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看着徐铉退出大门,郭炜的眉头却突然皱了起来,浑不似方才的自信安然。

    李弘冀的缓兵之计,难道就是为了这么两三天?还是他当真舍得这个儿子,为的是拖后面那十天半月的?李弘冀拖这么一点时间是为了什么?他还能从那里翻出王牌来?

    “卢卿,你怎么看?”

    一下子想不明白,郭炜心里面就不踏实,还是先问一问旁边的人怎么看吧。

    “唐国主这是在行缓兵之计。”卢多逊平静地答道。

    嗯,你也认为是缓兵之计……嗯?不对,我的目的可不是问这个,光知道李弘冀在用缓兵之计有什么用?需要推断的是李弘冀用缓兵之计为的是什么,南唐还能有什么后续手段。

    郭炜转头看着卢多逊说道:“那么李弘冀的缓兵之计是为的什么?拖延这几天或者十几天的时间,唐国就能有什么作为么?”

    “这个……臣对军旅之事不太熟悉,一时却是难以推断,只是知道唐国主定然是在行缓兵之计而已。”

    饶是卢多逊向来聪明强力有谋略,这时也被郭炜问得语塞,要说通过徐铉的这一段表现看出来李弘冀的缓兵意图,这对卢多逊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不管是他熟读的经史还是他自己的实际阅历都支持这种判断,但是要他准确地推断出李弘冀的后续手段,卢多逊可没有足够的资料,怎么说他也只是翰林学士承旨,而不是侦谍司或者运筹司的人。

    “啊……是了,是朕要求过苛了,卿毕竟不在枢密院任职。”

    郭炜这才醒觉自己有点病急乱投医,是因为感觉到李弘冀的表现超出了自己的预计,因此而心神不宁了?这种情绪可要不得。

    好在旁边还有禁军和枢密院的人,转过来问问他们就是了。

    “嗯,那你们怎么看?”

    “卢学士说得不错,唐国主定然是在行缓兵之计,其后续手段不外乎等候援军或者意图出逃,援军目前看来是不会有的,那么多半就是在策划出逃了。”

    军咨部尚书张铎没有什么犹豫,他的分析很直接。

    “对!尚书说得有理。臣到了军咨部以后勤加读书,已经读过了好几本史书了,好像汉王被项王围在荥阳的时候,就搞过这种缓兵之计。”

    军咨部侍郎陈思让在这个时候显示了一下武将读书的成果,不过这一句话就差一点让郭炜的脸一黑。

    啊呸!拿李弘冀比刘邦,拿你家的皇帝比项羽?有你这么比的嘛……不过郭炜还不能生气,更不能表现出来自己生气了,因为让武将读书就是郭炜提出来的要求,陈思让能够做到“读过了好几本史书”,还懂得引用史料,即使郭炜不给予表扬,那也不好批判吧。

    “出逃?润州被团团围困,常州已经落入我军之手,大江几乎被我军完全掌控,唐国主还能逃到哪里去?宣州?往西南逃,即便可以绕过我军营寨,却又怎么跑得过我龙捷军?而且跑去宣州又能如何,还不是在我军与吴越的包围之中,宣州的城防哪里能够和昇州相比?”

    曹翰听了前面两个上司的话,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马上毫无顾忌地进行了质疑,不得不说他的这些质疑都相当到位,立刻就打消了郭炜在听到张铎二人的话之后升起来的疑虑。

    的确,像刘邦那样诈降之后潜逃,条件是他还有后方,只要能够穿越项羽军包围荥阳的***线,他就能够获得安全和补充,就有机会翻盘,但是现在李弘冀有什么?他还能从金陵穿过自己的大军控制区跑到江西去?

    “曹卿说得倒是在理,只是这样一来,李弘冀的缓兵之计到底是为什么呢?”

