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感。

    樊若水没有曹泉的那种好运气,没有碰上特别的恩科,实在不愿意再蹉跎下去的他最终投考了武学,这一次倒是轻松入选,随后的学习生活简直就是如鱼得水,除了体能和铳术之外,其他的科目都在班级前列,尤其擅长的是地理水文勘测。

    这也就是樊若水在武学结业之后没有直接进入禁军的几个军司作战部队,而被枢密院选去成为侦谍虞候的原因了。

    尽管进了武学之后一直都是和军将世家子弟以及行伍出身的武夫同列,樊若水却还是保持着一点书生气,曹泉虽然并不像一般的文官那样鄙视武夫,但是和武夫打交道仍然让他头疼,与禁军的联系也只是职责所在迫于无奈,却不想碰到的竟然是樊若水这种妙人,两个人自然是同气相投,登时就让濮州这边的军政关系融洽了许多。

    让樊若水和曹泉互相觉得投缘的,可不仅是两个人在出身和经历方面的相似,两人在名字方面的巧合可是连他们的同僚都感叹不已的。

    有了这样的基础,樊若水对待曹泉自然也就很耐心了:“曹参军的问题……应该是可以的吧~此事乃政事堂与枢密院两府共同决议,陛下亲自询问批准的。据说在作出决议之前,工部还特别在禁中用水车蓄水演示了一番,王统军又在汴口试验过一次,听说两次的效果都很不错。”

    “原来是这样……”曹泉点了点头,“这事看起来当真奇妙。往年大河决溢,河道淤积,沿河州县征发民夫固堤堵口、挑浚河道,年年都要忙个没完,年年都无法根治河患,却不想还可以这样直接利用河水来刷沙。如果此事果然能成,河患就此得到根治,河岸两边多空出那些耕地,沿河投入数十万民夫多修筑两道河堤,花上数年的时间和税赋那也是值得的。”

    正在仔细观测计算着的樊若水闻言,转头看了曹泉一眼,笑着说道:“根治河患?哪里有那么容易!陛下说了,这大河里携带的泥沙是从上游的黄土高原冲刷而来,我们在这边不管怎么疏浚河道,那都只是治标,真正想要治本的话,那是必须要减少甚至根绝上游泥沙大股入河。休说如今朝廷尚未完全控制整个大河上游,就算是将来控制住了,却也未必就能够治本。”

    “河患是不能根治的?”曹泉闻言就是一愕,“就算是治本必须去治理大河上游的泥沙吧,那么将来朝廷重掌定难军、收复河套和甘、凉之后,怎么就不可以在大河上游保蓄水土呢?”

    “能与不能,都不好说得那么肯定,不过根治河患绝难则是一定的。先不说朝廷何时能够重掌定难军、收复河套和甘、凉吧,就算是整个大河上游全部纳入了朝廷掌控吧,那么应该用哪些方法保蓄水土呢?”

    说到这里,樊若水就想起来在侦谍司当中流传着的传闻,说是两府朝议治河的时候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如果不是陛下以他的至高权威压了下去,那一次争吵怕是会让那些重臣互相动起粗来。

    这个传闻听起来未免骇人听闻了一点,不过想一想侦谍司内部关于治河问题的意见林立,樊若水倒是有些相信——侦谍司内部之所以没有因此而吵起来,那是因为这事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要命的任务,而只是闲暇时的无聊推演而已。

    曹泉被樊若水问得一愣,好在他也不是只懂得坐在书斋里读书的呆子,生活见闻还是不少的,再加上濮州一年多司户参军的公干,对于河患、农业多少是有一些见识的。

    沉吟了一会儿,曹泉这才有些把握不定地说道:“荒山秃岭是最易产生泥沙的,特别是在暴雨倾盆之际,这种地方往往会被雨水刷下一层土来,所以要让荒山秃岭都种上树木,最好林间还有杂草覆盖住整个地表,雨水流过这样的地面是可以保持清澈的……另外,虽然耕地上并非常年都有庄稼,不如树林草地那样覆盖土层,不过有田埂拦沙,从田地里流出来的水也不算很浑浊……所以,一旦朝廷掌控了整个大河的上游,那就在当地封山育林,限制砍伐,禁止戎人沿河放牧,开垦耕作也要以梯田为主,要筑坝拦沙。”

