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很好!廷宜这事做得很细致。”郭炜听到这里也是忍不住点头夸赞了一声,“那么为何自此之后其国不再入贡了?‘初附百济,后附新罗’,百济亡后附于新罗,新罗之后莫非就附于高丽了?”
郭炜很高兴。通过赵匡义的话,他也基本可以确认这个耽罗国就是在后世的济州岛上了,而且看样子全岛就这么一个权力中心,只要能够控制它,也就控制了全岛。
至于怎么控制和利用全岛,光从赵匡义的这些描述当中,郭炜就已经想到了一些腹案。
岛上的居民来历是最不重要的,只要不是高丽或者日本的近亲就可以了。所谓的东夷,其实只不过是中国史书的省事分类,里面杂七杂八的差别大了去了,可不光是后世的通古斯语族,更不是半岛三韩人和东瀛日本人这一类语系和民族来源早就混杂不清的人群,如果耽罗国的居民真是早期东胡泛海定居的,那和大陆的关系未必就远过了和高丽的关系。
而从赵匡义转引史籍对该岛居民的民俗及农业生产水平来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相当原始,除了引入的铁器之外,整个社会状况几乎就只有炎黄时期的水平。这样的生产力和政权水平是很好对付的,其实并不需要采取什么野蛮的手段,只要当地进入到大周的朝贡体系,并且接纳大周驻军,那么朝廷完全可以定向扶助,通过引入良种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相信以岛民原有的耕地就足以承载两三倍的人口,剩下来的地方应该都可以用于放牧马匹。
那么多穿越小说都选择了济州岛做牧场,似乎听说蒙元时期真的是拿这个岛当作马场的,韩国的济州岛也是牧场和旅游胜地,这一定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耽罗国的归属权,郭炜希望在这方面尽量做到名正言顺。
赵匡义看了郭炜一眼,压制住心中的佩服恭声答道:“大唐自高宗之后逐步放弃了经略海东,随着新罗跋扈、渤海兴起,安东都护府都已经内迁,这些海外藩国自然流散。耽罗国先后依附新罗、后百济,直至王氏高丽平定两国一统半岛,耽罗国又依附于高丽,其国主由高丽册封,称为星主,如今的耽罗国星主乃是高氏日望王。”
虽然恭恭敬敬地回答了问题,赵匡义心中仍然有些疑惑,这样一个海外的荒岛,就连高丽人都不怎么重视的,他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会这般看重,而且还自己起了个“济州岛”的名字。不过根据史籍记载和高丽人描述的方位,这个岛屿往西还真有可能正对着济州呢……然而这事仍然透着奇怪,这条线上不是还有曹州、沂州、海州这些州郡么?济州在其中应当没有太多的特殊性,要说临水,济州固然紧邻梁山泊,可是海州不是直接临海了么?
当然,这些事赵匡义想不透也不会力图深究,以他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皇帝的眼光、思路、能力都不是他赵匡义能够望其项背的,别说是他了,就连赵家的顶梁柱赵匡胤恐怕都相距甚远。所以现在的赵匡义心态早就平和了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在皇帝面前展现自身所长,冀望着还能建功立业,不管怎么说自己身后还有符家这个靠山,还能有太后帮忙,既然上一次身背那么大的嫌疑都侥幸不死,继续上进的机会就应当存在。
皇帝是怎么知道济州岛的,皇帝为什么要把那个岛命名为济州岛,想不明白就不要去想了,这说明眼前这个皇帝确实是天命所寄,非臣子可以窥测的,哪怕赵匡义再怎么自觉聪明。
还是老老实实地把这股聪明劲用到建功立业上去吧,目前看来这份努力似乎有了一些成效,虽然连续出使安南和高丽的实绩都被副使王文宝他们揽去了,但是自己在高丽这边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皇帝看到了,而且明显器重了,这不是就连正使收受藩国的贿赂都没有去计较么?
