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紧紧握住了刘健的手,刘健则表示感激涕零。
新帝如此仁德,废帝如此感恩,可见新朝是多么的拥有人心啊。
群臣看了这一幕,十分感叹,觉得新朝大有可期。
刘健领受山阳公封赏之后,程昱开始读第四份诏书。
第四份诏书是册封郭魏皇室的诏令。
郭鹏追尊祖父郭永为熙祖仁皇帝,追尊祖母赵氏为仁皇后。
郭鹏尊生父郭单为魏国太上皇,尊嫡母杨氏为魏国太上皇后。
郭鹏封正妻曹兰为魏国皇后,封嫡长子郭瑾为魏国皇太子。
前汉本有后宫规制十四等,光武中兴以后,为表示节俭,后汉只有皇后、贵人称号,后来才加入美人、宫人、采女称号。
郭鹏决定继承后汉制度,封侍妾糜氏为贵人,封侍妾夏侯氏、田氏为美人,又封侍妾桥氏姐妹二人为宫人。
封兄弟郭阳为赵王,食邑三千户,居京城不就藩,又封郭阳正妻李氏为赵王夫人,准赵王爵位世袭。
郭氏嫡系皇族人数的确不多。
祖父郭永生了几个儿子,只有父亲郭单一人活了下来,等到郭鹏成长起来,郭单这一代的亲眷就全部去世了,而郭单自己也就只有两个儿子,郭鹏一个,郭阳一个,所以简简单单,就此分封完毕。
郭鹏的几个孩子除了郭瑾之外都没有成年的,所以也不急着封王,郭氏皇族初立,人也不用太多。
旁系亲眷则没有人得到王爵,连公爵都没有获得的,只有郭鸿因为地位和功劳得到了一等侯爵,郭嘉因为功劳得到了二等侯爵。
郭鹏恢复了春秋时的五等爵位制度,废除了秦汉实行的二十级爵位制度,又在五等爵位制度下每一等加了三个档次,从三等到一等逐渐增高,最高为一等公爵,最低为三等男爵。
同样,郭某人很果断的撕碎了刘邦的白马之盟,却有很虚伪很不要脸的立下了自己的白马之盟。
只有郭氏可以为王爵,人臣最高爵位为一等公爵。
除了郭鸿和郭嘉之外,其余郭氏宗族子弟只有出任高级官职和军职的郭瑞郭议郭烈郭栋四人得到了二等伯爵爵位。
其余出任一般职位的郭氏子弟最多只得到了三等子爵,还有一些男爵,大部分连个爵位都没有。
看起来郭鹏并不打算大封郭氏诸王,以此拱卫皇室。
这些不能算重头戏,但是也让一些敏锐的朝臣察觉到了郭鹏对汉制的不满以及他将来会做的事情。
封王不就藩,看来是郭鹏对汉七王之乱的状况很不满意,决定采取封王不就藩的方式来限制宗族。
秦朝也是这样做的,但是秦二世而亡。
汉没有这样做,但是的确,七王之乱不可不察。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以后或许还有争论,眼下,还是不过多的讨论了。
眼下最关键的,是臣子们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以及新皇帝郭鹏对郭魏帝国的未来规划,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七百八十四 尚书台大改
群臣所期待的,就是第五份诏书和第六分诏书所要宣布的详细内容。
第五份诏书十分详细,字数也很多,信息量也很大。
主要就是分封文官群臣。
这份封赏的主调是介绍郭鹏规划的魏帝国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规制,以及旧有或新增的各部门的首脑,升职或者加薪,既不升职也不加薪的,给予爵位赏赐,反正算是人人都有。
毫无疑问,郭鹏在中央还是延续了三公九卿制度之下的基本体制,但是郭鹏虽然立三公九卿,却比东汉更加直接的将三公九卿虚权化。
东汉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权归尚书台,而三公多为政治花瓶的现状,郭鹏则更进一步。
整个三公九卿之中,只有司徒蔡邕、太仆鲜于银在任,其余十个位子全部空置。
除了鲜于银因为养马的事情而得到了太仆的职位,除此之外九卿再无他人,而三公方面,司徒蔡邕很明显就是个政治吉祥物。
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央政府层面,郭鹏完全摒弃了三公九卿,以尚书台、御史台、参谋台三台为主要行政核心。
郭鹏把尚书台官方化,使之彻底脱离少府的管辖范围,另置内阁为皇帝机要秘书部门,直属皇帝。
御史台和参谋台编制不改,郭鸿和戏忠依然是御史台和参谋台的头头,两人纷纷得到了封爵的赏赐,副手桥蕤和郭嘉也得到了爵位加封。
御史台依旧负责监察官员的渎职违法问题,并且力主弹劾。
参谋部则和皇帝一起商议军机,并且受皇帝的命令持节外出协助军队作战。
