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讲武堂肯定不能只是五百人规模的,先扩充到三千人规模,然后再慢慢扩张人数,或者增添分校之类的。
    反正最开始讲武堂建造的时候就没有冲这区区五百人去建造。
    再怎么精益求精也不能只是五百人不是?
    考试结束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阅卷和最后的分数公布。
    这一点上,文举的关注度果断比武举要大,这也是传统所致,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阅卷层面,因为今年考生特别的多,多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阅卷官的人数也要相对应的倍增。
    太学还是没有开放,所有阅卷官被分别安排在太学内的各个角落的建筑里进行阅卷。
    阅卷的规则也要发生改变,一名考生三份卷子,每一份卷子都要分开来批阅,一群考官只负责批阅一份试卷,其余两份交给另外两批人来批阅,互相之间不得有任何交流。
    因为考卷数量大,所以考官的数量也增加,每一份卷子的考官还要分成七个组,各自负责差不多一千份考卷的批阅。
    阅卷官是朝廷里有学问的官员和太学里有学问的老师组成的,基本上全部上阵,而因为大部分考题都有标准答案,按照标准答案阅卷的话,速度还是很快的。
    阅卷时间差不多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才会公布考生的最终成绩。
    录取考生分作三批次。
    郭某人参照后来的一些规矩,第一档次只有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档次人数规定为一百人,第三档次人数就多了,按照这次录取人数八百人来看,前一百零三人之后全是第三档次的。
    他也因此给了规定,第一档次为三人,第二档次为一百人,第三档次则不限人数,主要看朝廷需求,或者是学生的优劣程度。
    学生素质好,那就多录取一些,学生素质差,也绝不矮子里面拔将军,这是一个原则。
    紧张的阅卷工作就此展开,郭鹏没时间盯在里面,就让太子郭瑾代替皇帝日日巡视太学阅卷进程,日日督查,日日汇报给皇帝知道,避免途中出现任何意外。
    阅卷官也是很危险的职位。
    阅卷官在阅卷期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阅卷场所的,要是被人知道阅卷官在阅卷期间和外人有过来往和接触,那问题就大了。
    那是要一查到底的。
    从阅卷官本人,再到周围的知情人和太学内的巡检官员还有禁军,那都要查个通透,一旦查出问题来,郭鹏就说了两个字,重罚。
    究竟是什么刑罚,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反正可以肯定的是,没什么人愿意接受这种重罚。
    整个阅卷过程之中,还是有不少人关心在意这件事情的,因为参加考试的人当中也包括有他们的子弟。
    很多朝廷高官有两个儿子以上的,都让他们的其余儿子来试试科举考试的深浅,试过之后,就要开始推动除了两个儿子之外的儿子们努力读书学习,争取考过科举考试了。
    高官显贵才有荫二子入仕就职的资格,其余中层官员和广大低级官吏根本就想都不要想,所以必须要促进自己的孩子努力读书学习本领,争取考过科举考试。
    这第一次考试就相当于是试水,各家各户派出优秀子弟前往试探性参战,能取得战果最好,不能取得战果,感受一下战场氛围也不错,算是积累经验。
    当然,没有谁是真的不在意考试结果的,就连郭某人都一样在意郭珺能在这场考试中取得第几名的成绩。
    于是在阅卷临近尾声的时候,郭某人让许靖秘密把郭珺的卷子从阅卷官那边抽了过来,看了看分数。
    总分三百,郭珺拿到了二百八十五分的高分,总分上让郭鹏很满意。
    基础知识上,五经也好,算术也好,农业天文地理灾害也好,都是皇家教育的重点。
    郭珺从小被严格施教,五经和算术这些书面学科那是从小就开始学习。
    五经自然有教材,算术教材是郭鹏亲自编撰,参考了九章算术和自己记忆里的一些东西,编成了算术教材。
    其后的岁月里,那是大考小考屡屡不绝,理论上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人。
    其他的天文地理啊,农业知识和预防灾害的知识等等,也是教育的重点。
