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喊我去盗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喊我去盗墓- 第3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最早的铁器虽然商代便已经出现,但真正普及却也是到了战国时期,才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主流金属。

    如今兵士报告称前面除了有好几个更大凹坑之外,还有一些体型巨大的石器……

    再结合这块斑铜矿石,以及此前发现的那个可能存放了大量青铜兵器的凹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人类文明应该已经掌握了提炼铜矿的技术。

    所以吴良推测,这处人类文明很大概率是处于商代到战国时期之间的某个时段,也就是距今400年—2000年之间。

    另外。

    如果再结合于吉此前关于“死龙”的描述,一条“强龙”哪怕被斩断也依旧需要上千年才会变为“死龙”。

    那么这个人类文明所处的时间范围又可以进一步缩短。

    至少应该是在距今1000—2000年之间的某个时段……

    “前面带路。”

    如此想着,吴良当即对两名瓬人军兵士说道。

    他必须进行现场勘察,才能够确定这两名兵士发现的凹坑与那些巨大石器的功用,从而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推测。

    ……

    果然如同吴良猜测的那般,这是一个成型的青铜炼制基地。

    兵士口中的巨大石器,乃是用来熔炼铜矿的竖炉,清除掉竖炉内部与底部的淤泥,便可以看到炼制过程中残留在炉中的较为精纯的青铜。

    众所周知,青铜乃是赤铜、锡、铅混合炼制而成的合金。

    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合金的过程,即是说这个人类文明亦是掌握了分辨与炼制锡矿和铅矿的技术。

    这倒并未令吴良感到惊奇。

    因为后世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乃是一柄距离后世约4800年的青铜刀,那便是使用锡青铜制作而成的,这其实要比青铜普及的商代还要远了大约1000年。

    而发现的地点……正是甘肃!

    吴良现在所在的渊泉,也正是处于甘肃境内,所以吴良此前推断的时间范围上限,或许还可以再向前扩大1000年。

    除了这些。

    吴良还在现场发现了许多专门石范与陶范,所谓“石范”与“陶范”,其实就是使用岩石和陶土制作而成的模具,这些模具可以使融化的青铜水冷却成为该有的样子,诸如各类兵器、各类炉鼎、各类面具、各类人像、各类餐具等等所需的青铜器。

    吴良仔细观察过后,发现这些模具大多数都是兵器的模具,其中夹杂了少量的餐具以及动物的模具。

    而待吴良检查完这些东西。

    跟随过来的几名瓬人军兵士也将附近三个更大的凹坑清理了个大概,这三个凹坑当中的两个存放的正是吴良已经看到过的斑铜矿石。

    据吴良所知,这种外形颇具特色的矿石主要是硫化矿物,也就是说……

    吴良下意识的望向了身后那座分布了许多洞穴的山陵。

    难道这座山陵原本是一座矿山?

    而那些洞穴则是矿山上挖掘出来的矿洞?

    这种可能性的确很大。

    因为吴良此前已经推测这座山陵大概率是一座活火山,而活火山最容易形成的便是硫化矿物,再加上此处还有这么一个青铜炼制基地,很容易便会教人将这些可以作为原料的斑铜矿石与这座活火山联系在一起。

    毕竟古代没有大型机械,运输矿石十分费时费力,因此通常情况下矿石的炼制基地都会修建在矿山附近。

    至于剩下的一个凹坑之中,存放的则是一种黑灰色的晶体状的岩石。

    吴良不是地质学家,自然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岩石,不过他怀疑这就是与红铜掺在一起炼制青铜的锡矿。

    因为据他所知,锡矿通常都会以晶体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

    事到如今,吴良终于对这座山陵有了一些新的猜测。

    分量很足的青铜兵器,工具虽然简陋但却十分齐全的青铜炼制基地,大量的斑铜矿石,一座可能还在运动的活火山……

    这座山陵极有可能是一座数千年前的矿场。

    专为某一个种族,比方“戈基人”炼制兵器与青铜器的青铜矿场。

    可是若只是一个普通的青铜矿场,这座矿场为何又会藏在湖底,直到吴良投入“壶涿氏”用来清理“蜮”的法器之后才重见天日呢?

