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满头大汗。
天本来就够热的,这二位一起争执,偏偏礼部祠部司还就是两大之间的小,倒向哪头,以后都有小鞋穿的。
倒是可以考虑转行去卖小鞋。
祠部司郎中沈煅一脸的络腮胡子,看上去像个武将,与礼部这个衙门感觉不搭调。
沈煅的禀报倒是一板一眼的:“大唐的寺庙,三千六百六十五座,其中建康现存寺庙二百三十七座,僧尼多达三十万之众。”
众皆哗然。
大家知道现存不少寺庙,可绝对想不到会有那么多!
三十万僧尼,似乎比周武帝宇文邕强令三百万僧尼还俗的数目少,可汇聚起来也是足够让大唐动荡的力量。
“其中,建康之地,一村居然有三庙!”
长孙无忌作叹息状:“好吧,老夫失察了。不过,大唐居然有如此多的僧众,不事生产、不纳税、不服役,俨然国中之国,大唐岂能长久?”
这会儿,多数人才反应过来。
啊呸!
之前这俩人对撕的架势,是为了此事做铺垫啊!
还耶耶票钱!
甚?
没买过票?
那没事了。
“赵国公,百姓有信奉佛祖的需求,额们似乎不适合管。”
“是呀,方外之地,理应宽容一些。”
长孙无忌闭嘴,目光挑向王恶,意思明确:后面的,你小子唱独角戏吧。
王恶站出来,目光锐利地盯着那些喋喋不休为佛家辩护的官员,盯到他们浑身发毛,盯到他们讪讪地住口。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唐的子民,说是信佛礼道,其实,最信的,还是自家的祖宗,”
“那么,问题来了,为甚会有那么多官员为佛家求情呢?纯粹是为了信仰?这话哄孩子呐。”
“注意一个问题,免徭役、免税赋。只要一个寺庙有僧人,就可以无限制的免税赋,啧啧,连本侯都想削发了,然后把整个大唐的土地全部归于本侯名下,看看大唐以后拿甚么养兵。”
王恶的毒舌让人面色剧变。
王恶这话直指一大弊端——投献。
同时,也是在指责这些官员以弄到的土地挂靠寺庙名下。
在后世,有一个专业的词形容——洗钱。
“臣请陛下赐纸笔。”
王恶的请求李世民自然毫不迟疑。
王恶挥毫疾书。
《百丈清规》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是后来的禅宗整理出的清规戒律,倚仗《百丈清规》,禅宗避过了几次大清洗。
沈煅如痴如醉的看了一遍,摇头晃脑的吟诵了一遍,顿时奉为圭臬。
“蓝田侯,下官,下官请求,将这《百丈清规》纳入祠部司,奉为度牒考核的必试项目!”
王恶大笑:“可以,不过,你得推荐他们到三味书屋买《百丈清规》。”
沈煅当然知道三味书屋是王恶岳丈的产业,自然不介意投桃报李:“下官会让人查验各寺、观,是否购买了足够的《百丈清规》,购买的《百丈清规》没有三味书屋印记的一律无效。”
这就是权力的好处,让你低头你就不能抬头。
作为佛道的直属上司,祠部司有底气说这话。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
李世民点头:“既然王端正对方外之地颇为了解,就说说你的看法吧。”
王恶拱手:“既然如此,臣就斗胆说说。僧尼免徭役,这一点可以继续,无关大局;免税赋,这一点却必须重新商榷,方外人士有一定免税的权力,可以,但必须限死了人均免几亩地的税赋,超出部分正常征收税赋。”
“否则的话,就像臣刚才的玩笑,把天下的田地全部投献到一人身上,大唐的军队谁养?”
