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5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早的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无名氏所修《战国策》还有《竹书纪年》等等都是一个性质的私修史书。
    东汉时期,班固兄妹联手修了《汉书》。
    汉末三国时期,有诸国官僚士人私著的《魏略》、《三国志》、《英雄记》、《魏书》、《吴书》等私修史书。
    到南北朝时期,包括《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等,也是私修史书。
    当时的政府官方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也不认为史书具备隋唐之后所普遍认知的可以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布自家政权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最开始禁止私修史书的人是隋文帝杨坚,不过隋朝国祚短,没有能贯彻落实。
    到了唐朝也没明令禁止,但是设置了专门修史书的国史馆。
    从那以后被认同的所谓正史绝大部分都是官方下令组织修订,为了给上一个朝代盖棺定论并且宣扬自家政权合法性了。
    这种史书就被称作正史,当然除了满清之外,也没有真的严厉禁止私人修史,不过一律称之为野史罢了。
    于是满清只好流行起了打打擦边球的考据学。
    而眼下,修史只是一群社会精英出于个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志向而进行的行为,和官方没什么太大关系。
    对蔡邕来说,想给东汉帝国收尸是一回事,自己闲极无聊也是一回事,并且想着和司马迁还有班固兄妹比肩也是一回事。
    他也想给后世留下一点重要的东西。

一千零二十五 郭某人绝不认同!
    蔡邕也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东西的。
    可惜很多都在战火之中被损毁了。
    比如他辛辛苦苦领头雕刻的熹平石经在关西大混乱时期被损坏了一些,遗失了一些,后来郭鹏帮忙寻找和修复,也没能全部找到。
    还有他辛苦编撰的东观汉记在关西混乱时期遗失了,找不到踪迹。
    郭鹏派人寻找过,一样没能找到,只能请蔡邕自己重新写一遍,可惜很多资料已经遗失,他的记忆力也没有那么好。
    现在他想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也能完整的保存好,证明他曾经存在过。
    于是他就想到了修史书。
    这应该是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最佳证明。
    种种情绪主导下,蔡邕上了这份奏表给郭鹏,请求郭鹏允许自己开始修撰后汉书。
    郭某人其实也有自己修史的打算,只是暂时没有具体行动,更没想好要修后汉书。
    他只是想搞一部太祖实录,把持一下舆论环境,目的也是为了打击那帮士人。
    郭某人一直都在搞自己的记录史料小组,收集各种士人官员的黑材料,打算编纂太祖实录,宣扬士人政治的丑陋。
    他要把太祖实录传下去,作为打击士人政治的政治武器,巩固自己的统治,却没想到要给东汉帝国修一部史书。
    现在蔡邕提出来这件事情,郭鹏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以稍微操作一下。
    让蔡邕领衔,自己派一支团队给蔡邕,由蔡邕主导,奉皇命官修史书,修一部真实详备前所未有的后汉书。
    必须要由官方主导,如此重要的话语舆论高地,怎能让与他人?
    那些乱修史书的私人谁知道屁股坐在什么地方,会怎么编排历史人物?
    会怎么编排自己这样卑鄙无耻且无可辩驳的人?
    为了登上皇帝之位,郭某人干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直接间接干掉了多少本能大放异彩的人物,这一点,他自己也不是不清楚。
    有没有处理好后事或者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之类的,他也不敢保证。
    这方面要是容忍那些被他打压的家伙们肆意编排,可就有点郁闷了。
    虽然郭某人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最坏打算,但是
    好吧,他没有那么洒脱,没那么豁达,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占据皇帝之位,手握大义名分,居然任人编排。
    舆论阵地自己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郭某人出道以来最不能容忍他人占领的,就是舆论阵地。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不能掌握舆论高地,就要吃瘪,吃很多很多的瘪!
    郭某人绝不认同!
