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幕1925-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会议召开之前,吴安平已经就夏听白的调研报告和规划内容,与陇东集团高层、西峰行政人员、军方及军工人员做过交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调研报告言之凿凿,有详实数据支撑,无从否认,而各项规划也极富条理,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两相对比,让人不能不叹服。

    由此产生一个意外收获,夏听白的能力得到了众人一致认可甚至推崇,不但杜立奎以有这样一个准外甥媳妇喜笑颜开,原本对夏听白的出现略有微辞的左纯庵,也转换了心态,认为对吴安平的事业来说,她是个难得臂助。

    不过除杜立奎外,大家都认为夏听白提出的规划,尤其是工业及建设规划,规模实在太大,用十年时间也不一定能完成,她居然要求在两年内实现,这样不顾实际的跃进,恐怕会流于空谈。吴安平自有其神秘之处,但大家之所以认为用十年可能完成,已经将这因素考虑在内,不然的话,时间还会更长。

    但是大家要求收缩规模的提议,却被吴安平和夏听白一致否决。吴安平说:“这就是计划,陇东集团必须完成的目标,有困难可以解决困难,有要求可以提出要求,但决不能打折扣。”

    最初见到这份规划时,吴安平也很吃惊,认为在两年内将之实现绝无可能,但听过夏听白关于提高引擎利用效率的一些建议后,他反而觉得这份规划或许还保守了一点,所以根本不容许打任何折扣。而大家所谓的困难,自然是依靠他驾驭d…7引擎来解决,有这样便利的条件,他不认为完成规划目标是天方夜谭。

    会议在进行,正由关岭东介绍北方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岭东有条不紊地说道:“经过一年发展,北方工业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冶金、石油、煤炭、电力、化学、机械等基础工业方面,我们的生产链条,可以提供各类工业能源和几乎所有种类的基本原材料。现在,从最基本的火柴、肥皂、塑料袋等生活物资,到最先进的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及各型汽车、坦克、飞机,北方工业都可以生产制造。”

    “比如长庆桥工业区的煤钢联合体,便形成了包括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铸件厂、煤矿矿山、焦化厂、煤化工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等系列工厂,此外还有附属的物资部门、运输部门、服务公司等辅助单位,以及统一的管理机构等等。小到一颗铁钉、螺丝钉,大到各型板材、管材,我们都可以自己制造。”

    底下议论纷纷,陇东集团的人兴奋莫名,觉得分外荣耀。左纯庵心思一直在军队上,虽然透过装备,大体知道陇东集团的工业水平很高,但此刻听到关岭东的详细介绍,仍免不了大吃一惊。旁听的杨虎城等人就更别提了,被震惊到一个个大张着嘴,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孙良诚轻声说:“不用怀疑。许多工厂我都去参观过,陇东集团确实有这样的实力。”

    主席台上,关岭东的介绍仍在继续。

    “或许大家会有疑问,既然北方工业发展这么好,为什么非要进行改组呢?原因其实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形势需要。北方工业并非一个单纯的商业公司,它之所以存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推动民国工业发展,加速民国的工业化进程。北方工业隶属于陇东集团,现在陇东集团已经控制甘陕,我们自然要先在甘陕掀起工业化浪潮。”

    “我们目前的工业体系,与将要在甘陕建立的工业体系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北方工业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必须首先进行改组。”

    “目前我们有一万多技术工人,看似很多,但高级技工只有十几人,中级技工只有几百人,其他都是初级技术工人,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同时北方工业几乎什么都在生产,附属的小型加工厂多达上百家,这又完全没有必要,浪费了宝贵的人力。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进及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裁撤不必要的工厂,以集中有限人力,优先发展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及基础工业。”

    “轻工业关乎民生,当然不能顾此失彼,但却不一定非由北方工业自己来做,我们可以提高技术和设备,让其他商业团体来发展轻工业。只有这样,轻重工业才能齐头并进,在最短时间为甘陕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并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陇东集团或许财力无限,但人力有限,尤其是人才有限,甘陕百废待兴,如果什么都一把抓,即便不可能一事无成,也必然拖延建设速度。没有重工业及基础工业,就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也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同时,为应对将来战事,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一切都决定着北方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关岭东之后,陶玉山对西峰建筑的情况也进行了介绍。

    西峰建筑的情况与北方工业有些类似,普通的建筑工人要多少有多少,但技术类的建筑人才就很缺乏,尤其是缺乏土木及建筑工程师。所以西峰建筑的营造能力并不全面,地面建筑、公路及小型的桥梁、水利工程都没有问题,但大型桥梁、隧道、水坝等却还没能力修筑,一般性的铁路铺设自然也没问题,但全线路设计施工也力有未逮。

    西峰建筑现在也是什么都做,大工程像修建西峰新城、长庆桥工业区,小工程像修建一所学校、一座军营。对于一个建筑及营造公司来说,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在夏听白看来,却有扰乱经济之嫌,西峰建筑大工程小项目一个不放过,其他民营建筑公司或营造所,自然没办法发展起来,这显然不利于活跃经济。

    陶玉山也宣布,西峰建筑的业务以后将逐步转向重大工程及大型项目,集中力量攻关技术难题,以提升营造能力,而一些小型工程及项目,将通过对外招标,交给其他民营建筑公司、建筑队、营造所完成,既能加快建设,又能活跃经济。另外,为提高建设速度,西峰建筑无力兼顾的一些重点工程及项目,也会面向全国甚至国际招标。

