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就会乖乖地收手。
对于周、辽两国的国力和军力对比,王著现在倒是很有信心的。
次相王溥接着慢悠悠地说道:“高丽谨守臣道,朝廷全力维护自无不可,若是辽主执意行险,或者高丽国王心下不安,遣一旅远戍高丽北境,有高丽当地供应粮饷,倒是比在幽蓟地区集结大军威吓辽国更省费用,也是更为直接有效的弭兵之策。只是陛下有意征用高丽的江华岛,恐非天朝上国对待恭顺藩邦之道。”
“此事不好这么说……”枢密使李崇矩立即接下王溥的话头,“昔日陛下北征幽蓟,之所以在整个燕山以南都游刃有余,可不光是靠了河北州县与永济渠的供应,沙门岛储备的军资粮草,还有定远军在渤海的来去自由,却是伏波旅袭取渝关、溯燕山山麓西进封闭多道山口的关键所在。高丽远在渤海外,与登州有沧海之隔,沙门岛的军储便不足为恃,尽管高丽可以为驻军供应粮饷,禁军所用的火器却必须依靠国内,若是能够取得江华岛作为军储与定远军在高丽方向的基地,于保障高丽的驻军极为有益。”
“左仆射说的是君臣正道,李枢密讲的用兵之机却也有理。不过那江华岛近在高丽的开京肘腋之间,若是以定远军驻扎在那里,高丽国王内不自安也是难免,两全其美之策,倒不如在靠近高丽西京的外海重新寻一个岛屿。”
出来打圆场的却是吏部尚书薛居正。
“外海的岛屿却不是那么好找的……首先,此岛须得能避大风狂浪,以免一到夏秋时便被迫停运;其次,此岛须有适合的港口码头,至少需要很快就建得起足够支持运输船队的港口码头;最后,此岛必须自有水源与粮食补给,不能让军储和港口的守军空耗仓储。在高丽西部外海,像沙门岛这样有登莱为其阻挡海风的岛屿并不好找,江华岛确实是其中的首选。”
枢密副使王赞从专业上支持了自己的主官。
“嗯……若是一定要派兵远戍高丽北境,军中诸事当然必须计划万全,尽管粮饷可以着高丽予以解决,粮道的通畅却必须得到保证。”次相兼兵部尚书吕胤沉吟了一会儿,见枢密院的两个主官有如此类似的意见,当下也就作出了自己的决断,“若是必须取得江华岛才能保证驻军的粮道,那么就应该去争取,至于说高丽国王内不自安,只要其诚心效顺朝廷,却又何必无由自扰!”
郭炜饶有趣味地看着属下的这些不见烟火气的争执,心中有些感喟,这也就是自己这个皇帝足够强势,而且还有锦衣卫巡检司、皇城司等机构查探京师动向,再一个选择臣僚也尽量保证平衡和选优,朝臣们才不至于结成太明显的朋党,朝议的时候尽管意见不一,却都能站在正经处理军政大事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要是皇位再传几代,大臣们都是久历官场的老油条,而皇帝都是长于宫中女子之手,权柄基本上是必然下移到朝臣的手里边,头上缺乏足够的遏制,到时候各种利益集团横行,朝议的时候怕是狗脑子都打得出来,朋党更是必然出现的。
可惜郭炜对此也寻不出太好的解决办法,眼下只有靠更忍心的太子教育来延缓这种发展趋势了……
只是稍微走神了一下,郭炜轻咳一声插话了:“朕打算派兵进驻高丽北境,除了遏制辽国的野心之外,其实也是想同时遏制高丽的北进,所以派兵进驻肯定比在幽蓟地区集结大军要好。而要保证高丽北境的驻军火器接济不匮,在高丽西部取得一处军储之地是必须的,江华岛则是这种地方的首选。”
王著诧异地一抬头:“遏制高丽的北进?”
