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大公-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朱厚照兴致勃勃的看着李吏给自己递过来的一份计划,神色振奋不已,实在是李吏的这份计划太诱人了。

    朱厚照不是一个自私的君主,一个不自私的君主能够想到的问题肯定比此人还要多一些,哪怕是无关紧要,而且朱厚照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无关紧要。

    “李吏,这件事情你就放心的去办,谁拦着都不好使,学校建成了,朕要第一个给你去剪彩!他娘的,你的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咋就想不出这种话呢?”朱厚照不自觉的擦着眼角,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闻言,李吏翻了个白眼儿。“陛下,你个文盲,这群孟子他老人家说的……唉,你真应该多读读书了,不然你肯定找不到漂亮媳妇的。”

    李吏叹气。

    “这根漂亮媳妇有什么关系?”说到女人,朱厚照也来了兴趣。

    “嘿嘿……陛下,花言巧语才能哄到漂亮媳妇啊……”李吏笑得很猥琐。

    但是朱厚照并不是很同意这个想法,因为按照规矩,他现在应该成亲了,应该为大明朝选一个国母了。

    朱厚照可是为了这件事情头疼不已,拿着官家出身的大小姐他可是一个都没有看上,一言一行规矩都太多了,朱厚照感觉自己真的跟她们生活的话,都得闷死,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厚照总感觉她们看自己的眼神就好像一群恶狼看着一只小绵羊一样!

    太不善良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三百八十一章 婚姻论

    朱厚照早晚是得大婚的,不过朱厚照成亲这件事情可能跟别人家的不太一样,因为朱厚照毕竟是皇帝,一国之君娶老婆,排场肯定是大的不得了的。

    至于谁来安排,怎么安排,这都是有规矩的,并不能像乡下人家成亲那般随便,找几个轿夫扛着一顶红色的大骄子,然后将新娘用红布一盖,喇叭吹一吹酒菜吃一吃就完事儿了……这样是不行的!

    皇家必须要有皇家的排场,哪怕只是请客吃一顿饭,那也要风风光光的。

    李吏早就知道朱厚照要成亲这件事情了,只不过没有什么苗头,就连一直颇好此道的文官们都没有第一个开口,李吏自然也就没有理由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了,不过今天从朱厚照的嘴里说出来,李吏八成相信了,因为朱厚照这货再怎么不靠谱,也不会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开玩笑的,除非这小昏君真的不想在朝廷里混了,若这么那么干了,李吏可以肯定,就算是弘治皇帝再生都拦不住大臣们斯了他的决心。

    说起弘治,弘治还真的是个好男人呢。

    “李吏,你说人一辈子真的能只喜欢上一个女人吗?”朱厚照柔然的问道。

    闻言,李吏摇了摇头。“这个我也不知道,总之情到深处吧,陛下,您不是还有一个榜样呢吗?若是觉得可以,自然一个女人也就够了,若是觉得不可以,三妻四妾也是正常。”

    “你是说父皇?”朱厚照一下子明白过来,若是说明朝的皇帝真的有不是三妻四妾的,朱厚照就只能想到自己的父皇,弘治皇帝了。

    跟其他皇帝比起来,弘治的做法还是很男人的,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天天和她在一起,终身没有再纳别的嫔妃,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

    弘治病逝,朱厚照继位,比起一些皇帝充满阴谋与杀戮的登基过程来说,朱厚照的即位实在是顺利得不能再顺利了,甚至显得有些一蹴而就,但这也说明他十分的幸运。他是弘治唯一的儿子,为张皇后所生,曾经有一个大哥,但是夭折,所以朱厚照既是嫡子,又是长子。

    没有了皇权之争,所以朱厚照没有经受宫廷之内外阴谋论的纷扰,也没有遇到来自宫内争权夺位的伤害,是理所当然地在父亲死后登上皇位。

    因此弘治在弥留之际吩咐遗言的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强调皇太子好逸乐,请诸位大臣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多管教。

    弘治当时临危受命的那些顾命大臣可能并没有太把这话放在心上,也许是放在心上了但是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儿,因为毕竟在他们看来,这个年纪轻轻的太子在他们接下来的悉心教导下绝对会成为一位圣君的。

    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个十五岁登基继任大宝的少年,会在弘治皇帝真的去世之后,把大明朝搅得乱七八糟,使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能作的皇帝。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群臣一定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朱厚照的父亲是一个堪称为模范的皇帝,他远离奸佞——刚刚即位就把宪宗朝那些靠进献房中术得宠的万安之流赶了出去;勤于朝政——每天的早朝就不用说了,还恢复了午朝,此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以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留心治道——恢复了经筵侍讲制度。此外,他对朝臣也非常尊重,不少明朝皇帝很喜欢的廷杖,他一次也没有用过。所以,在他统治的十八年里,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之,没有什么大事值得记下来,但是却又不可以轻易的就翻过去这一页,历史在弘治这里很巧妙的来了个转折。

