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的军队一直以来也都不以骑兵为主力,马具没有成熟的出现,因此战马的损耗多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马蹄子损坏了就坏了,拉拉车,耕耕田,等实在动不了了就杀了吃肉,也算是物尽其用。
他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
但是这一回,算是有办法了。
王粲眼光闪烁,手里拿着那块马蹄铁不断地抚摸着。
他激动地表示,这一块铁,两只脚蹬子还有一个高桥马鞍,能够给郭鹏省下一笔巨额军费,这笔巨额军费可以拿去办很多事情。
他立刻请缨,表示要带着计吏团队为郭鹏计算出这笔金额的具体数目。
郭鹏大笑着点头允许,还说算出来以后,整个计吏团队都重重有赏。
不管怎么说,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全套马具被放出来量产推广到军队之中,将会给骑兵们带来巨大的改变。
而魏军的整体结构,以及未来的战场,军队战术,可能都会因此而发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战争,也是催化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推手。
郭鹏在这个相对混乱的时代所推出的一系列技术进步,都能借助战乱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推进。
这样的进步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就能看到。
为之惊叹,为之抚掌,为之咂舌。
然后,为之欢呼。
郭某人看着部下们惊讶的面孔,心中满是得意,满是兴致昂扬。
其实,马具出现以后可以节省下来的一大笔费用,他是有想过要怎么用的。
对于他而言,手里的钱有一部分就够了,不能有太多,他手上的钱太多,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少了,钱塞在仓库里不会生小钱,反而会闹得通货紧缩,让经济出问题。
怎么正确的花出去,达到利国利民的效果,就是郭鹏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这一阵子思考了一番,郭鹏决定接着这个档口,推出民兵制度,并且把民兵制度固定化,合法化,长久化。
正好此时此刻盐铁官营政策推行有一段时间了,地方上的私人冶铁被打击得差不多了,民兵制度正好可以推行下去。
在郭鹏的想法里,盐铁官营、限制民间武力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扭转两汉以来自由散漫的社会风气所催生出来的豪侠横行的社会状态。
这个一言不合就仗剑杀人的社会状态,不符合郭某人大政府治国之道。
两汉时代的豪侠遍地走,便有了侠以武犯禁这样的说法,豪侠遍地走固然带动了民间尚武之风,但是对于政府的管理,对于生产,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明显弊大于利。
再者说了,民间尚武与否,与国家强盛与否并无直接关联,相反,这个尚武,到底是勇于公战,还是勇于私斗,是有明显的界限的。
战国时期,秦人就对此有了明确的认知,知道勇于私斗的人大大多数怯于公战,这对于国家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打仗,是军队的事情,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游勇的事情。
再强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武侠小说里的各大武林门派面对训练有素进退整齐的士兵,十有八九是要吃下惨败的。
数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战争的胜负就不看个人武艺了,重要的是组织度,是训练度,是装备的精良与否和战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侠,对于国家而言有什么益处呢?
若是有,汉武帝就不会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击豪侠了。
当时豪侠横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侠,反而要对豪侠毕恭毕敬的程度,豪侠谈笑间就能杀死官员,这还得了?
