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革秦-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这里面会有一条很明晰的路可以走。”鞠子洲笑了笑:“无论是你,还是你觉得是废物的那些人,都有路走。”

    嬴政略微思索,点了点头:“明白了。”

    革秦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在个人经历之上,可以大书特书。

    因为这种建设伴随的,多半是对于个人命运极大程度的改善。

    譬如耕地的方法和轮作制度这些东西,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它的出现,大概率是吃不饱的农民,或者有闲情雅致却并不通晓农耕的的创举。

    前者,是没办法的办法,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后者,则是对于耕作习俗的不理解,因而也就不受到传统思维的舒服,因而打破旧有规制。

    这两者,前者可以给创造者以饱食和一定范围内的声望。

    后者,可以叫一个小贵族名垂青史。

    而被改变了的耕作制度,由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哪怕单次产量低些,只要是能够正常的收获,那一时之间,所能够带来的粮食的溢出,也足以教人心满意足、充满希望。

    而在集体来看,这些改变却又是润物无声的。

    因为传播所限,也因为朝廷的威信不足以教贫苦的氓隶们冒着颗粒无收的风险去相信。

    只有当他们亲见着了这种事情,并且见着那一年两成的粮食,每一次收获都得到了丰收,他们才肯、才能、才敢去相信,并且照猫画虎。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

    没有超脱于时代的人的干扰之下的一般情况。

    嬴政所要面对的现实是,有这么一个人在干预。

    他如同天降之人,就是那么毫无根据地凭借权力,拿了二十亩地上田去造作。

    并且还真的造作成功了。

    这种成功,就发生在农会这样一个高强度协作与团结合作、人口密集、彼此依存的集体的面前。

    所以当鞠子洲那一年造作完之后,农会里的干部立刻就将有经验的老农们调集起来,一面是参观鞠子洲的造作,一面是开始着手仿制这一成功。

    最初他们也没敢全面扩大这种仿制。

    因为毕竟是凭空出现的东西。

    但,两倍的收成。

    百分之二百的利润。

    农民只是缺少知识,而不是缺少常识。

    他们比谁人都清楚,一年两熟是多么的好。

    所以农会在嬴政的提倡之下,选了两千多亩地的下田,搞了一年的扩大化实验,并且在保证粪肥足够的情况下,获取了一年之间,一亩下田收获超过四石粮食之后,他们便不再有所顾忌。

    一年之中,亩产四石朝上,冒点险是应当的。

    这是一个自发的,根本看不到阻力的过程。

    因为利益足够大。

    这种一路顺遂,在表现上就是稳定。

    因为大人物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农民怎么种田。

    而得到了好处的农民也没有谁人会傻到非要舍命上报。

    一年收一次税,和一年收两次税,大家都知道该选什么。

    一切都平静无比,但仓中米粮,确确实实的给人以安全感。

    一年两种的模式,也就此在一年之间,慢慢以咸阳城为中心,向外扩散开来。

    而粮食多了之后,大家的追求便从每天两餐,一顿饱饭一顿半饱开始向更好去寻。

    在这之后,豆腐和面粉出现。

    大家于是开始将更多的粮食磨成粉。

    于是豆饼、油渣这些油水充足的东西也出现了。

    这些东西便于烹饪、也便于携带,而且口味上比水煮黄豆、火烤麦粒强的多,所以已经替代这些,成为主流的干粮。

    有富裕一些的,甚至会拿这些东西去喂食猪、羊、鸡、鸭这些禽畜。

    而农会之中,因为粮食的逢迎和食物的增添,使得烹饪器具开始发生变化。

    这根本是鞠子洲意料之外的事情。

    然而凭借着自己确实的实践和大众的聪明才智。

    他们竟也在短暂的错误之后,走向了鞠子洲所熟悉的那个未来。

    这一切,不是某一个英雄超出世界的完全的个人才华所带来的改变,而是某一个点在某一次完成跃升之后,劳动人民结合自己的实践而去自发完成的努力。

    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去本能地追求更好的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的改变,影响了生产力的改变,因为不必受到太落后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去推动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变。

    从最开始的,一年两耕,到后来的铁锅、新式铁犁、耕牛的培饲。

    这种改变,是除了真切受到改变的人们自己之外,谁人也无法察觉的。

    鞠子洲被困在铜铁炉工地的时候无法觉察,被幽居“家”中,更是无法得悉。

    嬴政掌握着农会的具体事项和账册。

    他看得到这些变化。

    就他的感知而言,只能说是,这两年以来,农会的新生儿变多了。

    而且年轻的男男女女们,更愿意相好作乐,也更有时间和资本去相好作乐。

    不过与生育率的提高相携而行的事情是,分娩时候的死亡率。

    嬴政在头疼各地没有足够的基层官吏的同时,也很是为此头疼。

    他所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农会之中派去一些医师。

    可,医师跟基层官吏一样,不算是什么珍贵的人才,却也无比稀缺。

    嬴政,拿不出足够的人手来。

    秦王政二年春,咸阳开办了几间医室。

    主要是,培养一部分有基础的治病能力,可以记住一些基础药方,处理一些简单的疾病的医师。

    学医者无不想要进入医室教授弟子。

    尽管这种教授,教出来的是不能被成为医师的医师,但这一举动,所能够带来的影响是,加官、扩大影响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秦王政对于自己有好感。

    一位十几岁、颇有手段、羽翼已丰的秦王,医师们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医师的事情,不算是解决了,但至少并不那么着急。

    轲基层的官吏问题,却是实打实的慢不得的。

    因为这些官吏,也应当算是,基础设施。

    没有管理者,农会建立,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而这方面一出问题,便是农民们切身利益的问题。

    嬴政不敢轻慢,于是只得开始着手制定一个规则——一个从底层可以晋升到丞相,乃至于封侯的制度。

    这个制度,是与以往、与现有的所有制度都不同的制度。

    治事考核。

    也叫做,考试。

    革秦

 第十四章 投诚

    考试的模式,以前为曾有过,考试做官,对于士子们当然也不是多么有吸引力。

    尤其是,发放到偏远地区去做小管理者。

    所以大家普遍抵触这种考试。

    高贵的士子们,可不屑于去边荒地带种地!

