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更多到,地址

………………………………

第三章 议取河东(三)

    

    第三章议取河东(三)

    然而王赞的话并没有说完,郭炜在那里警醒沉思,王赞却在继续说道:“……再说河东嗣伪主之位者刘继恩并非刘承钧亲子,更非刘崇嫡孙,其人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比刘承钧只小九岁,乃是刘崇婿薛钊之子,只因幼时失怙,刘崇令刘承钧养为子,遂冒姓刘。刘承钧以此人嗣位,而不传与诸弟诸侄,虽然有郭无为秉政,嗣主之位却是未见得数月时间就稳得住的。”

    这话在郭炜听来不禁是心中大喜,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啊……王赞这些话的资料来源,肯定是侦谍司,而且应该没有被列作重要情报,所以郭炜没有看到,几个宰相估计也没有看到,这时候正在因为王赞的话而惊异着呢。王赞能够在眼下适时地说出这么一个情报,他这个枢密副使还真是够兢兢业业的,侦谍司的卷宗指不定翻阅了多少呢。

    随着王赞的话,郭炜的记忆渐渐地又苏醒了一部分,在他被尘封了二十多年的有关史书的记忆当中,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刘崇的这个女儿似乎是连着嫁了两个人,分别生了一个儿子,第一个丈夫是因为双方地位悬殊自杀死的,第二个丈夫怎么死的不清楚,反正都是早死,然后两个儿子都被刘崇命令刘承钧收养了,结果刘承钧自己没有生出儿子来,继位的就是这个外甥变儿子的养子。

    从宗法上来说,这刘继恩的确算得上刘承钧的嗣子,由他来继位是顺理成章的,就像郭荣接替郭威一样,但是从人情方面来讲,刘承钧的那些个弟弟侄子都还在的情况下这么传位,多半会生出些乱子来。

    看来就连担心刘继恩坐稳北汉主位置都有些多余了……这么说就算是晚那么几个月攻打北汉也不是多大的事。

    对了……郭炜顺着王赞的话继续一想,忽然感觉“刘继恩”这个名字怎么有点陌生?好像后来向赵二投降的北汉主不叫刘继恩啊是叫啥来着?刘继业?不对不对,那是之前的杨崇贵、后来的杨业的曾用名,应该是另外一个名字……到底是叫啥来着呢?一时之间还真是想不起来了……

    算了,想不起来就不费这个脑筋了,总之王赞的推测差不离说对了就是,北汉的这个继位问题在后面肯定会出现什么反复,那么打北汉还真有的是可乘之机。至于具体的名字么……既然是有继承权的人,相信在侦谍司那里应该会有记载,说不定就是刘承钧的另一个外甥。

    说起来刘承钧还真是喜欢收养子啊,除了这两个外甥,还有刘继业,倒真是唐末以来的军阀风范。

    “嗯,王卿说的甚是攻伐河东终归是以我为主,且不提河东可能会发生争位风波,即便是那刘继恩嗣位非常顺利,我军出兵的时机还是应该以自身为考虑重点。虽然说‘胜可知而不可为’、‘可胜在敌’,不过只要我朝政令清明体恤百姓,我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临战准备充分,军资转运无匮乏之虞,河东孤垒不足为惧,就是错过了其伪主新丧之机也并不可惜。”

    念头通达了的郭炜少了方才的患得患失,胸中的那股自信又是油然而发,太原坚城又怎么了?自己辛辛苦苦弄火器练禁军,可不光是为了对抗契丹骑兵的,火器在攻坚方面同样出色,赵二用不超出时代的最强军可以打下太原来,没理由自己这些使用火器的更强禁军反而做不到了。

    就算刘承钧的继承人坐稳了位置又如何?他总不至于会比刘承钧的能力更强、位置更稳。自己打仗本来就一直是以我为主,靠着强大的国力军力和超前的兵器碾压对手,并不依赖使用什么奇谋妙计的,只要自身准备好了,就是刘承钧不死也一样要打北汉的,现在有机会抓住刘承钧刚死北汉君臣上下六神无主的时候突击当然最好,抓不住这个机会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其实灭北汉的核心问题从来都是怎么攻破太原城,北汉的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全都在太原城呢,只要太原城一破,其他地方真的是传檄而定。而要想攻破坚城。除了爆破城墙之后以巷战歼敌这种硬来的方式之外,彻底根绝对方对外援的期盼更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正如王赞说的那样,北汉是契丹的儿子国,北汉每年给契丹的钱帛贡奉是契丹贵人们奢侈享受的重要来源,河东这块地方深深地楔入大周北疆,则是契丹用来牵制大周的重要力量,所以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利益集团还是国家信义方面来说,只要大周攻打北汉,契丹都是会大力援助北汉的。

