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人介绍,这些“金洞子”同样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传说,他们说这些山洞的主人,其实是一种身材矮小的矮人,这可惜这种矮人早已消失,因此这些山洞便空了下来,一直保留到了后世。
根据这样的传说,后世同样有学者怀疑这些山洞可能与传说中的戈基人有关。
可惜同样没有找到证明这种猜测的可靠证据。
……
带着这些猜测,吴良从身上取出一块麻布来,继续小心翼翼的清理这尊石像上的淤泥与青苔。
典韦则一言不发的站在身后警戒,同时依照吴良的指示,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敲击一下吴良交给他的神秘小鼓防止水中那些消失不见的“蜮”卷土重来。
如此一刻钟之后。
吴良总算将这尊石像清理了出来。
现在的石像与清理之前的石像相比,除了上面的雕刻的纹理更加清晰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细节。
不过此刻吴良已经可以确定一件事。
这石像的面部细节与后世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如出一辙,甚至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两者其实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出土的地点相差了几千里罢了。
不过相差的这几千里又并非毫无关联。
这是古羌人迁移的路线,而在《姜戈大战》之中,戈基人也一直在对古羌人进行追击,极有可能也跟随古羌人到达那里。
“典韦,随我四处查探一番。”
吴良并没有继续清理其他的石像,而是沿着山陵之下较为平缓的山脚查探起来。
山陵上的那些神秘山洞还不知道有些什么东西,为了防止发生什么危险的情况落得一个孤立无援的下场,他打算等瓬人军赶来之后,再与骨干们一同进入查探。
……
山脚下有一条大约两米来宽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平坦区域。
这片平坦区域沿着山脚不断延伸,看起来就像一条人工修建出来的道路。
吴良心中怀疑,于是便停下脚步,使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将这片区域上面覆盖的一层湿滑的淤泥铲开进行查看。
这一层淤泥也并不厚,连五公分都不到。
如此铲开一片区域之后,吴良发现淤泥下面藏着的其实是一层夯实在一起的小石子,这些小石子十分均匀,缝隙之间掺杂着一些类似于砂泥的粘合成分,能够对这些小石子起到一些固定作用,有点类似于后世公园里常见的石子路。
不过非说坚固程度的话,到底略微差了一些,毕竟后世的石子路都要铺设一层厚厚的水泥混凝土,而不是工兵铲便能够铲开的砂泥。
吴良又用工兵铲向下挖掘了一阵,试图找出这种小石子路的铺设厚度。
如此耗费了一刻,才终于挖透了这层小石子路。
小石子路的铺设厚度足足有二十公分,并且所用的材料十分均匀,从上到下没有看出任何偷工减料的迹象。
这无疑可以断定就是人工铺设出来的道路,而且……
吴良沿着这片平坦区域向远处眺望,发现这条道路非但只在山脚下有,更是出现了许多岔路,并且一直向山陵上延伸。
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小工程!
尤其对于没有机械化的古人而言,光是采集这些规格差不多大的小石子,并将其运送到相应的位置便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此时此刻。
看着这些修建规整的道路,吴良再抬头看向山顶上的那些洞穴,甚至怀疑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曾经可能是一座热闹非凡的城市,又或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巨大堡垒。
……
如此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行走。
不久之后吴良便来到了第一个岔路口上,这是一个四岔口。
除了吴良走过的这个岔口,其中一个岔口向山陵上方延伸,另外两个岔口则有一个沿着山脚继续向前延伸,另外一个则延伸向了那条刚出现的大河。
向山陵上方延伸的岔口连通着地势最低、也距离吴良最近的两个洞穴,同时还分除了其他的岔口向别处延伸;
沿着山脚继续延伸的岔口,则一眼望不到头;
而那个延伸向大河方向的岔口……
它并未进入河中,而是连通着一处距离吴良只有十来米的奇怪凹坑。
那凹坑有着方方正正的形状,面积大约有个十平米左右,深度目测应该只有半米,此刻坑内覆盖这一层深色的淤泥,不知道淤泥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东西。
“先去这边看看,小心一些。”
吴良对典韦如此嘱咐了一句,便一边用工兵铲探着脚下的虚实,一边小心翼翼的向那处古怪的凹坑摸去。
凹坑中倒发现了两只翻了个的“蜮”。
它们躺在淤泥中一动不动,那些节肢也软踏踏的垂在一边,好似已经彻底死去。
“咚咚咚!”
