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千一百九十三 于是很多人就裂开了
    在联合调查组的坚决调查之下,从未接受过如此高强度审查的察举制度的内里一览无遗。
    兖州山阴郡所举荐的士子刘维,同样以孝入选,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哭到吐血,又为去世的母亲守孝五年。
    他的孝顺感天动地,山阴郡守决定为他举荐。
    然后被审查组查出了两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以及为母守孝期间纳妾的事情,和清河郡那个不相上下。
    毫无疑问,他也爆炸了。
    连带着山阴郡守和他的父亲是老相识这件事情也被曝光,山阴郡守的脸色都青了。
    这也没结束。
    徐州琅琊郡向礼部特别请求,请求举荐三个人。
    这是三兄弟,为当地豪强,父母去得早,三兄弟相互扶持一起长大,品行优秀,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在乡间广为传播,风评很好。
    琅琊郡守于是决定给他们之中的大哥举荐。
    但是大哥不愿意,要把举荐名额让给二弟。
    二弟也不愿意,要把举荐名额让给三弟。
    三弟更不愿意,说什么都要把名额还给大哥。
    你让来我让去,谁都不愿意接受,就是不愿意自己上,而把兄弟们留在当地,这一拖就是一年多,看起来是陷入了套娃困境。
    但是琅琊郡守终于被他们的谦让、被他们的兄友弟恭所感动,于是决定把三兄弟一起举荐。
    但因为琅琊郡只有两个名额,还特别向礼部陈情,提出请求,希望礼部可以答应。
    当时礼部是被这份兄弟情深给“感动”到了,然后特别允许了琅琊郡守的陈情。
    于是皆大欢喜,在当地引为一桩美谈。
    调查组进驻之后,深入调查这三兄弟。
    然后查出了三兄弟和琅琊郡守身边的主簿有不正当关系的蛛丝马迹。
    一顿深挖,到处走访,终于挖出了三兄弟为了一起当官贿赂主簿的事情。
    三兄弟想当官,但是名额不够,谁也不愿意谦让,都想第一个上,在官途上走的更远一些。
    为此多次争吵,几乎动手。
    主簿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互相谦让,互相推辞。
    于是三兄弟明明想做官想的要死,面对郡守的举荐却还要推辞,坚辞不受。
    之后,他又在郡守耳朵边上吹风,又花钱在地方造声势,给三兄弟营造好的名声和人设。
    郡守一向信赖这个主簿,听说三兄弟在地方风评好,且兄弟情深,不愿分离,便也愿意促成这美谈。
    殊不知这美谈其实是一个早就设计好的陷阱。
    三兄弟为了一起做官改变命运,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演技没的说。
    而那个主簿也是一个优秀的编剧和导演人才。
    没什么可说的,琅琊郡原地爆炸。
    青州东莱郡所举荐的两个士子在调查组考察他们的学术水平的时候,漏了马脚,学术水平十分低劣,对微言大义的了解十分初级,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知道不了解。
    这种水平也能被举荐?
    不说品德,学术水平怎么这也要过得去吧?
    虽然说察举已经被士族大豪强所垄断,但也不至于连这点经义都不教自己的孩子学习吧?这种水平还想被举荐做郎官?
    礼部的公府复试是摆设?
