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郭鹏派人把这个消息往外放,他要让人们知道,皇帝有意将技术和医学一起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之内。
并不久远的未来,或者三年,或者五年,除了科和武科之外,医科和工科也会出现在科举考试之中。
他要允许民间具备这些特殊能力的特殊人才也加入政府,成为官员。
开始塑造舆论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催动科举带来的社会氛围,更加确定科举的意义,并且增加科举的包容性,回到皇宫之后,郭某人又“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任何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渴求的态度。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写完之后,郭鹏又下令宫中的内侍和内阁官员们一起上阵,把这首诗在短时间内张贴在洛阳的大街小巷,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帝陛下又有新的作品了。
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自然能看明白这是里写的是什么。
看不懂的被好事人一传,也能明白。
而科举考试除了行政和军事以外,又要增加其他科目的考核内容的消息也一起放出,不断的震撼着人们的感官。
科举考试刚刚举办第一届的第一天,皇帝就对外宣布要在未来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还要允许医疗方面和科技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科举考试,取得正式身份,得到国家的认同。
的确很让人感到震惊。
不过皇帝陛下办事素来都能震撼世人,对于这一点,没人会反对。
能废掉察举创立科举,本来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在只是写了一首诗,然后往科举考试里添加一些内容,根本不值得奇怪个鬼啊!
医疗和科技,那属于方技和奇技,素来不受重视。
在注重自身修养、道德和学的人们的心里,医疗还能算是有点用处,毕竟能治病救命。
但是科技这玩意儿就是闲来无事拿来消遣取乐的。
就这样还有人说是玩物丧志,应当将其彻底罢黜,并且把历代兴衰的原因之一也归咎为皇帝本人是否玩物丧志。
在他们看来,对于农业和医学还有天学没有帮助的,应当全部罢黜。
特别不应该出现一些科技上的创新,更省力更便捷之类的,以免让工具人们多出了休闲娱乐的时间,不认真耕田种地,反而还要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
这是一种统治者的心态。
只要让除了统治阶层以外的社会阶层都忙于自己的本业,为了吃口饭不得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劳动上,这样就最好了。
让他们有的吃,但是却吃不饱,这在统治者看来就是最完美的社会状态。
道家就有一种机心的思想,认为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未必是好事,且拒绝科技的进步,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消极态度一览无遗。
汉朝到宋朝这段时间里,对于科技的不关注和压制是呈现一个上升态势的,具体体现在科技类人才不能得到官方重视,且科技思想也不被官方承认和看中这些方面上。
宋朝,情况发生了改变。
因为失去传统养马地而导致的军事劣势过于巨大,以至于宋军屡屡吃亏,北方骑兵威胁到了宋王朝的统治。
于是,这种情况就促使宋人开发各种各样的强力步兵武器对抗骑兵的优势,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宋人对科技进步的宽容程度。
宋朝士大夫也不缺少对兵器军械等科技产物了解颇深的群体,宋朝官方政策也对科技类人才持宽容态度,会给予赏赐,也会允许把他们纳入官方的范围之内,予以支持。
于是宋朝在经济和科技上的成就是远迈汉唐的。
很多强悍的步兵兵器就是在宋朝发扬光大的,古代重步兵也在宋朝达到了巅峰,宋军装备的步人甲和神臂弓等堪称一绝。
郭鹏决定采纳的就是宋朝官方对科技进步的态度,并且更进一步将之纳入科举体系之中,促进他们的发展。
天下没那么多道德高尚的人,为了自身的名和利而努力才是常态,这并不可耻,反而应当鼓励。
付出足够的努力之后获得名和利难道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
郭某人愿意给他们提供名和利,就要他们拿自己的努力和成果来换,只要能做出成绩,能得到承认,郭鹏绝不介意给他们名和利,让他们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如此,才能促使人们向科技领域和医疗领域大跨步的前进。
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这种好事,郭某人绝对不会不去做。
就算有人反对,有人提出异议,有人觉得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也没用。
短时间内做不起来,那就花点时间去操作,用个几年时间把这件事情落实,让人们知道学医和搞科技研究也能得到重视和赏赐,还能得到官身。
科举的诞生就是为了颠覆旧的体系,现在旧的体系颠覆了,旧的思想也要颠覆一下,不能让这些陈腐不堪的思想继续占据主流。
一千一百三十三 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皇帝圣旨既下,朝廷要立刻办理,不得有误。
虽然不是现在必须就要办理,但是章程要拿出来。
原本负责办理文举的是礼部,办理武举的是参谋台和卫军。
现在增加医疗类和科技类的人才选拔,于是大医馆的医生与工部的相关官员也被纳入到了这个考核体系之中。
同样,草创阶段面向民间,暂且不限制学籍。
未来,郭鹏会要求设立相关的学校,专门培养相关的人才,然后再进行统一选拔。
医学方面的学校建设也是郭某人挺早就提出来的概念了。
他对华佗说过此事,华佗自然是支持的,但是华佗支持没用,他本身也没太高的社会地位,只是广泛地被医者们崇敬而已。
还是要郭某人以皇帝的身份推动。
建立医学专门的学校,培养医学人才,除了洛阳大医馆之外,还要在其他各州各郡乃至各县设立医馆,未来最大的期待是村乡也能设置医馆,如此,方能大大提高人均寿命。
其实每多设置一座医院,每多派一些医者进驻,就能挽救一些人命,就能提高人均寿命。
郭鹏并不指望能一口气办到一切,但是尽他所能多做一些,也不枉费他成为了皇帝,还拥有了如此庞大的权势。
士人们已经被打的丢了魂儿,想要抗议却没胆子。