郭鹏要把两汉以来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社会状态扭转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让社会充满组织性。
为此,就必须要管束民间武力。
但是,帝国军队人数没那么多,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个时候,地方民兵就有意义了。
将民间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约束起来,变为军队的后备力量,藏于民间,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来共赴国难。
郭鹏的想法是将军队里那些因伤退伍的老兵整顿一部分出来,放到民间地方上,到每一个村落里去做武备官,带领村落里面的壮丁,农时集体耕种,闲时集体训练战阵。
当然了,郭鹏没指望他们真的上战场打仗,郭魏政权还不需要这些民兵上战场打仗,那是四十万正规军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们是国家战略储备力量。
郭鹏训练组织民兵,主要是为了将民间的武装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让这些民兵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有组织性,然后打仗的时候跟着辅兵们一起送送粮秣就够了。
另外就是出于地方治安的考虑,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地方安稳,不要闹事。
若是放任这样的社会状态继续下去,夏侯惇十四岁杀人,郭鹏十二岁杀人的事情还是会不断的出现。
那是郭鹏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会出现的事情。
将一切武装力量正规化官方化,予以名分,进行正大光明的统帅,就能很好的扭转这样的社会状态了。
于是郭鹏在宣布骑兵改革的同时,也宣布了民兵制度的运行,先期在自己的大本营青兖二州进行,投放五百名伤退老兵进入五百个地方的屯田村庄之内,开始试运行这个政策。
两个新政策的推行,让郭鹏知道,挑战白马之盟的时机差不多了。
那就开始吧。
六百八十九 汉帝封王
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奇人了。
从起兵到做皇帝,一共七年时间,郭某人难以望其项背,历代帝王也少有能和他相比较的。
嗯,刘秀算一个。
两汉的开国皇帝都是奇人。
当然了,刘邦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混子。
虽然有人写诗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是刘邦一家子也是颇有些产业的,刘邦早年还做过张耳的门客,后来还做过正儿八经的秦国公务员。
能做门客能当官,怎么也不至于不读书不识字。
而且说起来,刘邦颇有几分天才的意思,张良传授太公兵法给了好几个人,但是别人都是怎么学也学不懂,到了刘邦,却是一点就通,学得极快,让张良忍不住的赞叹刘邦是天才。
在郭鹏看来,刘邦一生最厉害的手笔,不是建立汉朝,而是立下了白马之盟。
这一手,堪称是他的绝唱。
一则誓言,造就了两汉四百年之风韵,让汉室两度从倾颓之中站了起来,或者说差点儿就有第三度了,刘备也就是运气不好,撞上了曹操。
但是他是刘姓,自称汉中王愣是没几个人敢反对的,这就是白马之盟的便利和政治号召力。
这一点,放到另一个时空里的曹操和眼下的郭鹏身上,就是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的感觉。
郭某人姓郭,不姓刘,称个公还要弄死不少人,眼下谋求称王,估计还要弄死不少人。
一步一步来,一点都不敢逾越,一点也不敢放纵,社会的约定俗成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他必须要小心翼翼,准备完全充分以后,才敢对白马之盟发起最后的冲击。
骑兵革新政策和民兵政策发布之后没多久,郭鹏觉得时机到了。
各方面都已经筹备完全,已经可以发起最后的决战了。
于是在他的暗中操纵之下,荀攸会意,雒阳朝廷就传来了小皇帝的诏令。
因为郭鹏平定凉州叛乱有大功,小皇帝有感郭鹏为国家社稷的巨大功劳,决定晋升郭鹏的爵位为王爵。
皇帝下令,封郭鹏为魏王,晋升魏国的国格为王国,晋升郭鹏的军职为大将军,再增加食邑五千户。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消息在邺城传开来的时候,郭鹏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的回绝,说自己德行浅薄,不敢称王,请皇帝陛下收回成命。
而在郭鹏第一次回绝这个封赏的时候,邺城的舆论场再次爆发。