    弘治皇帝完美地做到了一个守家守业的皇帝该做的所有事情。

    他不是太祖或成祖,负有建立王朝,抵御外敌的任务。他只要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基业守住,完好地交给下一代即可。弘治虽然刚开始登基的时候手腕铁血了一点,但是毕竟那是不时之需,自那之后,弘治皇帝就开始墨守成规起来,效仿明主,保证朝堂的一切井然有序,可以按部就班地运行下去,最好让大家感觉不到皇帝的存在,就像当年人们称赞尧的统治能做到“帝力于我何有哉”一样。

    或许这样看起来太过“平庸”,但是,想想历史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记载,也许就会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命,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或许弘治这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吧。

    那些作为两朝遗老的大臣们,若是用这些来比照之后朱厚照的所作所为的话,也许会令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弘治皇帝不但给朱厚照树立了一个做皇帝的榜样,还给了他一个和谐而祥和的家庭。与一般皇帝的后宫无数,粉黛三千比起来,明孝宗可以说是在夫妻关系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模范,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天天和她在一起,终身没有再纳别的嫔妃,甚至朝臣以皇后不生育劝他纳妃,他都置之不理。所以当张皇后终于在弘治四年生下朱厚照的时候,弘治的欢喜也就可想而知。

    这个孩子的八字也十分不平凡,他出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亥年戌月酉日申时,正好是申酉戌亥这个排列顺序倒过来,在古代这被看成是个大吉大利的生辰,尤其是据说这个生辰与太祖朱元璋有着某些暗合之处。弘治自然就更加高兴了,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期望,按照明朝制度,为其取名厚照,厚为辈分,照字则是希望他“四海虽广,兆民虽众,无不在于照临之下”,并很快册封为太子。

    ……

    …………

    不过很显然,朱厚照并不是这样的。

    但是即便如此,朱厚照也是快要大婚了。

    大婚就应该有大婚的各种礼仪,朱厚照也是头疼不已。

    (本章完)


………………………………

第二百八十二章 想法很好

    “李吏,成亲的事情交给你去做好不好?”朱厚照一脸天真的找到李吏。

    闻言,李吏看了看朱厚照,嘿嘿一笑。“陛下,这个洞房这种事情还是亲力亲为比较好,当然你还小,这种事情需要有人教。”

    李吏一脸猥琐的看了看朱厚照的双腿之间,神色有些晃动。

    “额……”朱厚照脸色黑了。

    “你个混蛋!我不是让你去替我洞房!我是让你去替我想想我成亲的时候需要什么!”朱厚照异常的愤怒了,一张脸孔涨的通红。

    见状,李吏的神色更加调侃了,指着朱厚照故作惊讶的问了一句。“陛下,你……不是那啥都不会吧?”

    说完,李吏笑得更加欢快了……

    朱厚照的脸色直接绿了,一把从怀里摸出一本春宫,直接甩在李吏面前。

    “谁说不会的,这里面都说了,脱了裤子便好!”

    闻言,李吏脸色有些挂不住了,这春宫的笔迹咋那么熟悉呢?好像自己也有这么一本来着?

    “陛下,这是谁给你的?”

    “唐伯虎。”

    “哼哼……唐伯虎这个淫棍……”李吏哼哼两声。

    ……

    …………

    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个四大喜放在现在也同样合适,只不过这个住在紫禁城中的正德皇帝,每天锦衣玉食,全国人民都恨不得拍马凑过来伺候他,所以朱厚照名气有了,自然既不需要金榜题名,家乡么……整个大明朝都是他的,所以也不会流落异乡。

    这就有些尴尬了。

    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成亲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成个亲还不得跟那啥似的?普天同庆只是小意思吧?

    李吏就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李吏连公文都难得的不去批阅了,而是找人代笔,他本人正在翻阅大明朝历史上所有皇帝成亲的典籍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

    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后,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的长女为皇后,礼部和翰林院官员只得赞同。

    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各种用品,钦天监开始测算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皇帝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女方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奔向女方家里。

    此时,女方家里所有人员早已等在大门口了,他们接受礼品后,将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并设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队回紫禁城后,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

    随后皇帝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到了行纳吉、纳征礼的时候,皇宫中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派天使持节带着礼物和有关文件,前往工部尚书家。

    皇帝的封赏,不仅女方全家人有,甚至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经过纳吉和纳征,这门亲事最终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个三长两短,皇后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里。反过来则不然。

    前边五礼后,重头戏是亲迎。寻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于地位至尊,于是改成派一个有儿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亲。

    皇宫中早已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仪仗队、鼓乐队在迎亲队伍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钱府。女方人家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

    未来皇后则穿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跪受金册、金宝,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