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整理了一下衣衫说道。
“臣王安石,见过太子殿下!”
“臣冯京,见过太子殿下!”
二人赶忙上前行了一礼。
“二位不必多礼,来来来,尝一尝这流求的特产。”
说完,抱起两个椰子递给王安石和冯京。
“谢殿下!”
二人道谢后,学着赵昕的模样,用一根树枝做的吸管喝了起来。
赵昕说道:“本宫有一事要问二位卿家,不知道范先生身体可好?”
因为范仲淹就是皇佑四年去世的,夏竦的去世赵昕无法改变,就是不知道范仲淹的命运他能否改变不。
冯京起身回道:“回殿下!臣来的时候见过范相公,范相公身体健郎,能喝酒,能吃肉,不曾有疾!”
“那就好!那就好!”
赵昕拍了拍胸口说道。
赵昕看了二人一眼,说道:“本宫召二位而来,自然是有要事要吩咐。本宫打算将流求改名为流求,实行府制,称流求府,暂时辖制台北、台中、台南三县。”
“王安石!”
“臣在!”
“本宫任命你为流求府第一任知府,总领流求府全部政事,你可敢当此重任!”
“臣必尽心竭力,以报殿下栽培之恩!”
王安石赶忙拜道。
赵昕满意的点了点头。
“冯京!”
“臣在!”
“本宫任命你为流求府提点刑狱,总领流求府司法刑事一事。”
“臣必鞠躬尽瘁,不负殿下栽培之恩!”
冯京正色道。
赵昕看了二人一眼,说道:“日后,流求府知府,知县等将不在负责审案断狱之事,凡是此类案件通通交由流求府提邢司处置,你二人可明白!”
王安石不由得眉头一皱,如此一来知府的权利将会小很多啊!
赵昕又笑道:“本宫已经任命杨怀恩为流求府总督,相当于钤辖,总领流求府军事。”
赵昕打算在流求府实行三权分立,看看效果如何,再想着等日后,要不要全国推广。
。。。。。。
二人离去后,赵昕朝着寨内走去,还未至寨里,便见寨门处,一位一身戎装的女子在深情的看着他。
“蝶舞!你怎么来了?”
赵昕忙走上前,一把抓住她的手,喜出望外的说道。
“媚儿姐姐给奴家带来口信说殿下不带内侍,就率军前来这蛮荒之地,正巧族内也没有什么事情,所以奴家就来了!”
侬蝶舞任由某人抓着,轻声道。
“怎么殿下不欢迎奴家吗?”
“怎么不欢迎!你能来,我高兴的很!”
赵昕赶忙说道。
“蝶舞,你的族人现今生活得怎样?”
赵昕转而问道。
“殿下!奴家的族人现今都在学习汉话,懂礼仪,与汉民相处十分融洽,殿下无需担心此事!”
侬蝶舞回道。
“嗯!那就好!如此一来,我就放心了!”
赵昕对待蛮族采取的政策都是以安抚为主的,礼仪教化是核心,互相尊重彼此的信仰,和平共处。
当夜,赵昕与寨中举行宴会,为王安石等人接风洗尘,除此外还向各部落首领发出邀请,邀请他们一同来参加宴会。
宴会上,赵昕对愿意接受宋朝管辖的各部落首领都授予官职,并且赐予了丰厚的赏赐。
一场宴会下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
月色朦胧,赵昕与侬蝶舞漫步在海滩上,四周原本都是戒备森严的护卫,赵昕不习惯他与美女谈情说爱的时候,有外人注视着,便遣散了众侍卫。
“蝶舞!待我处理完这里的事务之后,你随同我一起回京可好?”
没有外人在的时候,赵昕牵着侬蝶舞的手,小声的说道。
“嗯!”
侬蝶舞小声的回应了一句。
“蝶舞!夜里海边冷,我们去县城那里赚赚吧!”
赵昕不由分说地拉着侬蝶舞的手朝着县城方向走去。
当二人来到还未建成的县城的时候,不由得愣住了,因为不远处传来一阵让人想入非非的声音。
蛮族男女开放的很,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赵昕又是酒肉伺候,那什么饱暖。。。。。。所以这会儿,正三三两两的坐着那令月亮都害羞的事情。
“殿下!这些人真是没脸皮,我们走吧!”
侬蝶舞红着脸,拉着赵昕的手一口气又跑回了海边。
赵昕停下来,借着月色看到气喘吁吁的侬蝶舞,姣好的身姿真的好诱人。
赵昕一把将其扑倒在松软的海滩上。
“本宫今天可要报上次棉花地里的仇!”
