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崇祯皇帝所想的那般,徐光启、毕自严、刘鸿训、王洽、黄立极、温体仁、周延儒等内阁大臣,还有王在晋、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在知晓自己要御驾亲征后,都纷纷上前规谏。
    御驾亲征,绝非是什么小事。
    这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倘若真决定御驾亲征的话,出现任何的意外情况,这对于大明而言,必将是晴天霹雳的打击。
    可是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这一战他必须要御驾亲征,事情堆积到这等程度,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解决掉一些问题。
    “诸卿的想法朕清楚。”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神情自若道:“朕打算御驾出征,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下的决定。
    其一,朝鲜境内的战争冲突,出现一些不可调停的矛盾,有朝鲜王室为首的群体,对国朝产生些许怨气,朕需要一战,来震慑朝鲜当局。
    其二,建虏横扫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各部,此次就选择进犯辽左,其野心必然不仅限于辽左,恐在辽地发起战事期间,必将对漠北地区展开攻势,特别是内喀尔喀、喀喇沁等部。
    其三,辽东战局持续至今,大明丢掉这片疆域十余载,建虏在辽地横行良久,国朝需要一场大胜,来彻底收复整个辽东。
    其四,从萨尔浒之战惨败算起,国朝在辽地出动的军队不计其数,战死在前线的健儿不计其数,惨遭建虏屠杀的大明子民不计其数,这是国恨,朕身为大明天子,需要用一场大胜雪耻,辽左一战,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须要建虏彻底打趴下,擒杀为非作歹的建虏叛逆。”
    面对群臣的反对,崇祯皇帝简明扼要的说出,自己究竟为何要御驾亲征,这还仅仅是围绕辽河套、辽东、朝鲜等区域,所必须要考虑到的政治和军事层面。
    因为一场建虏叛乱,从万历朝后期算起,大明前前后后损失的东西太多了,这也导致大明为何从万历朝后期,就开始这般混乱的原因。
    泛辽东战略推行到现在,持续削减建虏的战争潜力,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不可能一直叫辽地始终处在未完全安稳的态势下,毕竟辽地是大明的统治疆域。
    彻底的解决辽地威胁,将黄台吉所领的建虏八旗重创,让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西进,就是崇祯皇帝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
    只要能达成这一战略部署,那今后的格局就彻底发生逆转。
    遭受重创的建虏八旗,将成为戍守辽地的明军磨刀石,在后续逐步的对建虏展开战术攻势,以达到磨砺明军的目的,知道建虏八旗的核心群体死伤殆尽。
    领军西进的辽东义军,将成为搅动草原局势的搅屎棍,形成义军在前,明军在后,新兴的西进开拓之路,用战争的形式,用军火贸易的事实,不断让大明在后掠夺财富,积攒更浑厚的根底。
    “陛下三思啊。”
    徐光启情绪依旧激动,作揖规谏道:“就算想达成上述的格局,陛下也不必御驾亲征,朝廷谴派大将,调遣大军,齐聚辽地一带展开攻势,即可逐步实现陛下所想。”
    “臣附议。”
    王在晋上前道:“尽管国朝在辽河套、辽地、朝鲜等地,存在着多样的处境压力,可是有些事情……”
    尽管崇祯皇帝讲的很明确了,可是群臣的反应和态度,依旧是明确的,那就是不同意崇祯皇帝御驾亲征。
    毕竟此事牵扯太大了。
    见到眼前这一幕,崇祯皇帝眉头微皱起来。
    他之所以想御驾亲征,除了要达成上述目的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其一,因维新变法出现的新旧之争,新旧矛盾,这也是不可调停的,所以他要通过这次御驾亲征,转移注意力,转移矛盾,与此同时,在御驾亲征期间,崇祯皇帝还要带走一批朝臣,守旧派的代表人物。
    对于大明文官群体的德性,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土木堡之变的惨败,固然有大明战神的狂妄,可却也藏不住阴谋诡计。
    当利益遭受损失,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该在背后算计,该在背后背刺,那是一点都不会手软的。
    崇祯皇帝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维新变法能减少阻力的推行起来,与此同时避免遭受算计,继而出现惨败的情况。
    其二,现阶段整顿的大明军队,需要一场整合的大战经历,特别是戍守京畿的京营精锐,必须要打出血性,打出军威来。
