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和募兵制哪个好,赵昕自然是最清楚的。
赵昕看了一眼众臣,忽然吟诵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赵昕当堂将杜甫的《石壕吏》吟诵了出来,已经告诉了朝臣们他的态度。
“朕认为我朝太祖创立的募兵制远远优于唐朝的府兵制,最重要的是,我大宋的财政到今日,已经不似先帝朝时的捉襟见肘,完全可以养得起大宋朝庞大的军队,朕在此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立下誓言:只要朕在位一天,就不会允许像石壕吏中那种惨绝人寰的景象发生,官府上门抓人充军,我大宋绝不会有这么一天的。”
赵昕看着文武百官,斩钉截铁的说道。
“官家英明!”
见此范仲淹也不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他将修武备提出来为的是向朝臣们证明,当初实施的新政是对的,若不是有小人作祟,大宋早就富国强兵了。
当初庆历新政,修武备这一项是被搁置的,因为当时的大宋正处于内忧外患,那种时候,对国防力量做出颠覆性的手术,未可知的风险性实在是太高了,眼下大宋四海升平,范仲淹才又将主意达到了这上面。
赵昕又道:“但是我朝募兵制沿袭至今,已经不适合朝廷现状了,所以朕打算将募兵制稍微的改革一下,其一:募兵制针对大宋所有百姓开放,人人皆可报名参军,但需要经过考核才行。其二,士兵服兵役的年限定为十年,十年过后,士兵可以选择继续服役或者卸甲归田,但年龄不得超过五十岁,不能低于十八岁。其三,凡一户人家有人入选大宋军队者,可免除一年赋税,除此外,军属享有见官不跪的特权。”
庞籍出言道:“官家!军属享有见官不跪,这一条是不是不妥!”
若真的这么推行下去,以往那些丘八还不如同螃蟹一样,耀武扬威的横着走,他虽然比较中庸,很少反对官家的为政措施,但官家想颠翻大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他即便拼上一把老骨头还是要挺身而出的。
“官家!臣也觉得不妥!还望官家三思!”
文彦博拜道。
紧接着在朝的文臣纷纷附议道。
武将们倒是高兴地很,若真的这么实行的话,不但他们的地位提高了,底下的士卒们将更加卖命。但军属见官不拜,这个想法太过于大胆了,幸亏是当今官家提出来的,若是由他们提出来的话,只怕得被文臣们的唾沫给淹死。
赵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树立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思想,如此一来的话,何愁招不到强壮勇敢的士卒呢?但他的思想过于超前了,大宋实行了近百年的重文轻武政策,不是他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既然众卿反对,那么最后一条改一下吧,改成阵亡军属见官不拜如何?他们在为大宋开疆辟土的过程中,献出了鲜血和生命,逝者已去,朕再如何追封都是没用的,索性给予他们的家属一点特权,众卿以为如何?”
赵昕最终还是做了妥协,无论打天下还是守天下都需要作战勇敢的士兵,但是治理天下,就离不开文臣,两者缺一不可。
“官家!如此一来,大宋士卒必将悍不畏死,一往无前!”
王德用率先拜道。
在场的武将见此也纷纷上前表忠心。
文臣们看到官家最终还是妥协了,心想大宋一时半会又不会有战争要打,所以仅仅只是阵亡军属见官不拜,还是可以接受的,没办法,谁让当今官家好武事呢?没看连年号都带个武字吗?
………………………………
第二百六十一章 整编厢军
赵昕本来打算将募兵制的服役年限改为五年,但古代毕竟同现代不一样,若只是五年的话,时间太短了,要知道新军光是训练就得花上很长的时间。
赵昕是个实干派,言必行,行必果,士兵服役制度很快就推行下去了,赵昕起初已经同兵部做好了预算,卸甲归田士卒的赏赐也都准备好了,但是大宋六十五万正规军,选择退役的不足三万人。
最主要的是大宋目前正规军的待遇很是优厚,不但自己有丰厚的饷银,而且连带着家里的税收也有所减免,虽然训练程度比以往要重的多,但士兵们都知道那是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几率更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只要通过了正规军的考核,就会有先生教读书识字,考战场上搏命获取军功改变出身不是不可以,但难度很大,但他们若一直在军中读书识字,若以后退役了起码还能教教自家的儿孙,说不一定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来。
愿意退役的士卒很少,但是愿意当兵的却很多,军队只需要三万士卒,结果前来应征的有二三十万人。从十万人中选出三万强壮之士自然是极为简单的,但既然能主动报名参军的,无一不是热血男儿,所以赵昕同兵部众人商量一番后,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一次性,裁撤了二十万厢军。
宋朝目前大约有四十万厢军,但其中能打仗的不过两三万人而已,更多的则是承担着粮草运输。
赵昕对厢军的期望远不止只是运输粮草这么简单,他希望厢军能够守卫城池,如此一来,他进攻西夏能动用的军队将便多,快速的灭亡西夏也将成为可能。所以整编厢军,提高厢军的战斗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厢军乃宋代驻州之镇兵。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兵。主要来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三衙,即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
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
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但地位,待遇较禁军为低。
裁撤厢军后,赵昕从前来应征的青壮中,选出五万精壮编练成军,他们将在京中接受集中训练,待训练完毕后,在派到各地担任守卫部队。
厢军整编就很难,大宋厢军中,特别是边境的厢军,战斗力是可以的,但不服从朝廷诏令也是常有的,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大宋军队,实际上是边境各豪强的私人武装。
想要一方土皇帝乖乖地交出兵权是有难度的,最终赵昕不得不动用了军队,在强大武力威胁下,即便是地头蛇也得乖乖趴着。
因为他们没了选择,以往宋军弱,若是宋朝敢不善待他们,大不了一转身投靠西夏或者辽国,但眼下,宋辽关系密切,亲如兄弟,而西夏已经被大宋打的失去了狼威。至于造反,更没人敢了,每天大宋军队都会下去剿匪,敢占山为王的基本上都成了刀下魂。
。。。。。。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是赵昕想要整编厢军的重要原因。解决了边境的厢军,赵昕就开始着手解决内地的厢军了。
宋太祖起初成立厢军,是打算当成禁军的后备役来使用的,但没想到的是禁军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导致厢军根本派不上用场。
宋朝统治者一直奉行养兵政策。这个政策虽然给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却很好地获取了底层士兵对朝廷的拥戴。毕竟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底层士兵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有金钱等实在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笼络住他们。
朝廷的禁军一直在增加,然而每年都在裁撤禁军,而裁撤的禁军去哪里了呢?总不能放任他们祸害社会吧!所以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厢军。
这也导致厢军从最初的几万人演变成了现在的四十余万人。
。。。。。。
军机处。
军机大臣韩琦奏道:“官家!各地厢军被裁撤后,多有闹事者,鸡鸣狗盗之徒层出不穷,一时间各地的治安都有所下降,臣恳请官家早做谋划!”
