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三章 任加于身
盐是国家财政的大宗,又是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在以农立国、工业不甚发达的传统时代,历来都是官府专营。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的扩大,人口的日益繁稠,国家把食盐贸易垄断在自己手里日益变得不可能。因此,宋代以来就有放开国家垄断,允许指定的官商进行经营的政策。
民以食为天,食的要有滋味,盐就是每家每户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的东西,所以现代社会不太受到重视的食盐成了抢手之物。
洪武三年六月,山西行省将此普遍性问题奏报明廷,建议朝廷通过贩卖国家所控制的食盐专卖权,让商人到大同仓交米1石,或者太原仓交米1石3斗,然后给淮盐一小引,也就是一百五十六斤粮食可以换二百斤食盐,然后凭盐引换盐运销获利。这样既省运费,又能使边储充足。
由此明朝打开了商人贩卖食盐的先例。
明朝立国百余年后,政治腐败,皇室、贵族和官员利用权力寻租愈演愈烈。尤其到正德年间之后,经营皇庄、皇店、占夺民田、经商牟利成风,平民苦不敢言。
随着统治集团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
成化年间,皇亲国戚、边镇武将等占窝成风。每年户部开始发放盐引,榜文未至,内外权豪之家,便都持着书札,预先请托。
多者可得数千盐引,少的也可以得到一两千盐引。边镇到处是权力与盐引的肮脏交易。而在‘以粮易盐’的大同,权贵每得一张盐引,更是可以坐收更高的利益。
“一引白得银六钱,积而千引,则坐致六百金,万引可得六千金”。
这种靠特权倒卖有价证券的行为,其利润奇高、危害极大,它以损害国家边储的巨大代价肥了一小撮蠹虫。
如今李吏恰好,就碰到了这种事情。
――――――――――――――――
皇宫文华殿中,弘治皇帝正在处理政务,批阅奏折,大明疆域广阔,事务繁多,每天送上来的奏折最少也有百数,虽然有内阁李东阳等人分忧,但重大决策依然得经过皇帝批示,才可下奏地方官员。弘治皇帝自即位以来,每天都要批阅奏折,从不间断。
今日,弘治皇帝正在批阅奏折,却见牟斌急急忙忙走了进来,甚至等不及传令的小官宦传话,便直接跪在弘治皇帝面前。
“启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
…………
牟斌跪在地上将赵顺所报之事一字不漏的全部说给了弘治皇帝,尤其是太子殿下也在现场可以作证这一件事情,甚至在牟斌的刻意描述之下,这段成了重中之重。
听牟斌说完,弘治皇帝面色如沉水,尤其是听到他们打着诛杀太子朱厚照的时候,弘治皇帝彻底坐不住了,直接拍案而起。
“查!给我狠狠的查!居然敢牵扯到太子,不管是乱民还是贪官,不管是不是有关盐政,朕都要一个个查下去!”
弘治皇帝气的胸部起伏不定,脸色都不好看了起来。
弘治皇帝已经很少这么生气了,若只是盐政的事情,他还不至于这么生气,是得知这件事情跟太子朱厚照扯上关系之后,才被气成这样的。
有人要行刺太子,这还了得,老朱家千顷天地里就这么一根独苗,你想动就动?
牟斌伏在地上,不住的说着吾皇万岁,保重龙体一类的话。
半晌,似乎身体好了些,弘治皇帝用手敲了敲桌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牟卿,既然此事是你麾下的李吏第一个得知,那便让李吏去查,你看如何?”
弘治皇帝看了看牟斌,说道。
牟斌一愣,不解的问道。“皇上,这李吏刚到京城不久,恐怕他难以胜任此事……”
“不必了,就李吏了。”牟斌没等说完,便被弘治皇帝打断。
牟斌脸色一苦,弄来弄去这件事情还是摊到自己锦衣卫的身上了……
――――――――――――――――
李吏刚刚回到了,屁股都还没有做热乎,牟斌的命令就来了。
此时朱厚照跟刘谨还在,他们是被李吏留下来喝茶的,没想到茶还没等喝上,就得知了这个消息。
朱厚照虽然吊儿郎当经常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模样,但是有时候还是很仗义的。
听闻这个消息,朱厚照连茶都不喝了,直接回宫找自己的父皇去说情去了。
连朱厚照都能看出来这件事情不简单,那该有多不简单?
