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队数量多,而民众人口数量少,关中移民计划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见效的,所以眼下,曹仁还真的不能继续向西北进兵,进取剩下的那一半凉州了。
    眼下曹仁需要发动战兵和辅兵一起,在凉州进行军屯,等补充的人口到位之后,再逐渐把军屯转化为民屯,以此积攒粮食,作为将来向西北进军的储备口粮。
    除此之外,郭鹏要在陇右地区办设马政的命令也传到了曹仁手里。
    这一次收拾宋建,陇右大部落在了郭鹏手里,因此郭鹏得到了大量的马匹,虽说东汉一朝在马政上远远没有西汉那么昌盛,但是官方也有在并州幽州和凉州养马,养马数量不下二十万匹。
    黄巾之乱以后,东汉政府自身难保,马政自然就荒废了,马匹落在了地方军阀和豪强手里。
    郭鹏一路征战,从并州幽州还有外族手里得到了不下十五万匹马。
    在此之前,郭鹏已经在并州和幽州都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官方养马场,分别交给幽州刺史和并州刺史负责,数年以来,在草原上繁衍马匹不下二十万匹。
    这都不够,对于郭鹏的雄心壮志来说,二十万匹战马是不够的,这只够骑兵的消耗,对于眼下的统一战争来说是够用了,但是郭鹏若要恢复西域,那这二十万匹战马就不够。
    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建设西域都护府,这些都是战略级别的行动,需要数量极其庞大的战马作为动力。
    在陇山以西,统称为陇右的这一块地方,水草丰美,是最适合养马的地方。
    西汉时期,陇右马政一度十分昌盛,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可以对匈奴进行稳定打击的大量马匹,东汉时期这一情况虽然一度停滞,但也不是没有。
    郭鹏一早就把目光放在了陇右地区,打算在陇右地区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官方养马场,饲养足够数量的战马,以此为将来恢复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打下基础。
    这一次凉州讨伐战,光是讨伐宋建,曹仁就得到了十多万匹马,整个战争过程中又得到了五万多匹马。
    陇右地区向郭鹏证明了它养马的实力和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
    当然这些马大部分是未经训练的普通马,要想成为战马的话,还需要时间,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
    既然陇右大部已经被掌控了,时间就是小问题。
    于是曹仁据实上报郭鹏。
    得知情况之后,郭鹏很高兴,从幽州和并州的养马场调集了一批有经验的驯马高手来到陇右,让这些终日和马为伍的人来陇右专门负责养马。
    另外郭鹏让鲜于辅的弟弟鲜于银来到了陇右负责马政,专款拨付,不走任何人的途径,还任命他做魏国太仆,专门负责养马,郭鹏说很期待鲜于银能把陇右马政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的盛况。
    与此同时,郭鹏打算把自己藏技术的万宝箱稍微打开一下,把全套马具这套宝贝给拿出来。
    可能威胁到他的敌人都已经被扫平了,北方诸侯被一扫而空,北方实际上已经等同于统一了,郭鹏已经没有担忧了,全套马具是时候拿出来了。
    高桥马鞍,双马镫,马蹄铁,这三项马上作战的法宝是时候拿出来了。
    魏军群体之中六万人的骑兵,已经到了可以解放自己的双手,让骑兵变成真正的冷兵器时代的铁甲战车了。
    魏军是时候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军事变动了。
    让骑兵成为战争的绝对主力,而不再是打辅助的对象,让骑兵具备冲阵的实力,而不再只是外围迂回搞骑射。
    骑兵的兵器也可以得到改进了。

六百八十七 骑兵革新
    过去,大部分骑兵只能用环首刀做武器,持刀冲锋,或者持弓玩骑射。
    只有少部分腿部力量较强的骑兵和更少数量的武将才能用长矛,端着长矛冲锋,或者抡起长矛马上征战。
    因为没有双马镫和高桥马鞍,身体的平衡全靠双腿夹住马腹,不能使用过重的兵器,否则会失去平衡从马上摔下来。
    只有经过精心训练,腿部力量足够强大的人才能使用类似于长矛这样的武器,可以端着向前冲锋,具备一定的杀伤力和冲击力。
