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联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军师联盟-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师联盟继续引导:“辩爷,你若实在是拿不定主意,可以私下里问问高顺,探探他的口风,这样会更有保证一点。”
  “毕竟,史料中对于侯成的记载比较少,即便是专家,对于侯成的人物性格把控,也不是太准确,求助于高顺,可能会好一点。”
  “嗯。”
  刘辨颔首点头:“有道理。”
  可能是停顿的时间太长,程普等不到回应,便试着问道:“殿下,是否要把侯成带上来,此人正在帐外侯着。”
  刘辨略一沉吟:“既然已经带过来了,就押进来吧。”
  程普拱手:“诺。”
  不多时。
  侯成被带入军帐。
  刘辨举目望去。
  但见,侯成身材魁梧,高约八尺,鼻下两撇扫帚胡,使得整张脸略显凶悍,走起路来,外八字脚,更显彪悍。
  (PS:长期骑马的人,走路很容易外八字脚。)
  虽然是降将,但侯成上半身依旧被捆成了粽子,他疾步上前,躬身行礼:“罪将侯成,参见弘农王殿下。”
  刘辨摆了摆手:“起来吧。”
  侯成起身:“多谢殿下。”
  刘辨上下打量着侯成,轻声道:“你跟了吕布多久了?”
  侯成皱了皱眉,吐口气:“差不多六年了。”
  刘辨愕然:“六年?”
  “嗯。”
  侯成点点头:“从黄巾造反时,末将便追随了吕布,这么些年,大小数十战,末将身先士卒,从不落后,自问对吕将军尽心尽责。”
  “可是……”
  侯成喉头滚动,略显遗憾地道:“今日末将再次请战,率领狼骑强攻桥头,可谁能想到,吕布竟弃我等于不顾,自行鸣金收兵,太令人伤心了。”
  刘辨轻声叱问:“那你可曾想过,彼时战机已逝,吕布若继续强攻,不仅救不了你们,反而会搭进更多狼骑的性命。”
  对于刘辨而言,实际上非常理解吕布的举动,这不过是在止损而已。
  当然,刘辨同样明白侯成的难处,继续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侯成深吸口气:“如果吕布亲自引兵来救,但却难以突破,罪将便是战死,亦无怨无悔,但他却毫无营救的想法,直接鸣金收兵,实在令罪将难以接受。”
  刘辨长舒口气:“原来,将军竟是这般想法。”


第225章 三年时间,孤必凌驾于这世界之上!
  忠义!
  是贯穿于汉末三国时代,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它经过老罗神笔的渲染,四大名著的抬升,对于后世百姓的影响更是极其巨大的。
  忠字倒是没什么歧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
  这一点,尤其是在民族矛盾突出的边郡,更加的明显。
  刘辨相信侯成的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对于汉室一定是忠诚的。
  但是他的义字,是饱受争议的。
  义是复杂的,尤其跟不同的字组合起来,意义不尽相同。
  比如正义、情义、恩义、信义、仁义、侠义等等。
  由此导致每个人对于义字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
  很明显。
  侯成心中的义字,不仅仅是主臣之间的恩义,更有朋友之间的情义。
  甚至于,在侯成的心里,他对吕布的义,是情义大于恩义的。
  因此,他受不了被朋友抛弃,更受不了被主公质疑。
  “士循。”
  刘辨命程普将侯成带下去后,便命朱彤招来了高顺:“你对侯成此人,是如何看待的。”
  高顺皱了皱眉:“侯成?”
  此刻的他,还不知道程普俘虏了侯成。
  刘辨点点头:“嗯,太原侯成,与你同属一郡,你们应该认识吧?”
  “嗯。”
  高顺倒也没有遮掩,老实交代道:“末将的确与侯司马相识,只是关系不太融洽,末将心中的侯司马,作战勇猛,性格傲慢,除了吕布,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哦?”
  刘辨不由好奇:“此人作战勇猛?”
  高顺极其肯定地道:“单论武艺,与宋宪、魏续伯仲之间,箭术与曹性旗鼓相当,自其从军以来,屡建奇功,不过数年,便被提拔成为军司马,与某平级。”
  嘶—!
  刘辨顿感惊诧,倒吸口气。
  听到高顺对侯成的评价,他有种颠覆三观的感觉。
  毕竟,印象中的侯成,在汉末三国时代,充其量就是个打酱油的。
  可偏偏,到了高顺这嘴里,居然有种猛将的既视感。
  “此人对吕布如何?”
