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郭鹏宣布赦免令。
    主动前来投诚认罪的,不追究责任,愿意从军的还可以编入军中。
    就地解散安心务农的,以刺史的身份保证绝对不会秋后算账,就当此事没有发生过。
    然后,郭鹏宣布对齐国境内的六个县进行统一排查,除了临淄县和临朐县之外,派出四名督邮对各县进行情况检查。
    境内有太平道众活动而县令县丞县尉不能制止的,一律奏免,境内没有黄巾作乱的,予以赏赐。
    经过十余天的排查,到十月下旬,郭鹏确定四个县里面除了西安县没有太平道众活动之外,其他三个县都有太平道众活动。
    于是郭鹏立刻上表奏免了昌国县、广县和般阳县三个县的县令县丞和县尉,又下令褒奖西安县县令的功劳,树为典型。
    然后上表请封郭瑞为昌国县县令,戏忠为广县县令,夏侯惇为般阳县县令。
    分别在三个县各驻军一千,排查捕捉太平道众,并且派去了从郭氏庄园和上谷郡带来的基层行政人才团队供他们使用,将混乱的秩序恢复,然后在枣祗的全面安排之下,正式发布招募流民屯田的政令。
    黄巾男女口众四万余人就是第一批将会被用来屯田的劳动力,将齐国境内的无主荒地和官府土地集中起来,做屯田之用。
    郭鹏在齐国境内雷厉风行的推行了太平道的剿灭令,同时面向齐国六县辟召了十六名本地士人到刺史府中任职。
    与此同时,郭鹏和蔡邕一起宣布,在齐国重开学宫,大儒蔡邕在齐国学宫正式授徒,号召士人们一起来学习。
    几个命令一下,尤其是最后一条重开学宫,以大儒蔡邕做学宫祭酒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消息传到哪里,哪里的士人就很激动,纷纷往临淄跑。
    经过郭鹏一段时间的摸底,确定目前的青州还未遭到黄巾军的全面攻占,此时的青州还没有太过破败。
    这一波黄巾军最早起源在徐州。
    徐州大乱之后,陶谦在徐州铁腕镇压,用自己的乡人曹豹率领的丹阳兵,还有泰山人臧霸领兵,很快就将徐州的黄巾军成建制的赶到了青州去。
    陶谦很坏,很鸡贼,知道全灭黄巾军很累,很难,所以祸水东引,将黄巾军赶到了青州。
    于是徐州安定,而靠近徐州的北海国和东莱郡就率先遭殃,青州本地的黄巾也随之相应,把势力扩展到了乐安国和齐国,还没有受灾的就是济南国和平原郡。
    历史上青徐黄巾闹的灾祸非常之大,一直到建安年间,曹操平定袁绍准备南下荆州的前一年才被彻底平定。
    整个青州和大半个徐州都在黄巾军的势力范围之内,很多青徐人士被迫渡海到辽东避难,史载这个人数接近一百万。
    而眼下,郭鹏抵达的这个时刻,黄巾军已经在青州站稳脚跟,但是尚未形成全面压制官军的势头,
    北海国和东莱郡已经受黄巾兵灾比较严重,不过眼下还有官军在抵抗,黄巾军的进展不是那么顺利。
    郭鹏率军抵达之后,将黄巾军势力驱逐出了齐国,黄巾军的势力就在乐安国、北海国和东莱郡盘踞。
    据说这一批黄巾军有一些领头人物,有头有脸的,比较有名的几个分别叫做管承,管亥,徐和,司马俱。
    他们带着各自麾下的黄巾军盘踞在北海乐安和东莱各地,和官府分庭抗礼,官府不能制止,很多县甚至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但是不是说没有黄巾军的地方就安全了。
    平原郡乐安国济南国,因为受到海侵、旱灾、蝗灾的影响,加上汉政府并未进行赈灾,本身已经造成了很多流民,甚至不少豪强都为此破产,因此青州才成为了黄巾军发展的温床。
    以至于青州黄巾的首领能和曹操和袁绍和陶谦打很多场大型战役。
    郭鹏一边在齐国分配物资安排屯田,一边向济南国和平原郡寻求钱粮的资助。
    郭鹏不是州牧,眼下不具备全面掌控青州的权力。