人都走干净了,李吏让赵顺他们也都回千户所当值,自己独自坐在庭院里,捧着一杯茶发呆。
“相公可是感觉不开心了?”孙滢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从后面缓缓抱住李吏,轻声问道。
“恩。”李吏点了点头,然后随口问了一句。“有一个困难摆在你相公面前,相公明明不想去碰这个麻烦,但是如今有人让我不得不去碰这个麻烦,那你说相公到底要不要去碰这个麻烦?”
“唉呀,相公,你这是绕口令啊?都把我说的迷糊了。”孙滢娇嗔的敲了一下李吏的后背,又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碰,但是我感觉相公想要往前走,那就一定要跨过这个麻烦。”
“真的?你也是这么想的?”闻言,李吏立刻来了精神。
“当……真。”孙滢被李吏这一出给弄的有些莫名其妙。
“当真就好,其实我刚才就是再考虑要怎么坑他们最好,毕竟你相公我为人这么正直,总出去坑人会折福的。”
孙滢竟无言以对。
李吏来了精神,立刻出门把刚走没多远的赵顺给叫了回来,商议对策。
孙滢愣愣的立在原地。
………………………………
第九十四章 你不缺钱
让一个锦衣卫去查盐政的大臣,李吏怎么感觉怎么有点不靠谱。这一次,不仅是李吏,就连赵顺都感觉出事情有些棘手了。
鄢懋卿是左都御史,奉旨钦管盐政,自己若是贸然前去肯定不会得到什么结果,说不定人家还会倒打一耙说自己诬陷他。
跟赵顺商议许久之后,李吏又问过牟斌,牟斌对此也表示爱莫能助,这是弘治皇帝的意思,牟斌若是查案就属于越职,这种事情就算牟斌是锦衣卫指挥使也没有用,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以外人的身份帮李吏一些小忙。
夜晚,李吏沉沉睡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李吏就在孙滢的不舍之下星夜提审那群乱民。
得出的结果让李吏大吃一惊。
根据这群乱民的口供,如今两浙、两淮、长芦、河东四处地域均以发生此案,人丁流离失所,鄢懋卿主持盐政所过之地怨声载道,其民几近哗变!
这群乱民也曾经试图上访,但是得到的结果均是不予受理,甚至几次在上访的路上,遇到过歹人劫杀。
事情好复杂。
……
…………
上午,朱厚照带着刘谨来到千户所,李吏正在办公,查看着每年朝廷各处的盐政往来。
现在明朝的记账方式很是独特,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出支出跟收入来,也就是常说的流水账。
这种账目记起来方便,贪起来自然也就方便,不费吹灰之力,李吏就找到了项目里的几处亏空,这么明显的问题居然没有人发现,李吏也是颇有几分疑惑。
朱厚照今日没带来什么好消息,弘治皇帝依旧认为这件事情李吏负责比较合适。不过却告诉李吏自己父皇让李吏可以权宜行事。
李吏没说什么,既然朱厚照去说情都没有用,估计这件事情板上钉钉,就是自己的了。
将账目给朱厚照看了看,朱厚照盯着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李吏只好耐心给朱厚照解释其中的厉害关系。
听完,朱厚照一愣,也是明白了李吏的意思。
“敢抢我家的钱!”朱厚照出乎意料的愤怒了,在看到李吏所指出的银子数目之后,朱厚照更加怒不可遏,怒气冲天,简直就是响喝行云。
“这群家伙实在太过份了,李吏,你把他们都揪出来,然后找机会挨家揍过去,一定要让他们把吞进去的都吐出来!”
