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3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廷义倒是平静得很,石会关现在的形势完全就是运筹司诸多预案当中的一种,根本就不需要他临时花费大量的心思去琢磨对策。运筹司就河东之战进行战略战术推演的那一个月里面,他也是作为殿前司的主要将领参与进去了的,当时运筹司的那些工作量历历在目,他们构想的种种形势变化,几乎可以说覆盖了绝大多数的战场变化可能性——只要是参与的那些军将们想得到的。

    眼下前军遭遇到的石会关形势,就完全落入了运筹司的计算当中,而且是一种可能性颇高的变化,当时运筹司对此进行了许多推演,王廷义完全可以拿过来稍微修改一下细节就用上去。

    有了侦谍司和运筹司,只要不是敌国突然入侵,而是本方发起的有备之战,光是那些林林总总的作战方案及不同推演,就可以省下前线将领太多的脑筋了,可以让前线将领的决断下得更快,对作战结果更有把握。

    其实就连所谓的“敌国突然入侵”,在侦谍司和运筹司面前大多都算不上突然吧?王廷义根据自己那些天和运筹司的军咨虞候们的接触,深信这些经常异想天开的“武进士”肯定根据侦谍司提供的情报构思过许多突发状况,在他们闲得无聊的时候,再怎么匪夷所思的敌国入侵或者内部反乱,这些人恐怕都能够想到的吧?

    在等待众将会齐的时候,王廷义倒是把心思转到了运筹司上面去,越想越是对皇帝设立这种机构的做法感到叹服。

    …………

    谷外,数千马步军排着整齐的阵列封住了谷口,其中三千步军居中,以劲弩直对山谷出口,而千余马军则护住了步军的侧翼。在步军劲弩阵列的后方,一面“侍卫亲军”字样的大纛和一面“刘”字大旗并排竖立,在军阵当中迎风飘扬,在大纛的旁边,一个三十六七岁的魁伟军汉端坐在马上,一身乌黑闪亮的甲胄,胯下坐骑极为雄骏,此时正冷冷地注视着谷口,随时准备因谷内敌军的动向而作出及时的应变。

    。。。

    更多到,地址

………………………………

第十六章 刘继业

    

    第十六章刘继业

    “都虞候,方才有周军的十多个前哨在山上露了一下头,只是刚瞅见俺们列阵封在外面,他们就把头缩回去了。

    孝和皇帝时期独掌军政机务的左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郭无为,在提名并且极力支持刘继元即位之后,一点都没有以拥戴之功自矜,反而是辞去了自己兼任的枢密使一职,让原来任职将作监的国丈马峰升任了枢密使。

    当朝国丈、新任枢密使要来团柏谷担当监军,并且随行还会带上增援的兵力,刘继业和冯进珂两个人都感受到了新君的器重和对东南防御的关注,两人自然是越发地卖力尽责,只等着增兵一到就率领部分军队推进到石会关一线呢。可惜马峰还在和郝惟庆一起整顿侍卫亲军主力,名义上是出任了团柏谷这边的监军,在短时间之内却是根本就过不来,刘继业的防线前移计划也就只能被搁置起来了。

    但是周军从潞州正式发兵攻入境内,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连克沁州、昂车关,两路兵锋分别指向了汾州和石会关,这个军情还是让刘继业坐不住了。

    这就是刘继业和冯进珂只带了四千步骑就赶赴石会关助战的原因——驻守团柏谷的总兵力尚不到一万,卢赞带走的那些人马迟迟都没有返回,马峰一直没有率军到任,团柏谷的守军兵力有限,然而团柏谷是位于晋阳东南面的咽喉要地,是不能轻易弃守的,那么刘继业能够拉出四千人到石会关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了。

    不过刘继业受到的约束还是很大的,除了手中的兵力微薄之外,团柏谷周边的州县城寨各个军职的分工让他们的行动自由度降低了许多,加之刘继业既恪尽职守又毫不逾越的操守,虽然兵书上是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是体制对十分守制的刘继业限制得还是非常厉害的。

    这不,面对冯进珂的建议,刘继业就只能遗憾地摇了摇头:“石会关不归团柏谷都部署管辖,其守将与守军又不是隶属于侍卫亲军统辖,我只是受君命驻守团柏谷的都部署,根本就管不到石会关的……今日我领兵前来石会关助战,虽然说是必要的战场机变,其实都已经有些逾越了,却哪里还能贸然地进入石会关?”

