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当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当兴-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作为他的老子,现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想来也是差不了什么,毕竟家教之处学识一道,缘父而起…………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足为虑
    益州郡守董和,籍荆州南郡枝江人,应属东州士人一脉,但实际他确实地地道道的中立派系,无意涉及两派争斗只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就算是硬要为董和归属一个派系,那他也只能属于前任益州牧刘璋麾下亲信一脉,理当与张任严颜等同等待遇。
    只是董和一向不喜欢应权而动,本本分分的做事才是他的一贯原则,也是他为刘璋所钟爱的优点所在……
    从牛鞞,江原县令,在坐到蜀郡成都县令,几次调动的时间都不长,但却一次比一次能显出刘璋对董和的看重。
    甚至这位论出身被划为东州一脉的成都县令,也一样并没有招致益州内士人的挤压排斥,甚至包括黄权等人在内,对董和都相当的礼敬,这自然是缘由其为人之道行事之风……
    如此看来,东州跟益州两派士人之间,也并非是那种完全无法容忍对方的存在,董和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可惜,世间如董和这般人物寥寥无几,益州内更是只有此一人而已,也只有董和才能够同时赢得两派士人的礼待,和州牧刘璋的信任,所以仕途才会顺利,官场才会无碍。
    只不过要是妄想以董和来影响两派的关系,那可就是真有些痴人说梦了,毕竟世之习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更不可能因一人而变,哪怕董和有着超出寻常的人格魅力……
    所以在刘璋失败的谋划后,董和不得已从益州权力中心被分化出去,升迁调任益州郡太守,明着加官实际却是让位仁兄彻底远离了权力中心的斗争。
    不过这些对董和而言根本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不管在哪来,无论做到什么样的位子,他依旧老样子。
    行事符合礼制标准,崇尚节俭之风,无奢华无铺张浪费,为人以表率,为官以清廉,此乃董和之道。
    尤其是到了益州郡之后,董和更是因地制宜,一面继续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将节俭清廉的作风习惯从蜀郡带到了辖地,连带着属官所有人都跟着学些。
    更是和益州郡内的蛮部夷人打好关系,不自持身份歧视蛮夷,反而还会主动放下身份去和蛮夷接触,互相真心实意的沟通交流,以文之道收服归化郡内的异族人,极大的保证了郡中蛮夷动乱的问题……
    可以说,自从董和接任益州郡太守之后,这益州郡内上下,就再也没有为蛮部夷人的事情烦心过一次。
    虽然尚且不能完全改变汉蛮夷三家之间的关系,但也能保证三方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大家都是和平相处安定度日……
    就是这一次益州南中动乱最大的时候,益州郡也是南中诸郡当中最大的一处奇景,郡内各处蛮部夷部均是无有动乱之相。
    少有几处蛮夷作乱劫掠的事情,也大多是外郡跨境而来的流窜贼人,根本并非是益州郡本地的异族。
    甚至这些作乱之人都用不到董和派兵清剿,当地秉公守法的蛮夷各部就会主动的将这些人踢出局去。
    规则好不容易建立了起来,岂能随随便便的就任人打破,这样不仅损害了大家的利益,还会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所以早早建立了郡内汉蛮夷三家友好关系的董和,只需要在此时安安静静的作壁上观就好,根本不需要为动乱一事费什么心思,反而留下了足够的精力处理郡内其他的事务,如此岂不是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嘛……
    只是南中各郡当中,似董和这般的情况可谓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基本等于没有。