内阁首辅王粲被调任了,新内阁首辅的人选是原魏国相曹操,郭鹏让曹操担任内阁首辅,加封爵位为二等侯,加食邑一千户,给予厚赏。
原魏王国因为魏帝国的建立而重新恢复了冀州的行政单位,郭鹏调任原弘农郡太守韩浩出任冀州刺史。
而尚书台的变化就很大了。
程昱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尚书令,原先的左仆射陈纪因为主动辞官后病逝,而只剩下田丰一个仆射,郭鹏不曾加官,不曾加另外一个仆射,所以尚书台的首脑就是程昱和田丰。
这两人依然任职如故,但是在这两人之外,郭鹏大作改变。
他直接把整个尚书台做了大改,改得面目全非,一般人看到了都要直接懵圈,不知道这个划分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基础上,按照他的想法划出了吏部,民政部,财政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外交部八个部门。
以程昱为尚书令,总管整个尚书台,又兼掌吏部尚书,主掌全国官吏的奖惩升降。
以田丰为尚书仆射,辅助程昱总管尚书台,又兼掌工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
调任原内阁首辅王粲为财政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税收统计、支出和国库建设,反正就是管着钱袋子,搂着钱袋子,要花钱就找王粲。
调任原河南尹枣祗为民政部尚书,主掌全国范围内户口统计、田亩度量和农业制度建设等,屯田大业就归枣祗管。
以原尚书台官吏辛毗为外交部尚书,取代大鸿胪接任外交事宜,奉郭鹏的命令,重新收集有关西域的一切资料。
调任原魏郡太守崔琰担任礼部尚书,主掌中央朝廷的一切祭祀、年节活动的礼制建设,并且在汉礼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全新的魏礼。
调任原河东郡太守董昭担任兵部尚书,主掌军队物资储存和后勤运输等,不直接参与军事,直接参与军事的是参谋部,兵部相当于后勤部门。
调任原太原郡太守郭议担任刑部尚书,主掌执法,同时是新《魏律》的制定核心部门,取代了廷尉的部分职权,与司隶校尉、御史台三司并立。
因为御史台和刑部两个法律部门都以郭氏为首脑,郭鹏为了好看一点,就把司隶校尉这个职权较重的职位任命给了国渊。
国渊也是老臣了,是郭鹏的青州时代通过经学大师郑玄推荐的弟子之一,历任地方职位,从县令到郡守到中央尚书台尚书的职位都干过,履历很漂亮,而且学问扎实,公正无私,郭鹏就把司隶校尉这个职位交给了国渊。
另外按照之前的约定,郭鹏让荀攸做了河南尹,主掌首都地区的建设工作,也算是对他的付出有了交代。
大体上的行政分封就是如此,其他一些官员的平级调动很是寻常,并不值得关注。
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就是尚书台的大改本身。
这里头最能体现出新皇帝郭鹏对新朝政治体制的架构思路,以及未来皇帝的施政方略。
恰恰在这方面,是群臣一时半会儿难以参透的,因为郭鹏的架构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方式,细分的程度很高。
也不怪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不可能很快明白郭某人的用意何在。
郭某人的用意,自然是要拿两汉以来二重君主制的政治潜规则开刀,竭尽全力,把这种完全不利于君主集权专制的潜规则打掉。
这种奇特的政治规则直接影响了后来一直到隋唐的政治生态,这是郭某人不能允许的。
汉朝的政治架构其实可以说是秦的政治制度与周的政治制度的杂糅体。
所谓汉承秦制,倒不如说是秦和周的结合,这一点,从刘邦大封宗室诸王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
秦朝从未分封诸王,但是西汉时期却有实权诸侯王,这明显和秦朝的制度不一样。
到汉武帝往后,诸侯王才逐渐失去权力,经过东汉的漫长岁月,才终于变成了现在这种完全没有权力的地步。
甚至于被分封的诸王有些很贫困,比如还没做皇帝时的灵帝刘宏。
秦二世而亡,刘邦就是想承秦制也要掂量一二。
所以当刘邦看到了秦朝覆灭的时候因为没有宗室的帮助,导致地方上快速被席卷的教训之后,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
