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丹娜眨了眨眼睛,很轻松数出了坦克的数量,只有六十辆而已。

    她父亲指挥的第四装甲师,配备了一百六十八辆中型坦克,还有七十七辆轻型坦克,总计二百四十五辆。

    这只不过占到四分之一而已,二打一总打得过的。

    坦克部队驶过观礼台,绕了一圈停在了正面空旷的空地上。

    后面紧接着驶来了浩浩荡荡的步战车长龙,看规模要比坦克部队还要庞大,记者们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拍拍拍。

    马丹娜拿起胸前挂着的望远镜,认真的观察步战车:“好粗的炮口,这又是一种坦克吗?”

    “不,这是运输士兵的装甲车,能搭载七名步兵。”黎秀石指着战车部队自豪的说:

    “不过,也可以视作为坦克,因为它们具备跟坦克一样的机动性,武器仅比坦克稍差一些,唯一的弱点是装甲薄弱。

    但就算如此,也要比日军的坦克优秀很多。

    上次在曼德勒会战,几十辆步战车直接横渡大江,迂回绕后直攻日军师团总部,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看样子这比上次的规模还要大,日军拿什么来阻挡?”

    黎秀石对于川军团拥有这些先进的武器十分骄傲自豪。

    他见过许多中央军的部队士兵们很勇敢,却在日军的炮口下被炸得粉身碎骨。

    武器装备不如人,就是要挨打,连还手都难。

    川军团能压日军一头,黎秀石感到荣耀,比什么都高兴。

    马丹娜听着很稀奇,运输士兵的装甲车是这个样子的吗?

    她们美军有一款M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听军方说是装甲车中的翘楚之作,正在被大量生产援助到英法,也装备到军队中。

    这款半履带运兵车,前轮儿是多层加厚外胎,后面是两条拖拉机式的履带。

    采用了发动机在前、驾驶室居中、载员室在后的设计,车斗在满载时最多可装载13名士兵。

    还可拖曳大型火炮,或装备反坦克、防空类重型武器。

    与川军团的装甲车完全不同,这简直是坦克嘛。

    马丹娜感慨没多久,便看到了相类似的设备。

    浩浩荡荡的装甲皮卡车队伍,改装的车斗载着六三式火箭炮,一百毫米自行迫击炮。

    数不清的炮口半斜着对准天空,无需诉说,所有人都晓得其威力。

    自行火炮有点儿类似搭载火炮的突击车,英美军都有,但日军没有,华夏军队也不曾有。

    这引起了一些记者的注意,专门拍摄下的照片。

    当然,名声在外却没有留下一张图片的六三式火箭炮,最能挑起记者们的兴奋点。

    一看到那密布的十二根炮管,记者们疯了一样的按键拍照。

    黎秀石不顾及形象兴奋的叫出来:“火箭炮,川军团独一无二的武器,因为威力巨大被日军称之为鬼炮,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款武器有所耳闻的各国军方,都在想方设法要搞到手仿制出来。

    只是川军团保护的严实,目前仅仅是赠送了第二百师几门,其余的还没有流落在外的情况。

    一款又一款武器的出现,让记者们觉得不虚此行。

    照片和报道发回去,足够写好几篇稿子了。

    马丹娜心中盘算了一番,对搭档兰迪说:

    “六十辆中型坦克,八十四辆相当于轻型坦克的装甲车,二十七门火箭炮,十八门自行迫击炮。

    加起来有我们大半个装甲师的数量了,战斗力或许更强一些,按一个装甲师来算。

    我认为他们的团长不是一个疯子,是有十足把握的。

    你瞧着吧,那个五十五师团一定会被他们打败的。”

    兰迪停下拍照,望着浩浩荡荡从面前经过的车队,认可的点了点头。

    “你说的没错,可是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坦克、装甲车和大炮?”兰迪非常疑惑的问道。

    在二战爆发前,美国常规作战部队不到三十万。

    其陆军仅4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以及1个预备师,总数不到10万人。

    其手中只有300多辆坦克。

    纸面实力,甚至还不如波兰。

    加入二战以后,大半年美军生产了一万多辆坦克,除了为盟军供货,美军陆续组建了五个装甲师,装备了一千两百多辆坦克。

    背后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样的速度已经是蓝星第一了。

    但异军突起的川军团凭什么,哪儿来的坦克装甲车?。CoM

    旁边的英国记者听到他的疑惑插话道:“谁都想知道,但没有人可以揭开这个秘密。”

    兰迪耸了耸肩,看来他们目前是无法知道了。

    “你们快看,又来大家伙了!”

