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大表哥- 第4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兄请讲!”听到这个黑壮年轻人的话,周兄等几人也全都惊讶的看向他道。
  这个黑壮的年轻人姓吴,河间府人,他虽然是读书人,但却长的又黑又壮,看起来反倒像个武夫,事实上这位吴兄的确学过武,寻常三五个壮汉都不是他的对手,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河间府那边以前是边境,辽人时不时南下,为了自保,所以河间府几乎人人习武,这位吴兄也不例外。
  只见这位吴兄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一咬牙道:“不瞒各位,家父前段时间写信,说是儒州那边的官府缺人,刚好家父有些关系,可以安排几个人进去,只不过却要从书吏做起。”
  吴兄的话一出口,周兄等人也全都露出沉默的神色,毕竟他们都是读书人,哪怕才学不怎么突出,但傲气还是有的,如果让他们去做小吏,他们还是有些不甘心。
  看到周兄这些人的表情,吴兄也不由得苦笑一声,不过还是再次开口道:“我也知道书吏的地位低下,不过我这个人太过愚笨,就算参加科举,考上的可能也极小,但从小吏做起的话,日后同样可以参加科举,难度也要小一些,如果能吏转官的话,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我觉得吴兄的话言之有理,现在朝廷处处都在收紧人事,哪怕是书吏,没有门路也很难进去,儒州又刚收复没几年,那边正是最容易出政绩的时候。”这时只见那个准备去医学院的于兄也终于开口道。
  不过就在于兄的话音刚落,其它人还没来得及表态之时,却忽然只听亭外有人高喊道:“欺人太甚,小小李朝竟敢妄自称帝,简直是不知死活!”


第七百二十九章 群情鼎沸
  吴、于等几个年轻的士子正在讨论着自己的前程,可是没想到却忽然被外面的喊叫声打断,这让他们也纷纷站起来向外张望,结果只见一个身穿浅蓝色长衫的读书人挥舞着一份报纸正在高声叫嚷着什么,而参加读书的其它人也慢慢的汇聚了过来。
  “这是今天刚出的报纸,南越的李朝擅自出兵灭掉我大宋的属国占城,而且还曾经多次骚扰我大宋边境,抢掠人口与财物,更可恨的是李朝的李公蕴父子竟然在国内称帝,妄图与我大宋平起平坐,实在是胆大之极!”只见那个蓝衫年轻人挥舞着报纸再次高喊道。
  年轻人最是热血,更何况这种关于帝王的话题更是读书人最感兴趣的,所以这个蓝衫年轻人话音刚落,旁边就有人把报纸抢了过去,随后大声的宣读起来。
  现在天色将晚,这份报纸也是今天刚出的晚报,所以其它人都没有看过,这时也都听得十分认真,而报纸上的这篇文章也写的十分犀利,不但遍数李朝之恶,更是把李公蕴篡位黎朝的事全都抖了出来,甚至还点出当年先皇对李公蕴极其鄙视,只不过为了稳定东南,所以才承认了李朝。
  而文章中除了李朝对东南边境的骚扰外,最让这些年轻士子气愤的就是李公蕴父子称帝的事,李公蕴直接自称李太祖,李佛玛在李朝内也是皇帝自称。
  千万别小看一个称呼,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皇帝只有一个,而周围的属国只能称王,当然大宋这个时期有些特殊,北边还有一个辽国,为此两国也曾经结为兄弟之邦,算是承认了彼此的身份,但除了宋辽两国外,任何小国的皇帝若是敢称帝,那就是对他们的挑衅,比如党项李元昊父子想要称帝,结果被大宋杀的狼狈而逃。
  等到报纸上的文章被读完之后,周围的年轻士子也是群情激沸,毕竟帝王的威严不可犯,而李朝的举动已经触及到了帝王统治的底线,所以这群年轻人也都是十分愤怒。
  同样的事情也在京城的其它地方上演,随着报纸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李朝感到愤怒,甚至就在第二天,就有谏官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惩戒李朝,比如断掉李朝的朝贡。
  “好厉害,这就是表哥你说的舆论的导向吗?”垂拱殿中,赵祯看着最近官员们对李朝这件事所写的奏折,脸上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
  当初把报纸搞出来时,主要还是为了传达一些朝廷的文书,不过当时李璋就指出,报纸对舆论的导向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只是赵祯对此并没有什么体会,直到这次李朝的事出现后,他才发现自己之前对报纸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报纸的作用还不止于此,长时间的报纸引导,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走向,臣民的精神等等,这些都需要陛下日后慢慢的体会!”李璋淡笑着开口道。
  听到李璋的话,赵祯也赞同的点了点头,随即就一拍桌面上的奏折兴奋的道:“现在国内对李朝的愤恨已经达到一个顶点,咱们是不是趁着现在宣布出兵李朝?”