    虽然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州牧的职权,但是毕竟名义上还不能正大光明的索要。
    要是看谁不爽,也要上表奏,经过一番流程才能罢免,或者任命,而不能自己下命令罢免任命。
    所以他只是寻求钱粮资助,帮助他平定黄巾军。
    接替曹操的济南国相也是宦官集团的人,朝廷动乱以后,这家伙就收拾细软跑路了,几个月以来朝廷动乱,也没人治理。
    思虑了一阵,郭鹏手下也没有适合做国相的人,所以就暂且不表,决定自己亲自代行济南国相的职权,然后就表奏糜竺为东平陵县县令。
    一边给糜竺配齐了自家培养出来的行政团队,然后把他派到东平陵县正式行使职权,锻炼一下。
    糜竺是在郭鹏停留泰山郡的时候过来会合的,带来了一大批耕牛和战马来支援郭鹏,配合郭鹏即将推行的屯田之策。
    这一次为了答谢糜竺的相助,郭鹏为他谋取了一个县令的身份,千石官员。
    糜竺对郭鹏感激涕零,立刻就要带着郭鹏给他准备搭配完善的行政团队前往东平陵县,发誓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郭鹏理顺东平陵,然后配合郭鹏招揽流民进行屯田。
    然后,糜竺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一个请求。
    糜竺说自己家里有一位小妹,年方二八,还未嫁人,他想要把自己妹妹献给郭鹏,做郭鹏的妾侍,服侍郭鹏,以感谢郭鹏对他的恩德。

二百 谁能顶得住啊?
    说实话,对于糜竺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件事情,郭鹏并不觉得奇怪。
    郭鹏也知道糜竺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更清楚糜竺会借此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郭鹏对他们家的提携。
    郭鹏自然不会不愿意,但是该有的姿态还是要有的。
    “子仲毕竟已经是县令了,是千石官员,将妹妹给我做妾,不觉得委屈吗?我以为这种事情不太妥当,子仲还是为令妹另择良人吧。”
    郭鹏佯装不忍,予以劝慰。
    “没有主公的提携,竺还是商家子,纵使家财万贯,也为人所看不起,妹妹生来没有做人正妻的命,只能为人妾侍,主公英明神武,妹妹给主公做妾,已经算是高攀了。”
    糜竺把身份姿态放得很低,好像很担心郭鹏不愿意的样子。
    “你不怕此事说出去之后旁人嘲讽你吗?”
    郭鹏走到糜竺身边,拍了拍糜竺的背。
    “嘲讽……主公,竺,习惯了。”
    糜竺带着些悲戚的笑容,轻描淡写的将数十年的愁绪一笔带过。
    郭鹏明白了糜竺的意思,知道糜竺是有多么看重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知道糜竺更多的担忧。
    “陶使君没有为难你家吧?”
    郭鹏问出了问题的核心,糜竺一愣,面色有些犹豫,少倾,点了点头。
    “陶使君并未为难我家,当然,也没有照顾我家,不过和以前一样,花钱消灾罢了。”
    郭鹏沉默了一会儿。
    陶谦应该是想要拉拢地位低下却很有钱的糜氏做他的臂助的,结果糜氏早就被郭鹏拉拢,做了郭鹏的人。
    陶谦有些恼火,但是在当时,他顾虑到郭鹏背后的卢植,还有曹嵩,愣是不敢动糜氏。
    现在卢植去职,曹嵩去职,郭鹏在朝中的保护伞没了,只剩下自己,好在郭鹏为自己谋取了青州刺史的职位,在地位上丝毫不输给陶谦,更兼就在青州,陶谦投鼠忌器,不敢对糜氏动粗。
    但是糜氏太需要安全感了,一个县令,明显不够。
    郭鹏明白了糜竺的担忧,所以拉着糜竺的手,温声道:“子仲的意思,我都知道了,不过我家夫人为我诞下两子,能否纳妾,我还想要问一问夫人的意思,子仲可否稍待?”