    “可是……可是……”冯进珂的心里面有点着急,同样是孝和皇帝的养子,怎么刘继业就这样古板呢?就不要说和其他人一般跋扈吧,那也完全有资格变通行事的啊!虽然早就知道自己这个上司的为人,但是他仍然很不甘心,“属下听说昂车关连半天都没有守到,那也是两个指挥的守军,石会关的守将未必能够比昂车关做得更好,都虞候真的应该用一用临机决断之权……”

    不过冯进珂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下面的话就不方便直说了,任他再怎么心急,也还知道过于逾制的话是说不得的,即使这个刘继业既不会计较也不会告发,那也要秉持小心为上的原则。

    当然,劝谏刘继业使用临机决断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冯进珂也相信,以刘继业的身份地位和领军能力,就算他在石会关这里做了什么逾制的事情,皇帝和朝廷都是不会深究的,但是具体怎么个做法就不适合他冯进珂来进言了。

    刘继业转头看了冯进珂一眼,马上又掉头盯着了谷口方向,口中淡淡地说道:“我知道你心中所虑,只是朝廷和军中体制所限,我军实在不能擅自行动。再说就算我军进入石会关,那是我去节制李琼,还是李琼节制我?到时候军中号令不一,却也未必对作战有利。还是守在这里伺机而动吧……”

    …………

    “石会关中有上千守军,这倒是不算什么,昂车关的上千守军也就是一鼓而下,眼前的这石会关地势对守军要更有利一些,也就是让我军多费一点手脚而已。倒是守在谷口外面的那数千伪汉侍卫亲军,需要多加留意,攻城与追击的时候万万不能因为争功而乱了阵脚,让他们趁乱进来。”

    等到这支先锋部队的主要将领在石会关前会齐,在两侧山上哨探的斥候也派人传回了消息,王廷义终于有点把握住了谷外那数千北汉侍卫亲军的意图。

    石会关和昂车关的大小规模差不多,城头其实摆不开多少守军的,里面到底是一千人还是四五千人,其实对一波式攻城的影响区别不大,守军人多一些,也就是在打起来之后能够轮换上城的人多一些,守关的持续能力更强一些而已。

    然而王廷义可没有准备在这种地方慢慢熬。谷中是不怎么适合安营扎寨的,而且先锋部队也没有多少随军民夫,寻常攻城所用的蚁附登城消耗守军战力的方式,无论是所需的人力还是时间,王廷义手中都不充裕,所以他的打算就是集中兵力和火器一鼓作气。

    王廷义相信,在他选定的这种粗暴破城手段面前,石会关里面到底是一千人还是四五千人,那区别都不是很大,只不过前者的情况,敌军肯定都集中在城头,一旦破城就会迅速崩溃;而后者的情况则是更多的守军在城中待命,因而两军有可能在破城之后进入巷战罢了。

    不过以殿前军的战斗力和那么多适用的火器,巷战又有什么可惧的?这些年周军碰到过的最激烈的巷战,那还得追溯到十年前的楚州了,当时的锦衣卫亲军可是用各种火器给其他禁军好生上了一课,当时在龙捷军的王廷义当然是很清楚的。

    反而像现在这样,北汉的数千侍卫亲军根本就不进入关城,而是在谷口外面严阵以待,倒是颇让人头疼。有他们这股严整有备的力量存在,虽然不会破坏了殿前军攻城的事情,但是在破城之后想要畅快地摧枯拉朽就很难了,大家得时时防着那支军队,在城中剿灭残兵的时候都要阵势不乱,最好能够迅速控制住北面的城门,出城追击就更是难以尽兴了。

    崔彦进显然和王廷义想到一处去了,王廷义刚刚说完,他就连连点头:“外面有那几千人守着,破城以后大伙儿可不能由着性子厮杀,冲进关城的部队要尽快抢占北门,铁骑军最好是留在城外随时应变,众将都不得贪功酣战,尤其是追杀出城的时候要万分小心!”

