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4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炜紧紧地盯着赵匡义的神色,口中缓缓地道出了预备奖赏对方的理由。

    这个理由的确不是假的。

    借用江华岛获得成功,那只是有利于将来的驻军监控高丽国王,让高丽始终和大周站在一条线上,至于能不能将高丽王国化为大周郡县,能不能最终消化这块地方,郭炜可是一点底都没有的——半岛南部这块三韩之地可不同于北方,和华夏之间的语言、风俗差异确实挺大的,并不是那么好融为一体的,至少郭炜不觉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得到。

    驻军高丽北境,这件事情倒是做得很不错。只要大周继续保持这样蒸蒸日上的势头,那么依靠驻军和商户、农庄客户等移民,加上半岛北部上溯到商周、延续到汉唐与中原的渊源,大同江以北从此稳定地成为大周的郡县还是极有可能的,甚至有可能在郭炜的任内成功。

    而且周军在半岛北部获得了这么好的一个立足点之后,对生活在鸭绿江两岸的生女真就更好感召与控制了,今后要经略起辽河流域来也能多一个进军的方向,这事委实干得不赖。

    至于高丽方面完全免除江华岛的租金,以及承诺为驻扎北境的周军供应粮饷,那实在是小事一桩。粮食问题似乎还算比较大,因为从登州等地向高丽运送军粮的负担不轻,有可能吃掉太多的海船运力,不过高丽应该有足够的余粮供应,在郭炜的原计划当中,海运粮食之外的备用方案就是直接从高丽购买军粮,现在只不过是省下了一大笔钱而已。钱这种事情,对于一般刚刚复苏的中原王朝来说或许不是小事,但是对于手中掌握着大量优质贸易品的郭炜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当然,高丽方面愿意承担一部分开支,对郭炜来说那也是何乐而不为的。

    而说到宫中多了两个高丽的贵女,在郭炜而言更是微末之事,他欢迎,但是并不看重。

    赵匡义对济州岛状况的调查,却事关一个优良马场和一个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郭炜是一定要奖赏的。

    ~《》~

    

………………………………

第十六章 卿当自择

    

    第十六章 卿当自择

    根据赵匡义引述的资料,郭炜相信对方也不至于虚言欺君,那么将济州岛纳入大周的领土并且尽快郡县化还是很可能做得到的。

    在这个时代,航海水平还不算很发达,但是航海相关的技术却早已出现,之所以这些技术没有大规模应用于航海,那只是因为缺乏需求。郭炜以为北伐提供海运和南征的名义扩充加强定远军,已经极大地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应用,他相信假以时日海贸的发展就会自然促进航海技术的进步,不过目前能够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一把的话,他也是不会拒绝的。

    大陆周边的几个大岛此时都还没有得到完善的开发,毕竟大唐对江南的开发才刚见成效,荆湖、岭南都还处在地广人稀的阶段,历经战乱的中原也是开垦不足,哪里还会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跑到岛屿上去谋生。

    当中原朝廷还龟缩在黄河两岸的时候,沙门岛这样的登州外海岛屿都算得上荒僻,从而成为充军发配最残酷的去处,但是在郭炜的打理下,此地已经成为渔政水运司的主要基地,东南物资支持幽蓟地区的仓储与转运枢纽。

    海南岛,也就是现在的琼州,汉人移民仍然不多,而且全部集中在沿海的少量平原聚居点,不过已经渐渐地代替沙门岛成为最佳流放地。随着一部分定远军和伏波旅部队进驻岭南清剿海寇,沿着海岛周边建起了几个军港和补给点,不过在岭南都嫌开发不足的情况下,这个岛屿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充足开发的,哪怕郭炜早已从“临高三屠”中知道了该地铁矿的价值,此中情形依然难以改变。

    至于东南海面上的台湾岛,时人依然被流求、小流求之类的名称弄得缠夹不清,除了可以确认海客所言的彭湖应该就是后世的澎湖列岛,郭炜可搞不清楚他们说的流求到底是台湾岛的哪一块地方,又或者还兼指后世的琉球群岛。这块地方和琼州又有所不同,它距离大陆要远得多了,而且岛上的土人和汉人接触得少,也就更不开化,就现在的航海技术而言,经营那里风险太大预期收获太低,大周从上到下都不会有多少进取心的。

