想正面击溃,根本不可能。除非……”
边上传来数声咳嗽。
朱化云叹着气摇了摇头,不再言语。
赵权看了眼这位年约四十,面黑身瘦的中年人。看来,此人倒是对蒲家占据着南洋航路一事,最为耿耿于怀。
而其他人,显然心里有所顾忌,也是踌躇未语。
不急,不急!赵权提醒着自己,起码不能让他们看出自己很着急的模样。
而且,还得给些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几个自己去商量个章程出来。最好让他们觉得是在占自己的偏宜,而不会怀疑自己的真实企图。
否则,白送给他们的赚钱机会,他们也未必就会珍惜。
赵权略一沉吟,随后展颜一笑,说道:“此事那就再议吧。其实权某今日,是想向各位请教关于茶叶的一些事情。”
朱化云张大了嘴,想继续说些什么,看了看别人,却终于又把嘴闭上。
其他两二则神色怪异地看着伍佑。
伍佑也是一怔,随后讪笑一声,对着赵权说道:“这个,呃,怪我,那天没跟权兄弟说清楚——其实,嗯,咱们家就是做茶叶生意的。”
“就是,伍家可是控制了泉州近半的茶叶生意,而且在建州还有一大片自己的茶山。”王永昌有些玩味地看着赵权。
赵权脸色略微一滞,随后手一挥,说道:“这我知道!我要的茶叶,你们还未必能有。”
“昵娘啊——”
赵权一看伍佑准备发飚,赶紧抬起手把他摁下去,说道:“伍兄别急,先听我说!”
“我要的不是你们现在做的这种团茶,说实话,北方人粗鄙,还享用不了这东西。”
“这倒是,我们那茶叶,一年往北方根本卖不了多少。”伍佑火气来得急,去得也快。“兄弟你要是自己喝的话,尽管开口,每年给你百八十斤的,我还是能做得了主。”
赵权微微一笑,他也知道,建州团茶贵若黄金,百八十斤茶饼,价值千两都已经不止了。
“我要喝茶,当然在家里直接拿,哪需要伍兄特意费心。这些天,我考察了一些茶场,有些想法,因此想与诸位探讨。
我想看看诸位是否有兴趣,可以将建州茶叶移植一些到泉州山上种植,而后加工成砖茶,销售到北方。”
“砖茶,像砖一样的茶?”
“压制茶的话,与茶饼差不多吧?北方人茶饼团茶接受不了,能接受得了砖茶?”
“北方人会喝茶吗?”
众人一听,倒也没有太多兴趣,不过还是纷纷开口询问。
确实如赵权所说,就是在宋国,能消费建州团茶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文人雅士。这东西虽然利润很高,但量没办法做得很大。
“北方人,也喝茶,不多,而且多为碎茶。这种茶伍兄应该比较清楚,贩运不易,损耗太大。就是卖过去了,也没多少利润可言。
我说的砖茶,制作工艺可以参考饼茶,但工序简洁,成本应该可以做到极低。至于销售,我想一年百万斤还是可以卖得掉的。”
“百万斤?”伍佑不由得乍舌,“这,整个福建路十年的产量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啊!”
“所以,我才说,得把茶叶移植到泉州来,并且可以进行大量的种植。而且,我想完全可以在荒山上种植,这样就不需要抢占田地。”
“这,能行吗?”
“不急,不急……”赵权手又一挥,毫不在意地说道:“我也只是临时起意,制作工艺方面,当然还需要再研究下才行。”
王永昌几个面面相觑。
今天的聚会,更多是看在伍佑的面子上召集。他们也想想了解下这位权之肖的深浅,并寻找可能合作的商机。
但是赵权抛出的生意,却完全听蒙了他们。
北方航线的开拓、建海岛为中转站、一年超过百万斤的茶叶生意。
无论哪一个项目,都不是几万或几十万两投入能解决的。
当然,真要做成了,未来的收益也极为可怕。而且关键是,这些生意目前还没人涉及,也就不存在竞争问题。
就算蒲家要插手,也未必有这个心力。
可是,真的可行吗?众人心里不由生出万分的疑虑。
对于他们的疑惑,赵权自然一清二楚,却并未多做解释。宴席过后,便施施然离去。
他在等,他相信这些人会去琢磨,等琢磨清楚了,自然会找自己再来细谈。
如果这些人真的甘愿继续接受蒲家的挤压,那这种人也没必要与其合作了。
不过,那三个人还没来,伍及却先跑回来了。
大概是伍佑也被赵权给绕晕,于是想办法把伍及用最快的速度给召了回来。
“权爷,真的要在泉州投入重金做生意吗?”伍及当然不会怀疑赵权的经济能力,不过他还是搞不清赵权真正的目的。
赵权轻啜一口香茗,自从那天之后,伍佑便天天给自己送来好茶。只是对这个时代再贵的茶,赵权也喝得不是很习惯。
当然,有好茶喝,无论如何都是件很舒爽的事!