    马丹娜举着望远镜,死死的盯着开来的六辆发射车。

    四十管如同蜂巢一般密集的发射架,牢牢的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有了六三式火箭炮在前展出,人们不约而同的将两者联想在了一起。

    这也是火箭炮吗?

    “是远程火箭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威力堪比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重炮。”

    黎秀石充当了解说员,自豪的给众多记者讲解。

    记者们互相对视,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疑。

    看上去几十根炮管,一次发射几十枚威力巨大的火箭弹,不管是什么都得被炸废了吧?!

    真有那么厉害吗?

    想到川军团邀请记者随军,也许就能亲眼见证其威力,许多记者都暗下决心。



    第363章接受采访

    

川军团全团五千余人,冷冰冰的数字,无法让人有直观的感受。

    三个合成营参与的誓师阅兵仪式,六十辆坦克,八十四辆步战车,自行迫击炮,火箭炮发射车,重卡运输车。

    总计四百多各式车辆,铺满了整个正面的空旷地带。

    一眼望去好似看不到尽头。

    陈浩站在观礼台上,向下望去顿时升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这就是他的团。

    属于他的钢铁洪流,让敌人闻之而恐惧的钢铁洪流。

    陈浩没有演讲,他站在话筒前用力的振臂一呼:“北伐必胜!”

    站在车辆一侧的战士们仿佛演练了无数次,跟着振臂高呼:

    “北伐必胜,必胜!”

    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声音响彻天地,比炮弹的爆炸声还要高。

    受到邀请来观礼的社会名流、各国记者,看到此景十分震撼,许多人脸色大变。

    胆怯者更是一脸煞白,被川军团战士展现的威势吓到了。

    “杀气腾腾,威武之师!”

    黎秀石激动的狂按照相机,是要将这一幕拍摄下来,通过报纸的宣传让全国人民看到。

    有如此强大的军队,华夏有救了。

    这一幕必将一扫颓势,激发民众的信心。

    各国的记者在震撼之余,也将这一幕拍了下来,他们脑海中一瞬间想到了许多标题。

    《苏醒的东方雄狮——缅甸川军团》

    《东方的拿破仑与他的钢铁洪流》

    《日本东亚最强大的对手——陈团长》

    军队的士气在其一,作为首领陈浩的影响力,也在所有人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毫无疑问是这支武装的唯一领导者。

    “出发!”

    伴随着陈浩的一声令下,车辆的发动机再次启动。

    一辆又一辆的战车有序的驶出,沿滇缅公路向北而行。

    许久后,当最后一辆卡车开走,这场没有任何讲话,看样子像是炫耀武力的“誓师北伐”结束了。

    见到那位陈团长在人群的簇拥下乘车离开,马丹娜有点傻眼,这就完了?

    她还没有说上话呢!

    当然不会至此结束,马上便有人请他们去参加宴会,并告知在那里可以采访到陈团长。

    宽敞的宴会厅刚刚建立好不久,并不华丽,但显得十分庄重威严。

    作为主人的陈浩露面与众人讲了几句。

    以他此时的地位,想做什么自然是随心所欲,其他人只有迁就的份儿。

    邀请所谓的社会名流,只是想借机震慑一下他们,别搞阴奉阳违、私通日军,老老实实地当顺民。

    倒是记者采访陈浩十分重视,他搞那么大的场面,要是没有那么多记者发出去,对外界的影响力可就锐减了九成。

    所以经过安排,他亲自出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请问陈团长,北面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总人数有两万五千余人,您派出的军队不足三千人,有信心击败日军吗?”