    之后是杜立奎,他负责的事物更杂,物资储备区的管理、农业垦荒以及一些西峰政务,同样看上去很好,但效率不高。然后是徐复郭、戚远山、谭根,都对自己负责的事务做了介绍,同时也说明了存在的问题。

    张丰阜、马长山及左纯庵也都各自上台做了交流,从行政及军队角度,他们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陇东集团、解放军及现在的甘陕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确立?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混淆不清。陇东集团本身肩负着一定的政府职能,又为解放军提供军备及物资,但要说政府及解放军是陇东集团的下级机构,却又没那个道理。

    底下说什么的都有,争论很激烈。连杨虎城、孙良诚等人也加入讨论,各说各的意见,却又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或许已经证明,陇东集团的改组势在必行,而且越早越好。。。。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幕拉开之独裁

    

    自解放军建立以来,与陇东集团的关系就一直不清晰,而随着解放军攻占甘陕,政府加入进来,三方关系更为混乱。不过所有人都明白,明确三方关系,其实就是明确甘陕政权架构及政治体制。正因为如此重要及关键,几乎牵扯到所有人的权益,所以大家才会争论不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影响吴安平,使自己的意图能得到体现。

    关于政权架构及政治体制,吴安平已经决定,召集甘陕省道县三极官员,在九月底齐聚西峰,到时再将之明确。不过,现在既然大家都在议论,倒不妨将大致设想提前透露一二,既是让所有人有个心理准备,也是提供探讨,以备查漏补缺。

    决定权在吴安平手中,没有人能影响他,除了夏听白。这是因为他之所以能在这样重大的事情上指手划脚,无非是依靠穿梭后世的一些认识,在这方面,夏听白有着后世二十多年的耳濡目染,显然比他更有优势。

    受新思潮影响,求学时吴安平曾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分别是贵族、勋阀、寡头、平民、僭主五种政体循环更替。而在《论政治家》一书中,柏拉图又提出整体分类观点,先将政体分为君主、贵族、平民三种,然后依据是否实行法治,对应产生僭主、寡头和暴民三种政体。他认为,法治的**政府,是六种政体中最好的。

    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政体分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政体及对应的僭主、寡头、平民三种变态政体。他则认为,法治的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

    而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托马斯?霍布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按照主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一人掌握主权的君主政体、议会式的贵族政体以及全体臣民大会掌权的民主政体。他放弃了对理想政体的探讨,认为人性的自私不可能让统治者放弃私利而只谋求公共利益,只有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统一的地方,公共利益才会被增进。

    虽然对这些政治思想只有粗浅了解,但依然让吴安平得到一个印象:相对于民主,**并非一定不好;民主政体也可能产生**,**政体无碍实现民主。

    民国现在有无数人希望实现民主政治,而几乎每一个军政势力都在自我标榜民主,北洋在讲,国民党在讲,**也在讲,仿佛只要确立民主政体,扫除**政治,就能结束民国乱象,开始中华的复兴。刚开始,吴安平其实就是认为的,但有过穿梭后世的经历后,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政治体制并没有那么重要。

    他现在看来,民主和**都是相对而言的。民主只是相对**而言的民主,失去**其将毫无意义,或者可以这样说,民主其实就是较低程度的**。虽然看上去这个说法有些摸棱两可,但依照历史和现实看,**是一个人的**,比如君主制;而民主不过是一些人的**,比如议会制和内阁制。

    民主和**是各有利弊的,并不是任何民主都好过**,也不是任何**都好于民主。最清廉的民主当然好过最**的**,但这是一种最为极端的情况,它们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很低。相对而言,民主清廉但效率低,**高效但易**,用民主的优点去比较**的缺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正如反过来拿民主的缺点去比较**的优点。

    后世最多做出对比的,应该是另一种极端情境,即最高效的**和最**的民主的比较。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和无效率的民主远远比不上清廉高效的**,比如象明代的文官首辅内阁制度。但在迷恋民主的人中,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最坏的民主也强过最好的**。

    吴安平记得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著名的西方将领,在强敌压境之时,还在跟美女共进晚餐,有人就此讽刺,他却回敬道:“无法提供人民想吃的食物的政府,根本没必要替它卖命。这是民主主义的原则,不是吗?”

    如果照这样的民主原则推论,那看到满人入关大肆屠戮汉人时,就不必愤恨为何即便这样,百姓仍对汉族明王朝如此绝情,而义无反顾投入篡汉满贼的怀抱了。毕竟相对于仁人志士的一腔热血和盲目喊口号,有吃有喝才是最实际的。或许难以接受,但这就是历史,历史证明,其实政治体制对百姓人民来说,根本就不重要,还不如一个馒头一碗粥。

    那些在明亡时纷纷杀身成仁的人,不能说他们不可敬,也不能说他们愚蠢,但对比明史上那些木匠皇帝、好色皇帝、将军皇帝,两者总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地讽刺。而清末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主共和抛头颅洒热血,但民主了共和了,百姓却更陷于饥饿战火,处境反不如前,这同样也有那么一点点讽刺。

    西风东渐,无数民族精英对西式民主推崇备至,却不知贫民百姓对此全无兴趣。吴安平倒是觉得,关注其政体的民主形式,不如关注其政体背后体现的人文思想。

    中国史书上是找不到类似这样的话的:“国家灭亡是很不得了的大事,可是跟个人的幸福比起来,却算不得什么”。对不少西方人来说,国家只是由人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只要人还在,这个政治实体改变一下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所以,国家和个人比起来,个人是本,国家是末,个人重于国家,如崖山十万军民蹈海殉宋似乎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