    至于实践,皇室子弟十五岁开始会被逼着每年三月和六月都要亲自下地劳动至少十天。
    穿粗布衣服,吃老农吃的粗茶淡饭,还要住在草棚里。
    三月是参加春耕,劳动十五天,六月是参加锄草除虫,消灭地里的灾害,确保夏粮和秋粮的丰收。
    虽然说象征意义居多,但是十五天的忆苦思甜,也能让他们多少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至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是怎样的苦楚。

一千一百三十五 第一名,马谡
    劳动方面是如此,自然灾害方面也是如此。
    郭珺也不止一次被郭鹏派到青州和兖州的黄河沿岸地区观察学习当地人修建水利工程和养鸭治蝗的实际操作。
    甚至还有一次他亲身参与到了扑灭蝗虫的行动之中。
    养鸭治蝗方略终究只能亡羊补牢,而不是根治,根治行动还在进行之中,进程缓慢。
    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些小范围的蝗灾出现在中原地区,那一次,郭珺就撞上了。
    他举着各式各样扑杀蝗虫的工具,和当地官吏还有农民一起冲到蝗虫聚集的地方拼命扑杀,阻止蝗虫吃光农作物和植物。
    蝗灾是被控制住了,但是那一次回来之后,郭珺就对蝗虫恨得牙痒痒,说什么终有一日要尽灭天下蝗虫之类的,对蝗灾进行了深入研究。
    所以在实践方面,他绝对也算是有实际经验的,不会闹出笑话。
    这一方面,他绝对没有考不好的理由。
    所以前两份卷子,他拿到了一百九十七分的高分,只有一些零碎的地方没注意还是写岔了,丢了三分。
    嗯,不错。
    至少皇家的基础教育没出问题,以后就这样搞。
    至于第三天的策论考试,一百分的满分,他丢了十二分。
    这部分关乎到朝廷行政策略的考量,所以郭鹏非常重视,评卷都是抽调内阁辅臣、阁员、各部尚书、侍郎等轮流评卷,用他们的专业眼光来判断这些学子们的策论水平。
    看看到底是非常优秀还是华而不实,是具有可行性的论证,还是假大空的华丽言辞文章。
    郭鹏看了看他的卷纸。
    今年考卷上提出的两个策论问题都是他亲自拟定的,一个是国家发展草原漠州的大方针,还有一个是国家开发江南的大方针,询问学子们对这两个大方针的看法和建议。
    提出这两个问题也是郭某人自己的私心,他觉得从这两个充满进取和长远眼光的国家方针上,可以找到赞同并且同样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才。
    还能发现对于这些政策不满意的家伙,并且将之罢黜。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还能帮皇帝搜寻政治态度相近的支持者,有助于政策的长久持续。
    这对于他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件好事。
    郭珺的论证中规中矩,没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也没有谬误或者政治错误,提出的建议有理有据,也有执行层次和顺序的区分,算是不错的建议,当然,算不上出彩。
    这里扣了一些分数,主要是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至于之后自由发挥的层面,郭珺选择了他擅长和深入研究过的蝗灾问题发表看法和论证,对于蝗灾的问题,他研究的很深入,从很多方面论证了从根源上治理蝗灾的重要性。
    他强烈支持国家大力投入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开发和环境治理,大力恢复关中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生产,认为农业生产才是蝗虫的死敌。
    否则养鸭治蝗和全力扑杀并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
    这篇论证他写了很多字,应用了很多他考证过的事实,因此得分很高,扣分的主要是前两篇策论的中规中矩。
    郭鹏看完了他的答卷,感觉郭珺蛮好可以做一个治蝗方面的专门官员。
    看他在治理蝗虫方面颇有心得,一直以来也把这个当做最大的兴趣,现在也的确有点模样,之后他要是更进一步的话,郭鹏打算把他放到关中地区,让他和那群负责开发的官员一起工作。
    收起了郭珺的试卷,郭鹏看向了许靖。
    “本次考试,我这不成器的儿子能排入前十名否?”