典韦却是连忙将典韦拦在身后,立刻将神秘小鼓敲响。
那两只“蜮”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如此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它们不会对吴良造成威胁,然而就在典韦打算向吴良说明的时候,却听“啪啪”几声。
吴良不知何时已经将改良版的“战国连发弩”取了出来,对着那两只“蜮”便是一顿乱射,一眨眼的功夫就清空了箭匣。
“看来应该是死透了。”
迎着典韦有些反应不及的眼神,吴良已是笑了笑,收回“战国连发弩”大大方方的来到凹坑前面。
在这两只已经被射成了刺猬的“蜮”旁边。
则有一个大约手腕粗细的斜插在淤泥之中的棍子,露出的部分估摸着应该有个三尺来长,一端刚好伸到凹坑边缘。
吴良低下身子细细查看。
发现这根棍子已经被一层绿色的水藻严严实实的包裹了起来,随即又用麻布对其进行小心擦拭。
结果擦完外面那层滑腻的水藻之后,里面却依旧是一层十分粗糙的绿色痕迹。
“青铜?”
吴良盗了那么多墓,见过的青铜器具不胜枚数,对于这种粗糙的绿色痕迹自是十分熟悉,这显然是青铜特有的锈迹。
确认过这根棍子的材料,吴良略微沉吟了一下,终是伸手将这跟青铜棍子握在手中,试图将其从淤泥之中抽出来。
结果。
“嘿?”
还挺沉重。
吴良虽是慢慢的发力,但知道力气全部使出来,这根青铜棍子也仅仅只是出现了些许松动的迹象,并未如愿将其抽出。
而随着这跟青铜棍子的松动,凹坑中的淤泥也跟着略微涌动了一下。
淤泥涌动的面积不小,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这根青铜棍子的下面还连着什么大一些的东西,就藏在这片淤泥底下。
“典韦,你来试试。”
吴良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果断将位置让给了典韦。
这东西他倒不怕出现什么损坏,反正以它目前的腐蚀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就算吴良进行保护也几乎不可能流传下去。
而他要做的便是搞清楚这东西的考古价值。
然后尽可能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这或许要比强行去这件东西本身更有意义。
“诺!”
典韦应了一声走上前来,用他那大拇指几乎堪比吴良手腕粗的大手抓住那根青铜棍子。
“嘿——”
就只用了一只手,猛地一发力,便直接将那青铜棍子从淤泥之中拽了出来。
“哗啦——!”
伴随着青铜棍子被抽出来,淤泥下的东西亦是一同被带出了好几件,翻个了身掉落在了淤泥之上。
“这是……”
吴良连忙看去。
淤泥下被带出来的竟是几件青铜制成的沉重兵器!
其中有一柄长约三尺的方头锤,无论是锤头还是锤柄皆是青铜材质,一看分量就不会轻。
还有两柄两尺来长的大斧子,那斧子同样通体青铜,斧头看起来比那方头锤的锤头还要大的夸张,吴良估摸着最起码也得有三四十斤重。
就连典韦手中的亦是一把兵器。
除了后面较长的手柄,头上乃是一个形状类似枣核的椭圆形大头。
而在这个椭圆形的大头上,还密密麻麻的分布着许多凸出来的尖角,这些尖角虽不怎么锋利,但看起来确实十分危险。
“这不是狼牙棒么?”