    还真别说,对于某些家庭出身的士子来说,礼部的公府复试还就是个摆设,可操作性太大了,就和当年的郭某人一模一样。
    但郭某人好歹是那种你问我我也不怕你问的水平,本身是有真本事的,哪像这几位,居然裸考。
    裸考也就算了,偏偏还被查出来了。
    所以也不用说了,东莱郡原地爆炸。
    豫州陈郡所举荐的孝廉两人也是极品。
    一个被揭发为父守孝时期吃不了那个苦,于是想出了用替身代替的绝招。
    找了一个和自己长相身材差不多的人,付钱给他,让他代替自己守孝,自己为了躲避风头,就过了长江到江南的荆州投奔远亲。
    在江陵郡,这家伙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混过了二十五个月的守孝期,然后才回来,算是守孝完毕了。
    还有一个孝顺倒是孝顺,守孝整整三年,当了三年和尚,不曾逾越,得到郡守赏识,但他本是郡吏,是“廉”,却被查出受贿百万钱,给当地做生意的人行了方便……
    两个人一起爆炸,还被顺带着查出了贪污腐败的案件。
    陈郡原地爆炸,商户被杀、查抄家产十三家,自郡守以下,郡府官员几乎无人可以幸免。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延德七年四月开始,到延德七年七月,三个月间,联合调查组已经把本年度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举士查了个底朝天。
    但是吧,靠着举孝廉这条路一路走上来的士人官僚们其实也不愿意把这种事情查的那么狠,因为他们也知道,这种事情真要查,其实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大家都有问题。
    早前皇帝管得严,测试的也比较严厉,高门大户还要强迫子弟们认真学习,认真读书,利用自家的教育资源培育子弟,这人才才是一代接着一代。
    后来皇帝都是小孩子,都是混子,高门大户不用强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也能做官,那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那么用工的读书学习呢?
    于是渐渐的风气就坏了。
    早前举荐孝廉、茂才等还需要郡守和州刺史等举荐人负责,被举荐者一旦犯错,举荐人也要承担责任,所以故吏的存在才会相对紧密,而官员选择举荐人也会更加小心。
    后来为了方便,为了不承担责任,这个规矩也在实际上消失了。
    举孝廉就渐渐被玩坏了。
    察举制度被玩坏到这种地步,风气败坏到这种地步,你要真的严查到底,砍多少脑袋也不为过。
    但是,这不是潜规则嘛!
    大家心照不宣,你明白我也明白,但是我们都不去改变,任其自由,这就是特权啊,这就是皇帝给予士人的特权啊。
    你皇帝怎么就开始查了呢?
    你不按规矩来!
    本来有些监察官员还以为这些宦官派过来是为了装装样子捞点好处的。
    于是他们把好处给宦官,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稍微查查回去应付差事得了。
    可谁曾想这一届宦官居然不一样。
    他们盯着那些贿赂看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他们居然拒绝接受贿赂,不收钱!
    然后黑着脸就在一旁盯着,一定要他们严查到底,不准有任何徇私行为。
    官员不查,他们自己动手,还要回去报告皇帝,说这些官员敷衍了事,不尊皇命,一定要问罪。
    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嘿!
    宦官不要钱了嘿!
    这还了得?
    于是很多人就裂开了。
    因为宫廷宦官在一旁监督,每当有人想稍微放一放的时候,就被冷冰冰的警告,不得不一查到底。
    于是这一波查得非常狠,前所未有的狠,把本年度举士之中的五分之三都给查出了问题。
    于是问题彻底闹大了。

一千一百九十四 皇帝居心不良
    查到后来,一些检查组的官员是在是扛不住压力了。
    一面是皇帝的高压,一面是士人同僚的恳求与威胁,他们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
    他们只能哭着求那些宦官高抬贵手,收一收,再查下去,大家都要完蛋了。
    这要真查下去,十个人里九个都要出问题,剩下一个还要看运气拼概率。
    伤不起啊!真的伤不起啊!