朱厚照异常的愤慨
,但是说话的时候却怎么看怎么有一种奸商的味道,尤其是眼睛里还闪着一种李吏很熟悉的光芒,这种光芒李吏见的太多了,很明显就是银子闪闪发光的颜色。
……
…………
文华殿里,弘治皇帝面如沉水,看着手中李吏已经标注清晰的帐册,不住的赞叹。
“好方法!好方法!出纳跟支出一目了然,任何细节都没有放过,好办法!”
弘治皇帝连连点头,不住的惊叹道。
“李千户,这可是你自己所创?”
“启禀陛下,正是,臣管这种方法叫做借贷记账法,而且使用这种方法,借贷之人标注明细,任何一处亏空都有据可察。”
“好!李千户你创立借贷记账法,记你一功?”弘治皇帝连连点头。
“陛下,臣还有一句话要说,这借贷记账法只可宫中皇上查阅项目的时候自己使用,寻常时刻,不可推广,甚至不可让旁人得知。”李吏缓缓说道。
闻言,弘治皇帝刚想要说什么,但是眉头一皱,还是把已经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李吏说的没错,这中借贷记账法真的是只有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才可以看看,寻常时候若是使用出去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现在诺大的大明朝光鲜无限,但是只有弘治皇帝自己知道,大明朝已经隐隐有些败絮其中了。
大明朝大大小小的官员无数,可是谁敢说自己不贪,弘治皇帝每天早朝面对的那些臣子们,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忠心耿耿,谁又能保证回到家中他们整天考虑的不是如何中饱私囊。
还是那句话,大明的官不禁查,一查一个准,弘治皇帝不能查,因为大明的朝政还需要这些贪官维持下去。
李吏看着弘治皇帝的背影不禁隐隐有些悲哀,人活在世上,都是在演戏,贪官是在演戏,清官也是在演戏,皇帝也是在演戏,只不过皇帝的戏份比较多,他演的是整个天下。
看到李吏,弘治皇帝脸上有了些生气,颇为好奇的问道。“你跟太子是怎么认识的?”
李吏娓娓道来。
……
…………
过来一段时间之后,李吏走出皇宫,临走之前李吏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皇上,臣还有一事想问。”
“什么事情?”
弘治皇帝脾气不错,要是换个人早就派人把李吏叉出去了。
“朝廷有能之士众多,为何皇上非要我去查盐政的事情?”
“因为太子跟朕说过一句话。”
弘治皇帝难得的笑了笑。
“什么话?”
李吏好奇道。
“李吏坑人第一。”
弘治皇帝眨巴眨巴眼睛,脸色有些古怪。
“额……臣惭愧……”李吏一脸黑线。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弘治皇帝悠悠说道。
“朕知道你在南京开了个银行,虽然朕不懂那是什么,但是朕知道你不缺钱。”
……
…………
………………………………
第九十五章 挖个小坑
回到千户所,李吏回想起弘治皇帝的一言一行,已经明里暗里的表达出了自己对某些人的不满了。
至于为什么会惹的弘治皇帝不满,那句‘你不缺钱’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弘治皇帝不是不允许官员贪婪,但是有些人贪婪的过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祚,闹到了差一点就要人民哗变的程度。
弘治皇帝已经不能忍了,你贪可以,你败坏我的国家这是什么意思?还把我的人民都给弄的离心离德了?
弘治皇帝这个举动就是一个信号,自己要亮刀了,某些人你先洗干净脖子准备好。
至于为什么朝廷中那么多大官不用,偏偏要自己一个锦衣卫的千户来查,不缺银子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吏底子干净,不仅李吏底子干净,自己岳父孙懋的底子比自己更要干净。
这样一个从哪方面看起来都很干净的人,当然是为弘治皇帝办事儿的第一人选,更何况自己还跟朱厚照交情莫逆,没事儿就一起出去打打架什么的。
李吏不相信弘治皇帝不知道自己跟朱厚照出去闹事的事情,堂堂的太子,平日里身边暗地里的护卫不知道有多少,至于弘治皇帝为什么没有提起这件事情李吏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