    咸阳城里的贵族们此时一边敦促着手下人看管奴隶去开荒,一边等着看秦王政如何解决底层官吏的问题。

    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结果莫过于秦王政无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为了达到自己掌控基层的目的,秦王政就必须与他们合作,使用他们的子弟,去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如此一来,基层便是既在秦王政的手中,又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可以说,他们是能够与秦王共天下的。

    甚至,再现西周初期的贵族共和制度、甚至复刻商部落的贵族共天下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

    但大家都知道,秦王政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他必然是要想办法达成自己的目的的。

    而这也并不是说,他们这些大贵族,没法儿在基层里掺沙子,培养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人。

    归根到底,还是能够付出多少利益的问题。

    一直到三月底,春季结束了,愿意报名参与考试者都只有二十几个人。

    对于嬴政的需求而言,这二十来人,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各地的空缺,即便是每个县只委派四五个人,都需要许多人手。

    而现实是,一县之地广大,加上开荒等各项事宜,起码一县要三十人。

    人不够。

    但嬴政也没有强求。

    他一面从报名的二十来人中严加筛选,选出了八人可以用的人手,一面将铜铁炉中的墨者拆分,挑了出来,与咸阳城中留存的其他墨者一同分派各地。

    另一面,则是从咸阳城的农会之中,紧急抽调了一百多人,一并派遣出去。

    这批人,嬴政在将他们派遣出去之前,酬以重金,并且封了子级爵。

    如此,勉强算是将空缺填补,不使运转停歇。

    咸阳城这边,铜铁炉和农会之中都已经成了建制,所以即便大部分领导者被抽调走了,也还是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行下去。

    即便是后面会出问题,因为处在嬴政眼皮子底下,他也完全可以解决掉。

    而被嬴政的各种许诺的利益吸引来的士子们,见到经受了考核的这些人取得了“子”级爵位,有些人已经生了悔意。

    但更多的人,还在观望。

    贵族们看着嬴政忙里忙外,又是封爵、又是考试的,却只招了八个人,更多的人还是动用了咸阳已经养成好了的人手,纷纷开心起来。

    因为这样拆东墙补西墙,是不能成行的。

    如此下去,嬴政迟早是要向他们妥协。

    五月,天气渐热,暑意蒸腾,王绾从家乡回到了咸阳城。

    回到咸阳,他带着仆仆风尘,面见秦王政。

    他此次回来,带来了王氏十五子弟,和家乡受过王氏恩典的,四十六人士子。

    这些人,王绾将他们当做礼物,进献给嬴政。

    嬴政考核了一下,这六十多人,竟然全员都能通过考核。

    数算、农政、管理,这些人,全部都有经验!

    通过考核之后,嬴政反而不敢用这些人。

    因为出乎意料的优秀。

    还因为,这些人,全部都是,王绾带来的!

    这些人要是派出去,以他们的能力,结合嬴政给出的权力,他们至少可以将四个县,把控在手中!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会是一个开始。

    一个标志着嬴政向这些贵族妥协的开始。

    此后,嬴政所草创的那个考试,将会被咸阳城里的这些贵族把控——他们出身优秀,又垄断了知识,比起一般的,出身稍微低贱一些惊才绝艳的士子,贵族家中培养出来的人可能上限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的下限极高。

    王氏可以拿出六十多人合格的士人,那么李氏呢?公孙氏呢?别的什么家族呢?

    王氏可以把控住四个县,别家呢?

    嬴政望着手中的名单,眉头深锁。

    楚系的人,如今可以用,但是他不敢用。

    宗室的人是最合适的。

    但宗室的这群人心比天高,根本就没有几个愿意下去基层。

    他们更愿意,呆在咸阳城附近。

    更愿意在咸阳城这边的农会和铜铁炉里面,坐享其成,顺带着,看着局势的发展。

    看看,能不能找什么机会,得到秦王政的信任,做个大官,或者赚一笔大钱。

    嬴政对这群人很头痛。

    他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号令这群人——利益诱惑是行不通的。

    小利,这群人根本看不上。

    尽管他们自己手里可能没有几斤黄金,可是一二十斤黄金,他们真的不屑一顾。

    而大利……这群人又不配。

    他们能力是不强的。

    纠结着,一则消息从醉酒的王绾口中传播了出来。

    一天之内,这一则消息,传遍了整个咸阳。

    “秦王政~嗝~说了,说是,考试,做出一番事业的~嗝~可以为相为侯……”

    王绾的嘴巴,大家是信任的。

    上一次,秦王政要改革地制的消息,就是从这个傻鸟最里面掏出来的。

    所以这次,大家也没有什么顾虑就相信了。

    这消息,甚至很快反向传播,一天之后,正当嬴政还在纠结王绾带来的人能不能用的时候,这消息便传到了他耳中。

    嬴政有一瞬的错愕,随后知道,这肯定是有人故意放出和传播的消息。

    这消息……不!

    这谣言。

    这谣言,是对他有利的。

    并且,也只有作为谣言出现的时候,这谣言才对他有利。

    嬴政当即招了王绾入宫。

    他知道,王绾这一次大约是在向自己投诚。

    所以招来王绾之后,他没有什么寒暄与废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