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5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城寨的建筑、守军的兵力兵种配置来看,还是从主将的特点与作战意志来看,这里的局面就是周军主攻、辽军主守,只要大局没有重大变化,逆转的可能性就几乎不存在。

    即使是城头的守军遭遇到了白草口方向的炮击,这个基本态势依然没有发生变化,皇甫继勋一门心思抱定了坚守不出。哪怕是被零零落落的铁弹丸轰击着呢,他还是情愿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这也是因为周军的炮击还可以忍受,虽然在城头上看不清楚白草口营寨里面到底有多少火炮(辽国君臣如今已经知道了。周军这种能够发出轰鸣、抛射铁弹丸的兵器不是什么重型抛石机,而是一种叫作“火炮”的东西),但是皇甫继勋从每一轮落到城头的铁弹丸只有三四枚也可以看出来,对面周军的火炮不会超过四门,而且威力并不是如何的惊人——起码没有韩知范描述的轰击太原城的那些个重炮可怕。

    根据经历过太原守城战的韩知范描述。当年周军堵住太原四门大肆轰击的重炮射程可以达到两三里之远,发射弹丸时的响动完全可以用雷鸣巨响来形容,甚至在城头上都能够感觉到那些大炮发射弹丸时造成的地面剧烈震动,而且发射出来的铁弹丸重达十余斤。并且飞行起来迅猛得很,砸到地面和城墙的立面上就是一个深坑。人站得和弹丸的落点近一些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震荡,至于弹丸直接砸到女墙垛口的话。那基本上就是粉碎性的。

    总而言之,若是韩知范的描述一切属实,那么周军攻打太原城所用的重炮射程比任何抛石机都要来得远,威力比任何抛石机都要大,在这种可怕的兵器面前,即使是太原那种坚城都坚持不了太久。

    然而白草口的周军使用的火炮并没有那么可怕。

    从白草口到广武城寨只有一里地,当然,火炮能够安置在营寨中将弹丸抛射至一里地之外的城头上,那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抛石机的,不过给皇甫继勋造成的震撼就没有那么大了。

    白草口的周军火炮发射起来也没有韩知范形容的那么大动静,隔着一里地也就是能够听到一串闷响,还谈不上雷鸣,更不可能说发射弹丸时的震动可以通过地表传到一里地以外去。

    最关键的还是,抛射过来的铁弹丸并不算太大,根本不可能有十多斤重,了不起也就是四五斤的样子,砸到地面和城墙的夯土立面上确实能够形成一个小坑,如果砸到青麻石上则会造成石块表面的碎裂,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广武城寨终究是对周军的这种铁弹丸轰击战术有所准备,城墙立面自然是条石和夯土交错垒成,女墙垛口却全是夯土,而且上面还用草袋填土多压了一层,倒是不虞铁弹丸砸上去溅起碎石伤人,而且铁弹丸不是那么大,夯土的垛口也不会一下子就被砸碎了。

    这种程度的炮击,比起当年太原城的遭遇可就要好得多了,而且周军使用的火炮不要说威力不如攻打太原城的,数量也要少得多,皇甫继勋倒是还有一点信心守住。

    再说广武城寨又只需要面对来自南面的攻击,全城并没有被周军包围,尽管皇甫继勋心知肚明守军已经被辽主的作战计划半抛弃了,但是后路通畅总是事实,所以他眼下并没有怎么慌张。

    如果周军就是用这种状态攻城的话,皇甫继勋却是有信心守个一两年的——每天被四门大炮砸上一两个时辰,顶多也就是有两三名守军倒霉催的被弹丸砸个正着,这种程度的消耗估计最后受不了的会是周军。

    的确,现在辽主是不打算向前线增援的,沿边城池的汉儿军基本上被看作了消耗品,纯粹是为了消耗周军的兵力和物资,再加上拖延一点时间,不过以广武城寨最近两天来的战况看,周军的百多枚铁弹丸才换到辽军不到两位数的伤亡,顶多还有城防的少许损伤,这样的交换完全做得过。皇甫继勋又不是完全不懂的人,铁料的生产有多难他也是略知一二的,真要是双方这么用铁弹丸和人命互相消耗下去,最后多半是周人撑不住。