  刘辨在了解到侯成基本情况后,便直奔主题:“可忠义否?”
  高顺皱着眉,沉吟良久:“侯司马出身太原侯氏,当年黄巾造反,袭扰并州,太原侯氏惨遭屠戮,侯司马便是那时带族人投靠吕布。”
  “后来……”
  “……”
  高顺讲着侯成的履历,刘辨却对“太原侯氏”,产生了兴趣:“老师,这太原侯氏莫非还是个世家?亦或者是豪族?”
  此刻,军师联盟的声音响起:“辩爷,太原侯氏一族,起源于春秋时晋哀侯兄弟的后代,但数百年来,一直在向外迁徙,从未停过。”
  “尤其秦汉时期,中原战争频发,侯氏部分人外迁至今河北、甘肃等地,如西汉侯芭为巨鹿人,东汉侯瑾为敦煌人。”
  “汉末时期,还有侯宣多的后裔迁徙上谷,裔孙侯恕为北地郡太守,在北地三水安家,侯恕四世孙侯植,随北魏孝武帝西迁,被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氏。”
  “……”
  刘辨有些懵:“这些人我完全没有听过,侯氏一族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充其量就是个两千石而已。”
  军师联盟的声音跟着响起:“那唐朝大将军侯君集,辩爷应该听过吧?他出身上谷侯氏,便是从太原侯氏,迁徙过去的。”
  刘辨惊诧:“侯君集?”
  “没错!”
  军师联盟肯定地道:“在《侯氏族谱》书中,便有明确的记载,太原侯氏迁徙去哪里,各朝各代,又有什么样的人。”
  “你可别小瞧了侯成,侯氏一族在华夏历史上,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它比起并州王氏可能差点,但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
  高顺将侯成的事情,简单叙述一遍,扭头望向弘农王时,发现弘农王眼神呆滞,充满了惊诧,似乎有些游离:
  “殿下。”
  “殿下?”
  高顺试探性,轻声询问:“殿下,您这是……”
  刘辨这才怔回神来:“哦,没事,你且继续吧。”
  高顺应声承诺,继续言道:“末将以为,侯司马对吕布是忠义的,但吕布对侯司马如何,便未必了。”
  “殿下应该清楚,吕布乃是五原郡人士,出身寒门,靠一身武艺在并州打拼多年,最终靠着骑都尉丁原,才成为了主簿。”
  “其麾下爱将宋宪、魏续、曹性,尽皆是寒门出身,他们与出身太原侯氏的侯成,自然是很难融到一起的。”
  “吕布对侯成有些偏见,若非侯司马作战勇猛,身上没有半点士族的性子,只怕他在军中很难立足。”
  原来是这样。
  果然!
  听了高顺的话后,刘辨对侯成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也不再隐瞒,实言相告:“士循啊,实不相瞒,今日西门一战,德谋战败了吕布、李傕的联军,俘虏了狼骑军司马侯成。”
  “啊,这……”
  高顺终于明白,为什么弘农王会突然对侯成感兴趣。
  刘辨彻底释然了,轻声道:“你或许还不清楚,德谋将吕布、李傕的联军切断,侯成陷入包围,吕布鸣金收兵,舍弃侯成,侯成不得已,已归顺孤王。”
  高顺饶有兴致地点点头,神色极其平淡:“嗯,若是如此,侯司马此举倒在情理之中,末将表示理解。”
  “行了。”
  刘辨彻底解决了心中疑惑,轻声道:“士循且回营休息吧,孤知道该怎么做了。”
  高顺起身,拱手抱拳:“既如此,末将告退。”
  刘辨目送高顺离开,再次与军师联盟沟通:“老师,看来侯成不像是演义中描述的一样,此人或许可以使用,即便不能是一方大将,当个军司马、校尉,还是不成问题的。”
  “没错。”
  军师联盟的声音响起:“侯氏一族有自己的传承,侯成又属于一个另类,历史上的他,算是个悲剧,但在辩爷这里,却可以逆天改命。”
  刘辨深以为然道:“嗯,我明白了。”
  “报—!”
  正在这时,帐外响起悠悠一声传报。
  刘辨抬眸望去。
  但见,军师荀彧急匆匆入帐,面带微笑,如沐春风:“殿下,大喜事,探马送回情报,孙坚诛杀胡轸,带着延津方向的盟军,已经回来,目前距大营,不足三里。”
  “哦?”