    所以他决定派官方团队负责此事,让蔡邕来牵头。
    官修史书的大义名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虽然郭某人对很多人一样,对史书的可信度保持怀疑态度,比如最直接的,开国皇帝出生必有祥瑞。
    郭某人几乎可以想到无数年后给魏国修史的史官也会记载郭某人出生的时候天降祥瑞。
    但是很可惜,郭某人专门去问了郭单,当年自己出生的时候,什么异象都没有。
    不过某些时候,写史书的人也不是笨,相反,他们非常精明,记录史料的时候把春秋笔法玩得很溜。
    涉及到血淋淋的政治斗争,那当然是敏感事件不能记载,但是他们也有办法用各种曲笔把这件事情留下蛛丝马迹让后人明白。
    比如刻意写出一些在常人看来怎么看怎么觉得不符合常理的内容,留给后人去深究。
    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后人往往能从简单的几句话里观察到一件血淋淋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政治事件。
    或许这就是部分修史书的人所最后留存的职业精神吧?
    而现在这些事情轮到郭某人了。
    他建立魏国,是接受了汉帝刘健的禅让,是和平从汉帝手里得到了皇位,建立了魏国。
    魏国和汉国之间是一个继承与传承的关系,没有血淋淋的斗争,没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畅与和谐。
    所以对于后汉书的修订,自然是以和谐为基础。
    对东汉诸帝要多加吹捧和美化,如此,也能让人感受到魏国是真的继承汉国的国祚而建立,而非篡权夺位。
    如此,也能间接证明魏帝国的正统性。
    虽然这种正统性目前已经无法质疑了,魏帝国的统治根基日渐深厚,郭某人的权力也越来也大,越来越稳固。
    这种时候修后汉书,更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宣布自己的正统性无可置疑的政治姿态。
    想到这里,郭某人就派人去把担任司徒高位的魏帝国名义上的第一官员请来了勤政殿,由郭某人亲自接待。
    蔡邕有一段时间没见到郭某人了,尤其在崔琰案发生之时,蔡邕作为司徒,很好地贯彻了政治花瓶的存在意义。
    和当时崔渠案爆发的时候一样。
    蔡邕待在太学里教授课程,一言不发,对外界的政治问题没有任何看法,让太学生们莫谈国事,继续潜心学习。
    “读书的机会对你们来说是很难得的,外面发生了什么,不要去在意,陛下不会让任何人冲击到太学,而你们若要进入仕途,便唯有太学一条路可走。”
    这是蔡邕当时对所有太学生说的话。
    然后太学生们在整场风波中没有任何动向。
    蔡邕就像是一尊大佛一样,坐在太学里不动弹。
    授课也好,著书立说也好,闲下来了,长女蔡琰和次女蔡婉也会带着孩子来看他。
    蔡琰和曹昂也生了孩子,比郭瑾和蔡婉的孩子早一个月出生,现在也是小不点,两个外孙经常去看蔡邕,那就是让蔡邕感到无比开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蔡邕真的是基本上啥也不说,啥也不做,两次政治大案发生的时候,蔡邕都和空气一样毫无存在感。
    或许这也是他的政治地位十分超然的原因吧?
    当时的人们都是如此猜测的。
    因为蔡邕什么权力也没有,所以郭鹏对待蔡邕很好,满朝上下唯一一个一万石的官员就是蔡邕,其他任何人的俸禄都没有蔡邕那么高。
    蔡邕觉得那么高的俸禄对他来说有点浪费了,他也不知道怎么花掉这些钱,全部存下来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郭鹏不管,俸禄照发。
    于是蔡邕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里的相当一部分放到朝廷整治黄河沿岸蝗灾的专项资金里。
    他说他年纪大了,不能身体力行做点什么,那就拿点钱出来,也算是为国为民的一片心意。
    蔡邕是满朝臣属地位最高的一人。
    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是被郭鹏高高捧起的他,已然有了超然的政治地位和号召力。
    在蔡邕的行动之后,很多官员不管心甘情愿还是被迫,都拿出了一部分俸禄放到整治蝗灾的专项资金里,供整治蝗灾工作组使用。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蔡邕所做的一切都很符合郭某人的心意,而这一次,一样不会变。

一千零二十六 白虎观会议
    得知郭某人要给他一个团队让他带领着一起修史,蔡邕显得非常高兴。
    “陛下当真要集结那么多人一起修史?而且还要亲自作序?”