    不说越嶲郡那种特殊的情况,毕竟高胜一统夷部,野心又是不小,一时的安稳根本不足以让他停下脚步,所以才会在得知成都有乱之时,撕毁双方的条约暴起发难,以至于父子反目身死的下场……
    那牂牁郡,永昌郡等地,却依旧没有一个能够效仿董和行事,哪怕是县乡之所也无有此例,也不知是因何如此。
    到底是董和的做法太过独特,亦或者益州郡情况特例,还是说其余郡县中豪强家族舍不得到手的利益呢……
    当然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凡事都有两面,汉家的问题自是有,但要说蛮夷均是遵纪守法之人,那也未免太过夸张了一些。
    毕竟蛮夷不知礼,这是世人皆认的事实,也是南中各郡的现状,并非所有人都是董和,也并非所有的蛮夷部落都是益州郡内那般……
    所以啊,魏延和刘禅才会率领五千荆州锐士南下,先有平定越嶲郡,再接着到益州郡。
    一方面是正好顺路,另一方面则是为董和带来新任益州牧刘备的指令,同时马良也有向董和请教的意思,毕竟南中各郡问题严重,马良不求完全都做到益州郡内的情况,但若能从董和这边得到一些启发收益,进而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那也是对南中各郡更有利的事情。
    当然,最终收益的自然还是新任州牧刘备刘玄德,马良为公行事自是理所当然……
    大军一路行进,高定那厮也却是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毕竟有魏延刘禅震慑在侧,还有焦璜亲自调派的五千越嶲郡镇守士兵,收服那些个县府当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当那些个夷人得知旧王身死之后,更是半点抵抗的想法都不曾有,有领头之人时他们或许可以一战,但若是王都死了那还在这边拼死拼活有何意义呢……
    只是这些夷人在投降之后,都统一的拜认高定为新的越嶲郡夷部之王,也就是继高胜之后新的越嶲夷王。
    虽然高定面上表现出百般推辞甚至在面对刘禅等人时,依旧还是毕恭毕敬的态度。
    可刘禅却很清楚,这位新任的夷王内心定然有着不小的野望,这一点从高定那隐隐透漏出热烈兴奋之色的眼神当中,就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刘禅还是跟马良提了那么一句,以防止马良预备后手不足,让高定这厮真的在越嶲郡站住了跟脚,那样恐怕这越嶲郡会有一不小的后患存在。
    马良自然也看的清楚,只是越嶲郡刚刚平定,焦璜也是方才臣服,他略作干涉已是够多,再行强加恐怕会引起焦璜等心中不快,马良也只能微微提醒一下,免得焦璜等人得意而忘形。
    至于高定到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个麻烦,其实马良心里并不担忧,这一点倒是和刘禅正好相反。
    刘禅习惯防患于未然,但马良却觉得高定就算心有不轨也无伤大雅,既然能灭掉他一次,就能有第二次,更何况此前之益州又怎能与之后的益州相提并论。
    旧牧刘季玉与新主刘玄德之间的差距,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马良自认为在主公刘备的统治下,南中诸郡的现状肯定比之过去又巨大的改善,高定一事自然不成问题…………

第一百七十二章 什邡雍家
    要说越嶲郡给刘禅的感觉是乱,那么益州郡便是彻底的反面,规整的相当厉害。
    大军一路开拔入境,没有引起丝毫的慌乱,反而还先有董和派来益州郡丞正昂为接引使者,带着刘禅等人前往益州郡治所滇池县,这待遇跟越嶲郡那初入境内便遭截杀可是天差地别……
    不过说到滇池,其实这也是有一个小国演变而言,跟越嶲郡一样,只是一个叫邛都国,一个叫做滇国而已。
    但两者均是前汉武帝年间被收服平灭纳入的大汉疆域版图,而两郡亦是同一时期设立而成。
    只是相比越嶲郡邛都,这益州郡滇池内蛮夷的数量更多一些,但也间接体现出董和治下之能,不然这益州郡又怎会如此安定平稳……
    当然,别以为没有蛮夷作乱这益州郡就是真的太平了,要是没有问题,又怎会劳驾魏延和刘禅率军赶来,直接一封上令不就可以将董和调走了,还是这益州郡内有些隐患,不得不由马良出面才行。
    董和虽然为太守,也掌握了益州郡的大小实权之事,比之越嶲郡的焦璜可谓是强出百倍。
    但事情要分开来说,焦璜那越嶲郡下的豪强世家都是些什么货色,小家族林立不起,各自互相之间都有矛盾,自然不成一方气候,焦璜表面上左右维持,但实际他所要面对的困难却是要比董和小太多太多了……