    相比于刘承钧的继承人坐稳位置构成的威胁,其实还是契丹可能的援军对大周军队威胁更大一些,所以出兵的时机确实应该以本方战力恢复的程度和契丹出兵的难易作为考量的重点,刘承钧死不死的无伤大雅,确实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患得患失了。

    “至于契丹出兵救援河东,此事无恃其不来,而恃吾有以待也,确如吕卿和王卿所言,契丹是必来的,不过我军自然可以精心选择出兵时机,使其难以出动倾国之兵。不过这等作战计划运筹司应该已经做出来多份,以一支偏师阻击契丹援军,以禁军及河朔诸镇之力足以应对,军资转运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运筹司有没有相关的计划,相关的计划有多少份,郭炜现在其实还不是很清楚的,如果两府的扩大会议不作出攻伐北汉的战略决策来,后续的一切其实都没有多少意义。不过郭炜交代运筹司的任务就是对所有可能的军事行动多做预案,不管是大周主动兴兵还是敌对势力主动侵扰,又或者国内哪个藩镇出现突发事变,在运筹司养着的那几十个军咨虞候可不是吃闲饭的,他们需要发挥想象力穷极一切可能性,准备好足够全面的作战预案,所以郭炜不用事先调阅就确信运筹司一定有许多关于征伐河东的军事计划。

    事实上在可能的河东之战当中,以偏师阻击契丹援军,禁军主力围攻太原城,周边州郡保证前线的军资粮草,这都是正战的基本要求,郭炜对运筹司也是提点过很多次的,他不相信那些军咨虞候们连相关计划都做不出来。

    果然,运筹司郎中曹翰马上表示了他们确实不负郭炜的信任:“陛下英明河东是我国西北边境之大敌,运筹司几年来确实做过许多针对河东的作战计划,诸路大军会攻太原、抽调有力之偏师阻击契丹援军、河朔与京西诸州协力保障前线的军资粮草,这都是所有计划的基本要求。若是两府决策对河东用兵,臣确保运筹司将在十日之内根据两府的要求和最新的敌我情势删改细节,拟定出最好的作战方案来。”

    真不错啊……运筹司和侦谍司这两个自己设立的机构还真是不负期待,做的事情虽然有些不声不响,但是其重要性则毋庸置疑。另外,这次会议是怎么的?赵玭、刘光义、吕胤和王赞与自己交替发言之后,议题就很自然地从“要不要打北汉”变成了“打北汉的具体时间和计划应该是怎么的”?前面的反对声浪就这样被消解于无形了?

    不过这样也好,文武都有主战的,真正主管财政的人也不来拖后腿,还对出兵大力支持,会议是主题转变甚至都不需要郭炜来精心引导,倒是很符合郭炜的愿望——真正做到在大臣当中集思广益,而不是由他一个人独断专行,那么他就不必背上一个刚愎自用的名声,还能站在仲裁者的位置上审视群臣。

    “嗯……运筹司做得很好,朕相信今后还能做得更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或许没有一个张子房,却有一个不输于张子房的运筹司。运筹司这就和侦谍司、兵部职方司与度支部合议攻取河东之策,也不必赶在十天之内完成,朕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到八月底九月初拿出详尽的计划来,环河东各镇的调兵遣将、需要出动的禁军人数及番号、针对契丹的阻击方案、河朔与京西诸州的民夫征发与转运安排……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哪个都不能疏忽了”

    既然会议的主题这么顺利地就转过来了,郭炜可没有理由不好好抓住,趁着王溥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是没有想到更好的反对理由,郭炜顺势就定下了调子,开始向各个部门下达任务。

