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目前而言,他办不到。
    他虽然权力最大,但并非是唯一掌握权力的。
    只要不是造反,门生故吏就要跟随举主行动,和举主统一步调,这是对皇权最赤裸的挑战和讽刺。
    可笑的是,东汉历代皇帝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坐视这样的规矩变成政治潜规则,变成大家都认同的连皇帝都不能违背的规则。
    郭某人的手脚也被这样束缚住,所以在身为『民』的时候,他竭尽全力扩大郭氏故吏的团体和权力,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成为他们的第一重君主也是第二重君主,各种意义上获得他们的效忠。
    但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发扬光大二重君主制,而是要从根本上废除二重君主制这个荒谬的存在,把二重君主变回一重君主,实现皇帝的集权。
    这种奇怪的制度有它诞生的必然性,但是对于郭鹏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而若要废除官员本身的辟召之权,终结二重君主现象,废除察举另立科举就是必须的。
    察举不废除,科举的规矩不确立,他办不到这件事情,他不能独享君主的权力。
    他的权力再大,威望再大,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士人政治的基础,无法废除二重君主规则。
    这是郭某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非真正的主人翁的重要契机。
    所以他不断的思考,该如何一步一步的结束二重君主制的存在,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
    但是这样做,就是在赤裸裸的侵夺士人权力,挖士人的墙角,必将引起剧烈动荡,眼下天下尚未统一,他尚未坐稳帝位,所以他不能这样做。
    但是他要为自己留下这样做的余地,奠定一点基础。
    于是,他决定在事实上把三公九卿一起虚权化,更加彻底的虚权化,让三公九卿成为真正的花架子,只有其名,没有其实。
    先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把士人赶走,并且终止中央层面的士人开府,让大的经学士族不能依靠开府笼络门生故吏。
    这些顶级大士族太强了,对皇权来说危害太大了,一旦成了气候,几乎无法正常消灭。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的荀氏和陈氏,堪称这个时代的四大家族。
    他废了多大的功夫,当了多少年的狗,才终于掀翻了汝南袁氏,灭了他们的族,只留下袁嗣一支半死不活的当吉祥物。
    又冒巨大的风险火烧弘农,以汉帝汉中央以及整个弘农城的生灵为代价,才族灭了杨氏,杀掉了杨修,顺带灭掉了钟氏主脉,杀了钟繇。
    又利用自己积累下来的名望和实力为基础掀起政治斗争,经过一番带有风险的操作,终于杀掉荀彧,冠以反贼之名,沉重打击荀氏。
    而后杀人诛心,不仅让陈纪晚节不保,还间接逼死了陈纪,让陈氏脱离颍川,名望大跌,不复往日的号召力。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郭鹏从精神和肉体上掀翻了四大家族。
    以此为基础,他才得以顺利登上帝位,建立魏帝国。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他怎么可能继续放任下一个大家族的诞生?
    所以除了司徒让蔡邕做之外,他不置司空和太尉,也不可能真的让蔡邕录尚书事,得到开府的资格和权力。
    蔡邕自己当然也没有这份才能和想法,所以郭鹏才能放心地让蔡邕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当吉祥物,积累声望给郭瑾用。
    至于太仆鲜于银,纯粹是凑数的,为了养马才能做太仆。
    付出了这样的努力营造了这样的优势,郭鹏才能在中央层面暂时制止三公开府的情况出现,不至于让尚书台变成全国性顶级士族营建家族势力的温床。
    但是魏国尚书台的存在比汉的尚书台更加危险了。
    郭鹏让尚书台官方化,不仅是为了使之脱离少府的范畴,不让士人干预自己的内廷,也为了奖励和拉拢以程昱为首的部分寒门子弟,所以尚书令的身份地位在魏帝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可以说,魏帝国的尚书令一跃而上取代了三公,不需要三公的名位就能成为新的实际上的宰相。
    也就是说,眼下的局面,是程昱和尚书仆射田丰共同执掌了相权。
    虽然这两人都是自己的亲信,田丰还和自己有亲戚关系,可就是这样才更加危险,自己可以控制程昱和田丰,但是后代呢?