    “曹参军很不简单啊!”樊若水讶异地又转头看了曹泉一眼,“若是你这番话能够上达天听,说不定很快就可以获得超擢呢~!诚然,曹参军所言尽是保蓄水土的正道,想来陛下自南北和议之后非常关注西北就是与此有关,真要到了朝廷完全掌控大河上游的时候,多半是会做这些事情来减少入河泥沙的。”

    看到曹泉的脸色因为自己的话而骤然呈现出特别的兴奋激动,樊若水无言地笑了笑,这个曹白水也不能免俗啊……果然是和自己一样,很在意仕进之道,尤其在意简在帝心的机会。不过只要是取直道而行,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又有谁能够非议呢?

    “只不过……”只不过樊若水还是要打击一下曹泉,就像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打击一样,“只不过黄土颗粒粗大,再怎么防范也难免沙土入水,曹参军在濮州有年,应该能够体会得到吧?西北大河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更是土层深厚,表层的树木草根约束不到深处,而高原上的河流都是向下切割土层而成,裹挟泥沙入河总是难免。”

    “樊虞候的意思是……大河上游的泥沙是可以减少的,但是想要根绝却是不可能的?”

    曹泉略有些迟疑地问道。

    樊若水从仪器前直起身来,舒展双臂呼了一口气,然后转身看着曹泉说道:“休说是根绝入河的泥沙了,想让河水完全转清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治河也不要想着治本了,能够治标就不错。只能从汴口以下河流渐缓的地方开始,用束水攻沙之法将河中的泥沙一路冲到海里去,不使其在河道之中淤积成灾,庶几减少河溢决口的机会……”

    曹泉有些失望地问道:“那将来还是会决口了?”

    “所以才要沿河修筑内外两道堤防啊!内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河道,虽不能保河水不溢,而能保其必不夺河;外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固不能保内堤之无虞,而能保河水至外即止。而为了防止大河汛期洪水特大时任意冲决内堤,在内堤将会逐段建减水坝,洪水过大时即自此溢流,则不仅不会冲溃内堤主体,而且高含沙水流漫坝进入内外堤之间,泥沙不是淤积在河道,平常的束水攻沙之功也就不会毁于一旦了。”

    樊若水的这一番详细解释,让曹泉恍然大悟——原来还是留了泄洪区的,只不过和以前任由溃决的洪水漫流成灾,现在则是用两道堤坝约束住洪水,这个泄洪区的损失是可以预估得到的。

    在濮州的一年时间,曹泉已经知道黄河决口带来的泥沙其实相当肥沃,洪泛区在排干了水以后往往就是良田,现在将这些泥沙限制在内外堤之间,固然可以保障整个外堤之外的民户和耕地,内外堤之间的土地却是被完全放弃了,这倒是有些可惜了。

    !#

    

………………………………

第三章 王仁表的志向

    

    第三章 王仁表的志向

    “河沙淤积出来的土地可都是良田啊……当真是可惜了。”

    尽管能够理解朝廷的这种安排,曹泉仍然感到一阵遗憾。

    就像现在很多百姓都在洪泛区辟土开荒一样,他相信将来肯定会有很多百姓进入外堤去开荒的,只是这样开荒出来的良田耕作不了太长的时间,长则四五年,短则一两年,一旦碰上黄河的洪水超出内堤的限制,那些刚刚开垦出来的良田就会泡了汤——这可是真正的泡汤。

    而且和现在到洪泛区开荒有所不同,如果不进行河防改造,现在的这些洪泛区在未来的泄洪过程中可未必就是泄洪区了,那些良田说不定就可以耕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经过了河防改造之后,内外堤之间的这块地方是一定会成为泄洪区的。

    这些好土好地就这么干放着浪费固然可惜,放任百姓耕作上一两年就废弃,那是同样的可惜。不过曹泉完全理解这样的安排,从长远来看,固定住河床,让大河不再改道,并且约束住洪水不会漫堤四溢,大河两岸的百姓受益是远大于内外堤之间的这么一点耕地损失的。

    樊若水的回答果然和曹泉的想法一样:“这也是无奈之举。河水到底会涨多高,远非人力所能控制,与其任由河水决口冲毁村寨耕地,确实不如主动限定其泛滥的区域,这样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于内外堤之间一年年淤积起来的泥沙,虽然做不成长远的计划,但是抢种些吃肥快熟的荞麦也是不错的。”

    “嗯……确实,如果内外堤之策果然奏效,沿河州县也就不会隔几年上报一次朝廷,河水决口又是冲垮了多少民宅耕地,需要朝廷蠲免多少税赋,需要官仓发放多少赈济……”曹泉抛开了那点遗憾之后,心思已经完全通达了,“不过……‘内外堤之间一年年淤积起来的泥沙’,一次漫过内堤的洪水就会给内外堤之间带来大量的泥沙淤积,几次洪水下来,内外堤之间的空地岂不是会被泥沙填平了?”