    只有从后世穿回来的郭炜特别看重海洋,看重那几个岛屿的价值,但是他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去开创什么“大航海时代”。对大周的农夫士绅们来说,在这样一个好皇帝的治下,有着适合休养生息的政策,有着强大军力保障下的和平,还有高效朝廷主导的治河与水利工程建设,光是留在中原地区土里刨食恢复生产就足够丰衣足食了,却哪里会有足够的动力漂洋过海?而缺乏了社会基础的支持,仅仅依靠郭炜的威望和个人意志去推行航海政策,那是完全不可持续的,最多就是在历史上获得与“郑和下西洋”类似的评价。

    但是有了济州岛的马场之后,情形就会有所不同了。

    根据赵匡义提供的信息,济州岛目前并不属于高丽王国,而且岛上的居民早已习惯和文明社会交往,不管是进贡、求册封还是贸易都做得来,而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又还相当低,那么去经营这个岛屿的话,应该比较容易沟通,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太大,而要是能够在岛上为大周建立一个稳定而规模够大的马场的话,这份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在济州岛建立马场,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岛屿距离大陆有相当长的一段海路,不会有什么地主跑去侵吞那里的土地,将其变为耕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马场的规模就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

    要是像京畿、河北、北平府这些地方,即便将来推行了土地累进税制,都未必能够遏制士绅和官僚相勾结将那里的马场逐步化为耕地。就算是皇庄,郭炜在的时候或许有把握维持住,他可不相信自己的继承人也有这个能力。

    济州岛就不一样了,只要朝廷的海运能力保持得住,这个马场就可以维持下来。而且当地土人易于沟通,开拓的代价不会太高,预期的收益比较明显可观,官僚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和维持这种开拓行动,这也算是阳谋了。

    只要济州岛的马场规模够大,能够支持禁军马匹供应的相当比例,又不会损害官僚士绅发财,官僚们就会上心,就会为了这个马场去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船队,再加上东南物资支持幽蓟地区的海运需要,以及日渐兴盛的海贸安全需求,渔政水运司的发展也就不会停顿下来。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性国家,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外来威胁都是在陆地上,不光是寻常农夫留恋乡土,社会上层也是更重视大陆上的经营,这原本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郭炜也不打算强行改变,恐怕他还真是改变不了。不过有了他的一些个伏笔,大周在海洋上多少都能增加一些资源投入,从海洋方面获取的利益也会更多一些,说不定都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利益集团,对于国家在生产力进步之后的文明升级就能预留下良好的基础了。

    这些考虑,郭炜当然不会和赵匡义推心置腹地谈,这是留给运筹司的战略展望,不过对臣子施恩,君主倒是不必在理由方面讲得太多太细。

    “廷宜当年在武学的成绩平平,后来监军一方也无甚出彩之处,朕还以为无由拔擢你呢……直到近期,你奉诏连续出使安南和高丽均不辱使命,在高丽还颇有功绩,朕才知道人各有所长,廷宜的长处却是在这里啊~”

    刚刚承诺完给赵匡义论功行赏,郭炜一忽儿却又开始议论起对方的能力来,否定赵匡义的军事才能,肯定其政务和外交能力,当然是实事求是的,而且也算是对之前一直压着赵匡义不给他升官的解释,其中还未必没有敲打的味道。

    赵匡义听到皇帝的评价,心中其实是有些不忿的,说他在武学成绩平平,做监军也不行,他是不怎么服气的。作为以军功封天水县男爵位的禁军大将次子,兄长又是曾经执掌一个军司的大将,赵匡义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是颇有期许的,结果被皇帝当面这样一通贬低,哪里真的接受得了?只不过十多年的蹉跎下来,他已经知道了天高地厚,心中虽然不忿,脸上却是神色不动,只是低着头静静地聆听着皇帝的教诲。

    郭炜又盯了赵匡义一眼,然后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朕用人当然要择其所长。此次论功铨叙下来,廷宜多半能够升至如京使,若是再立些功劳,遥郡刺史未必无望,而朕想的就是,如何让廷宜在适合的差遣上立功。”