    益州郡虽然不似越嶲郡那般世家众多,但麻烦也麻烦在这里,他只有一家独大,但却是大到连董和都要给其三分颜面的大族。
    高祖帝下什邡侯雍齿卒于前汉惠帝三年,而其三代曾孙雍恒承袭爵位,在无敌原定五年时,率兵至南中,后来因为不跟攻南越之地再加上些许不合规范之事,被武帝下旨削掉了侯爵之位。
    这事刘禅可是从马良那里听来的,货真价实的史料记载,跟现实的出入基本不大。
    这些关于南中的史料,每当马良给刘禅讲述的时候,刘禅总有一种在听老刘家武帝先祖丰功伟绩的感觉。
    说灭国就灭国,说开疆就开疆,说跟匈奴掐架就真把人给掐死了,这种老祖宗刘禅可谓是打心眼里佩服至极……
    甚至这什邡侯的爵位被削掉,刘禅都感觉是武帝早就谋划好的,否则开国侯爵之位,又岂是因为三两小事便会罢黜的,还不是早早就有了谋划。
    刘禅倒不是有什么反对的意见,毕竟削掉勋爵减少这些开国爵位的继承,是对皇权相当有利的事情,就算是换了刘禅过去,那也是得想办法动手抹掉这些。
    只是武帝您老人家削爵就削爵呗,还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作甚,雍恒那厮说留在南中就真让他留下了啊,搞得现在这益州郡内雍家是真的一家独大势力浑厚啊……
    自大雍恒那辈起,什邡侯一脉便在这南中立下了跟脚,几代人的辗转才再最后将根基放在了益州郡内,而后经历数百年的发展,终于是在南中这等蛮荒之地壮大成为一郡内最大的豪族世家。
    那这问题就来了,哪怕刘禅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高材生,却也知道这东汉到三国再到晋时,正是世家门阀渐渐崛起到成型的阶段,也是官家朝廷于地方势力博弈最激烈的时期……
    一般的小世家倒也罢了,向雍家这等在一郡之内话语权比重相当之大的,称之为真正的豪强不足为过。
    虽然比不上那些个千年传家的真正大族,可是南中这地界,有个数百年的世家已经算是很坚挺了好嘛……
    而且真要是再给雍家在往上数个几百年,那可能马良过来也是白搭,之前想的所有对策都是白费。
    千年世家屹立不倒,百年豪族更替轮回。
    雍家能够在益州郡站稳脚跟,除了他们原本的家底殷实靠着什邡侯爵位起家之外,自然还要益州郡这地方为汉疆偏远之处,离着大汉的政治权力中心甚远,一般情况下没谁乐意往这地方跑,雍家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战的对手,自然是顺顺利利的发展壮大了……
    所以,现在由雍齿为家主的雍家,才是此番马良入益州郡最棘手的麻烦,也是最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
    否则这益州郡也不会成为继越嶲郡之后的第二站了,还不是因为雍家比较难处理嘛……
    董和此人性格习惯为人处世之道,基本上已经被马良摸得清清楚楚没什么遗漏,毕竟从成都那里获取的消息甚多,了解一个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雍家在地方势力,那些个在蜀郡成都做大爷的家伙们怎么可能会关注南中这等偏远所在。
    而其中做过益州郡太守之人,却也少有在成都内继续留任的,就算有也是对雍家少谈不语,好似有什么忌讳一般。
    只是马良却很清楚,那些人十有八九是跟雍家有不小的瓜葛,就算是现在没有那在太守之位的任上时,也少不了跟雍家接触互帮互助。
    所以才会在事后对雍家之事闭口不言,甚至在马良问起后还顾左右而言他,摆明了不配合的态度……
    这样无奈之下,马良所能得到关于雍家的情报可就是少之又少了,从越嶲郡一路走到益州郡,他是捏着那张纸反复的钻研琢磨,可纸上总共不过数百字。
    单单只靠这些就想要彻底弄清楚一个地方豪族,那不是开玩笑吗,数百年的历史也不是短短十几句话就能说干净的啊……
    所以自从正昂出现以后,马良可谓是个跟见到了亲人一样,一直在正昂身边转悠搭话,费尽心思的想要从其口中弄到关于雍家的情报。
    可正昂作为被董和亲自指派的人,别的不说这嘴就足够的严实,无论马良怎么试探就是一句多余的话都不会说。
    也不知是正昂真的不知道,还是董和不愿以实情相告,亦或者最坏的那份猜想,这益州郡内雍家只手遮天,连董和也已经到了要为其打掩护的地步了。
    但不管怎样,马良既然为主公出使,就要尽职尽责的完成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