    “陛下,情报不足,臣一时之间还想不清楚。不过此事无需太过担忧,以运筹司的各种推演评估,唐军目前已经没有多少手段可以施展了,既然知道唐国主在行缓兵之计,后面这些日子多加注意就是了,诸军斥候加强巡哨,运筹司随时根据最新军情推演唐军可能的动向,定然不让其有机可乘。”

    曹翰虽然想不太明白,但是建议还是很清楚,说得很自信。郭炜在枢密院搞的这一套情报和分析系统确实挺对他的胃口,这样打仗很难出现本方手足无措的情况。

    既然连运筹司都一时搞不明白李弘冀想要干什么,郭炜也就只能让他去了,好在手头的大军能够给他足够的信心,也不怕李弘冀玩出什么花样来。

    三天后,南唐国主李弘冀的长子李仲远一行自金陵城南门出城,经过锦衣卫亲军的交接之后来到了郭炜的行宫,其间并无异常。

………………………………

第二十四章 夜袭周垒

    

    第二十四章 夜袭周垒

    谷雨前后的江南,雨水淅淅沥沥的下得人烦躁,堵住金陵城西边大半个城池的周军营寨笼罩在一片雨雾当中,离得营寨不远的外秦淮河水位一时间上涨了许多,士卒们打水都可以少走许多的冤枉路。

    好在各军在立寨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天时地利的变化,倒是没有哪个营寨被积水围困了,也不曾有哪个营寨被雨水倒灌过,郭炜所在的行宫更是选择的一处明显的高地,即便是绵绵细雨连着下了三天,军帐之中仍然很是清爽。

    当然,这种清爽是靠着接连换了好几回地衣才获得的环境,那些换下来的地衣虽然可以洗去泥泞,却是无法在短期内晒干了,只能暂时堆在杂物营中等候天晴。也就是郭炜在这,军中才能稍微挥霍那么一点,若是换个寻常的大将军帐,恐怕就没有这么多地衣供他们轮换了,泥泞也就只能将就着。

    若是往年在东京的时候,虽然谷雨前后的雨水也是不少的,却还不至于下得这么连绵不断,总是有天色放晴晾晒衣物被褥的时间,哪里至于像现在这样。其实要说江南这边连着下三天的雨根本就是寻常事,但是郭炜已经感觉到身上要发霉了,这心情根本就好不了。

    李仲远到行营已经有五天了,在这五天里面这个才只有十三岁的孩童倒是乖觉,每天见过了郭炜之后就是躲在帐中安安静静的,不过是自己独自耍一耍剑术,又或者摆一摆围棋。

    这个李仲远,倒是不太像李景、李从嘉那样喜欢摆弄诗文,李弘冀这一支在李家真的是比较特殊的。

    只是除了李仲远如约来到行宫,这些天金陵城中再也没有什么动静,李弘冀那边好像就根本没有了下文,郭炜已经在考虑,再等过个十天半月的,如果李弘冀还是没有履约的话,到底是要拿李仲远怎么样,还是开始大举攻城的好。

    真要是在李弘冀爽约之后拿李仲远怎么样,从道理上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郭炜怎么想怎么感觉他要是那样做了的话,其实纯粹是在损人不利己而已……李弘冀之所以放心大胆地把亲儿子放过来做人质,是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这样的结果,因此而有恃无恐呢?

    看样子还是得选择大举攻城这一招,哪怕雨季来临的时候并不怎么适合攻城战,至少郭炜需要借此表明一下态度——天子是不允许被人随便放鸽子的,放天子的鸽子是一定要受到惩罚的。

    好在大部分的军资粮草都已经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征发民夫运到了和州与采石镇,如今淮南后方的转运只需要当地的州郡兵就可以维持,民夫们都能回家去赶农时,大周的农业生产倒是不至于因为这一战而伤筋动骨。

    金陵这边可就真的是因为战争而伤筋动骨了,因为周军控制了城西和城南的大部分郊区,整个冬天里金陵城的柴薪木炭供应量剧减,更要命的是清明谷雨时节的稻谷播种完全被废弃了——没有多少农夫敢于在两军阵前种田的,更何况他们还得防着周军来拉夫。

    所以此时郭炜站在行宫门口看金陵的郊野景色,竟然看不到一点田园味道,城郊那些被抛荒的稻田都已经长满了杂草,在濛濛的细雨当中居然颇有几分草原的景致。

    倒是金陵城边的几座山并没有因为供应金陵的柴薪木炭减少而丰茂起来,十万大军的樵采还没有让这一片山区成为荒山秃岭,那已经是当地的植被足够繁茂了。

    今年金陵周边和润州周边的农业生产算是彻底完蛋了,等把南唐整个打下来,怕是又要免好几年的赋税,加上还要驻军派官,起码在开头的一两年还不见得有单纯收李弘冀的贡奉那么赚呢。