    “臣不敢当陛下厚爱,陛下但有差遣,尽管吩咐下来,臣自当尽心戮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管在心里面对皇帝的评价有多么不满,赵匡义此时也只能这么说话。而且他心里面也有些明白,早年曾经沾染上逆案的自己,今后恐怕是必然会远离真正的军事职位的,不过在军中实权彻底无望的情况下,官阶和赏赐依然是硬道理,只要能够继续升官发财,今后就算变成专门的使臣也无所谓了。

    遥郡刺史,搁在早年的时候,赵匡义还真是不放在眼里的,他的兄长可是二十多岁就领郡了,到了三十岁则已经建节,他自己那时候距离有资格领郡的军职也就是两三步远。但是现在不同了,几乎是从头开始的他,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地往上爬,尽管比起一般的庶民子弟算是快的了,但是现在距离遥郡刺史还差着许多台阶呢,要不是出使高丽碰到了运气大爆发,这个遥郡刺史怕还得等上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皇帝拿到面前来诱惑。

    这一次的功劳就足够从洛苑副使蹿升到如京使甚至更高,不过从如京使到遥郡刺史之间其实还有好几个阶位的,皇帝既然这么说,那显然之后交代给自己的任务不会轻松,但是自己却肯定得一口应承下来。

    “嗯~不错!”郭炜对赵匡义的反应相当满意,“朝廷近期对外将主要经略高丽和济州岛,不过你因为崔氏的问题而必须回避,这也就不说了。今后朝廷还将经略南疆与西北,廷宜曾经出使过安南,对当地应该很熟悉,朕原想在定远军、伏波旅进驻安南剿匪的时候以你为监军,若是顺利功成,就是正授你为交州刺史也未必不可。不过……安南丁氏父子颇得当地士民之心,眼下看来仍然难以轻动,此事也就只好搁下了;西北方面,你兄正戍守灵州,凉州深入夷狄,中国未尝命吏,广顺时申师厚一度以左卫将军拜河西节度使,然此人终为小人,不能抚有夷夏杂处之地,显德初即留其子而逃归,凉州遂绝于中国。”

    说到了这里,郭炜盯着赵匡义说道:“或者留在京师等候安南出现机会,届时廷宜可监军入境,平定当地之后即正授刺史,即便是今后世袭都可以;或者先出使甘州回鹘、归义军和于阗,熟悉西北政情,然后赴任凉州刺史。究竟如何,卿当自择。”

    

………………………………

第十七章 抉择

    

    第十七章 抉择

    “英姬,天子要我选择是在东京等待牧守交州的机会,还是出使西域之后赴凉州刺史任,你以为哪样更好?”

    当天晚上,在赵弘殷留给赵家兄弟的府邸,主进的偏房内,赵匡义轻声地问着一个面貌柔媚的女子。

    赵弘殷从军数十年,虽然到了最后几年才获得比较快速的蹿升,前面的一二十年时间里面始终都在马军指挥使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但是好歹经历过李存勖、李从珂、石敬瑭等人,历年赏赐下来的钱财节省些还是可以在京城买一座过得去的宅子的,这座府邸就是赵弘殷留给赵家三兄弟的家产了。

    赵匡胤发达得早,三十岁建节,先后执掌殿前军和定远军,这样的身份当然不至于和两个兄弟挤在一起住,早在郭荣当政的时候就赏了另一处宅院给他,所以赵家的这所老宅现在只住着赵匡义和赵匡美两兄弟,其中赵匡义占着主进。

    郭炜在召见两个使团之后,特别把赵匡义留下来谈话,除了说些安抚、鼓励的话之外,却偏偏拿出个难题来给他选择,虽然并没有要求赵匡义立即作出答复,但还是让他觉得好生头疼。回到家之后,赵匡义就一直在反复斟酌着两种选择的利弊对比,只觉得这也很好,那也不错,但是又觉得两样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如果能够在京畿、河北哪怕是江南实领一州,那才是最合意的——但是他心中深切地知道,这多半是不可能的。

    赵匡义知道,且不说皇帝正在这些内地州郡推行文臣治政,多地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