    樊若水闻言一怔:“对啊,还真是这样的……不过这不是什么坏事吧?内外堤相距数里之遥,且不说需要多少泥沙来填平,这些泥沙没有淤积在河道之中总是好事,而且真要是泥沙能够填平了内外堤,那不是两条河堤就变成了一条顶宽数里的河堤了么?这样宽厚的河堤就更不怕洪水了。”

    说完这句话,樊若水凑到那台测量仪器面前又仔细地瞅了瞅,然后抬起头来看了看北面的内堤,要想被其约束住的河水,再回头眺望南面的外堤方向,心中莫名地一阵激动——靠着自然伟力弄出如此宏伟的一条河堤,那可真是称得上奇思妙想了,这是水部的哪个官吏想出来的?陛下能够允准这样大胆的构想,魄力也是当真了得。

    “顶宽数里的河堤,伟则伟矣,却未必就不怕洪水,毕竟中间的这一层从未经过夯筑,肯定不如内外堤坚固,一旦内堤有哪里跑漏,很难说不会决堤。到那时,除了河堤特别宽阔之外,与从前也没有很大差异,如此看来,这内外堤之法一样不能长久啊……”

    相比起樊若水的激动和信心,曹泉就显得比较忧心忡忡了,或许是因为二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吧,曹泉终究是濮州的司户参军,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和枢密院内部的侦谍司人员大为不同,视野也不会一样。

    果然,樊若水听了曹泉满怀忧虑的话,只是毫不在意地安慰道:“顶宽数里的河堤,与现在这宽仅十余丈的内堤怎能相提并论?宽到了一定的程度,那河堤就不是河堤,而是一座土山了,即使中间一部分未经夯筑,那种坚固程度也不可小觑,你可曾见过什么土山是人力夯筑的?再者说了,你我都能想到的前景,陛下和两府大臣还能想不到?朝廷必定对这种前景已经有了应对之策,说不定就是在这座顶宽数里的河堤外面再筑一道外堤。”

    樊若水本来也只是随口说着的,不过随说随想,樊若水却是被自己提到的前景给吓了一跳——河水大涨漫堤,泥沙淤积到内外堤之间,几次十几次之后内外堤合二为一,形成顶宽数里的内堤;然后朝廷再下令后退数里修筑一条新外堤,接着重复上一个过程,于是再一次形成的内堤就宽达十里多了……由此反复下去,只要时间充裕,河沙简直可以将两岸数十里地全部垫高十多二十丈!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将大河两岸垫高了有什么可怕的?大河为害还不是因为下游泥沙淤积得河道快要与两岸平齐甚至还高过两岸,这才必须依靠河堤约束河水么?江水的流量流速比河水大得多了,也没见大江给两岸带来大河这样的重大水患,还不就是因为大江的两岸比河床更高,河道非常稳定么。

    束水攻沙,以河水的自然之力令黄河下游河槽刷深和保持稳定,同时让比较大的洪水漫堤以后携带泥沙垫高两岸,这河患即使不说彻底根绝,那也说不定就此限制住了为害的规模和范围。

    不过曹泉可未必同意樊若水的这种乐观态度。

    “啊?!一旦内外堤之间淤平,就后退数里再筑一道外堤?这人工还在其次,反正几乎每年都要征发民夫上堤做河工,只是民户的迁徙着实是个大难题……”

    一年多时间的实际工作做下来,曹泉已经很了解邸报当中随便一件小事背后需要怎样的艰辛努力。像这种过上个十几二十年就后退数里修筑堤坝的事情,规划起来很简单,提出建议的人只要一张嘴就行,就像现在樊若水这样,做计划也可以拿起舆图用笔划一道线即可,但是相关的征地和民户迁徙工作可就不知道有多繁难了,而这一类繁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