“星主……高氏日望王……受高丽的册封,向高丽进贡……”
郭炜口中念叨着赵匡义吐露的信息,心中默默地沉思起来。
按照赵匡义讲述的这些情况来看,济州岛上的政权现在是和高丽形成了朝贡关系,严格地说还不能算作高丽的国土,大周要去挖墙脚并不是不可以的,只不过须得注意下方式方法,一个不能吃相太难看了,一个就是得让那个什么日望王心甘情愿,让岛民不会明显抵触。
像这种海外的藩国,换一个主人求册封、进贡,那都是很寻常的事情,中原王朝丢失这种藩国都是常有的事,更别说小小的高丽了。至于耽罗国这个日望王的所谓高氏,多半也就是土人攀附高门,和高句丽、渤海国的高氏或者中原的高氏应该都没有什么关系,和高丽就更不会有明显的关系了。
让日望王心甘情愿,让岛民不会明显抵触,说真的对于郭炜来说不算什么难事。这可不是夏州党项李氏那种已经半开化的族群,定难军李家的图谋和野心很大,多半是力求真正统一的大周满足不了的,一个部落酋长或者酋邦首领的上进心还是很好对付的。
至于吃相,只要耽罗国该宗大周的事情不被高丽抗议,那就无所谓难看。高丽会为了这件事向大周提出抗议吗?一个肯向大周出让江华岛使用权的高丽,一个肯让周军进驻北境的高丽,想必是不会那么不识时务的。
“嗯,朕已经知道了出使辽国、高丽的基本情况,嗣后有司自当论功行赏,众卿这就退下吧……廷宜留下来,朕还有话要问。”
………………………………
第十五章 朕会重赏
~《》~ 第十五章 朕会重赏
皇帝发了话,众人自然是一个个拜辞,两个使团的任务汇报都已经进行完了,也确实没有在宫中继续逗留的道理。
当然,各人因为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同,自身使命的完成状况不一,以及从皇帝那边感受到的反馈不太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志向大小也有差别,众人的心情自然也是各异的。不过总的来说郭炜的这一次接见效果还是蛮不错的,两个使团的成员无论志向如何,在拜辞的时候都是比较激动喜悦的,就是对奉命留下来的赵匡义多了一丝嫉妒。
赵匡义的遭际,郝崇信、王文宝这等勋臣子弟或者死于王事者的遗族当然是一清二楚的。他们对这个涉嫌逆案的禁军子弟确实比较羡慕嫉妒恨,心知如果不是他的兄长曾任禁军大将,如果赵匡义的夫人不是太后的妹妹,牵涉到逆案里头,就算是证据不足吧,再怎么勋臣子弟都肯定是永世不得翻身了。
也就只有赵匡义这等身份背景的人,才能在经受那么大的挫折之后重新爬起来——当然,首先是他第一次跌下去的时候都没有跌入深渊,尽管被发往偏远军州监管,但终究是一州的教练使,而不是一介白身,嗣后遇大赦,再因为背景关系而被重新起用,他的才不至于太低了。
现在倒好,经过这些年的磨勘,赵匡义本来就已经升回到了洛苑副使这等西班中品的军职,再有幸经历两次出使,即便算不上什么功劳,苦劳也能让他再升个一两级的,结果还被他在高丽这边生生地做出来一点成绩,那个毫无来由的“济州岛”居然被他找到了,这样的功绩就让他一步蹿升到西班高品的如京使、洛苑使都说不定了。
而看皇帝特别把赵匡义留了下来,显然是看重了他的这一点作为,要特意单独慰勉一番,这样的待遇可真让人眼红呢……
与郝崇信、王文宝这些出身中原朝廷的武臣不同,从南唐那边过来的文臣刘崇谅知道得就没有那么多了,对和自己处在不同升官线的赵匡义也没有那么嫉妒,所以恨意也就更加谈不上了。不过皇帝在集体召见之后特别留下某个臣下叙话,这么明显的恩宠待遇却也是谁都看得清楚的,刘崇谅自然也有一分嫉妒。
反倒是当事人赵匡义自己,在听到了皇帝的这句话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群臣之中得到了特殊待遇而欣喜万分,却是好一阵子心中忐忑,一时间竟然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廷宜,两次出使,朕还以为你的功绩只会平平,却没想到最后在高丽一事上立了这么一个大功劳。”
一直看着众人走出殿门,郭炜这才将视线转向了赵匡义,开口温和地说道。
赵匡义还在那里恍恍惚惚呢,骤然听到皇帝对自己说话,慌忙俯身回道:“臣不敢居功。出使安南,臣只是正常完成了使命,刺探安南的民情军情却都是王副使率人做的,臣在其中并无微末之功;出使高丽,使团固然以雷霆手段让高丽国王折服,却也是王副使力主并且率领部下做到的,臣不过是因人成事而已,岂敢自居大功?”