    赵玭已经说了,出兵河东的军资粮草肯定是不缺的,河朔与京西诸州积储了十多年呢;运筹司的计划也有相当好的基础,曹翰都做了十天拿出最新最好方案来的保证,以他的历史名声和郭炜对他的认识,这不应该是夸海口,更何况郭炜现在给他的是一个月的时间;而从刘光义的发言和其他禁军将领的神情来看,禁军对这一战也是信心十足,新任军官和士兵的磨合理应不影响大局。

    那就干吧。打完了这一仗,国家的初步统一也就差不多完成了,下面吴越和清源军应该只需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后就是积蓄国力慢慢折腾契丹和党项了,至于经营西域,不打垮契丹和党项,一则腾不出手来,二则后勤肯定跟不上。

    。。。

    更多到,地址

………………………………

第四章 运筹司定策(一)

    

    第四章运筹司定策(一)

    “河东是我朝西北面的大敌,自从陛下设立运筹司以来,这里就是军咨虞候们推演战法的重点地区,也是侦谍司和兵部职方司刺探军情查探地势的重点地区。”

    枢密院运筹司的厢房中,军咨虞候崔承孝自信满满地站在沙盘前面,向郭炜和一众禁军将领以及枢密院的官员们作着河东作战方案陈述的开场白。

    在两府合议定下攻打北汉这个战略决策的一个月之后,显德十五年的九月初二,秋分已过,郭炜乘着秋风来到了枢密院,听取运筹司关于河东作战的详细计划。对于这个计划,曹翰是拍着胸脯担保十天之内拿出来,而郭炜为了慎重起见,把这个时间放宽到了一个月,如今就是听取成果的时候了。

    曹翰没有自己亲自操刀上去讲解,而是派崔承孝出面,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忙于管理而没有在这份计划之中担当主导,这个崔承孝倒有可能是这份作战计划的主要草拟人,也或许是知道皇帝一向很器重这种从基层上来的参谋军官,因而有意地让崔承孝在郭炜面前多露脸,总之,在迎候皇帝与众将入场之后,担纲讲解的就是这个被从代理指挥使岗位上调入运筹司的壮年军官了。

    “对于河东全境的兵力部署,尤其是太原城的城防,侦谍司和兵部职方司的斥候们不敢说与河东伪主及伪命枢密院一般了解,却也绝不生疏,我运筹司上下对这份作战方案深具信心,实有赖于两司斥候的十多年努力。”

    这个崔承孝还真不愧是从獐湾那个血海当中摔打出来的,自信满满,却并不桀骜,开篇就把一份重要功劳送给了友军,把个郭炜听得暗暗点头,心中赞许不已。

    的确,饱读兵书的武学结业生虽然在道理上都知道用间、斥候的重要性,明白敌方的情报关乎知己知彼,但是缺乏切身体会的话,在日常办事的时候却未必能够始终遵循兵书的教诲。也就是崔承孝这种从战场第一线活下来的人,对这些东西才有深入骨髓的感悟,再到武学进修一番,然后在运筹司这种部门待上一段时间,兵书理论与战场经验逐渐融汇,那将来的出息才真是够大。

    这人现在都有三十四五岁了吧?差不多是时候放出去独当一面了。崔承孝进入运筹司之后,郭炜和他的接触还是相当多的,知道他有一线作战经验,有一定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兵书理论也补充得够意思了,还在运筹司这样的高端参谋机构待了好几年,确实是相当可用的一个人,这种人或许不具备什么战略战术天才,却是郭炜理想中的新式军官,是他鼓捣出来的新式军事培养体系生产出来的军官。

    最早的那些武学少年只是急就章,是当初郭炜急于抓军权的结果,亲贵和潜邸出身的特色十分浓厚,在新式军事培养体系方面并没有走全,今后禁军的基干还得是崔承孝这种履历全面按部就班培养出来的人,亲贵、潜邸出身之类走捷径的再不能有了,哪怕马仁瑀、王春、郭守文、苻俊、赵延溥这些人都很胜任。

    胜任,那也是在军中与武学都筛选过一遍之后的结果,而且禁军在大部分战场都有很大的优势,对将领的考验并不苛刻,这才显得他们能够胜任,而不是因为自己带了什么智商光环,凡是亲信就自然具备了军事天赋。如果使用亲贵和潜邸之人形成了习惯,将来可就不好说了,以后的战场不可能始终都对本方有利,郭炜也不可能一直亲自掌控着军中和武学的考核筛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