“寺庙之中供佛像,可以,泥胎木偶。不允许将钢铁用于铸神佛。”
“自耕自给的寺庙、道观,免税赋的田亩数可以适当放宽。”
“祠部司应每年安排一定人手下去查访,看看各处是否有不法之事。”
“限定每县允许存在两个道观、两个寺庙,三都(长安、洛阳、太原)可适当放宽,亦不许超过十个,多余的僧道,要么还俗,要么去静海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新罗府、百济府发展,要么送去高句丽、倭国、吐蕃发展。”
芙蓉园内一片惊呼。
宽仁大度王端正,下手太狠了!
按他这搞法,天下三千多寺庙,十不存一啊!
道家可能连带着会有一点损失,却可以忽略不计,反正道士们道观少、人数也少,还多数是自耕自用。
佛家是哪里得罪了宽仁大度王端正?
没听过他的名号么?
“陛下,臣抗议!”
“臣抗议!”
一溜的大臣站了出来。
寺庙这玩意儿,如果不涉及利益,谁愿意管他去死?
说得好像在家就不能烧香拜佛一样。
贞观匹夫
第三百八十六章 你的白
“同时,本侯还提议,不许其他宗教进入大唐传教。”
王恶这一条意见,针对的是波斯。
袄教传入大唐,更名景教,后来被官方取缔,经过唐末的乱世,与残存的弥勒教同流合污,成为有名的造反专业户摩尼教,也就是元末的明教,被老朱一通打击后改名日月教,后来又变迁为白莲教。
总之,王恶不希望他们来搅浑水。
“如果各位对本侯的主张不满,本侯还可以换个主意,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这样也可以呀。”
娘哩,这更吓人了。
你们对耶耶搞方外有意见?
没关系,不仅仅是方外,连官员乡绅世家一股脑的弄死!
不好意思,王端正从来不指望田间地头吃饭,甚至自己家都没几亩地。
所以,搞起这些土财主,王恶一根毛都伤不到,更不要说两败俱伤。
来,大声说出你的愿望,选哪头?
看着李世民似乎对摊丁入亩意动,所有文武官员齐齐心头发凉,恶狠狠地瞪着……那几个为佛家出头的官员,大有放学别走的架势。
丁税,在某个纷乱的时代被称为人头税。
丁税是按男丁征收的税赋,但因为官僚、世家、僧道等特权阶级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有能力承担丁税的人不用缴税,缴税的人承担不起丁税。
这个现象,也被人玩笑地称为“劫贫济富”。
所以,富者衡富,贫者越贫。
然后,穷到活不下去的人揭竿而起,再度开启一个轮回。
即便很多人能看到这个轮回,可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谁又愿意往自己身上剜肉?
按常理,王恶这个始作俑者才是所有官员痛恨的目标,所有的压力都应该往他身上堆,但谁都知道王恶是个铁头娃,你越招惹他,他出的主意就更狠!
所以,仇恨的目标自然转嫁到那几个生事的官员头上。
等着,不饱以老拳,这事没完!
那几名官员直接傻眼。
甚意思?
搞不动这魔王,你们就掉头来搞友军?
……
李承乾眼睛发亮。
自己一有动静,总有官员说三道四的,哪像蓝田侯,一套接着一套的砸?
不满意?
没关系,总有一套适合你。
孤要是有这套路,还能让那些老顽固成天烦得要死?
……
一头是随着玄奘回归大慈恩寺、《西游记》红火而造成佛家蒸蒸日上的势头,一头是祠部司颁发相对佛家来说极其严苛的新规。
对佛家来说,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尤为难受的事,《西游记》与新规,还是出自一人之手。
道玄老和尚已经圆寂,方丈之位也自然由他弟子玄元接任。
玄元方丈对玄奘态度极好。
你想想后世《围城》里方鸿渐背个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就能被人高看一眼的感觉。
玄奘都去佛学圣地镀金回来了,大慈恩寺的门楣上金光闪闪了,还想怎样?
每日来大慈恩寺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只为了能撞大运邂逅译经之后出来消食的玄奘法师。
香火鼎沸啊!