  “不行,虽然现在对李朝的愤怒已经挑起来了,但还犯不上直接出兵,我的建议是派人下旨到李朝申斥李佛玛,命其立刻上表请罪,如果对方敢不从的话,咱们再出兵也不迟!”李璋微笑着摇头道。
  “可万一李佛玛真的照办了怎么办,咱们不是就没有出兵的理由了吗?”赵祯听到这里却皱起眉头问道。
  可能连赵祯自己都没有发现,自从打败了党项和辽国后,他也越来越好战了,之前李璋建议出兵李朝时,他还有些不愿意,可是被说服之后,他又迫不急待的想要出兵。
  “咳,陛下,有些事情虽然可以做,但却不可以说,我可以保证,李佛玛肯定不会答应咱们的要求,甚至我建议直接让海军跟着使节去,若是李佛玛敢不从,立刻就命他们攻打李朝!”李璋当下干咳一声,然后露出几分别有意味的表情道。
  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立刻明白过来,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皇子,执掌皇位这么多年,对于一些阴暗面的事情也十分了解,而李璋的意思也十分简单,其实就是在派人申斥时,让人狠狠的羞辱李佛玛,比如让李佛玛跪迎使节,亲口向天下谢罪等等。
  反正现在主动权在大宋手中,所以大宋使节有许多办法可以激怒李佛玛,只要李佛玛敢有所不从,立刻就是大军压境,毕竟就像李璋说的那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明白了,这件事还是交给皇城司去办吧,到时让他们从海上走,海军也随同一起南下!”赵祯当即点头道,这种事虽然做的不光彩,但李朝表面对大宋恭顺,私下里却发兵抢掠大宋的人口与财物,这种事同样是卑鄙之极。
  看到赵祯同意,李璋也点了点头,皇城司本来就是做这种脏活的,他们出面肯定不会让人失望,另外李佛玛身为一国之主,又刚刚打败了宿敌占城,肯定是心高气傲,到时面对大宋的羞辱,他如果能忍下来才是怪事,而只要他忍不住,那么大宋也就有了出兵的理由。
  聊完了东南李朝的事,赵祯又与李璋聊了一些其它的政务,不过这时李璋却忽然想起一件事,于是开口问道:“陛下,朝廷一直不开科举,现在京城的读书人听说也有不小的怨气,如果不好好的疏导的话,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啊!”
  听到李璋提到科举的事,赵祯也是一副头疼的表情无奈道:“现在也是没办法,之前朝廷录取的官员实在太多了,哪怕精简了许多,但依然人满为患,如果再录取新的官员,根本没有地方安置他们。”
  “可是这种事越是积压问题越严重,朝堂上的大臣难道就没有一点办法?”李璋再次开口问道。


第七百三十章 反其道而行之
  两年没开科举取士,甚至明年也不准备开科举,这对于准备多年准备一鸣惊人的士子们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虽然有许多年轻的读书人已经开始寻找其它的出路。
  但还是有不少读书人想不开,特别是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读书人,他们多年苦读却没有得到回报,眼看着头发都白了,年轻人可以等得起,但他们却等不起。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京城的一些读书人也开始对朝廷产生一些怨言,甚至有人给报社写文章,怒斥朝廷不开科举,阻塞了读书人一展所学的道路等等,而且类似的文章越来越多,这说明读书人的不满也在增加。
  “其实这件事我也和大臣们讨论过,不过却没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毕竟朝廷要削减官员的数量,就必须减小录用的官员数量,推迟科举也是势在必行,甚至我在考虑要不要定下规矩,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科举?”赵祯这时也满脸无奈的回答道。
  听到赵祯想要每四年举行一次科举,这让李璋也皱起眉头,哪怕是在明清时期,科举也只是三年一次,而大宋这个时期的时间不定,有时连着举行数次,有时是隔年举行一次,但一般不会超过三年。
  “四年一次是不是太久了,我担心有些读书人等不下去,说不定会跑到辽国、党项去?”李璋考虑了片刻皱着眉头问道。
  李璋的担心并不是无的放矢,事实上就在原来的历史上,协助李元昊称帝建国的那个张元,就是因为在大宋屡试不第,这才跑到了党项,结果后来给大宋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然现在张元已经被野狗处理掉了,但谁也不知道日后会不会出现一个李元、刘元?