    “回陛下,可以,二公子的分数足以排入前十,前三都可以,本次考试高分者不多,主要分数层次集中在二百分到二百五十分的层次,二百五十分往上的人不多。”
    许靖回复道。
    “嗯,这次考试毕竟是第一次采取新式考核标准,的确是能审查出一大批死扣五经什么都不关注的书呆子,国朝考核,不能只看五经,其他的什么都不看,这一点很重要。”
    郭鹏总结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所得,然后询问道:“目前为止,最高分数是什么人?”
    “回陛下,目前最高分数所得者,是荆州襄阳学子,士子出身的考生,马谡,年二十,总分二百九十一分。”
    “马谡?”
    郭鹏略有些吃惊。
    “是,就是那位陛下关注过的……在考场上煮饭吃的士子,他的卷子评完之后被拆开糊名才得以被我等知晓,此子,的确是才华横溢,尤其那三篇策论,实在是很好。”
    评断策论的都是当朝高官,是郭魏政权屡屡经受住考验的坚强战士,业务水平过硬,他们的评价自然是相对公正且准确的。
    可见马谡的才华是很实在的。
    而且吧,马谡也的确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之辈,历任绵竹令、成都令和越嶲郡太守,都做得不错。
    尤其是越嶲郡太守,在那种蛮汉杂居的地方做太守,没点镇压叛乱的本事,的确也干不好太守这个职位。
    马谡应当也有实战经验,但不是正规战场上的战争经验。
    历任中央官职、地方官职,马谡也是得到充分历练的老官僚,领兵作战街亭的时候三十九岁,实在不能说是年轻人,年龄不比王平小。
    诸葛亮选他更多的可以类比孙权选择陆逊对付刘备,而不是赵王选择赵括对付白起。
    只是诸葛亮万万想不到,他期待的这位“陆逊第二”还就偏偏犯了二,在历史的变局前犯二,输掉了国运,贻笑大方。
    不能说马谡能力有问题。
    参谋和统帅本来就不是同一个工作岗位,把参谋当统帅用,难免出问题,真的。
    好的统帅,必须要有一颗大心脏。
    除却这方面的原因,马谡高谈阔论,说的诸葛亮都欣赏不已,觉得他非常对胃口,郭鹏便想起诸葛亮的身上也挂着一个状元的头衔。
    前一个状元,后一个状元,这……
    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吗?
    是这个已经被自己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大时代最后的执著吗?
    郭鹏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二百九十一分,看来这个马谡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还很有政治眼光。
    接着,郭鹏又问了问眼下的第二名,得知第二名有点意外,居然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二百八十八分。
    郭鹏笑了笑,觉得这挺有趣的。

一千一百三十六 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曹植考第二名在郭鹏想来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他觉得曹植有冲击第一名的实力。
    天才还是天才,这独占八斗才华的曹子建,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虽然他还是那么喜欢吟诗作赋,喜欢登高望远,过风流才子的生活,但是在郭某人的教育方针之下,他并未幸免。
    为了拉拢人心巩固自己的基本盘并且培养死忠粉,曹氏子弟、夏侯氏子弟和郭氏子弟是一起接受皇族精英教育的。
    郭某人决不允许自己的治下出现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二代子弟。
    所以郭氏、夏侯氏和曹氏子弟的童年都是非常忙碌且悲惨的,曹植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和浪漫气息,但是在郭鹏经世致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下,这一类东西被视作业余放松心情的小道,不足以为才华的象征。
    会写诗词歌赋没用,只能说逢年过节给家里人增添一点喜色,真正能给家人里挣面子的,还是考试分数。
    所以这几大家子弟们逢年过节被郭鹏聚在一起吃饭团聚的时候,就是各大家家长互相攀比孩子们分数的时候。
    郭鹏对此并不阻止,反而还推波助澜。
    能让这群高官显贵们关注孩子们的学业的办法不多,面子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种攀比的方式,能让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关注孩子们的学业,尽管出发点不好,客观上却起到了逼迫孩子努力读书的作用。
    比如郭嘉和曹操就经常为郭嘉的儿子郭奕和曹植之间的成绩比对吹胡子瞪眼。
    这种面子上的纠纷,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