    还有。

    根据阿旺的描述,冥泽中的“蜮”也是最近几个月才忽然出现的,而他与当地族人的“狐惑病”亦是最近几个月才出现。

    也就是说,冥泽或是这座青铜矿场近期定是还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异变。

    因此才会导致“蜮”泄露出来为害来到冥泽的百姓。

    所以那些“蜮”又是从何处泄露出来的,或者还可以换一种问法,那些“蜮”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

    另外。

    如果此处正是一座矿场的话,那么从那些洞穴里面掉落出来的古怪棺材又是怎么一回事?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座矿场在沉入冥泽的时候显然并未停产。

    并未停产的矿场里面却已经葬入了棺材,而且数量看起来应该还不少,这似乎也十分不符合常理吧。

    毕竟除了守护王陵的守墓人,天朝历来将阳宅和阴宅分的很清楚,至少吴良还从未听说过天朝古代有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民族存在活人与死人共用一处地方的传统……

    ……

    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吴良心中的诸多疑问并未找到答案。

    瓬人军的发掘工作虽然顺利,但也并未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吴良还是决定进入那些洞穴一探。

    只不过这件事急不来。

    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便立刻命瓬人军重新渡河回到古长城上歇息。

    如此一直等到了第二天清早,他才又带领瓬人军重新渡河,教兵士们继续在山脚下勘察,寻找此前没有发现的东西。

    而他自己。

    则与瓬人军骨干一同来到了昨日杨万里与诸葛亮放了大公鸡的洞穴面前。

    大公**成还安然无恙。

    因为在太阳才刚刚升起的时候,白菁菁便已经表示听到了大公鸡打鸣的声音,只不过打鸣声音比较沉闷,听起来应该还在洞穴之内。

    如今来到洞穴面前,绑着大公鸡一条腿的细麻绳还延伸在黑洞洞的洞穴内。

    杨万里立刻上前扯动绳索,只是拽了两下绳索便已经吃上了力,洞穴里面也再一次传来大公鸡的叫声。

    这对于吴良来说自是一个好消息。

    至少可以证明现在洞穴里面的空气状况还算是不错,他们进入其中应该也不至于就窒息或者中毒,这无疑为吴良接下来的查探提供了有利条件。

    片刻之后。

    大公鸡已经出现在吴良等人面前。

    除了羽毛上沾染了一些灰尘之外,看起来还是活蹦乱跳的极有精神,吴良心中自是更加安定。

    不过吴良并未着急进入洞穴,而是又回头对白菁菁问道:“菁菁,从昨日到现在,你曾听到的那些奇怪的低吟可曾再次出现?”

    “并未出现。”

    白菁菁正色答道。

    “既然如此,咱们便只好进入一探了。”

    吴良微微颔首,接着又对众人着重嘱咐道,“进入洞穴之后,诸位务必将防毒面罩带好,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私自取下,另外,菁菁,如果再听到那奇怪的低吟或是其他的声音,尽可能分辨出声音的来源,及时报我。”

    “诺!”

    众人齐声应道。

    时至此刻,吴良才终于将随侯珠取了出来,一行人鱼贯进入黑洞洞的洞穴之中。

    进入洞穴大约十几米后,他们便又见到了那种类似“人像”的古怪棺材。

    这些棺材除了少数几口倒在了洞穴的道路中间,剩下的则都被竖立在洞穴两侧岩壁的一个与棺材轮廓十分吻合的凹槽之中。

    这种凹槽大概也就只有二十公分深,虽然对这些棺材可以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但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否则便不会有棺材倒下来了。

    不过每一个凹槽之间距离倒是十分统一。

    非但两两相对,相隔也都在一米左右,似乎特意进行过测量。

    “有才哥哥,你看那是什么?”