掌握权力的人们纷纷称赞郭鹏的功德,认为郭鹏应当接受王爵赐封,这些人以程昱、田丰、郭嘉、王粲等人为首。
军队里以赵云和乐进等将军为首,一起来信,驻守邺城的各大将军也纷纷上表,认为郭鹏应该顺应皇帝的意思,登上王爵,进位魏王。
魏官魏将群体及时的坐正了屁股,对于这件事情旗帜鲜明的予以赞同,完全没有任何的迟疑和反对,口径极其一致,对这件事情表达支持。
看起来,在经过了两次整风运动之后,魏官群体之中隐藏起来的敌人已经被清扫的七七八八,不剩几个了。
而且就算有,好像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跳出来。
说老实话,大家其实心里都很清楚,之前只是还有那么些人心存幻想,觉得汉与魏可以共存,但是两次整风运动之后,魏官群体已经意识到了郭鹏的真正心意。
三番两次的试探,然后打击反对者,提拔支持者。
反对郭鹏进位的被郭鹏连消带打揍的鼻青脸肿,纷纷失去了地位,而支持者就算地位卑微,也被郭鹏提拔起来,火速占据了反对者们的位置。
好一招釜底抽薪啊。
汉与魏无法共存,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神州大地只有一个君主。
所以此时此刻,最政治正确的做法已经不是置身事外,不是对这件事情不予评论,更不是反对,而是抛弃汉官的立场,完全站在魏官的立场上,旗帜鲜明的支持。
所以一直以来态度暧昧不清的曹操也在这一次坐正了屁股,没有任何的迟疑。
身在雒阳的曹洪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听到了风声,然后及时写信回邺城给曹操,劝说他千万不要再和臧洪那帮人一样做出暧昧不清的事情。
他简单的描述了一下荀彧和臧洪的遭遇,告诉曹操,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过去所能比对的了,郭鹏是要来真的,不是来假的,更不是演习。
臧洪不仅自己身陷雒阳,连他的儿子都遭到了牵连,被郭鹏剔除出了郭瑾的小伙伴团体之中,送到了雒阳和臧洪住在一起,接受监视。
对待多年好友臧洪,郭鹏不手软,那对待他们这些曹氏亲眷,郭鹏难道就会手软吗?
曹洪不敢打包票。
郭鹏不是从前的郭鹏了,他要上位,无人可以阻挡,荀彧和臧洪不行,曹操也不行。
曹操也就是曹氏亲眷,受到了曹兰的庇佑,郭鹏对他还比较优容,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种优待是无限度的,不要挑战郭鹏的底线。
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曹昂还有年幼的曹丕、曹彰、曹植多做考虑,为曹氏的政治前途考虑,为他们一群姓曹的在外带兵的考虑考虑,千万不要走错了路,站错了队。
曹洪被揍了一顿之后,又在雒阳当值,现在是比谁都懂郭鹏的心意。
看了曹洪的信,曹操心中不安,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做法和郭鹏的反应之后,吸了几口凉气,又想到臧洪的遭遇,顿时就怂了。
他意识到了自己眼下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于是赶着和程昱田丰郭嘉等人一起上表,劝郭鹏接受汉帝刘健的命令,进位魏王。
曹操及时醒悟,坐正了自己的屁股,没有再做出让曹家为难的事情。
魏官们支持郭鹏进位魏王是政治正确的行为,在郭鹏看来已经属于理所应当了。
不过在一些邺城士子的嘴里,郭鹏还是听到了关于白马之盟的说法。
没错,这件事情议论的中心点,在于白马之盟。
而白马之盟,就是郭鹏称帝的最后阻碍。
也是他多年布局小心翼翼所要挑战到最后一道封锁线,是汉室最后的护身符。
当年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之后,因为担心吕后集团势力过于庞大威胁刘氏江山,于是和宗室、臣子们将军们一起,在渭水河畔杀白马盟誓,宣布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宗室不得封王,不是立下军功的人不得封侯。
这就是白马之盟。
刘邦的这个白马之盟所针对的,是当时势力极为庞大的吕后团体。
刘邦出身很低,是布衣,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是迎娶了吕后。
这一点和郭某人很像,郭某人人生的转折点之始,就是和曹兰订立婚约。
刘邦依靠吕氏家族的势力,加上他的一群狐朋狗友,拉起了建立汉王朝的基本盘,在秦末乱世里逐渐出人头地。
但是不得不说,从他起兵造反之初,吕氏家族就拥有极高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六百九十 称王大作战,开始了
今人对秦末汉初历史的了解多在刘邦本人和汉初三杰这样的人物。
大抵是因为吕后死后吕氏发动过叛乱,所以官方史书对吕氏在刘邦起事过程之中的作用进行了十分刻意的淡化处理。
但是在当时,吕氏在刘邦集团的影响力绝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