    崇祯皇帝需要一场大胜,来震慑宵小之辈,来震慑魑魅魍魉,想要力保维新变法能稳步向前推行,崇祯皇帝就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其三,通过这样一场半对外的战争,崇祯皇帝要达到磨合内外有司衙署的战略目的,有些事情既然做了,就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
    倘若不能通过战争,来起到一定的磨合作用,那就算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能够达到预定的成效,可是对后续的维新变法,却不会那般的顺利。
    其四,崇祯皇帝就是要用御驾亲征,就是要用离开大明权力中枢,来刺激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叫他们觉得能铤而走险,继而做出威胁到自己的事情。
    只有这样,唯有这样,那才能凭借着大义,去除掉一部分宵小之辈,这对于进一步整合大明,会起到很正向的作用。
    像上述的这些思量和考虑,崇祯皇帝一个都不能言明,毕竟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在绝对的政治面前,是没有什么值得可信的。
    机会就这么一次,错过了,就会造成很多被动境遇,这是崇祯皇帝绝对不愿看到的现状。
    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他必须要抉择。
    “够了!”
    崇祯皇帝拍桉怒道:“朕意已决,御驾亲征一事无需再议,朕已然决意要御驾亲征,彻底灭掉猖獗的建虏。
    内阁,温体仁、周延儒、王洽随驾出征。
    军机处,王在晋、杨嗣昌随驾出征。
    此外,朝中有司,朕会遴选一批大明肱股随驾出征。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由太子监国,内阁首辅徐光启、内阁群辅毕自严辅政,其余大臣各司其职。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涉及国朝的军机要务,一律以八百里加急送抵前线,敢有贻误者杀无赦!”
    此言一出,让殿内群臣震惊。
    特别是对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来讲,天子乾纲独断下要御驾亲征,竟然还要他们随驾出征。
    第一百三十二章 辽左之战(1)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过家家,一旦最高的决策明确,围绕核心战争的相应部署,就必须紧锣密鼓的运转起来。
    涉及到最高统属、人员调配、军事部署、战区划分、职责明确、粮饷调派、军需转运等一系列部署,都要以最高效的状态落实。
    为了确保御驾亲征的最终胜利,崇祯皇帝拟定了很多中旨,这种紧张的氛围,让朝野间为之一振。
    很多人都揣摩不透,崇祯皇帝为何要乾纲独断的御驾亲征,可是在崇祯皇帝的一系列调遣下,渐渐的也叫一些人回过味来。
    这哪里是单纯的御驾亲征啊。
    这分明就是有目的的亲征啊!
    抛开朝堂上的调遣部署不谈,单单是涉及到地方的调动,就多到让人应接不暇,以卢象升、陈延生为首的维新派,肩负起更重的职责。
    倘若没有这场御驾亲征,那么涉及到维新变法的事宜,就必须遵循某些潜规则,以龟速缓慢推行。
    可现在御驾亲征来了,一切都要围绕着战争来运转,毕竟大明的天子,都要统领着大明军队出战,任何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都必须以果决的姿态镇压!
    这就是崇祯皇帝想要的大义。
    战争固然是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可是在特殊的境遇下,只要战争能取得最终胜利,那斩获的战略价值,超出寻常人的想象。
    “哒哒哒……”
    马蹄声划破寂静。
    一队御林军锐士骑马驰骋,从秦皇岛乘船渡海,抵达辽河口之际,他们就马不停蹄地朝辽阳镇疾驰。
    京畿一带,受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影响,迈向紧张的氛围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范畴也在扩大。
    辽东经历短暂的和平发展,再度受到战争的影响,进入到紧张的氛围之下。
    “天啊,陛下究竟想干什么。”
    接到密旨的孙承宗,在知晓崇祯皇帝要御驾亲征后,整个人都震惊了,他实在是无法想象,天子为何要做此等决断。
    就算建虏要进犯辽左。
    就算建虏怀揣着野心。
    可是对于现阶段的大明而言,天子御驾亲征一事,牵扯到的层面太多,所产生的影响太大,稍有不慎的话,就会造成万劫不复的境遇。
    怀揣着此等想法的孙承宗,认真的看着所持密旨,随着一项项内容被他看过,孙承宗改变了想法。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这是一场必须打的战争!