“正是!”郭炜自信地笑了笑,“当年大唐与新罗曾经就半岛之地立有界约,双方以浿水、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为界,南面归属新罗,北面则是大唐的安东都护府辖地,现今高丽的西京,其实就是当年大唐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平壤城。可惜立约不过数年,西边吐蕃为祸,安东都护领兵西调,东北乏人经营,嗣后渤海兴起、契丹作乱,东北州府相继内徙,海东已经数百年未慕华风……”
这种自古以来的宣称,当然得有足够的依据,郭炜知道高丽人当着他的面不说,其实在国内以及和辽国、生女真交涉的时候却始终都以高句丽的继承人面目出现,这种传统可是一直延续到了后世的。为了这个,郭炜就特意调阅了历代的记载,明确了很多问题。
当然,上古的箕子传说就不必提了,听说高丽人能够把他们的檀君和箕子两个明显冲突的传说融洽地合在一起,也算是能够让历史尊重高丽人的创举了。
建立卫满朝鲜的卫满是燕国人,和半岛南部的那些三韩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是很明确的,然而高丽人似乎对卫满也是追宗的,这个恐怕就和安南那些一心**的家伙们称高骈为“高王”一样,既是对北部中国遗民的安抚,也是为自己的领土野心张目。
至于汉武帝平卫氏朝鲜定辽东四郡,以及汉昭帝并四郡为乐浪、玄菟二郡,那就是明明白白的汉家郡县了。
可惜西晋丧乱,别说是东北了,就连中原都顾不上,于是这块地方就沦落到当地兴起的扶余别种高氏所建的高句丽,也就是以后隋唐两朝连续征伐的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一直到唐初才最终建功。
现在的这个高丽王国,其始祖王建或许当真是高句丽的遗民,但是他起家的根基却凿实是那个兴起于半岛南部的新罗,是那个和大唐签订了界约的新罗,这个国家哪里来的资格宣称对高句丽的继承权?总不能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美国就可以对非洲宣布主权了吧?
就算是不考虑统一和割据的问题,单讲民族源流和地方性,继承高句丽的也应该是另一支扶余别种大氏建立的渤海国吧?高句丽的王族基本上被唐朝内迁了,中唐名将高仙芝就是其遗民;新罗则抢了一批高句丽的商人等中等人家,王建有可能就是移居新罗松岳郡的高句丽遗民后代;而留在东北当地的人口也有不少,后来渤海国的三大姓——大氏、高氏、夏氏都是。契丹在武则天时期攻陷大唐的营州(老营州治所柳城,最初的平卢军所在地,即今辽宁省朝阳*市),居住在那的高句丽遗民大祚荣走保辽东建立渤海国,王族和居民甚至地望都和高句丽相仿佛。
所以不管王建及其子孙怎么宣称,高丽的大臣怎么坚持,他们都只能继承新罗而不是高句丽。只可惜新罗的北进虽然被渤海国打断了,但是渤海国却亡于契丹,随后耶律德光为了削弱东丹王耶律倍的势力,又将原先的渤海国居民大举内迁,使得契丹对鸭绿江东岸的控制力极度衰弱,才使得高丽的北进政策大获成功,不仅取得平壤城建立西京,还一举将北线推进到了鸭绿江口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中上游一带。
郭炜的想法就是,高丽王国统治的人群主体是半岛南部的三韩,他们和中国虽然自古就有密切的经济与文化往来,但是缺乏接受中国政fu统治的经验,大唐在灭亡了百济之后虽然一度建立过熊津都督府(今韩国公州),但是根本就没有站稳脚,所以大周未来是否兼并高丽尚待考虑,不过大同江北面的汉唐故地却不能再任由高丽王国渗透蚕食了。
在原先的历史上,宋朝根本就没有力量收复辽东——它连幽燕都收不回来呢,却何谈收复辽东了——所以出于文明相似度、朝贡关系等方面的考虑,支持了高丽王国继承高句丽的主张,为的是和辽国对抗,现在的郭炜可没有必要作出这样屈辱的选择。
不支持高丽王国对鸭绿江两岸的土地要求,可不等于就支持了辽国,从辽东到平壤这些易于耕种的土地,显然是华夏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现在赶上了辽国恐吓讹诈高丽,高丽仓皇之下求助于己的时候,正是汉家军队重返故地的契机,郭炜怎么肯轻易放过?
