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7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提前把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一扫而空也是一个办法。
    所以郭鹏在建立漠州和平州的建制之后,也在漠州和平州安排了驻扎当地的骑兵,两个州各有一支万人骑兵队活动。
    漠州的万人骑兵队由原黑山降将张燕率领,平州的万人骑兵队则由原辽东太守田豫率领。
    主要威胁力量被扫平之后,这两支骑兵万人队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游猎,不断地探索边境,寻找土著蛮夷的居所,然后直接灭杀。
    发现一个部落,灭杀一个部落,壮女和壮男能带回则带回,不能带回的老弱病残和幼童全部抹杀,纵火焚烧当地,毁灭一切。
    这是郭鹏给漠州以及平州下达的【犁庭扫穴】长期政策。
    这个政策只要魏帝国还存在就要继续进行。
    对于漠州和平州两地,犁庭扫穴的军事政策要延续到永远,永远都不能停息。
    漠州地区辖地广大,几乎是能看到的大草原全都被划入漠州的范围,兵锋所到之处,就是疆土。
    如此广大的大草原,除了鲜卑之外,必然还有诸多杂胡生存。
    虽然鲜卑作为一个政权实体被消灭了,但是郭鹏认为肯定还有很多杂胡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没有被找到,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日后成长起来变成巨大的威胁。
    鲜卑当初也只是匈奴的奴隶部落罢了,在汉政府打击匈奴的过程之中获得了喘息之机,最终成长为匈奴帝国20,闹得东汉帝国的后半生鸡犬不宁。
    郭鹏在御前军事会议上认为,鲜卑没了,鬼知道会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鲜卑,所以戒备是必须的,是不能减少的。
    犁庭扫穴政策务必要贯彻落实,直到永远。
    所以漠州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就一直没停过。
    郭鹏也因此打造了一支仿照游牧骑兵生活方式而建成的骑兵。
    以牛羊马为基础补给,不需要额外的后勤,大规模游猎草原。
    大军行动的时候,除了本身携带的肉干之外,还有大群牛羊马随行,就按照游牧骑兵的生活方式,一次出击常常有数月之久,不需要额外的后勤补给。
    发现一个部落消灭一个部落,斩杀老幼病残,壮女壮男能掳掠多少就掳掠多少,以此断绝草原部族对未来的魏帝国的威胁,顺便训练精锐善战的强悍骑兵。
    平州也是一样。
    平州如今的探索范围已经跨越黑龙江,进入外东北,抵达了东边海岸线,并且登陆了库页岛进行巡查,还发现了生活在这里的部分土著蛮族。
    按照郭鹏犁庭扫穴的政策安排,这些土著蛮族遭到了帝国游猎骑兵的无情猎杀,只要发现聚居点就进行摧毁,不给他们生存的机会。
    要是发现大规模的有政权形成倾向的部族,更会出动千人规模的游猎骑兵,对他们发起灭绝性打击。
    游猎骑兵一般是以百人队为行动单位的,每一队安排一个百夫长率领,深入原始丛林深处,探索未开发的领地,猎杀群居于此的蛮族,扩充帝国对边疆地区的了解。
    这样规模的犁庭扫穴政策也成为魏帝国在后战争时代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延德九年大规模平叛战争结束以后,皇权史无前例的登临顶峰,魏帝国也真正进入了天下无敌的状态之中。
    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魏帝国和魏军找不到可以形成威胁的对手。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皇帝郭鹏下达了最终的裁军命令。
    这一次,魏帝国从西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东南方面军和东北方面军四个方向展开最后的裁军行动。
    最终裁除军队七万一千三百二十九人,保留陆军精锐三十万整,和海军三万人。