吴良微微一愣。
这种兵器早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便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候可不叫“狼牙棒”,而是被称作“殳(shu一声)”。
………………………………
第四百章 活火山(4000)
“给我瞧瞧。”
心中如此想着,吴良伸手向典韦索取那柄已经被抽出来的“殳”查看。
“公子小心,这东西十分沉重,比我那手戟还要重了不少……”
典韦一边奉上,一边郑重提醒。
话音未落。
“咣!”
饶是吴良已经有心理装备,很是谨慎的使用两只手去接取,却依旧没能很好的撑住这柄一头重一头轻的“殳”,一不小心便将沉重的殳头重重的砸在了地上。
不得不承认,他到底还是低估了“殳”的实际重量。
这玩意儿绝对不是此前目测的三四十斤,最起码也得有个五六十斤重。
典韦能够单手拎起,那是人家身负神力。
五六十斤重的东西吴良虽也并非不能拎起来,但在这种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下,只是握着殳柄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费力杠杆,自然还要多费上一些力气。
“靠,这兵器确定是给人用的?”
吴良险些因此闪了胳膊,忍不住在心中暗骂了一句。
其实他骂的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五六十斤重的兵器对于典韦这种身负神力的力士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绝对是有些过了,而且过的很多。
毕竟兵器造出来便是给人使用的,能够使用与拎得动完全是两个概念。
只有合适的重量才能够令使用的人收放自如,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若是超重太多的话,不但会白白消耗过多体力,施展起来亦是十分笨重,甚至根本就控制不了。
所以这种分量的兵器,还真就不是给人用的,起码不是给一般人用的。
“典韦兄弟,劳烦你将另外几件兵器也捞上来。”
将“殳”丢在地上,吴良又很不甘心的看向凹坑中已经被带出淤泥的方锤与大斧,它们也在凹坑的边缘,典韦伸手去捞应该不难。
“诺!”
典韦应了一声,立刻照办。
不多时。
一柄方锤与两柄大斧也已经摆在了吴良面前。
吴良走上前去拎了拎,果然同样十分沉重,甚至感觉上比刚才那柄“殳”还要重了一些,教人无语。
“这下面应该还有不少相似的兵器。”
吴良自言自语的道,方才典韦抽出那柄“殳”的时候,非但将方锤与大斧带了出来,下面还同时传来了一些松散的金属碰撞声,可见数量一定不少。
由此判断,这个凹坑极有可能是一个用来放置兵器的武器库。
只是武器库中存放的都是这种分量的兵器,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毕竟天底下似典韦这样的力士终归是极少数,而专为这种极品武将打造的兵器,通常都会好生保管,没有理由像普通兵士们使用的常规兵器一样批量存放。
除非。
这就是普通兵士使用的常规兵器……
但如果这种分量的兵器都只是算是常规兵器的话,这未免也太夸张了些,直接超越了吴良所理解的人类范畴,除非这个人种或是这支军队都是堪堪能与典韦比肩的力士,这样的人种或是军队,战斗力未免也太恐怖了些。
戈基人……
吴良随即将这种兵器与之前的推测联系了起来。
“身材矮小却十分健壮”乃是《羌戈大战》中所描述的戈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带这个想法,吴良再去分析这几件兵器。
最长的便是“殳”,在吴良的印象中,“殳”都是类似于长枪或是长矛一般的长兵器。
而面前的“殳”却只有四尺来长,这样的长度对于正常的成年男子而言确实略微有些尴尬,算不上长兵器,也算不上短兵器。
吴良的个头不算是特别高的,但也绝对不低,而这柄“殳”竖立起来,只是刚刚到了他腰部的位置,这样的高度使得他不太方便像长矛或是长枪一般握着殳柄杵在身旁,使用起来也不是十分顺手。
而那方锤则只有三尺来长,大斧更是只有两尺来长。
这两种兵器对于成年男子而言,显然得归入短兵器的范畴,大斧的长度还好说一些,但那方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