    和王廷义一样,崔彦进对怎么破城几乎不置一词,因为在他们看来,运筹司在这方面的计划已经非常完备了,他们只需要正常执行按计划收取战果即可。

    石会关的关城虽然看着险峻,但是防御体系并不完整,城墙虽然很高,也只是普通的夯土墙,城壕更是有沟无水,根本就防止不了殿前军直抵城下,而只要让殿前军顺利地冲到城下,那城墙再怎么高峻都是无用。

    。。。

    更多到,地址

………………………………

第十七章 轻取关城

    

    第十七章轻取关城

    轰隆一声巨响,声震石会关周边里许方圆,声音起处的石会关南门更是被高高腾起的烟尘彻底笼罩住了。

    “陛下创制的火器和火器战法真是攻无不克啊……”

    王廷义驻马石会关南门外的山谷,看着眼前纷飞的土石和被烟尘笼罩的城墙,以及隐约间已经不复存在的石会关南门城楼,口中几乎是在一唱三叹,言辞间倒是在颂圣的意思,神态却是一派“火器在手,胜利我有”的闲适。

    不比攻打昂车关的那一仗,此刻已经是傍晚时分,王廷义可不愿意让大军在山谷当中宿营,攻下石会关的任务是必须尽快抢在日落之前完成的,再说谷口外面还有一支北汉的侍卫亲军在那里虎视眈眈,所以殿前军从攻城战一开始就是倾尽了全力。

    控鹤右厢都指挥使李继偓率领少量步军登山抵近石会关,牵制住守军的一部分注意力,而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解晖则率领控鹤军主力对石会关南门发起正面强攻,至于铁骑军,则和王廷义的中军一起驻立在南门外数百步,一边警戒着守军可能发起的反冲击,一边等着破城之后冲进去迅速控制局面。

    攻城进展非常顺利,李继偓所部的牵制让石会关守军不得不将兵力平摊到了城头,南门虽然是防御的重点,城头布列两三百人已经是顶天了,在城下待命的则仅有一都人马。

    两三百人的弓弩齐射对甲胄齐全的控鹤军士卒的威胁本来就小,更何况城下火铳手的压制是绝对的,火铳那远超过弓弩的射程和威力以及五番射带来的持续火力,让石会关守军的箭矢威胁变得微乎其微。

    城头抛射下来的箭矢构不成什么威胁,阻碍控鹤军前进的就只有城下那有沟无水的丈许城壕,还有零星的鹿砦而已。零星的鹿砦基本上不碍事,绕开或者搬开都很轻松,城壕宽达一丈多,深近八尺,倒是给控鹤军增添了不少麻烦,好在壕中存不了水,麻烦也就仅此而已了。

    殿前军从附近山上伐木临时搭起来的梯子直接平铺到壕沟上,胡乱装了些土石的草袋被控鹤军士卒带过去填进壕沟,前面担任冲击的控鹤军士卒就在火铳手的掩护下这么趟过城壕来到了城墙脚下,甚至有些士卒等不及排队从填好的地段越过城壕,干脆就跳入壕中再爬上去,在城头的战具投射乏力的情况下,这么干也并不碍事。

    只有到了城墙脚下的控鹤军士卒才真正感受到了石会关守军的抵抗,被城下周军的铳子压制,这些守军难以从垛口探头,一个个都只能通过悬眼往下投掷滚木擂石,虽然砸不到壕沟那么远,砸一砸城墙脚下还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让担负冲击任务的控鹤军士卒冲到了城下,这一战的结果也就基本上确定了。这些士卒用重型橹盾组成龟阵,咬牙抵挡着从城头纷落的各色重物,配合着城壕南面的火铳手为工兵们提供了一个勉强还算安全的工作环境。

    剩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

    因为石会关的防御体系并不完备,城楼处的滚木擂石也并不比其他地方更多,最重要的是王廷义并不担心石会关守军出城反冲击,所以他将爆破点选在了南门。在火铳手和橹盾手的掩护下,工兵们拎着铁锹铁镐冲上去……挖坑,然后再背着火药包冲上去……填坑,安装导火索……用竹管引出来……人退回来……点火……轰隆!

    为了确保爆破万无一失,填坑用的火药量相当的大,坑内空间密闭得又好,这场爆炸相当强悍,石会关南门的那扇包铁大门肯定是尸骨无存了,甚至就连城楼都有可能被炸塌炸散了——至少在王廷义看来是如此,他在那漫天的烟尘当中的确看不到城楼轮廓了,前方虽然是灰蒙蒙的一片,其实也可以透过一部分光线的,但是原本应该在半空中阻挡视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