    “来人啊,传本督军令,命督师府有司主官集结,命各部将校集结!”眼神冷厉的孙承宗,看了眼几近虚脱的御林军将士,对堂外喝道。
    “喏!”
    一人当即走进堂内,朗声应道。
    “督师,在末将奉旨离京前,陛下强调过一点。”为首的御林军将校田见秀,向孙承宗抱拳一礼道。
    “涉及辽西的军事调动,守土职责,受今后战争的形势影响,暂时移交到辽东巡抚府兼领。
    相应的调度部署,军机处已经明确,八百里加急送抵广宁,辽东巡抚孙元化会奉旨展开部署。
    辽东督师府要做的,就是围绕辽南、辽左的态势展开行动,涉及到战争期间的粮饷、军需转运事宜,皆已明确下来。”
    “臣遵旨。”
    避开御林军将校田见秀,孙承宗朝着京城方向作揖应道。
    过去大明在辽东治下,与猖獗凶悍的建虏八旗,展开的一系列战争,之所以多数以惨败落下帷幕。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权划分不明,会打仗的,该打仗的,没有掌握相应职权,不会打仗的,却掌握着大权,乱指挥瞎掺和,才导致很多战机的贻误,甚至出现一触即溃的事态发生。
    面对这一系列惨痛教训,崇祯皇帝考虑的比谁都要周全,一项项职权的明确和夯筑,叫任何人都不敢乱指挥。
    仗,究竟该怎样打,是根据前线局势而调整的,要能打仗的将校,拥有相应的权力,肩负相应的职责,是必须要做扎实的事情。
    大明养活着庞大的军队,培养着能打仗的将校,倘若他们不能掌握自主权,那就算准备的再怎样充沛,装备再怎样精良,终究是没有任何的用处。
    战争状态下,时间是最宝贵的,但同样,时间也是过得最快的。
    崇祯皇帝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很快就在辽东前线传开了,因为是堂堂正正的国战,所以崇祯皇帝不打算遮遮掩掩。
    他就是要叫所有人知道,自己要御驾亲征了。
    一个被持续消耗战争潜力,且已经初步分裂的建虏八旗,崇祯皇帝就是要表明一个态度,战略上藐视对方,但是战术上要重视对方。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哈哈…崇祯啊崇祯,你到底是忍不住了啊。”
    李自成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殿内,看着手里的中旨,情绪有些激动:“果然和本帅想的一样,你就是想得到全部失地啊。
    好啊。
    本以为大明只是谴派援军,介入到辽左前线,帮着我辽东义军分担压力,没想到你这个大明皇帝,居然要御驾亲征。”
    杨方兴想了想,讲出心中的想法,“大帅,崇祯要御驾亲征的消息,要不要放出风来,告诉给开始集结的建虏八旗?”
    “这是当然的!”
    李自成嘴角微扬,看向杨方兴,“既然崇祯都不遮遮掩掩,将自己御驾亲征的消息,以中旨颁给本帅了。
    那潜在的意思,就是想叫本帅宣讲此事。
    建虏奴酋黄台吉是有野心的,可是他那点野心,和崇祯皇帝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啊。
    只怕崇祯皇帝已然洞悉,此次建虏进犯辽左,想达成怎样的战略部署,所以他要用一场御驾亲征,来吸引建虏的注意力,想一战重创建虏,想一战收复整个辽东。
    去,将这份中旨誊抄一份,去掉一些话,增添一些话,给本帅送到建虏前线,叫黄台吉这个家伙知晓。”
    “喏。”
    杨方兴当即作揖道。
    战争就是这样,参战的群体都各怀心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