    而且一旦拖到了秋后,说不定辽主就会改变主意向前线派出援军了。

    因而在被周军连着轰击了两天之后,皇甫继勋的情绪反而更趋乐观,对周军火器的恐惧感有所削弱,对守住广武城寨的信心大为增强。

    “周人怎么没有把当年轰击太原城的重炮搬过来用呢?现在的这四门火炮一点都不可怕啊……广武城寨或许还比不上数十年经营的太原坚城,但是各种针对火器的改动可是相当的有效,周军若是只有这么一点本事,还真是会成就我的‘铁壁’之名呢”

    皇甫继勋藏身于垛口后面,缩在草袋下远眺白草口的周军营寨,心中暗暗地思忖着。通过这两天对弹丸落点的分析判断,他已经知道,现在这个位置的安全性不亚于城寨的北面,有垛口的阻挡和草袋的防护,落到城头的弹丸是无法直接命中的,至于被砸坏的沙土掩埋,这种无妄之灾就不是龟缩起来能够躲得过去的。

    …………

    “巡检使还有多久才能迂回成功呢?这座广武城寨修得如此讲究,我军常用的掘地爆破攻城之法未必管用,以白草口营地的三四千人又无法支撑蚁附登城的伤亡,而且在其他策略用尽之前也不值得用儿郎们的性命去生拚……”

    当皇甫继勋缩在广武城寨的城头垛口后面打量白草口周军营寨的时候,营寨中贺怀浦也正通过千里镜观察着城头,研判着火炮的攻击效果,并且思索着各种攻击方案。在千里镜的圆形视域内,广武城寨上面冷冷清清,只是在个别垛口后面能够影影绰绰地看到几个人头闪动,垛口上增设的一层草袋正向他宣告着辽军也会进步,也会逐步学习怎么防范火器。

    看了半晌,贺怀浦放下镜筒,对天长叹了一声:“可惜很难把太原城郊的那十多门攻城重炮运过来,白草口这里也摆不开那么大的阵仗,不然的话,一次十多枚十几斤重的铁弹丸砸过去,就算这里的辽军守将再怎么懂得防范,条石和夯土交错垒成的城墙再怎么结实,城头总得被我军给轰平了!只要辽军在城头站不住脚,那么我军硬爬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在这一刻,攻守双方心有灵犀地想到了一起,太原城外的攻城重炮无疑是见识过那等场面的周军将士心中的神器,也是见过、听过它们威力的敌军心中不灭的梦靥。

    不过很遗憾,那些重炮真的是太重了,虽然只要下决心动用千万民夫还是可以搬运的,太原距离雁门关也不算很远,但是勾注塞古道却不是那么好通行的,枢密院经过综合衡量,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却是并不打算把那些攻城重炮运上去。

    毕竟战争并不是唯武器论的,一个小小的广武城寨不应该会成为天堑,周军更不应该是一支只能依靠神器作战的军队。

………………………………

第十五章 迂回陈家谷

    

    ………………………。。

    五月已经是仲夏时节了,即使是在北地,即使是在黄土高原北面的山地,几乎可以算得上塞外的地方,气候也颇为炎热,刚刚才晌午时分,空气已经相当的**,太阳斜挂在空中烧烤着地面,天上看不见一丝云彩,山林间也感觉不到一丝凉风。

    辽国西京道朔州南面的翠峰山连绵二百余里,山上也是林木密布,就连地表都覆盖了一层浓浓的绿意,尽管还是比不上太行山、燕山的雄峻与丰茂,却也比河东的黄土沟垄要好看得多了。虽然当地的降水远不能和中原、江南相比,翠峰山的各个山头却也不乏溪涧,桑干河的源头之一灰河即发源于此,大山也因此而沟壑纵横,其中多有沟通南北的小径,被走私商队踏出来的道路如今被茂密的野草遮盖住了,不过却难不倒当地的猎户与行商。

    在翠峰山六蕃岭的东侧,一个叫作石碣谷的地方,此时正有一队人马悄声通过。

    “想不到雁门关西边还有这么一条山路可以直通朔州啊……当初辽国那啥北院大王什么的,怎么就不知道从这里逃跑呢?结果弄得十万辽军在瓶形口那边被义武军给堵住了,数万契丹铁骑就那样在滹沱河谷变成了锦衣卫亲军的战绩”

    说是说悄声行军,其实也就是没有人喊马嘶,也没有急骤的马蹄声,但是队伍当中小声的议论却是不断,毕竟不是夜袭敌营那样需要人衔枚马勒口。军中的纪律再是严明,也还不至于管得到每一个士卒的嘴巴,顶多只能让他们不得喧哗而已。像这样的一段感叹,话语中有惊讶。有疑惑,有回味,还有几分艳羡,不过听到这些话的也就仅限于说话人身周那么几个兵罢了。