    裁掉的七万一千三百二十九名士兵全部散入地方,进入云州、交州、平州、漠州和西域等地区,担任地方基层官员和军事教官,建立魏帝国的基层政权,以此成为魏帝国在当地的统治基石。
    剩下最后三十三万精中选精的、在二十年战火磨炼之中存续下来的精锐中的精锐,将成为偌大的魏帝国的军事基石。
    本来郭鹏是打算只保留二十万的,但是后来一看国家领土扩张太大,二十万种子不够用,就咬咬牙,保留了三十万陆军和三万海军。
    一波大裁军之后,郭鹏手中有钱有物,完全以军官的水准精练这最后的三十三万魏军精锐,用他们搭建了魏军的骨架和精神。
    之后随着广泛的义务兵制度在地方的推行和执行,一波又一波年轻人应征入伍,组成了魏军的血肉身躯。
    三十三万魏军精锐除了驻扎在中央京畿地区的十八万卫军精锐之外,全都分布在各地。
    原有的大营建制被完全取消,更换为了新的大营建制。
    漠州设狼居胥山大营,驻守一万骑兵,夏侯惇的驻地和漠州的行政中心就设在这里,坐镇北疆。
    平州则在扶余国故地新筑长春城,平州刺史府就设置在这里,这里也设置了长春大营,军队就在这里,也驻守一万骑兵。
    云州设永昌大营,在永昌大营驻军两万。
    交州交趾郡设交趾大营,驻军一万,看守南大门。
    西域三个都护府,北庭,安南,镇西,北庭和安南各设置一个大营,驻军一万,镇西都护府设置一个大营,驻军两万。
    海军则在朝鲜、青州、扬州、交州和台湾岛设五个主要海军基地,分别驻守部分海军船只、士兵。
    剩下三万精锐则广泛的安排在了内地的各战略要地、矿产重地、粮仓重地、大运河要冲等地区,不以大营为编制。
    魏军编制在郭鹏这一波大裁军之后也进行了更新换代。
    仿照战国时先例,把【军】定为最高战术单位,一军下辖五千作战部队,统领军级单位的都是将军。
    军下面有一般一个军设两个师,各辖两千五百作战部队。
    师下就是营,一师辖五营,一个营为五百人的作战部队。
    营下还有队,一营辖五队,一队为一百人的作战部队。
    以此形成规范,将早期和全面战争时期略显混乱和并不完整的军队层级彻底规范,打散,重组,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改组。
    这次改组就在延德十年进行,标志着魏军进入了新时代。

一千二百六十五 太史慈兵进交州
    新时代开启之后,郭鹏借鉴并且改进的西汉式样的兵役制度全面开启。
    帝国开始面向全国所有家庭单位进行募兵,要求他们服兵役,以十万为单位的新兵们纷纷进入各地的练兵大营,进行比民兵训练更加专业的正规军训练。
    而漠州和平州往往也会因为特殊的情况而成为帝国新兵的练兵场。
    新兵们往往会被大批量派往漠州和平州,执行犁庭扫穴政策,满世界寻找当地部族,见到就杀,见血,没有废话。
    过去是漠州和平州,现在交州眼看这就要被纳入中央管制之中,交州之地也有大量当地土著蛮人,在开发交州的过程中不见血是不可能的。
    所以帝国新兵们又会有一个全新的练兵场。
    把练兵和小冰河时代的国防需求联合在一起,执行犁庭扫穴政策,间接为未来北方的边防减轻负担,这也是郭某人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
    北方的犁庭扫穴和江南江北地区的大运河建设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
    做出了如此这般诸多安排之后,
    恐怖的小冰河啊。
    郭鹏狠抓大运河工程,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了大运河工程。
    而另一边,驻守青州的太史慈得到了皇帝的出兵命令之后,立刻与现任青州刺史辛评进行了协调。
    后勤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完,然后青州海军一万人和海船三百只南下。
    海军的目标是抵达扬州的建安郡的东冶县出海口附近,将张辽麾下的熟悉江南暖湿气候的一万精兵带上,然后继续向南行驶,前往交州海岸线实施登陆。
    郭鹏立国数年来,青州海军的建设一直都没有拉下过。
    从建国初期消灭江东政权的战斗之中海军初露锋芒,再到剿灭辽东政权时海军横渡渤海,直抵朝鲜半岛的战斗,再到数年前海军度过海峡抵达台湾岛设立统治,那都算是海军的大功劳。
    太史慈凭借多次战斗的功劳,成功提升军衔到卫将军级别,带领在整个魏军序列里算是弱势的海军扬眉吐气。
    魏军里步军和马军是旗鼓相当的,海军人数只有三万人,是人数最少的。