赵昕数月没近女色,一朝贪欢,自然是云情雨意两绸缪,恋色迷花不肯休,各种细节,就不一一细说了。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鹅一去永不回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皇佑四年八月十五,中秋节。
开封城内,所有的酒楼都卖新酒,商铺的门面彩楼装饰一新,竖起雕绘有花头的画竿。悬挂着写有“醉仙”字样的锦旗。
城里的人争先恐后的到酒楼里饮酒,这个季节,大闸蟹正是最为肥美的时候,除此外,石榴、梨子、大枣、栗子、葡萄、青黄相杂的橘子,也都刚刚上市。
中秋节的夜晚,显贵之家搭建并装饰起高台低谢,普通百姓也纷纷到酒楼占下座位赏月。各种乐器一齐演奏,声音鼎沸,附近各家宅院里的居民们,在夜深时还能听到吹笙吹笛子的声音,大街小巷里的孩子都在尽情的玩耍着,夜市里也很是喧嚣。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好友亲戚之间互相赠送月饼,团圆之日,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叙天伦之乐。
然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历史上对此却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第二种说法是宋代苏轼在被贬之后,作水调歌头中秋之这首千古诗词之后,吃月饼的习惯才得以流传开来。
第三种说法是流传最广的“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按照惯例,赵祯是要恩荫官员的,目的自然为了拉拢朝中勋贵大臣,赚取他们的忠心,但由于改革了恩荫制度,所以恩荫官员也就不存在了。
但赵祯依旧于皇宫当中举办了宴会,席间,也拿出不少金银财帛赏赐给勋贵大臣们,获取大臣们的忠心。
东宫内,高滔滔、李媚儿、庞明月、夏若娇、杨凌薇、耶律寒香几女也与东宫内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宴会。
辽国三公主耶律寒香于八月初来到开封,由于赵昕不在的原因,暂时没有办法完婚,所以礼部的安排是将耶律寒香安置在馆驿,待赵昕回京之后,举办完正式的婚礼,在搬到东宫去。
但没成想辽国使臣说,既然宋朝已经将辽国公主迎娶回来了,还有和亲文书,白纸黑字聚在,那么他国公主自然就得入住东宫,婚礼日后在举行也无不妥。
辽国的态度在人看来就是巴不得自家的公主赶紧入住东宫去,深怕大宋会突然来悔婚一样,礼部官员将此事告知了赵祯,赵祯觉得也没什么不妥,更何况送上门的公主岂有不要之礼,便下旨让耶律寒香先行进宫拜见后宫诸妃,而后入住东宫寒香阁。
所以这次东宫小型宴会,耶律寒香也出席了。
由于赵昕不在的原因,几女或多或少都有些心不在焉,高滔滔便想把气氛给活跃起来,便起身说道:“今儿个,中秋佳节,难得的赏月之日,若娇妹妹善舞,以往都会舞上一曲,现今有孕在身,也不方便,不若我们姐妹来玩个猜谜游戏可好?”
说完,让侍女拿来一些精致的荷包,而后又笑道:“这猜字谜自然是要有彩头才好,这些荷包是皇后娘娘赏赐的,今儿个不妨拿出来做个彩头,猜中了就赏赐荷包!”
几女都是应声同意,互相对视一眼,但似乎都没人愿意抢个头彩。
耶律寒香来自后世,也没少受宫斗剧的毒害,所以这种场合也自然知晓分寸,只是她心里倒有些不爽了,没想到同年同月穿越到这个时空的穿越者,竟然收了这么多的女人,而且容貌都和她都在伯仲之间。
高滔滔见众人没有说话,便笑道:“既然众位妹妹不愿意抢这个头彩,那姐姐我就先来一个。”
左手拖着香腮,稍作片刻思忖,而后说道:“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几位妹妹猜一猜吧!”
高涛涛说完,笑看着众人。
“莫不是桃花?”
庞明月皱着眉头说道。
“不对!应该是荷花吧!荷花在水中,荷叶围绕着,就像船一样,所以才是坐在绿船头!姐姐,若娇猜的可对?”
夏若娇笑道。
“嗯!若娇妹妹聪颖,正是荷花!来人,看赏!”
说着自有侍女将一个绣的精致的荷包送了过去。
“既然若娇妹妹猜出来了,那么下一题便由若娇妹妹出好了。”
高滔滔说道。
夏若娇想了一下,说道:“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八只脚的,又横行霸道的,是螃蟹吧!”
杨凌薇指着桌上的大闸蟹说道。
“没错,就是!”
夏若娇笑道。
自有侍女将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递给杨凌薇。
“小货郎,不挑旦,背着针,满处窜。”
杨凌薇说道。
“松针吗?”
高滔滔脱口而说道。
“姐姐!是某种动物!”
杨凌薇善意的提醒道。
“是刺猬吧!早年间在外的时候见过这种动物。”
李媚儿忽然说道。
几女方才恍然大悟,高滔滔,庞明月,夏若娇三人都是名门千金,还真的不一定见过刺猬,这些字谜一出,耶律寒香就知道答案了,但她并没有出言猜,毕竟有一个先来后到的潜规则在。
“我的谜面是天鹅一去永不回,良子去头双人配,双木非林心相连,您若无心各自飞。”
李媚儿笑道。
“这个是猜什么的?动物,吃食还是什么?”
夏若娇笑问道。
“只怕是个字谜吧!”
耶律寒香回道,这个字谜她前世小时候也听过。
“公主知道答案的话,不妨说上一说吧!”
高滔滔笑道。
“天鹅一去永不回,鹅字,鸟飞走了就剩下一个我字。
良子去头双人配,那就是一个很字。
双木非林心相连,那就是一个想字。
您若无心各自飞,那就是一个你字。
加起来就是我很想你!”
耶律寒香分析道。
“公主真是聪慧,当初殿下写给奴家这个谜面的时候,奴家可是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
李媚儿娇羞道。
。。。。。。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流求大开发
流求,第一批迁移的百姓,大约十万人左右,已经乘船来到了流求。
所以赵昕这几天下来一直都很忙,忙着给迁移而来的百姓安排住处,分发生活物资等等。
有田地的自然不愿意千里迢迢的前往这蛮荒之地,所以这些迁移而来的大宋百姓,十之八九都是最底层的佃农。
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人是农民,最任劳任怨的也是农民,当这些百姓们适应了流求的气候环境后,都投入了开垦农田与建设城镇的伟大事业中了。
短短不过月余,大片适合耕种的田地被整顿出来,一个个村落也拔地而起,分布的错落有致。
而赵昕施行的新法也很好的被灌输到了百姓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