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看过二人请求他御驾亲征的奏折后,不由得笑了,武将们的心思他清楚,虽然他不怕功高盖主的武将们怎么样,但难保以后的皇帝不会这么想,所以他再三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御驾亲征。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他由于身份的原因只能在后方坐阵,他虽然是大宋的皇帝,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失去了很多的自由。
眼下有了机会,自然要好好的出去看看,要知道,这次之后,还不晓得哪年才能率军出征。
赵昕将朝廷的政事做了妥善安排之后,先是跑去太庙祭祀祖先,占卜问卦,求个御驾出征的良辰吉日。
两宫皇太后听说赵昕要亲征夏国,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但最终被还是赵昕给说服了。
宣武四年,三月十二日,赵昕统领三万士卒开赴夏国,随行的除了武将之外,还有英妃杨凌薇,让其挂帅这种事情,赵昕是做不到的,但让其跟随自己一同出征,问题还是不大的。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战与和
夏国境内,超过二十万人的宋军把夏国都城兴庆给团团围住,这二十万人每天所消耗的粮草大得惊人,加之运输线漫长,运输的粮草起码有三分之一消耗在了路上。
起初宋朝的粮食补给还有些捉襟见肘,那是因为赵昕想要留下一部分军粮用来收回燕云十六州,但眼下,辽国不中计,他也是没辙,毕竟辽国二十万常备铁骑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宋朝武器装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又有红衣大炮这一攻城利器,但是大炮打骑兵,所能带来的伤害极为有限。
在热武器诞生的几百年之内,骑兵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大炮能起到威慑作用,但对骑兵的伤害实在有限。
在古代战争中,欧洲国家经常使用全副武装的重型骑兵以其巨大的惯性其冲击敌人的阵线,可以杀伤敌军并瓦解敌人的士气,并且由于骑兵人马皮甲,一般的冷兵器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杀伤,这是装具骑兵在西欧国家成为战争的主力。
但是由于火药技术运用使得重型骑兵的马和人员十分容易被火枪的子弹穿透并造成杀伤,所以在16世纪至17世纪重型装具骑兵基本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骑兵的机动性则把他的战术价值保留到了20世纪初期,因为在17世纪后虽然火器已经被普遍的装备于军队中,但是使用火器的陆军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步兵行军速度缓慢,骑兵以其可以快速行军和快速部署能力出现在战争舞台上,所以还是有许多国家青睐骑兵作战,不过此时的骑兵都是轻武装化了。
一直到冒蓝火的加特林被发明之后,骑兵才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骑兵朝着步兵军团发动进攻,结果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就被密集的机枪打成了筛子。
赵昕倒是想把加特林给发明出来,但以大宋目前的技术而言,连火枪都造不出来,所以要想战胜辽国强大的骑兵军队,还得从长计议。
先前狄青和王韶只是将夏国都城给围住,夏国君臣上下虽然惊慌失措,但没藏讹庞很快就稳住了局面,虽然没藏讹庞葬送了夏国的八万骑兵,但兴庆府内,除了四万步兵之外,还有三万骑兵。
面对宋朝的围城,没藏讹庞并不慌张,因为兴庆城墙高大厚实,宋军没有个三两年是攻不下夏国都城的,而且没藏讹庞已经下了战争动员令,各地的勤王大军也在赶往兴庆的路上。
让没藏讹庞比较忧心的是,辽国拒绝了出兵,但好在辽国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选择了作壁上观,两不相帮。