听到皇帝的温言,赵匡义却是有些惊惶,连忙逊谢不已。
自从和赵普密谋败露之后,赵匡义对这个皇帝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那等隐秘的行迹都能被查探出来,最后幸赖赵普将罪名全力揽了过去,咬紧牙关护住了自己,这才没有被刚登基的皇帝把赵家一网打尽,那时候的赵匡义就怕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了两岁的皇帝。
那次密谋可以说是赵家最好的机会,结果精心编织的行动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无声地寂灭,让赵匡义第一次感受到了对抗天命的滋味。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个皇帝的百战百胜稳固军心,这个皇帝力推多项政务折服大臣,这个皇帝不声不响地从节度使手中收权,一件件一桩桩都似乎在警示着赵匡义,什么叫作天命所归。
当然,最让赵匡义震动的,还是母亲杜氏亡故那件事,母亲在弥留之际的牵挂神情与忧惧眼神,对符氏近乎哀恳的遗言,都让赵匡义自觉羞惭无力。而这个皇帝竟然趁着自己兄弟丁忧,就那么干脆地让身居高位的阿兄都回家赋闲,而不是像对待其他重臣那样立即夺情起复,其中的淡然和坚决更是让赵匡义心中颤栗。
也就是在那一次以后,禁军中的将领才渐渐地和阿兄疏远了,甚至就连阿兄在军中的义社兄弟都慢慢地不和阿兄往来了,赵家父子两代在禁军当中积累的人脉就此几乎化为乌有。
等到三年孝满起复,禁军的四个军司显然已经没有了阿兄的位置,更不要提赵匡义自己那等小军官了,阿兄最后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皇帝的安排,去灵州做了朔方军节度使,再也做不到在军镇方面挑挑拣拣。
十多年时间过去,赵家这边势力星散、人脉淡漠,却又根本没法对皇帝的做法说三道四,因为皇帝的所有应对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非常平和宽厚的。而同样的这十多年,皇帝的地位却是越来越稳固,声望日益高涨,时至今日已经想象不到还有谁敢于窥伺大位。
如今的赵匡义已经是人前寡言、房中软缩,在皇帝座前固然是战战兢兢,在符氏面前也是压根就抬不起头来,所以高丽人一送上那个崔氏,赵匡义根本就顾不上这人容貌仅仅是中上就欣然笑纳了——他这时候哪里还追求什么绝色哦,能够让他在房中占据心理优势从而大展雄风就已经很好了,事实上在开京的那些天赵匡义的确是十年来难得地大展雄风了。
赵匡义的这些心路历程,郭炜自然是不知道的,赵匡义和符六娘的闺中难言之隐,其实郭炜也会从太后宫中偶然听到那么一耳朵,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往心里面去。
归根到底,郭炜从锦衣卫巡检司破获赵普等人的密谋之后,就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确定自己已经充分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住了国家大势,自身地位再不是小小的阴谋可以撼动的。所以对于赵家,郭炜也就不在意他们的存亡去留了,之所以不将其赶尽杀绝而是给予他们正常生活的机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符氏姐妹的恳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旁人和历史都看到他的宽宏大量。
宽宏大量演得太久,到了现在面对赵匡义时,郭炜都已经调不出其他的不良情绪来了,听着赵匡义的谦逊推功之言,看着他那种诚惶诚恐的样子,郭炜不由得就是宽厚地一笑。
“廷宜无需过谦,朕对于臣下从来都是不枉不纵的,不掩过、不虚美。臣下有过,朕面责之,依法惩治;臣下有功,朕也会不吝厚赏。高丽此番向朝廷输诚,朕确实知道主要是礼宾副使及其属下敢作敢为,廷宜多为因人成事,故而朕不会因此而特赏你。不过有关济州岛一事,显然是廷宜以一人之力查清楚的,而这件事在朕看来并不会比高丽输诚小很多,所以廷宜当然是立了大功的。”
郭炜紧紧地盯着赵匡义的神色,口中缓缓地道出了预备奖赏对方的理由。
这个理由的确不是假的。
借用江华岛获得成功,那只是有利于将来的驻军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