    不过郭炜并不会后悔就是了,金陵城和润州城百姓暂时遭遇的困厄,这些地方农业生产的破坏,大周岁入的暂时性减少,都是为了更好的前景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是很短暂的阵痛罢了。

    看看现在的淮南,因为获得了稳固的和平,各级地方官在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还有大周的国策比南唐更好的缘故,不光是很快就从接近三年拉锯战的破坏当中走了出来,甚至已经超过了李景统治时最好的年景。

    荆湖地区的战争时间比较短暂,被战火波及的地区不大,只是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恢复,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周重要的粮仓,目前金陵围城作战所需的粮草,可有将近三成来自于那里。

    就算是一年之前还在打仗的蜀地,虽然因为各种蠲免而没有收上来多少粮食,但是孟昶时期的仓储就已经在江南这边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就算今年不能恢复的话,至迟到明年,蜀地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肯定能够恢复。

    南唐这一块只要熬过了眼前的窘困,到了大周的治下,应该会有类似的恢复发展过程吧。

    就是要尽快完成战争这个阵痛过程……

    然而眼下这样的雨季真的不是打仗的好天气,火铳就不太好用了,哪怕是火铳兵全都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火铳的击发率仍然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不能使用。

    同样的道理,用火药爆破城墙也很难保证成功,防水做不到那么好的。

    也就是炮兵可以支起大伞来,勉强会比火铳的情况好一点。

    幸好南唐军的弓弩在这种天气情况下一样会出问题,真要是向金陵城头发起强攻来,顶多就是不能像前面几仗那样得到全面的火力支援,没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也不至于优劣完全颠倒了。

    只是禁军又得重温往昔的蚁附攻城战术了……或许还是缓一缓,等到润州那边打下来了,让吴越军担纲破城的主力?不过吴越军要是承担起攻城的重责了,那在破城之后怎么也得补偿他们一下吧?到时候恐怕就不好约束他们的行为了……这样也是不妥。

    看着垂在眼前的雨幕,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郭炜这一天都没有想定一个主意。

    …………

    阴雨天的夜晚来得特别的早,二更天刚到,天色已经是墨黑的一团,从周军的营寨看过去,金陵城的城墙只剩下了黑黢黢的一个模糊轮廓,而从金陵城的城头看周军的营寨也同样是黑黢黢的一大片。

    又是一天无事,两军士卒各自回营休息,只是在城头和营门口的望楼上留下了几个守卒,各自支着灯笼执行着日常的警戒。在雨幕下,夜色越发的浓重,那灯笼都只能照见附近小小的一圈,守卒们缩在雨棚下面时不时地打量一下城外和营外,虽然什么都看不见。

    就在这样的雨夜之中,金陵城的南门和北门悄悄开启,两支队伍从城中鱼贯而出。

    “这种天气打什么仗?别说弓弩都是软的,就连刀枪都是湿漉漉的……”

    “就是,还偏偏要挑在夜里出动,这睁眼看不到三尺地的,又不敢打火把,怕是一夜都摸不到周军的营寨吧。”

    “休得喧哗!你们懂得什么……这种天气是用不得弓弩了,可是周军的那种火铳更是没法用,大家伙全都退到用刀枪搏命的地步,算起来还是我们占便宜。”

    行伍之中,几个小卒刚刚抱怨了几句,马上就被领头的南唐军将领呵斥了回去,不过今天这个将领的兴致还是颇高,在呵斥之余还舍得解释了两句。

    “啊,那倒是,周军那种火铳太可怕了,打得比弓弩还要远,又能穿透重甲,要在寻常的天气里去夜袭还真是不行……”

    “虽然看不太清楚路吧,不过终究还是在我们金陵地头上,大家伙闭着眼睛都走不错的,还就是夜袭才能占便宜。打火把做什么?帮着周军照人么?”

    “还是韩烽火使想得周全!选在这样的天气里面打仗,哪怕是不能用弓弩了,占便宜的还是我们。今晚出动的怕不有两万人吧?说不得这一仗就杀到周主面前去了。”

    在北门方向领头的正是南唐都城烽火使韩德霸,经过了他的一番呵斥之后,那些士卒的士气果然大为改观,方才还在抱怨的几个,这时候却又憧憬起杀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