那些上吊自杀的老士人们说的不错,士人从此没有了骨节,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再也不敢对皇帝的要求提出异议。
而等他们恢复了勇气,大概就是士庶合流以后的事情了。
而那个时候,也是科举官僚彻底成为社会主流、士人官僚彻底成为历史的时候了。
于是引起广泛争论却没有引起广泛抗议的这件事情就这样被通过了。
朝廷明确规定,从明年开始,将对引入医学方面和科技方面的考试做准备,五年之内,就要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大医馆已经转变为朝廷正式的机构,以后包括太医院在内的所有官方建设的医疗机构都会成为朝廷机构。
而里头的医生基本上来说都能拥有【吏】的地位,拥有官方身份,可以和正常官吏一样,拿朝廷俸禄。
现有的医生们想要获取这个资格,也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方承认,然后才能得到官方身份,得到朝廷俸禄。
洛阳周边几个郡的郡医院和各州治所的州医院已经在建设的日程表上,之后将会开工建设。
医疗这件事情吧,郭某人做的铺垫还是挺多的。
从军队里的军医到大医馆的医生,还有华佗封爵的事情,都为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做了铺垫。
但是科技方面,也就是工匠方面,这方面的铺垫虽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规模比较小,不为人所知。
军械方面的事情那都是国家机密,工匠们得到了不错的待遇,但是整体来说,社会地位不高。
郭鹏将他们和工部联系起来,畅想着今后工部的官员就要从这一科的科举考试上来选拔。
想要加入工部,就要有真材实料,未来工部管理岗位上的官员也要有真材实料,出身自科举。
就现在来说,科技被认为是手艺,每一名匠人掌握一门手艺,通过手艺谋生,那自然算不得什么。
而且最关键的是手艺靠的是实践传承,没有书面文字,匠人也都不识字,没有文化,这是匠人被瞧不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医者得到尊重,开医科考试是比较顺其自然的。
他们在魏政权中生存了那么些年,传承起来自然也是需要识字的,医者之中识字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提升社会地位并不难。
而论及科技方面,选拔现有的人才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成体系的考试,匠人若要开科考试,要走的路就比较长。
要把现今所有的技术总结起来,把一门门传统手艺变作可以学习的书面课程,纳入传承之中,从而形成一整套体系。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而一旦做起来,古中国的科技体系也就有了明确的传承规范,也就能真正成为一种体系,而不总是野蛮生长。
等体系成长到一定的程度,脱离单人小作坊模式进入到集体工场的模式,能够达到流水化的地步,那么这个体系就初见成效了。
把体系的根基打牢了,就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若要发展壮大,就要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给予上升途径,给予国家层面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效果。
就算郭某人注定看不到那一天,那一天也终究会到来。
怀着这样的期待,郭鹏开始逐步要求朝廷部门按照他的设想规划未来的医科考试还有工科考试进行设计。
设计教材和教学模式。
这一消息自然引起了洛阳城内外人们的广泛谈论。
第一届科举考试刚刚开始举办,更多的关于科举考试的消息就不断地冲刷着人们的神经,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皇帝陛下还要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呢?
没人知道。
但是这种惊喜尽管来吧,来的越多越好,反正……
他们已经快麻木了。
短短的几个月间,消息太多,要改变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虽然这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科举考试的第二场考试如期召开,文举考生们依旧在自己的座位上奋笔疾书,激扬文字,武举考生们则开始考核自己的军事技击能力。
一边在太学,一边在首阳山讲武堂,两场考试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同时让郭某人感觉到了未来的希望。
第三天的考核结束之后,武举考生们的排名实际上比文具考生的排名更加直观,因为都是动态的。
现场分出胜负的比较多,最后一场笔试的分值虽然一样高,但是两极分化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出身首阳山讲武堂的精英们必然能囊括绝大部分的名额,剩下来民间前来参加考试的人才们,或许能在这里感受到他们和正规军事院校里出身的人那巨大的差距。
那就是正规军和民兵之间的差距。
这就能给首阳山讲武堂打一个很好的广告。
一千一百三十四 郭珺的分数
郭鹏让赵云关注一下的那个王平的卷纸被赵云送到了郭鹏的手里,连带着他的考核成绩。
第一天的体力比拼是第一名,记九十八分,第二天的军事技能比拼就往后排了,分数只得到了六十一分。
第三天的笔试倒有点出乎郭鹏的意料,拿了四十二分,并不是他猜测的零分或者少少的七八分。
郭鹏看了看他的答卷,发现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学到了孙子兵法的某些篇章,居然还能写一篇小短文,写的勉强还算可以。
虽然字数不够,字也写的丑,对一些军事常识的理解也有偏差,四十二分还是比较中肯的。
综合排名排到了六百多名,果断落榜。
挤在他前面的基本上全是首阳山讲武堂的考生和一些退伍士兵,倒也有一些讲武堂的学生和退伍兵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超过王平。
靠着一股子蛮劲儿,王平居然能比某些不够优秀的讲武堂学生还有退伍士兵要更强一些,的确是个可造之材。
就让他去首阳山讲武堂学习三年吧,学习出来之后,肯定不再是现在这个样子。
算他运气好。
郭鹏笑了笑,让人去安排,让王平入读这一届首阳山讲武堂。
这一届首阳山讲武堂也是扩招之后的第一届,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讲武堂肯定不能只是五百人规模的,先扩充到三千人规模,然后再慢慢扩张人数,或者增添分校之类的。
反正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