    “自然可以。”
    糜竺松了口气,知道郭鹏已经答应了,至于夫人什么的,也就是商量一下,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郭鹏对于糜竺的全身心投靠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一个优秀的商业人才,可以在未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其笼络,好处不言而喻。
    徐州也是郭鹏既定的目标,作为徐州土豪的糜氏,郭鹏势在必得。
    十月下旬,接近十一月的时候,齐国基本上被郭鹏稳定住了,各县都被掌控住。
    郭鹏又把流民整编起来安排到荒地上和废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和水利建设,现在是冬天,无法耕种,但是要在这个时候建设房屋和水利,等来年开春就能

二百零一 袁隗不甘心
    相国古称相邦,入汉以后为避刘邦的讳,改称相国。
    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位,并非是丞相的别称,和丞相是两个不同的职位,且地位权势都高于丞相。
    相国同时只能有一个,丞相同时可以有数个。
    汉初,只有萧何,曹参和吕产担任过相国,此后相国一职就被废除,东汉也没有设置。
    周毖伍琼等人觉得这个职位比较符合董卓天下第一的气质,于是建议董卓做相国,做万中无一的天下仅此一人的相国。
    董卓了解了一下相国这个职位的前世今生,感觉这个职位的确符合自己的气质。
    于是,就由心腹们一起写一份《表相国章》,以此来为董卓造势,促使董卓真的成为相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团结』的董卓身边的幕僚们也能得到很多好处。
    其实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董卓还是有些遗憾的。
    因为他派去辟召蔡邕的人回来告诉他,蔡邕已经被郭鹏抢先一步辟召走了,去青州了,没碰到。
    董卓觉得十分遗憾,觉得名声那么大的蔡邕居然不能为自己所用,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不过眼下自己有那么多幕僚,也不缺蔡邕一个。
    董卓大跨步的向权力巅峰走去,每走一步都让袁隗感到心惊胆战,也让袁氏感到心惊胆战。
    十月底,《表相国章》由朝堂上的联名签署,提交给了皇帝,实际上也就是提交给了董卓自己。
    然后董卓惺惺作态的三次推却,群臣三次上表坚持,于是董卓『勉为其难』的选择了接受。
    永汉元年十一月初一,司空、前将军董卓正式接受了相国的职位,登上相位,成为大汉帝国建国以来的第四位相国,也是路子最野的一位相国。
    卢植无法忍耐,上表争辩,董卓大怒,但是顾及到卢植的弟子郭鹏与他之前的友善关系,以及郭鹏在外带兵的事实,只是宣布将卢植免官,赶出雒阳,并未加害。
    卢植被迫离开了雒阳,心灰意冷,转道北上,决定回老家散散心再说别的事情。
    自此,雒阳中央政府彻底落入了董卓的掌控之中。
    不过此时,董卓的行事风格还比较保守谨慎,遇到事情还晓得和尚书台以及幕僚商议。
    有部下在京城闹事的时候,他也会严厉惩处,并且依然没有给自己的部下加官进爵。
    他把高官厚禄全给了士人,所以董卓还有美名,还有士人愿意吹捧他,吹捧他的人里面不乏名士。
    不过董卓到底是西凉武人,原先有人压在头上,他还能控制约束自己,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他了,他就开始逐渐显露原型。
    董卓在西凉长大,豪爽,有胆气,也有残忍暴躁的一面,遇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而喜欢用刑法立威。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然后又指使人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将其陪葬物品一扫而空。
    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说雒阳变故,故至雒阳,董卓非常厌恶他,派兵将其劫杀。
    酒宴上有士人喝醉了酒,对他有言辞轻浮的地方,董卓大怒,立刻将其拖下去狠狠的揍了一顿,差点没将其打死。
    董卓礼贤下士的面纱逐渐被揭开,粗鲁、残忍的本性流露了出来,让他身边的人大吃一惊。
    原来,董卓也不是什么好鸟?
    雒阳城内宽松的氛围随着董卓的本性渐渐暴露而日渐收紧,甚至一去不复返。
    身居雒阳的曹操明显的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当时随着郭鹏一起离开。
    现在待在雒阳城里,曹操感觉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尤其是当董卓派人要给曹操授官的时候,曹操有些心惊胆战,生怕自己什么地方惹得董卓不高兴了。
    他敏锐地察觉到雒阳城的氛围不太对劲,对于连续遭遇了两次大型政治变故的曹操来说,他的嗅觉已经得到了磨练,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留了。
    他决定逃跑。
    于是曹操改了姓名,换了装束,往自己脸上抹了黑乎乎的炭,假装自己是一个卖炭的老人,骗过了雒阳城门守卫,连夜逃跑,在此之后,曹操留在雒阳城内的家人才相继逃跑。
    曹操记起了郭鹏对他的交代,于是一出雒阳就沿着河往青州方向跑,都来不及亲自回家把事情告诉家人,只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