等到异姓王们纷纷造反之后,刘邦更加确定外臣不可信,只有自己人才最可信,于是刘邦在地方分封刘姓诸侯王,并且赋予权力。
不能不分封宗室王以拱卫中央,但是郡县制又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综合一下,搞了一个郡国并行制。
就此,刘邦认为汉室江山已经稳固了。
可是他死了以后的吕氏之乱和七王之乱足以证明又想要中央集权又想要地方拱卫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郡县和分封两种导向完全不同的体制并行,必然带来祸乱。
外人不可靠,自己人也不可靠,那可怎么办?
凉拌。
就郭某人所知道的,历朝历代都为这种事情感到十分的苦恼,又担心没有自己人镇着地方,会导致有叛逆的时候皇帝孤立无援,但是也担心自己人坐大了,会反噬中央,争着做皇帝。
于是随着王朝的轮回,分封宗室王和不分封宗室王的政治行为也在轮回,一轮一回,很有意思。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一家一姓之天下,但是却不会有人打心眼里承认,皇权掌握在一家人手里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被人夺取也是难免的事情。
王朝走到了末日,不会因为你有还是没有同姓诸侯王而改变。
天下刘姓诸王还少吗?
汉室宗亲还少吗?
又有几个人能阻止郭某人呢?
郭某人从来不认为这种事情真的有议论的必要,在他看来,如果一个王朝走了下坡路,绝非分封还是郡县的问题,根本不用讨论。
七百八十五 郭鹏不可能放任下一个大家族的诞生
东汉政治制度的架构和儒门士人们对选官权力的垄断本身就造成了汉帝容易被架空的局面。
这个局面一旦形成,汉帝本人的地位就十分危险,皇权也将被其他人抢夺走,想要夺回来并不容易。
郭某人钻了这个大空子之后,自然不会将这个空子留给别人,让别人也走他的路子,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他要进行一定量的改变。
这个改变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那样的话会过早暴露他的专制之心,引起群臣的猜疑。
他要一点一点的改变。
首先,从中央开始,从三公九卿开始。
东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总结起来就是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是三省六部的雏形。
东汉不置宰相,执掌尚书台的人会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往往执掌尚书台的人也会有太傅太尉之类的名誉加官,以示地位高,这个时候再“录尚书事”,则权力大,尚书令反倒不常置。
汉帝的本意是要通过尚书令的出现夺取士人的权力,可最后却出现了三公录尚书事的局面。
东汉的三公是很特殊的,在二重君主体制下,三公、刺史和郡守是可以开府辟召属吏的。
郡守开府,是用来笼络所守地方豪族并且完成皇权与地方治权相衔接的渠道。
州部开府,主要是用来履行刺史的行政监察权与乱时临时军事调度权的渠道。
而三公开府,就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陈氏荀氏等顶级经学士族用来营造全国性门生故吏网络的渠道。
一旦三公录尚书事,就可以通过开府来辟召属吏,执掌权力,权倾天下,使得身为政治花瓶的三公具备实际权势,这种状态下的三公就是实际上的宰相,而且比宰相更加尊贵。
正因为此,才会有『一旦出现灾厄就要罢免三公』的反制措施诞生。
士人再强,也要对上天妥协。
郭鹏建立魏帝国以后的一大政治目标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终止官员开府的可能性,终止二重君主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以及地方刺史、郡守,他都不能允许他们开府。
可是目前而言,他办不到。
他虽然权力最大,但并非是唯一掌握权力的。
只要不是造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