    即使如此,在端着长矛刺到敌人的时候,大部分骑兵还要学会及时松手,不然高速冲击带来的反作用力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手臂可能会撕裂,骑兵自己也会因此受伤坠马。
    这个时候的骑兵只能打打辅助,和对方的骑兵互怼,或者追杀失去军阵的溃兵,只能用以打击少量步兵,而不能作为冲阵的主力,主力依然是步军。
    直到马具成熟以后,骑兵才真正称得上是铁骑,有几分钢铁洪流的感觉,对步兵的杀伤力成指数增长。
    尤其是浑身披甲的重骑兵,人披甲,马披甲,用狼牙棒等具备强大杀伤力的兵器,拥有极为强悍的冲阵破阵实力。
    话虽如此,这一类重骑兵一般都是在阵前才穿戴成军,组织起来,专门负责冲阵破阵,毁坏步兵军阵。
    但是因为负重过重,对于人和马都有很高的体质要求,一定需要壮汉和负重量极强的优良血统的高头大马才能承担。
    因此重骑兵的数量必然很少,可以坚持战斗的时间也很短,且不能长途奔袭,否则就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失去战斗力。
    所以真正的重骑兵往往属于战场杀手锏,超必杀一类的。
    不出则以,一出必然战胜。
    想想吧,面对一个完善的步兵军阵,一支重骑兵部队浑身重甲,彼此连成一线,齐头并进,一起冲锋。
    他们以一往无前之势直接朝着步兵军阵冲过来,就像一块大铁块撞进军阵里一样,如此的冲击力不是持盾步兵可以简单抵挡的,可以瞬间撕裂步兵军阵,在军阵之内大杀四方。
    当其时,大量后续部队紧随其后而至,将失去军阵保护的步卒冲垮,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那支可怜的步军就会被这样虐杀干净,直接崩溃,死伤惨重。
    那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
    步兵要对付这样的坦克,那不能打遭遇战,必须要预设阵地,将决战战场放在预设阵地上。
    预设阵地要挖陷阱,设置拒马,还要配备斩马刀这样专门砍马腿的兵器,对着马腿砍,那是重骑兵的弱点之一。
    当然了,重骑兵最大的弱点不是马腿没有保护,不是经过非常专业和严格训练且身体强壮的步兵想要对抗重骑兵那是开玩笑。
    重骑兵最大的弱点是贵和少。
    养这样的重骑兵部队所花费的金钱也不是一般军阀承担的起的,那堪称天价。
    首先人的身体素质要强,是精锐,然后必须要吃够足够的肉,必须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和油水,这样身子骨才能承受重甲,扛得起重型兵刃。
    马也一样,不仅要品种优良,而且必须要饲料,必须要膘肥体壮养足力气,才能在披重甲和扛着披重甲的人的同时冲锋陷阵。
    养这样一个重骑兵和一匹马所需要的花费,以古代的生产力,保守估计,大概可以养正常的步卒三十人。
    就郭鹏眼下的军队水平来看,能够成为重骑兵的人,估计也只有虎卫亲兵。
    而能够负重的战马,估计几十万匹之中最多凑出几千匹这样的战马。
    这样的部队拿出来一看,绝对是惊艳世人,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绝对能让敌人的军阵鬼哭狼嚎,见到就跑。
    但是一旦被人抓住了弱点,只要一战,就能把重骑兵部队重创,而这样的部队一旦被重创,就算家大业大底子厚实,那三五年之内都别想再拉起一支来,那对财政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这才是重骑兵部队最大的弱点。
    那是真正的贵族军队,贵族玩法,烧钱烧得不要不要的。
    在郭某人看来,颇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
    基础的骑兵只要数量够多,装备较好,一样可以算作钢铁洪流,只要少数重骑兵当先冲阵毁掉步兵军阵,后续跟上的骑兵一样可以像砍瓜切菜一般收拾步兵,没必要真的建立起数万的钢铁洪流。
    财政负担太大了,郭某人承担不起。
    他只需要让骑兵解放双手,穿上适量的甲胄,拿上各种各样的兵器,具备一定的冲阵能力和厮杀能力,并且让骑兵数量大大攀升,让骑兵训练难度大大下降,那就够了。
    他就绝对不是成军十余年、拥兵四十万才得六万余骑兵这样的状态了。
    要找到腿部力量足够强大的士兵,可不算太容易。
    有了全套马具之后,不仅战马的损耗量会大大下降,训练骑兵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也会大大下降。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明显了。