“你们贾——家主,什么意见?”赵权淡然问道。
权宋天下
第六百五十九章 家主的态度
伍及明白,赵权问的当然不是伍家家主的——自己伯父的意见。
“家主明言,只要能保障战马的交易,可以便宜行事,并让在下全力配合权爷。”
“没有其他条件?”
“最好是不要以权爷的名义进行各项贸易。”
“这没问题,我会把李勇诚留在泉州。”
“什么——”正昏昏欲睡的李勇诚一蹦老高。
“出去!”赵权随手往门口一指,李勇诚憋红着脸,怏怏蹲守在厅门之外,愁眉苦脸地挠着头。
“家主希望权爷最少能保证两点。”
“伍兄请讲。”贾似道肯提条件,看来是愿意与自己合作了。只要肯谈,一切都好说。
“一是,如果有一天,蒙宋之间发生大战,希望权爷可以在东北出兵牵制。”
赵权心里微动,这贾似道感觉到了宋国的危机吗?这时候就开始寻求外援。
“第二,权爷麾下,一兵一马,不能过淮水!”
伍及盯着赵权,眼神中有些犹豫,但语气颇为坚定。
赵权哂然一笑,“合作的谈判,是需要双方能够共同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如此才有可能叫做合作。
别说贵家主现在只是家主,就算有一天真的成为宋国当家之人,他就一定能保障我的权益?”
赵权手一摆,止住伍及的辩解,继续说道:“我明白贵家主的意思,一方面想获得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这是,人之常情。”
伍及脸色一红,低声说道:“权爷误会了!”
“呵呵,对于贵家主,我可能比你还更了解他的为人!”
伍及脸色微变。
“伍兄莫要在意。说实话,我之所以愿意与贵家主做生意,完全是因为看中伍兄的为人,而不是贵家主。”
伍及拱手而拜,“权爷折杀小人!”
赵权正色说道:“对于贵家主提出的条件,我不会当作合作的必要条件。你知道我的为人,一旦答应,我一定会去遵守。
南京府与蒙古人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未来难免还会有争斗。但是,那是南京府自己的选择,绝不会因为贵家主的要求而爆发与蒙古人爆发战争。那样的损失,不可能是贵家主有能力弥补的!
而且,如果南京府与蒙古人之间爆发战争,我想贵家主也不太可能派兵北上牵制。
南京府对宋国的土地不感兴趣。我可以告诉伍兄,除非南京府的人在宋国被人故意谋害,否则不会有兵马南渡淮水。更不会无故侵占宋国的一寸土地。
起码,在我有生之年,会是这样!”
伍及神色复杂地看着赵权,犹豫着问道:“权爷的保证,我可以转告家主吗?”
赵权摇了摇头,说:“他代表不了宋国,我也代表不了南京府。起码,现在不行!”
伍及脸上现出淡淡的失望。
“贵家主不方便与南京府做生意,我能理解,也可以接受。这没关系,只要伍兄愿意跟权某继续做生意,就已经足够了!”
“这……”
“我与令弟所说的几个生意,倒并非蒙骗,而是确实可行的生意。当然,合作对象我会首选伍家,只是如果伍兄觉得不方便,或是可能会连累伍家的话,我可以另外寻找愿意合作的伙伴。”
对于贾似道,赵权现在有些迷惘,这是一个跟他印象中的历史有很大不同的人物。
家世相当显赫,父亲贾涉作为一方大佬,曾经镇守淮东前线十数年,更是说服李全回归、一度将山东收归宋国版图的幕后操作者。
如果不是因为有个贾似道这样被历史所批判的儿子,赵权相信,贾涉这样的人绝对会被塑造成为一个抗金英雄!
而作为国舅的贾似道,现在自己的声望也是如日中天。
一直无法平定内部关系的贵由,给了贾似道极为难得的机会。宋蒙前线的暂时安宁,让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京湖的内部建设之中。
贾似道所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不是靠着贾妃的照顾,也不是靠着父亲的荫蔽,更不是以钻营之道获得的这些成就。
成为南宋的首相,其势将无人可挡。
然而,越是这样,赵权越无法放心与贾似道的合作。即使他知道,现在投资贾似道,未来绝对可以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
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与更多的手段来控制这样的一个人。
正如他没办法控制忽必烈一样。
对于宋国的土地,赵权并没有过多的渴望,起码现在如此。他还需要时间,来消化东北与高丽更加广阔的疆域。
可是,对于如今无人问津的海岛,赵权却有许多想法。未来,要让南京府拥有进退自如的空间,海洋是唯一的出路。
而沿着陆地周边的海岛,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