    吴良与众人正在查看这些凹槽与棺木,却听诸葛亮忽然指着众人头顶说道。


………………………………

第四百零三章 从山体中钻出的青铜(4000)

    听到诸葛亮的话,吴良自是立刻抬头向头顶上方望去。

    他看到了一抹金黄的色泽,那是一条自洞穴顶部的山体内延伸出来的大概三寸长的一根略有些弯曲的金属条。

    这根金属条大概只有吴良的食指那么粗。

    末端逐渐变得纤细起来,看起来就像一条从山体中长出来的由粗而细的小尾巴。

    “公子,此物可是黄金?”

    看到金属条上呈现出来的金黄色,于吉那双老眼当即亮了一下,连忙一脸希冀的凑过来问道。

    “不好说。”

    吴良不置可否的道,随即又对典韦说道,“典韦兄弟,劳烦你将我举起来,我要靠近一些进行查验。”

    “诺。”

    典韦应了一声走上前来。

    如此一弯腰一起身的功夫,便已经轻而易举的将吴良扛在了肩膀上面,使得吴良的天灵盖几乎快要顶住洞穴顶部的岩石。

    众人早已对典韦这异于常人的怪力见怪不怪,自是没什么好震惊的。

    而吴良也是立刻开始仔细查看那根金属条的情况,如此多看了两眼之中便已经得出了结论,极为确定的对众人说道:“这不是黄金,而是寻常的青铜。”

    其实很多人对青铜都有一些误解。

    基于“青铜”这个名称,不少人便会自作主张的认为青铜便应该是青色或绿色的。

    但实际上,刚刚炼制出来的青铜是金黄色的,色泽与黄金极为相似。

    也正是因此,青铜在古代一直被称为“金”或是“吉金”,而也是基于这样的称呼,后世考古界对于汉朝朝廷一言不合就“赏金几千金”、“家屯几万斤黄金”的记载一直存在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汉朝朝廷赏赐的“金”未必是黄金,那些“家屯几万斤黄金”的土豪拥有的也并非是黄金,而可能是青铜。

    这种猜测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

    毕竟后世考古界发掘的汉墓,的确没有发现过可以以“万金”作为计量单位的陪葬黄金,就连吴良穿越之前已知的发掘黄金数量最多的“海昏侯墓”,后世考古专业也仅仅只是在墓中找到了一百多公斤黄金,着实与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家屯几万斤黄金”相去甚远。

    原本,吴良也觉得后世考古界的这种推测有些道理。

    直到吴良亲自参与了梁孝王墓、广川王墓与海昏侯墓这三座汉墓的发掘之后,这种推测才终于被推翻。

    作为亲历者,他可以很肯定的说,“家屯几万斤黄金”在汉朝的那些个诸侯王爷那里,真心不是什么稀罕事。

    而后世考古界之所以没有找到那些黄金。

    主要是因为历经两千来年,汉墓基本上都被盗过了而已。

    吕布盗过,曹老板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盗过,再加上屡次改朝换代,就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蟊贼肯定也光顾过,而且恐怕不止一次、不止一拨人光顾。

    以至于到了后世,考古专家们基本上连喝汤的份都没有了,能找到一些遗漏的边角料都可以算是运气爆棚。

    反正梁孝王墓、广川王墓和海昏侯墓中的黄金是怎么没的,没有人会比吴良更清楚了。

    就连海昏侯墓为何沉入水底,又为何多给后世留了一些边角料,使其成为后世考古界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汉墓,吴良亦是一清二楚。

    也是因此。

    吴良更清楚的是,他和瓬人军真心不适合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就叫他们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就完全可以了。

    而曹老板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与指示者,这口锅也理应由他来背,反正吴良不背。

    又想的有些远了。

    吴良连忙晃了晃脑袋回过身来。

    却听于吉接着又有些不甘心的问道:“公子,就算这是青铜,恐怕也不可能是普通的青铜吧,否则色泽又怎会如此新鲜?”

    “老先生果然有些见识,这次总算说到点上了。”

    吴良赞许的看了于吉一眼,点头道,“青铜是一种极容易受到侵蚀的金属,因此我们平时见到的一些上了年份的青铜器,通常都会有一层青灰色或青绿色的氧化层,基本不可能保持青铜刚刚炼制出来时的金黄色。”

    说着话的同时,吴良一边打量着这一小截青铜条,一边又指了指洞穴两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