    一名英国记者得到提问的机会,便直接问出了最尖锐的问题。

    仅从人数上来说,双方相差近十倍。

    听说过军事强大进攻军事弱小的,还没听说过军事弱小主动进攻军事强大的。

    而且还大张旗鼓向世人宣告,生怕敌人不知道。

    违反了常理,显得川军团的行为很奇怪。

    陈浩淡淡地回答他:“你应该问,我们派出了三個营的作战部队,日军得到消息会不会逃跑?!”

    能把敌人吓得逃跑,显然是信心十足的体现。

    记者们回想到刚才看到的上百辆坦克和大炮,不得不承认这为陈团长是自信而不是狂妄。

    虽然人数上要少得多,但是要论火力密度,日军把两个师团绑在一块都无法媲美。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比人数的时候了。

    作为华夏记者的黎秀石对此感受最深,日军开战之初为何一个大队的兵力能追着中央军一个师打?

    因为那一个师所拥有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数量真不及日军一个大队多,火力上完全被压制,连防守都十分困难。

    淞沪会战时的德械调整师、整装师,表现出来的情况就好得多。

    那些德械师只是在师、团一级的火力上与日军有差距,步兵班排连营的轻重机枪迫击炮火力,跟日军差距不大。

    以黎秀石的眼光来看,川军团刚刚三个营所展现出来的坦克数量,火力密度,

    已经比中央军的王牌装甲师——第二百师要强的多。

    评判川军团的战斗力,不能看人数。

    这是一只超乎常规的军队。

    “这位大公报的记者,你要问什么?”陈浩上次还接受过他采访,直指黎秀石。

    黎秀石站起身来,手持笔记摆出专业的姿态问道: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与国内的军队隔着怒江对峙,您的此举是为了消灭他们,帮国内的军队解除威胁吗?”

    这个提问是个送分题啊!

    陈浩一瞬间想到了很多,说内心的实话,他北伐还真不是为了这一目的。

    解除了怒江对峙,使得几万兵力不会被牵制在此。

    对于国内的战局有什么用?

    以陈浩的了解用处不大,因为自打美国人参战以来,运输大队长对于抗战就没那么积极了。

    总是琢磨借抗日这盘棋,把那些不听话他的异己山头顶到前线送死。

    最后等日本人失败了,他就可以实现真正的统一了。

    所以那几万精锐的中央军,被盘活后也不会被派到前线正面战场,用来反攻日军。

    虽然原来不是那么想的,但是并不妨碍陈浩为自己披上高尚的名义——北伐是为了从侧面为国内的抗战做一份贡献。

    如此宣传能为他博得更多好感。

    黎秀石在本子上立刻记了下来:“深明大义的陈团长,虽然身在国外但内心时刻惦记祖国。

    想到在日军铁蹄下沦陷的祖国人民,他夜不能寐。

    川军团有了实力后,立即发动北伐主动攻击人数是他们失败的日军强敌,只为祖国的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群男记者中少见的亮色,马丹娜很快也得到了提问的机会。

    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用婉转动听的嗓音,问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您认为川军团装载步兵的步战车,与我们美国生产的M3半履带装甲车孰优孰劣?”

    陈浩愣神了一下,他琢磨着美国白妞长得漂亮,身材曲线不错,就是脑子不太灵光,看来上帝不是太偏爱她。

    一款二战的半履带装甲车,能跟五十年后技术的步战车相比较?

    陈浩对那一款车有所了解,其实就是前部车身为轮式,后部加装了履带的装甲车。

    因为在运输人员和装备上的便利,不止是美国大量装备,英国和苏联都曾经使用了不少这样的装甲车。

    在整个二战期间,M3半履带装甲车一共生产了43000辆,在二战的战场上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比起纯粹的卡车,这款半履带装甲车通过性能好。

    车顶上支上一挺机枪,随时随地都能提供火力,放在欧洲战场作用不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