    “那是自然,这种大事不能马虎,我魏代汉而立,当尊奉前朝为正统,为前朝修史,当然是国事。”
    郭鹏笑道:“而且蔡公就不要喊我陛下了,唤我表字吧,这是私下里,没有旁人,蔡公无需多礼。”
    蔡邕左右看看,就看着一个笑面如菊花的苏远侍立一旁,也就放下了心。
    “那好吧,子凤啊,修史书素来都是史家一家之言,皇帝做主让很多人一起参与修史这种事情,还从未发生过,你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
    蔡邕询问的时候颇有些小心翼翼,好像很担心郭鹏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生气。
    郭鹏笑了笑。
    “本来也不能说是什么大事,不过是蔡公年龄大了,担心蔡公累着,给蔡公安排一批助手,蔡公只需要把控一下具体流程就可以了蔡公为主,他们为辅,有什么事情都让他们去做就好了。”
    蔡邕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有子凤的帮助,这一次,我定能编纂一部空前的雄伟之作!”
    随后,蔡邕和郭鹏就这本后汉书该如何操作进行了一番交谈。
    比如采用何种体裁,是仿照史记和汉书,还是另外创造一种写法。
    写的时候该把控怎样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褒奖还是贬抑,某些比较敏感的事件到底该不该写之类的。
    郭某人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指导。
    他认为修史不仅是学术,更是政治。
    魏代汉而立,自当尊汉为正统,对于正统当然是褒奖为主不能随便贬抑,要发扬光大汉帝的光辉事迹,对于一些不该说的,那就尽量隐去不写。
    留给后人的尽量要是一种光辉伟岸的形象。
    体裁那就随便蔡邕发挥,学司马迁也好,学班固兄妹也好,该怎么写怎么写。
    写的尽可能详实,不要担心笔墨,也不要惜字如金,他能够提供给蔡邕足够的纸张和笔墨,因为最近左伯纸又降价了。
    敏感事件尽量写一下过程和结果,写一下发生的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评论,让后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好,修史的人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这是郭某人尤其要求蔡邕注意的。
    “这不是野记杂,也不是那些私撰野史,既然是国朝官方组织集体修撰,那么自然要讲究一个实事求是,发生了什么,写进去,但是切要注意,不能带有评论和明显地情绪,这一点,蔡公要把握好尺度。”
    郭某人就提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蔡邕对此表示认同。
    “既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皇帝认同的修史,自然应当详实完备,不添加个人看法,只看事实,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郭某人点了点头。
    然后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蔡公,从太史公书开始,再到后来的汉书,我发现史家描述帝王诞生时总是喜欢些祥瑞,弄一些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实咱们心里都清楚那是虚构出来的,既然如此,咱们编撰的史书里,也要保留这部分内容吗?”
    郭鹏看向了蔡邕:“比如刘秀当为天子之类的”
    郭某人异样的眼神让蔡邕有些不自在。
    此一时,彼一时。
    郭某人已经坐稳了皇位了。
    话虽如此,也有些别样的想法。
    蔡邕思考了一番,颇有些小心的开口了。
    “这真天子降世,当然会有所不同,前朝自白虎观会议之后,已然认同谶纬之学乃正统学术,当今天下,谶纬之学也是人人都认同的事情,子凤登基为帝,乃天意,更是人意,一如前朝光武皇帝。”
    郭某人对蔡邕的说法比较满意。
    “原来如此,是这样啊”
    沉默了一会儿,郭某人朝蔡邕笑了笑。
    “蔡公,这件事情就拜托给蔡公了,为前朝修史,为前朝做一个总结,我会竭尽全力给蔡公提供必要的帮助,若是可以,我想尽快看到蔡公的著作,望蔡公尽心竭力。”
    蔡邕连忙表示自己明白。
    送走蔡邕,郭鹏把这件事情也吩咐了下去。
    在官员群体里寻找可靠且有一定学水准的人送到蔡邕身边,和蔡邕一起努力,开始后汉书的编撰工作。
    这件事情这样安排下去也就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