  刘辨惊喜:“已经回来了?”
  荀彧肯定地点点头:“没错,回来了。”
  刘辨急问:“都有哪路诸侯?”
  “骁骑校尉曹操、济北相鲍信,还有兖州刺史刘岱。”
  “兖州刺史刘岱也在?”
  “嗯。”
  荀彧点点头,轻声道:“这三路诸侯中,当属刘岱的兵马最多,足足有一万三千余人,济北相鲍信仅剩六千余人,曹操不足三千人。”
  “殿下!”
  荀彧赶忙揖了一揖,提醒道:“孙将军去时,这三路诸侯的兵马正在强攻汜水关,而其余诸侯的兵马,仍不知何处。”
  “这足以证明,此三路诸侯乃是汉室忠臣,他们不同于袁遗、张邈等人,殿下可以放心使用与拉拢,增强我军实力。”
  对于荀彧的意见,刘辨大致上持肯定态度。
  不过……
  刘岱此人如何,刘辨着实有些信不过。
  虽然,他是唯一的汉室宗亲,但其麾下的兵力与曹操、鲍信,完全不成比例。
  要知道,专家早跟刘辨解读过这段历史,鲍信、曹操的联军加起来,是超过两万人的。
  可现在居然只剩下九千人,兵力损失超过了一半。
  而刘岱呢?
  他麾下的兵力,居然还能有一万三千人。
  这意味着刘岱的战损不高,亦或者他根本就是在保存实力,滥竽充数。
  孙坚或许不清楚其中的内幕,但敏锐的刘辨,却一下子察觉到了异常。
  抛开身份,单从数据上来分析,刘岱这人的确不如曹操、鲍信,更值得信赖,至少从目前的表现上看,的确是这样的。
  “一万三千人。”
  刘辨皱着眉,沉吟良久:“文若,这刘岱的实力蛮强的啊,战至现在,居然还能有一万三千余人,比曹操、鲍信加起来还多。”
  曹操等人在打探大谷关的战败,相应的,刘辨同样在打探汜水关的情况。
  他们对于双方的初始兵力,自然是有了解的。
  荀彧没有丝毫意外,显然他同样意识到了此事:“不管怎样,兖州刺史刘岱是汉室宗亲,他能参与此次讨董,便值得殿下拉拢。”
  “您若是嫌弃其虚与委蛇,只怕长安的那位,会花大手笔拉拢,与其落入贼手,不如殿下您竭力争取,这对于未来在兖州的战局,是有好处的。”
  果然!
  荀彧的目光是长远的。
  在他心里,讨董已然获胜,下面的战争,才是真正要关心的。
  刘辨明白荀彧的意思,他长出口气,轻声道:“与董卓拼拉拢的手段,只怕孤给刘岱的条件,会远远逊色于董卓。”
  “孤这里需要的,是真正为匡扶汉室而努力的人,绝非是靠利益驱动而来的诸侯,以利相交,利尽,则人散,孤不屑为之。”
  这一点。
  刘辨看得非常透彻。
  诚如自己不可能给孙坚开空头支票一样,同样不能给刘岱、曹操、鲍信等人开,因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兑现。
  未来南北汉对立,政……治手段上的较量,必然是不会少的,跟董卓拼空头支票,靠利益来壮大力量,这样只会把刘辨自己搞残。
  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重新建立一套秩序,才是匡扶汉室最正确的一条路,靠利益拉拢来的盟友,迟早会因利益而背叛。
  至于荀彧的顾虑……
  不得不承认,它的确很有道理。
  但是,刘辨背靠军师联盟,未来点亮科技树,别说是一个小小的董卓,便是袁绍、袁术,以及天下诸侯,全都属于是降维打击。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那点小伎俩,压根不值得一提。
  “这……”
  荀彧细眉微蹙,轻声道:“殿下,此番董卓退往长安,一定会搅动天下,令中原处于内乱之中,咱们雄踞南阳,只怕是首当其冲,此时拉些盟友,与殿下有利。”
  “至于利益如何?”
  荀彧沉吟了片刻,再次一揖:“殿下之虑固然有理,但在下以为,丝毫不争,只会令天下诸侯,甘做董卓屠刀,短期内,会让咱们处于不利之地。”
  “短期?”
  刘辨扭头望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