    建安元年十一月,郭鹏在邺城召开了军事会议,将双马镫,马蹄铁和高桥马鞍等战马马具展示了出来。
    他让全军有带领骑兵经验的将军现场观摩装备全套马具的战马和骑兵的全新姿态,顿时让将军们大为震惊。
    张飞大老远的从幽州边境回到了邺城,看到士兵的演练之后非常激动,决定亲自上阵,换上装甲,骑上了一匹装备着全套马具的战马,在战马上十分轻松的做出了大量困难的战术动作。
    张飞戴着一副鬼脸面具,状若鬼神,轻松的挥舞着一柄沉重的狼牙棒,轻而易举的将七八个木头人砸成了破烂,看上去威风凛凛,极具气势。
    此情此景,让将军们啧啧称奇,而一部分随行的参谋台官员在看到了马具的优势之后,立刻联想到了一大串马具可以带来的好处。
    让骑兵们解放双手,可以在战马上双手使用兵器作战,可以做出很多战术动作,大大减轻骑兵骑马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对骑兵的素质要求大大降低了,也因此,更多的士兵可以成为骑兵,训练骑兵的难度和耗费大大降低,这将省下一大笔军费。
    而最让参谋台的官员们和将军们感到激动的,还是那块小小的马蹄铁。

六百八十八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
    经过专业人员的讲述,那块小小的马蹄铁的用处也被大家得知。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三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与积水的腐蚀,角质会很快的脱落。
    汉匈战争时期,霍去病率领骑兵出击塞外,出击的马匹一共有十四万匹,一场大战结束之后,回来的马只剩下三万匹,战马的损耗十分惊人。
    汉军不像匈奴人,以养马为天职,有充足的马匹可以使用,不惧损耗。
    汉军的战马属于较为奢侈的消耗品,三代人的积累才积累出了一次汉匈战争的损耗,帝景帝数十年的时间积累战马数量,才让汉武帝有了北伐匈奴的机动力。
    其中的原因,大部分可能都要归结到马蹄的损伤上。
    在草原上激烈奔驰战斗的过程之中,马蹄角质快速磨损,大量损坏,战马难以继续奔驰,只能算为损失,即使马没死,也不能继续奔驰打仗了。
    一匹马的使用寿命就那么短,就算是几十年积累的汉国库也难以承受那么大的损耗。
    据传,古罗马时期,也就是汉武帝同时期,古罗马人就开始使用马蹄铁了。
    马具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记载和实物,但是马蹄铁在中国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正式有了记载,到北宋时期,马蹄铁都还是绝对的域外之物,没有为中原军队所列装。
    马蹄的损坏是如此简单轻易,让历代中原朝廷都头疼不已,为此损耗大量金钱,耗费大量精力,绞尽脑汁增加战马数量,事倍功半,也没有大的改变。
    马蹄铁的传播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让后人扼腕叹息,想着强汉盛唐时期若是有马蹄铁,汉人的骑兵将是如何的辉煌,将能如何勇武的开拓疆土,称雄草原。
    就算是宋人,要是有了马蹄铁,也不会在骑兵上如此吃亏。
    有一说一,北宋初年,经过五代十国历练之后的宋军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哪怕到真宗时期,北宋骑兵都能屡屡击溃辽国骑兵。
    但是没有马蹄铁装备的情况加上失去了西北和燕云的大量养马地,使得宋人极其缺马,根本拉不起上数量的骑兵,大骑兵军团的战斗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若不在草原上,养一匹马需要的土地可以养活三十个人。
    成本太高了,养不起。
    古中国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马蹄的损耗对战马的伤害,也想过很多办法,用竹木、藤条、皮革制作简易马鞋保护马蹄,但是这些更像是装饰,根本不能很好的保护马蹄。
    而现在有了这块马蹄铁,一匹战马的服役时间就可以大大增长了。
    郭鹏的军队一直以来也都不以骑兵为主力,马具没有成熟的出现,因此战马的损耗多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马蹄子损坏了就坏了,拉拉车,耕耕田,等实在动不了了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