    “谁说不是呢要是那支辽军知道这条路,锦衣卫亲军怕是打不出那场大胜仗来了。”那人的话显然在军中颇有共鸣,回应的人也是满怀的艳羡,“不过也幸好辽军不知道,我军才能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通。让辽军从此一旦面对我军就是胆战心惊的。至于辽军为啥不知道这条路啊?当年河东的伪汉可还是辽国的盟邦呢,结果胡虏却在忻州大肆烧杀,这样的禽兽怎么从当地百姓中间寻找向导?活该他们最后伏尸滹沱河谷!”

    “也不能这么说……那支辽军败亡自然是报应不爽,不过多半却不是因为完全找不到一个向导。据说在最后决战之前跑出去了几千契丹兵,那些人就是弃马从山间小径翻山逃跑的,说明他们还是找得到一两个向导的。辽军没有选择俺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应该是他们当时还对从瓶形口逃遁的前景心存幻想,所以不愿意弃马变成步卒。不然的话雁门关的西边有石碣谷,东边还有大石口、茹越口、马兰峪呢……辽军变成步卒丢盔弃甲还是可以活命的。”

    说这话的却是走在边上的一个十将,不管是对当地的地理状态的认识,还是对当年那场战争的了解。他都要比身边的几个大头兵细致充分。

    第一个说话的军士恍然大悟:“刘十将这话说得也是,俺们现在一路行来的山径可不好走!中间要翻越好几座山头不说。好几处地方都没法两人并行,而且道路完全被野草盖住了。骑马肯定是没法通行的,牵着马则太慢,像俺们这样只有斥候和指挥使以上的官儿有马倒是好办。再说俺们也不需要太急着赶路,当初的辽军可是急着要逃命的,可不敢在山路上堵得慢吞吞的被锦衣卫亲军戳了屁股”

    “十将的见识和俺们小兵就是不一样!”

    “这种山间小径合该只有利于俺们,胡虏的马匹是多,骑兵在平原上是可以让俺们虎捷军疲于应付又捉不住,不过两国之间的这一片山地却是俺们的天下了!”

    …………

    “咦这边侧面有个谷口,谷口外虽然有个托逻台,却没有辽军驻守观望,辽人竟然都没有防着俺们从石碣谷出兵?听说他们在雁门关的北面建了一座好扎实的城寨,俺还以为蛮夷终于学会了守城守边呢……没想到还是那副蛮夷相,连石碣谷这样的山间孔道都不知道警戒封堵。”

    “切就算是这个托逻台驻有辽兵,也还轮不到伱来发现吧?在前面开路的斥候队早就会把他们给收拾啰。不过左近确实看不到搏斗的痕迹,断刀枪头箭矢什么的全都没有,血迹就更加看不到了,说明这里的确没有辽兵驻守和侦候,朔州的辽军守将当真是不知兵。”

    “辽人不知兵是好事啊!若那辽将是个知兵的,在这个谷口的托逻台布置常驻哨探,见到我军从远处过来就燃起烽烟示警,然后辽军数千人在石碣谷口外列阵封堵,全都布以强弩,那么我军恐怕连石碣谷都冲不出去了吧?却还怎么去奇袭朔州并且从后面抄击广武城寨啊!”

    “就是有辽军的强兵劲弩封锁谷口,俺们虎捷军一样可以打通出口,劲弩阵列可当得住俺们的火铳排射不?只要石碣谷口没有又一座广武城寨,那辽军就不可能堵得住我军的北进了。”

    这些自信满满的周军士卒,无论是驻防代州等地的侍卫亲军,还是忻州、代州的州郡兵,都没有太在意自己路过的这个托逻台和侧面的这个山谷,他们当然不会知道,在另一个时空,这个叫作陈家谷的地方被各种文艺作品多次提及,其中有对英雄迟暮的沉痛,也有对奸佞当道的愤懑。

    然而在现在这个时空,一切都不一样了……还能对陈家谷这个地名保持深刻记忆的,恐怕就只有他们的皇帝了。

    …………

    “巡检使,前军已经通过了陈家谷口,沿途既未发现辽军的烽燧侦逻,也不曾遭遇其远探拦子马,前军斥候前出至石碣谷口都尚未发现辽人有备,此次迂回作战定能大功告成!”

    在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