宋军迟迟没有攻城,没藏讹庞也不清楚宋军的打算,夏国谋臣便猜测宋朝此种举动八成是想要议和。
没藏讹庞一想也是这么回事,但是这一次他没选择议和,而是打算据城待守,宋军的补给线很漫长,等到宋军的粮食耗尽,自然就不战而退了,夏国也不用割让城池什么的。
但是宋军占领了西凉府,切断了夏国西部各民族同兴庆的联系,有西凉府在手,夏国西部的兵马很难到达兴庆府,除非他们选择进入忙忙沙漠,或者是借道辽国。
狄青和王韶收到赵昕前来的消息后,开始命令大宋军队轮番攻城,先是几十门火炮齐射一番,而后士兵们展开了惨烈的攻城大战。
不到十日内,宋军就已经发动了十几次进攻,夏国都城已经出现塌陷,为此,没藏讹庞拆毁民房用来堵住缺口,暂时抵挡住了宋军的锋芒。宋军攻城部队损失两万余人,夏国守城部队损失两万人。
宋军的攻势很猛,各地虽然有勤王之师前来,但都被挡在了三十里之外,就算不挡住,让这些人进入夏国都城,也只能暂时延缓住夏国的败亡而已。
战事的结果出乎了没藏讹庞的预料之外,他显然是低估了宋朝大炮的厉害,按理来说攻城的一方应该比守城的一方损失更大才对,但宋夏两方战损比差点就达到了1:1。
当没藏讹庞收到赵昕御驾亲征的消息后,急的直跳脚,因为宋朝皇帝亲自征伐夏国,便说明是想要灭亡夏国。
狄青和王韶本来采取围点打援的军事方针,但后来开始有意无意的将援军放入了兴庆城内,宋朝的粮食补给没出问题,夏国都城内却陷入了粮食危机。
夏国君臣见此忙派遣使者到宋军营中,请求宋朝议和,那态度要多卑微就有多卑微,但是却被宋军给拒绝了。
宋军每天依旧会攻城,夏国的伤亡也在持续增加中,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没藏讹庞已下令收缴粮食,统一分配,他知道此举必令各部族、贵族的强烈不满,但没有办法,若不严格限制,不出三个月,城内必断粮,到那时,宋朝不用攻城,夏国内部就自行瓦解了。
每当攻城过后,夏国就会派人前来请求议和,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宋国迟迟不答应议和那是因为夏国开出的条件满足不了宋军的胃口。
所以夏国一再降低要求,到后面没藏讹庞就差把媳妇送上了,不过要是送媳妇能够解决问题的话,没藏讹庞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的。
“相国!宋军又拒绝了我军的议和请求!”
一名武将走上前来问道。
“宋军这是铁了心要亡我夏国啊!夏国几十年的基业就要毁在我没藏讹庞的手里了啊!”
没藏讹庞痛心的说道。
“国相,宋军这几天停止了进攻,想必定然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如果宋军这几日持续进攻的话,恐怕早就攻下我夏国都城了。不若在派人前去宋军请求议和,这一次,可以开出更大的价码来,凡是宋军占领的城池,我夏国全部割让给宋朝!国相看如何?”
一名谋士建议道。
“夏国的土地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打下来的,如今这地步,我夏国竟然要靠割地来求得议和,我没藏讹庞实在是无脸见夏国的祖先们啊!”
没藏讹庞很是无奈的说道。
………………………………
第二百七十三章 突围
“相国!此一时彼一时,眼下宋强夏弱,割地议和是无奈之举,但总好过被灭国要好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将仁多瀚朝着没藏讹庞说道。
没藏讹庞陷入纠结之中,若他真的同意议和,只怕日后定然会失去权势,但眼下,已经不是考虑个人利益的时候了,一个不小心夏国就会被亡国灭种。
没藏讹庞看了仁多瀚一眼,说道:“既然如此,本国相就派仁将军前往宋军议和,只要宋军能答应议和,本国相要什么给什么!”
任多瀚忙应道,但心里满是苦涩,心想如果宋军要你的项上人头的话,你也给吗?
。。。。。。
宋朝军营内,士兵们都在原地休整,狄青正拿着一本论语在翻看着,没错,大宋朝的武将看论语,狄青眼下已经是大宋一流武将了,在赵昕的建议之下,武将们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终取做一个文武全才。
“大帅!官家还有几日才能到来?”
王韶从外头走进来说道。
“据探马来报,官家还有五日内才能到达,怎么?王将军等不及了吗?”