……
………………………………
第二十四章 东北方略
第二十四章 东北方略
郭炜将前代的辽东与半岛掌故条分缕析地讲了一遍,核心思想当然是——这些地方和幽蓟、交州一样都是汉唐故土,也就天然是大周应该收回的土地。
当然,要想把汉唐在渝关以外燕山以北的故土全部收回来,就必须有和辽国大战一场的精神准备。辽国当初不是主动放弃幽蓟地区的,现在当然也不会主动放弃这些地方;辽国当初是无力反攻燕山防线,但是燕山以北却是最有利于游牧骑兵的战场。
这些地方可不比幽蓟地区,整个幽蓟地区有燕山的天然防护,而且当地又以农耕为主,汉人也占据了居民的主体,可以说从西周时期开始已经是华夏比较稳固的聚居区了,距离大周的军事政治中心有比较近,和辽国争夺起来在后勤方面并不处于下风,攻下来之后也易于防守。
燕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和草场,城池及其周边的农地没有多少不说,而且周围都是通通透透的,几乎就没有很完善的对游牧骑兵的防护手段,对于周军来说无论攻守都难度大增;渝关东北方向倒是有不少的农耕区,高句丽、渤海国连续经验了数百年的,但是也不如中原这样密集成片,而且中间穿插着很多深山密林,北面则对草原敞开了大门,东边更是连绵群山,各色从事游牧的、渔猎采集的和原始农业的族群混杂期间,很有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味道。
华夏不绝如缕,这一句齐桓公尊王攘夷时的形势说明,用在此时渝关东北的农耕区倒是恰如其分。如果时间倒退两千年,草原上没有受中原王朝诞生的刺激而产生的游牧族群军事政治联盟,南边更没有一个强大的农耕文明国家,而在农耕区出现一个齐桓公式的政权和管仲式的人物,那还真是有可能诞生一个整合农耕区的大势力,并且逐步消化或者驱逐混杂其间的从事落后生产方式的族群,从而形成一个新文明。
然而时机早就过去了。
渝关以内始终存在着的这个农耕文明国家,国力强大历史悠久,让东北这块农耕区产生的文明或者国家天然地只能成为其附庸。中原衰弱,这块地方还可以成为半**的国家,就像高句丽和渤海国那样;中原强盛,这里就会很自然地成为中原王朝的东北郡县。
然而北方草原上自匈奴以来经常形成的军事政治联盟,却又给这块地方带来了更大的变数。
因为纬度、气候和地理的原因,当然,还有此时的科技水平的原因,这一块地区的农业远不如中原发达,人口密度不够高,经济水平有限,能够给中原朝廷提供的税赋有限,而且和中原联系的孔道非常狭窄,如果中原朝廷为了维护这块地区的统治需要投入的军力财力过多,就很有可能被大臣们判定为得不偿失。
然而在草原游牧部落看来,这块地方的价值就是另外一种水平了。再差劲的农耕那也是农耕,单位面积供养的人口绝对不是游牧经济能够比拟的,更不要说依附于农耕社会的其他社会分工产业,如冶炼、纺织等等,更是令游牧部落眼馋不已的巨大财富,在中原王朝看来有可能近似于鸡肋般的地方,在游牧部落眼里却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占据了它的游牧政权,那就是多了一个大粮仓和一个金库。
当草原上的势力分崩离析的时候,该地承受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中原王朝维持在该地的统治还是有赚头的,那时候这里就是华夏的沃土。
但是只要草原上的势力整合出一个大型的军事政治联盟,有能力和中原王朝争夺长城沿线,那么农耕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的渝关东北地区就是他们首先盯到的地方——这地方足够肥,可以供游牧政权大肆榨取;这地方的篱笆不够扎实,没有南边那些高山长城筑就的高墙,而只有北面透风的竹木栅栏,用点力气就可以冲进去。
如果中原王朝还没有衰弱,双方就必然会在这里发生激烈的争夺。不过中原王朝的组织复杂,在这一地区的维护费用肯定高于游牧政权,只要当地在战争期间的产出低到一定的临界点,中原王朝在这场战争当中就会持续失血,最终导致被迫放弃这块土地,或者因为不愿放弃而财政破产,祸及整个王朝。
再加上山林中的渔猎采集部落和原始农业部落,渝关东北地区的系统复杂性真的是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要想解开这一团乱麻,郭炜也想不到比当代人更好的主意,但是他知道,想要削弱辽国,斩断其重要臂膀,想要让辽国不再成为大周的北方威胁,想要让后面的任何游牧、渔猎集团都不能威胁到大周,那么渝关东北地区就必须由大周占据,而且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