王凯奏道:“虽然是厢军,但好歹是大宋军人,岂能做出此等有辱大宋军威的作风,臣请官家严惩这些不法之徒!”
李廷烨看了一眼二人,突然神秘的一笑,而后奏道:“官家!臣前往澳洲需要大量的人员,这些人虽然犯了事,但不得不说都非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老弱之卒,所以派遣他们前往澳洲是最合适不过了,一来可以戴罪立功!而来也方便开采澳洲矿产资源!”
“嗯!不错这是个好法子,朕会让锦衣卫亲自出动逮捕这些违法的人员,而后通通打发到澳洲去!”
对于被裁撤的厢军闹事,赵昕也很是头疼,朝廷不是没发给他们得以安身的田地,但这些人都是些兵油子,平时当二大爷当惯了,哪里会本分的当一个农民呢!
赵昕先前刚颁布了优待军人的政策,后脚这些被裁撤的厢军就出来作妖,朝中的文官们对此都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心里说,让你不听祖制,眼下闹出麻烦了吧!文人们都睁大双眼看着赵昕会如何处理此事。
没想到赵昕一身令下,天字亲军锦衣卫亲自出马抓人,这还不算惨的,一旦被抓到了,就要被送到万里外的澳洲,一时间收到风声的退伍厢军如同风声鹤唳一样草木皆兵,就连平常欺男霸女的小混混也不敢随意出现在街上了。
宣武三年九月一日,李廷烨率领二十六艘战船,共计五千人前往澳洲,这一天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新航路的开辟。
………………………………
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威并施
宣武三年,十月十日,宣政殿朝会。
赵昕没等官员奏事,就率先说道:“先前有退伍厢兵聚众闹事,酗酒打架,欺男霸女,屡屡违背朝廷律法,各地官员处理此类案件时,因为朝廷对军人的优待政策,所以都是包庇宽容为多。”
赵昕话音一转,又道:“朕先前组建新军之时,曾与全军发下誓言:大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大宋军人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大宋军人以冲锋陷阵为自豪,大宋军人以战死杀场为荣耀。朕今日想说的是一日为军人,终身是军人,朕给予军人优厚的待遇,是因为他们为国家浴血奋战,保境安民,但前提是必须遵守大宋的律法!
朕不希望他们脱下军装后就成了终日无所事事,欺男霸女的地痞流氓,朕希望他们言行如一,即使退伍了,也依然是一名受百姓爱戴的好兵,朕给了退伍军人优厚的待遇,结果他们反而不珍惜,所以,自今日起,凡是不遵守大宋律法的退伍军人,一律严惩不贷!”
给了他们特权并不是让他们用来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能力有多大,职责就有多大,一日为军人,一辈子遵守军规,就是赵昕对大宋帝国军人的要求。
王德用奏道:“官家!各地剩余的厢军已经分批次前往京城接受整训,臣请问官家,该如何整训!是打散编入禁军,还是依旧各自训练?”
赵昕威严道:“不论是哪里的地方军,都将其打散,同先前招募的五万新兵混合编到一处,从三大军团中挑选出将领对其进行整训!”
狄青奏道:“官家!很多厢军都是边疆的部队,他们除了特定的武将外,恐怕很难服从其他武将的管束!”
狄青长期在边关,对边关的厢军是最了解的,边关的厢军虽然战斗力不错,但不服从管教也是出了名的,由于宋朝禁军对夏十战九输的原因,朝廷还得仰仗这些边关的番军和厢军抵抗西夏。
来京接受整训的厢军有五万人,单轮身体素质的话,不比朝廷的禁军差,毕竟他们都是长期在边关驻防的部队,说是一群野狼也不无为过。
如何控制一群野狼呢?一只只的去驯化,这种方法太慢也太蠢了,赵昕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狼王,只要狼王带头,那么一切都好解决。
赵昕斟酌了一下说道:“朕将成立大宋皇家军事学院,届时,各地的武将都将轮流前往军事学院学习最先进的军事策略,这第一批就让这些厢军中的武将参加,除此外,大宋皇家军事学院还将对外招生,凡是对军事感兴趣的,只要能通过入学考试,那么便可以成为军事学院的学生,为其三年,三年后,凡是顺利毕业者,最低职位都是营指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