狄青放下书籍,笑容满面的看着王韶。
王韶眼下不过二十几岁,但其在军事上的才能真是让人大为观止,这几年下来,也是战功卓著,尤其是穿越沙漠这一任务,完成的真叫漂亮,只怕连自己的儿子狄咏在他面前都要逊色三分。
眼下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大宋朝不乏父子军人,甚至有祖孙三代都是军人的例子,但赵昕出于某方面的考虑,便下了一条军令,那就是凡是出兵打仗,父子二人不能全部前往,所以伐夏之战,狄咏并没有参加。
“大帅!某这不是闲的慌吗?要知道只要大帅一声令下,就是天大的灭国之功啊!”
王韶笑道。
“王将军还年轻,前途不可限量,这天大的灭国之功可不是王将军能够吞下的,而狄谋资格虽然是够了,但狄家受官家恩宠,以长公主许配小子,狄家从一介普通武将家庭转而变成了大宋朝最红的勋贵,所以狄谋更是不敢贪这灭国之功了!此等天大的功劳还是留给官家比较好!”
姜的到底是老的辣,王韶的见识还是要比狄青差上很多。
“大帅!夏国又派人来请求议和了?”
传令兵急匆匆地走进来报道。
“又来?这都第十八次了吧?夏国看来这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啊!”
王韶无奈的耸了耸肩。
狄青自然知道议和是不可能的,但还是选择了接见夏国议和使者。
片刻功夫之后,仁多涵来到了大帐中。
王韶和狄青都不由得多看了这年轻的武将一眼。
仁多瀚身高八尺,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一员猛将,狄青不由得升起爱才之心。
还未到仁多瀚开口,狄青便直言道:“本帅知道将军所来是何意,但议和这件事情本帅是不能够草率决定的,来使不妨等我朝皇帝陛下到来,再来请求议和!”
王韶围着仁多瀚转了一圈,方才说道:“静州城可是你攻破的?折克行可是死于你的刀下。”
该来的总会来,仁多瀚知道躲不过去,便直言道:“没错静州城是本将攻下的!折将军也是死于本将刀下。”
“好家伙!敢做敢当,是条汉子,如果你能弃暗投明的话,本将可以在官家面前为你美言几句!”
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仁多瀚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过错,折克行为国捐躯,王韶也是痛心不已,但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
“多谢将军好意,但仁多瀚身为军人,战死沙场是仁某最终的归宿!若它日战场上相遇,还望将军给仁某一个痛快!”
仁多瀚决然的回道。
“大帅就不想知道仁某带来什么样的议和条件吗?”
仁多瀚朝着狄青拜道。
“既然如此!本帅倒想听听夏国这次开出了什么样的筹码?”
狄青知道议和是不可能的,但是眼下他也想知道夏国开出了怎样的筹码。
“本使奉相国命令,只要宋朝息兵罢戈,同意议和,凡是宋军占领的城池,都归宋朝管辖,除此外,兴庆三十里外往西,夏国所有领地全部割让给宋国,我夏国主取消王号,对宋称臣,每年向宋纳纳贡战马三万匹,金银玉器三千。。。。。。”
仁多瀚拿出议和书信来当场念道。
看来没藏讹庞是真的急了啊!这样的议和条约都能想出来,但是战是和,他是无法决定的,只要待赵昕来后方能定夺。
正史上,治平三年,九月,壬午,西夏大将仁多瀚率三万精兵进犯环州城,久攻不下。武襄公之子狄咏血战三日,三千人杀敌万余人,终因城墙崩塌而败。三千人无一人退降,尽数殉国。
仁多瀚的议和并没有成功,到了眼下这种地步,有人向没藏讹庞建议到,趁城内还有两万骑,此时不突围更待何时?
没藏讹庞心想,撤进浩瀚无边的沙漠休养生息,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为此他亲自率军突围了七八次,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半夜偷袭,被宋军识破,损失了两三千人,挖掘地道,也被宋军发现,用浓烟反灌,被熏死好几百士兵,他现在没有办法了,可不又甘心,但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没藏讹庞本想等各部族率军而来,可没想到的是大宋皇帝人未至,便下了一道诏令,凡是夏国境内,主动投降宋军的各部落,赵昕不但赏赐官爵,甚至在其领地内,还将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如此一来,原本打算前往救援兴庆的各部落纷纷停滞不前了,有的已经派人开始同赵昕接触了。
西夏是党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