    而且在没有战斗时的任务主要就是捕鱼和南北转运粮食物资等等,被步军和马军戏称为海上民夫。
    太史慈当然很不爽,他一个常设定海将军,职权比很多步军马军的将军都要大,居然被这样瞧不起,着实难受。
    不过这年头能让海军发挥的场合的确不是很多。
    也没有什么有威胁的海上对手,想要有威胁的海上对手,那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这个时代,郭某人的这支海军只能成为别人的威胁。
    但是要成为别人的威胁,也要去找,找到有人住的新大陆,才能成为威胁,之前,除了日常演练之外,海军还就是南北转运的任务最多。
    辽东缺粮,江南缺马,有些地方缺人,有些地方缺钱,走海运都是较为方便快捷的。
    江南和辽东就这样被各类大海船给沟通在了一起,跨越空间界限,成就互联。
    前几年,太史慈和张辽再次联手度过台湾海峡登上台湾岛,奉命开拓台湾岛并且在台湾岛上建立统治。
    太史慈和张辽带领几千人登陆台湾岛,然后绕岛探索。
    找到了不少土著人,也找到到了台湾岛最优良的港口,之后他们上表皇帝,说他们探索到了这个大岛,请皇帝命名,以及命令他们之后该怎么做。
    郭鹏得知以后很高兴,决定让他们在登陆的地方设置海军基地,在这里常驻,并把这个大岛命名为夷州岛。
    反正郭鹏说什么就是什么,军队肯定照着他的目标去做。
    之后郭鹏又下令在港口处设县,设立统治,并且把这个县命名为台湾县,派驻了县长。
    至于这个县该怎么发展。
    当然是靠着台湾岛本身的一些特产和东冶县做生意。
    所以还真别说,这也是一条不大不小的商路,开拓出来以后,不少海商选择在东冶县或者台湾县定居,经营两岸,搞商贸往来,把一些台湾岛上的土特产贩卖到东冶县或者扬州北部的繁华区域。
    这份开拓功劳有一半记在了太史慈的脑袋上,太史慈获益匪浅,但是这种功劳并不能让身为军人的太史慈感到满足。
    这一回,郭鹏选择走海路攻击交州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们,给了太史慈大展威风的机会。
    之前对付朝鲜半岛上的三韩,那种虐菜的感觉让太史慈非常不过瘾,他希望这些蛮荒之地的【野人】们可以凶悍一点,不要一触即溃,稍微给他一点挑战性。
    但是太史慈的想法注定是不能实现的。
    因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原帝国军队的最大敌人都不是这些南方“蛮夷”,而是江南潮湿闷热的气候与恶劣的交通。
    此时,是延德十年七月底。
    太史慈的海军进军的时候,郭鹏也传旨到交州,痛斥交州牧张津和交趾太守士燮及其他数名太守、县长,说他们统统都是混账东西,乱搞乱来,把中央号令视作无物,这完全就是在造反!
    天子之兵不日将至,尔等若要活命,便立刻罢兵,束手就擒,听侯处置,但凡敢于抵抗,杀无赦!
    算是最后通牒,让他们乖乖地束手就擒,识时务者,可以活命,不识时务者,一切就都不好说了。
    得到消息的张津又是惊恐又是恼怒,种种情绪交织在胸口,一口血喷出来,整个人面色惨白的倒了下去。
    望海县城门大开,张津已然半死不活,剩下来所有交州人都紧张的看着士燮,希望士燮能给他们出个主意,度过这次难关。
    有人主张抵抗中央,让中央知道他们的厉害。
    也有人主张妥协,只要中央的要求满足,他们不可能在这里久居。
    士燮则大为恼火,把主持军事行动的几个弟弟痛骂一顿。
    然后这群愚蠢的弟弟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如何的触动了皇帝的底线,以至于皇帝决定出兵来交州平息事态。
    “你们以为我被张津抓住是因为我轻视张津的决心吗?我是在示弱啊!示弱啊!你们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做示弱?交州士家已经实力非常庞大,七个郡,四个郡都在士家的支配之下!
    这种事情,朝廷会不知道?之前皇帝下令让我做交州刺史,我就觉得不对劲,皇帝这可能是在我试探我,看看我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决心,然后才会决定要不要出兵交州!
    我强烈拒绝成为交州刺史,坚决不做,坚决支持朝廷派来的交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