    程昱家族有了经书传承,已经转型为士族,田丰本身就是士人。
    尚书台的权力扩大化,是郭鹏对他们的政治许诺,是他们这群寒门子弟和二三流小士族协助郭鹏掀翻顶级士族之后所得到的胜利果实。
    这是他们应得的,是郭鹏的许诺,是需要实现的。

七百八十六 曹魏的覆辙,郭魏不能重蹈
    郭鹏有威望不允许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开府治事扩大职权,并在中央层面暂时杜绝二重君主制的出现。
    但是很难避免今后他们靠这样的地位和权力再次立下功劳,继而问鼎三公,再一次掌握辟召之权,把自己的家族发展为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那样的顶级士族。
    尚书台本身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那么大的尊荣。
    其草创的意义和明代内阁还有清代南书房军机处一样,都是为了延伸拱卫皇权,但是后来都发展为强悍的权力部门。
    不一样的是,因为科举制度存在与否,内阁和南书房军机处的权力永远来自于皇帝,皇帝一言以决之,只会加固君主专制,而不会威胁君主的权力,强悍如张居正也是如此。
    而尚书台并非如此。
    尚书台是士人的尚书台,皇帝换来换去,换的都是他们的自己人,难以加固皇权,根本就是在规则内戴着镣铐跳舞,无法做出根本性变革。
    曹睿做皇帝的时候,就曾经因为不能干预尚书台政务,甚至不能进入尚书台行文书而十分烦恼,却又无可奈何,可见曹魏皇权的衰弱。
    所以在郭鹏无法用科举制度斩断士人权势来源的根基之时,他必须要分化尚书台的权力,弱化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权威,一点一点削弱他们的作用。
    然后再想办法把权力重新集中在自己手里。
    以此在新的全国性士族诞生之前就把萌芽掐灭在摇篮里。
    权分八部,各置首脑,又要程昱和田丰专司一部以费其心力,使之不能全心全意行使相权。
    这还不算,郭鹏为了进一步制衡尚书台,还在尚书台之外设立了内阁。
    尚书台最早就是汉帝为了分三公九卿之权而设立的秘书部门,且在编制上属于少府,属于内廷部门,和内阁的诞生有相近的意义。
    所以郭鹏很早就设置了内阁,他有意让内阁的官员成为他的亲信之臣,帮助他处理政务,且只能由他来任命,不能走其他任何路子进入内阁。
    再然后,内阁首辅一样没有辟召属官的权力,这一点很重要,这是郭鹏特意确定的。
    内阁是他的私人顾问部门,虽然也是正式的官署,但是首辅没有征辟属官的资格,所以内阁首辅只能依附于郭鹏存在,整个内阁都是如此,这将是郭某人可以操控内阁对抗尚书台的重要前提。
    又因为内阁首辅是郭鹏的亲近之臣,最接近郭鹏,背靠郭鹏面对尚书台,随时可能以亲信的身份被外放到某个重要实权部门做大佬,所以内阁首辅具备的优势和权势在尚书台看来是不可小觑的。
    而内阁首辅的权势来自于郭鹏,并不能来源于他的本身和他的血脉。
    因为这样的事实,加上郭鹏对内阁阁员的各种优待,所以已经有一些士人对内阁的存在提出了不满。
    他们认为内阁里都是一群『幸臣』,包括前任内阁首辅王粲,以数学得到了郭鹏的赏识,只会曲意奉承,没有士人的风骨。
    初步的政治纠纷已经开始出现。
    郭鹏虽然不能从传统意义上动摇士人政治的基础,但是自己搞点革新,在士人们看来,虽然不满,但就是捏着鼻子也要承认,谁让郭鹏威望高权力大呢?