    于是这些宦官才纷纷住手,然后顺手把官员们递过来的贿赂揣到了怀里,宣布回程复命。
    虽然最后宦官们还是收了贿赂停了手,没有赶尽杀绝,可是五分之三的不合格率已经相当的耸人听闻了。
    郭某人的目的既然达到了,那么也就不耽误宦官们难得出去一次赚外快了。
    这五分之三的败类中间,各种种类的败类都有。
    要么就各种走形式的孝顺。
    要么就是各种偷偷摸摸的贪腐。
    要么就是名不副实的才华和名望。
    要么就是抄近道走关系试图混过公府复试却才能有限的高门士族子弟。
    反正愣是看不到几个真的有品德和才华的。
    八月初,有问题的举士的名单就放在了郭鹏面前。
    与此同时,被郭鹏要求严查的延德年间所有举士的背景资料问题也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也被放在郭某人的桌案上。
    反正问题是挺触目惊心的,举孝廉,举出来的是一群不孝不廉。
    虽然对这一套体制一清二楚,深谙各种运行的规律,但是当这些东西被放在台面上让身为皇帝的郭某人审查的时候,郭某人还是忍不住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制度的初心绝对是好的,汉武帝搞举孝廉也绝对不会想要搞一群不孝不廉出来。
    可问题在于,制定制度的是人,执行制度的也是人啊。
    这样想想,科举也不是没有问题,后来一样搞出了明末党争,明末党争的表现之一,就是地域之争。
    而早在明初,这个情况就有苗头。
    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南北方录取人数不平衡,引发大案,逼得朱元璋狠狠杀了一批人,最后搞出了南北榜来平息事态。
    后期也整出了座师门师之类类似于门生故吏遗毒的潜规则,引发地域之间的派系之争。
    可想而知,没有完美的制度,或者说制度都是相当完美且理想的,但是运行起来,总归要出问题。
    出问题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之外的人。
    但是正如同和平与乱世的选择一样,再怎么虚假的和平,也比真正的乱世要好。
    和平时期死人都是偷偷摸摸的,乱世死人是大大方方的。
    再有问题的科举也比完美的察举要好。
    至少,大家都要考试,至少覆盖面是所有读书人,至少,不看出身门第,不看你爹你爷爷是否做过高官,公平性上要更好一些。
    科举并非是完美的,可总归是能让底层人民看到希望并且抓住希望的,从宋朝开始,靠着科举逆天改命的穷小子并不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是科举的真实写照。
    也是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一千年,仁人志士们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所以无论如何,废察举立科举,都势在必行。
    延德七年八月初六,郭鹏召开了政务会议。
    开会的时候,郭鹏把调查组的一份几十张纸的本年度孝廉审查报告甩在了许靖的脸上。
    “这就是你为孤选出来的孝廉?不对吧?孤怎么觉得应该加上两个【不】字,叫不孝不廉才对吧?嗯?”
    郭鹏阴阳怪气的声音叫许靖瑟瑟发抖,他跪在地上捡起那些报告稍微看了看,就一脑门儿的冷汗,话都说不清楚。
    “陛……陛……陛……”
    “好好说话!”
    “是!陛下!”
    许靖被吓了一哆嗦:“察举民间贤良人才,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地方郡守、刺史负责选人,臣只能在礼部进行复试,但是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臣,实在是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是品德优秀……”
    “那也不至于五分之三都是不孝之辈吧?”
    郭鹏眯着眼睛靠在椅子上看着许靖:“而且就算你看不出人心,他们的学术水如何,许卿,你当真看不出来?公府复试是摆设吗?嗯?”
    许靖被吓得脸色惨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其余各高官显贵部堂大佬们也都像鹌鹑一样不敢多言。
    其实他们很想说,真要说起来的话,这公府复试,还就真是摆设。
    和地方察举一样,都是走个过场。
    只要选上孝廉那都能做官,公府复试并不黜落谁,只是职位的高低好坏不同而已。
    有些人真的有本事,不需要事先得到试题,那就让他上。
    有些人水平不到家,需要公府复试配合,那许靖出完题没多久,真题就能送到那人手上,专人辅导帮他作答,他只需要背下来就可以了。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
    皇帝也一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才不相信起于举孝廉的皇帝不知道这里头的猫腻。
    当年皇帝是怎么一波操作猛如虎的,大家都略有耳闻,只是现在不敢谈论罢了。
    准确的说,全社会的士人们都知道举孝廉的猫腻,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不说罢了。
    不说破,咱们还能做朋友,说破了,谁还和你做朋友?
    早几年这样的事情肯定也有,现在皇帝让人去查,查的官员们人人自危。
    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查到自己身上,除非那些没走举孝廉之路的人,剩下的在建国以后加入魏政府的,都有危险。
    这些年加入魏政府的孝廉茂才,少说也有千八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