玄元方丈也是痛并快乐着。
“师弟,蓝田侯以你取经为由,编了一本《西游记》。”
玄奘沉默了一下:“蓝田侯还是一如既往地毒舌,真会编排人。”
同样一部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玄奘见到的是王恶辛辣的讽刺。
这本《西游记》的主角从来不是真正的自己。
慈悲到徒弟打死强人都唧唧歪歪?
呵呵,去天竺的路上,玄奘都收割过性命。
几千里路途,没有点手段,早成路边枯骨了。
带猴、猪、水怪出行?
除了猴能对应天竺传说中的哈奴曼,其余角色是无中生有,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妖怪,有背景的放了,没背景的打死,极尽讽刺之意。
尤其是那大鹏鸟,生吃了狮驼国一国的人,照样屁事没得。
阿难、迦叶索贿那一段,更是讽刺得淋漓尽致。
偏偏地,这些离奇的故事,多少能与道家、佛家的经义、宗旨沾边,偶尔有些谬误也说得过去。
从表象来看,这部书是宣扬佛家的;
从本质来看,这是在嘲讽佛家!
“师弟啊,蓝田侯撺掇着祠部司收拾佛家,这条那条的规矩不说,每个县就只准两家寺庙存在,佛家日子难过了啊!”
玄元方丈絮叨着。
师弟远赴天竺取经回来,声名一时无两,他若愿意出头为佛家说说情,日子怕不会那么难熬。
玄奘放下手中的经卷:“师兄,恕玄奘说得刻薄,换你在那位置上,你也会对日益膨胀的佛门下手。数十万僧尼,不事生产,广纳四方钱财,贪婪地收取投献,这就是取死之道。佛家戒贪,可大唐的僧众,一个个肥头大耳的,吃成甚样了?”
“在曲女城,即便戒日王再如何优待僧众,那些僧人还是会本分地托钵乞食,大唐的僧人会么?”
“藏污纳垢、贪婪无度,就怪不得帝王会下狠手。这一次还是轻的,若再来一次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师兄以为会如何?”
“尤其是时间最近的北周武帝灭佛,勒令三百万僧尼还俗,竟达北周丁口总数的一成。师兄,如此庞大的力量在侧,哪个帝王可以酣睡?”
玄元方丈沉默了。
其实,这些弊端不是只有玄奘看到,玄元方丈也早就知道了。
佛家所谓的广开方便之门,只是吸纳沙弥、杂役、护法武僧,真正的佛家弟子,用后世一个老笑话来说,那是有文凭的和尚。
好些经义还是梵文的呢,没有翻译的功底,当甚么大和尚?
但是,想要让大和尚安稳的生存下去,沙弥、杂役、护法武僧不可或缺,佛家也难免臃肿起来,占地、吸收投献、放印子钱自然应运而生。
世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白莲花。
你的白,不过是别人替你挡了黑。
好在,大慈恩寺产业真的不多,自从道玄法师时代起,大慈恩寺便退了绝大多数投献,除了留下必要的修缮费用,大慈恩寺几乎把所有香火钱投入赈济中。
这次的风浪再大,仰仗恩师的遗泽,必然能平安度过。
至于其余各寺,阿弥陀佛,求佛祖保佑吧。
第三百八十七章 送行
勐泐国的岩罕来长安朝贡,少不了与王恶叙旧。
“左少卿,大唐对佛家的态度变化太大了!”
王恶当然知道岩罕的意思。
“大唐对佛家的态度,不影响勐泐国对佛家的态度。再说,你们那里的僧人,可还兼了先生的职司,要区别对待的。如果本官没说错的话,你当年也剃度过吧?”
岩罕大笑:“果然瞒不过左少卿,我六岁剃度入寺,十八岁还俗娶妻,这也是勐泐国的风俗,左少卿见识果然不凡。”
王恶笑笑。
头顶香蕉、脚踩菠萝,前世还是了解的。
“对了,这次来,还给左少卿带了几块铁木砧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