    代表,也有权势强弱之分。
    郭鹏虽然暂时不能从名义上把内阁提升到和尚书台一样的地步,但是至少可以让内阁在实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位卑权重。
    这和尚书台一开始的定位是一样的,郭鹏要让尚书台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和内阁打擂台,吸引火力。
    让尚书台和郭鹏之间产生的联系无论如何绕不开内阁,让内阁实际上成为皇权的打手,某种意义上形成对目前权力空前庞大的尚书台的制衡。
    也要更加促进郭鹏作为皇帝的高高在上。
    皇帝不方便下场亲自手撕臣子争夺权力,那很没有逼格,会失去神秘感。
    不仅如此,郭鹏还要在内阁之内逐渐动手,多纳入寒门豪强子弟,排斥士人子弟,在不久的将来,让内阁和尚书台分别成为寒门和士族斗法的大本营。
    这是拉拢寒门打击士人的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把尚书台集于一身的权力划分出去,细分职责,每一部都置一个尚书两个侍郎,把目前尚未形成规矩的六曹尚书之类的雏形直接催生为成熟的各部尚书,各有各的职权。
    至高无上的尚书令自然眼下还要存在,但是未来,郭鹏会逐步架空尚书令的权力,让尚书令有名无实,把尚书台和各部实际上进行切割。
    郭鹏会逐渐,一点一点的直接下令给这些办事部门而非尚书令,渐渐让八部尚书实际上通过内阁直接和皇帝对接,以至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首脑,以此弱化士人的权势。
    慢慢的,把尚书令这个实际上的宰相给架空,废除相权,把相权和皇权二合一,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程昱和田丰固然是郭某人的亲信,但是在郭某人现在是皇帝,是君,不是民了。
    为了巩固皇权,这两人实际上掌握的相权就是他最大的敌人,他在的时候还能驾驭相权,可一旦他不在了,他的后代就可能面临曹睿的窘况。
    曹睿甚至都不能插手干预尚书台的行政,面对士人的抵制,他甚至无能为力,只能干瞪眼,那就等于是相权侵夺了皇权,是皇权危机。
    曹魏的覆辙,郭魏不能重蹈。
    可是一个内阁明显是不够的,而且眼下,内阁里也有很多士人子弟,甚至是优秀的士人子弟,比如诸葛亮,比如司马懿。
    郭鹏要用他们,但是他们本身的阶层属性就注定了他们是郭鹏的敌人。
    所以仅仅只是依靠内阁是不行的,最多形成党争,难以带来正面影响。
    所以还需要其他的助力。
    御史台算一个。
    因为郭氏家族是法律世家的特殊性,所以御史台的主要职位已经基本上被郭氏家族及亲眷垄断了。
    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被郭鹏定义为背靠皇帝面向群臣的职位,拥有监察之权,主要的职责就是对尚书台的官员进行监察。
    看看他们有没有贪污腐败,有没有渎职。
    御史台被郭鹏完全掌握的好处就在于方便郭鹏随时以反腐为名掀起政治清洗。
    郭鹏在后人眼里一定会成为自秦始皇以来第一个大规模高频率反腐的皇帝。
    参谋台也是郭鹏设立的机构,也是郭鹏为了分裂士人之权而建设的。
    戏忠和郭嘉是参谋台的一号二号首脑,专司行军征战的谋划和战略设计,不参与行政。
    参谋台和军队之间仅仅只隔着一个郭鹏,虽然参谋台本身就是郭鹏用来隔离传统士人和军队的,但是参谋台本身所用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士人。
    目前是不担心,但是长久看来,为了避免目前被自己牢牢掌握的军队被士人渗透,郭鹏决定同步建立一所军校。
    目前他正在筹划。

七百八十七 郭某人的专制之心
    对于这所军校,自然也是用来为夺权保驾护航的。
    既然是为夺权保驾护航,那他自然打算以皇帝兼任校长。
    把这所军校打造成专门培养忠于皇室的军事人才的重要学府,然后以大量军校的人才进入参谋台,垄断参谋台的职位,以此逐渐确立参谋台官员都毕业于军校这样的一个传统。
    而且军校不对外招生,只对军队招生,对于军队内部那些立下功劳且有志于进行参谋工作的军人进行专门性的培养。
    不识字不要紧,出身黎庶也不要紧,进了军校,可以学,什么都能学,只要立功,愿意发展,都可以获得进入军校深造的机会。
    如此一来,算是间接的为黎庶打通一条上升渠道,且从根本上隔离士人和军队之间的联系,确保皇帝对军队的掌控。
    对于专制帝王来说,军队是真正的红线,比起他的权力都重要,因为足够强大的武力是一切统治的根基,武力才是根本,皇帝如果不能直接掌控军队,将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所幸魏军从护乌丸校尉时代建军开始就被郭鹏掌控的非常严实。
    军纪严明,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