  “这个……应该不会吧,再怎么说他们也是我大宋的子民,怎么会跑去资助敌国?”赵祯听到李璋的话却有些不信的问道。
  “陛下,人心难测,对于有些人来说,国家大义相比于个人的前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李璋却是十分认真的警告道,毕竟有张元的例子在前,谁也不敢肯定会不会还有其它人。
  听到李璋的警告,赵祯也觉得有道理,不过随即他又苦笑一声道:“表哥的话的确有道理,只不过腿长在别人身上,我们也不可能把他们的腿给捆上。”
  “我也只是告诉你一种最坏的猜测,而且就算他们想投靠敌国,也不容易找到门路,不过还是要警惕,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疏导,尽量的不要让那些因科举推迟而影响到自身的人,对朝廷减小怨恨。”李璋看到赵祯的脸色不对,于是开口安慰道。
  “可是这太难了,他们急着想参加科举,但朝廷又不想录用太多的官员,这根本就是一个死结,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赵祯再次无奈的苦笑道。
  “也不一定,你不要忘了,他们想要参加科举,无非就是给自己谋一个前程出身,如果能在不参加科举的前提下,让他们有一个前程出身的话,也许会减少他们的怨恨。”李璋忽然淡然的一笑道。
  “表哥你的意思是,就算不让他们参加科举,也可以授予他们官职?那还不如举行科举呢?”赵祯这时都糊涂了,当下也是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李璋问道。
  “完全不一样,如果开科取士,那么这些人考上之后,朝廷就必须给他们安排官职,哪怕要等上几年,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如果官职不满意,他们还可以拒绝上任,可是如果没有开科取士,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特定的职位展开招募,总会有人愿意上任的。”李璋再次笑着开口道。
  大宋的官员可以说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他们大都是读书人,而且拥有无比的自由和地位,甚至如果朝廷派给他们的官职不满意,他们甚至可以拒绝上任,朝廷对此还拿他们没办法,只能重新指派,所以有些偏远地方的官职,根本不会有人愿意担任,而李璋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明白了,以前是开科取士后授予这些人官身,然后再让这些人慢慢挑官职,现在却是直接列出空缺的职位,然后从读书人中招募,这样他们为了得到官身,就只能接受朝廷的安排。”赵祯听到这里也露出恍然的表情道。
  “不错,其实我也是想到了南洋的事,比如这次如果打下了李朝,朝廷要如何派驻官员治理?之前董清他们打下干陀利港时,就是依靠一些犯罪流放的官员治理港口,如果不是有罪,恐怕没有官员愿意去那里,而现在朝廷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特定的职位招募官员,到时愿者上钩,他们也不能怪朝廷没有给他们机会!”李璋说到最后也露出得意的表情。
  其实李璋的这种想法也参考了后世公务员考试,对于特定职位的公务员公开考试,谁能考上谁上,大宋完全可以照搬过来,对一些偏远的官职也进行考试,到时即能解决派驻官员的问题,又能缓解读书人对朝廷的不满。
  “妙啊,这个办法好,我这就召集吕相他们商议!”赵祯听完之后也是猛然一拍大腿叫道,这个办法他还真的没有想过,如果有效的话,甚至可以在科举中大加推行,从而彻底的改变科举的方法。
  看到赵祯兴奋的模样,李璋也是淡定的一笑,其实想要解决冗官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前他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