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台吉所说的撤离盛京,其实是范文程讲的,就当下所处的境遇,如果八旗不放弃仅剩的辽地疆域,那只会愈发的被动。

    像疯狗一般的辽东叛军。

    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叛逃。

    藏在后面的大明军队。

    虎视眈眈的蒙古各部。

    围绕着辽东这处区域下,大金所占据的优势,其实已经消耗殆尽了,再继续这般无用的相持,那就会让大金仅剩的元气,在一次次的对峙下耗尽。

    更别提现有控制下的辽地,不少地方都时常爆发叛乱,被压迫的汉民,知晓先前发生的事情,都敢于反抗建虏的压迫了。

    崇祯皇帝谋取的持续性削弱建虏的战争潜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在这种局势下不断进行着。

    “撤离辽地一事,就这般定了。”

    黄台吉紧握着双拳,冷冷的看向范文程,“既然李自成这条疯狗,甘愿做崇祯小儿的马前卒,那本汗就遂了他的愿。

    本汗倒是想要看看,李自成一旦夺取整个辽左,远在紫禁城的崇祯小儿,是否还能睡的踏实。

    不过李自成想得到辽左,那也只是能得到土地罢了,本汗要将所有能带走的人口,全都迁移去辽地。

    特别是精通锻造、冶炼等事的匠户,一个不留,全都给本汗迁移走,等本汗解决掉那帮该死的奴才,这笔账,早晚是要还回来的。”

    再想杀回辽东,只怕就难了啊。

    范文程、宁完我心里轻叹一声,尽管黄台吉讲的很热血,可残酷的现实,却并非是这样的。

    在过去一场场对战下,八旗核心人丁过少的短板,算是彻底的突显出来,想渡过眼前的危机,如果不能解决满汉共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算是黄台吉能够平定科尔沁之乱,也不一定能率部杀进辽东。

    “主子,针对朝鲜方面的问题,奴才觉得不该一味进取。”索尼想了想,看向黄台吉说道。

    “现在莽古尔泰率部进取朝鲜,这算是帮着咱们大金,分散走刘兴祚所领东江军,是有利的事情。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先平定科尔沁之乱,能削弱察哈尔、内喀尔喀等部,只要能将漠南草原征服下来,那今后想重创明军,我大金还是有机会的。”

    “此事就这般说定了。”

    黄台吉皱眉道:“将莽古尔泰他们的家卷,悉数都放掉,让他们自行赶赴朝鲜,去找莽古尔泰吧。

    与此同时,要谴派使团赶赴朝鲜,去和莽古尔泰进行洽谈,言明本汗的态度,只要他愿意联合,那本汗随时欢迎,现在对于我们满洲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明军,如果他莽古尔泰不想被明军算计,想入主朝鲜的话,最好是割弃先前的恩怨,选择联手解决朝鲜问题,本汗的诚意已经够多了!”



    第八十七章 杀鞑令

    

东江镇。

    「当前辽东和朝鲜的局势,必须要放在一起来看。」

    金铉神情严肃,指着眼前的舆图,开口道:「倘若单独去看朝鲜局势,想要实现陛下所颁密旨,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莽古尔泰所领的建虏八旗,实力要远超朝鲜王室所控军队,至于朝鲜地方的一些军队,就更不必去提了。

    如果说我们能促成一件事情,形成对建虏人人喊打之势,这对于之后面临的处境,要相对来讲缓和不少。

    甚至朝鲜这个地方,我东江军直接参战的地方,就能相对应收窄很多,只需在一些战略要地明确就行。」

    「金参赞,你说此言是何意?」

    刘兴祚眉头微皱,看向金铉说道:「就李琮传来的那些急报,无不表明一点,当前朝鲜上下,对杀进朝鲜的建虏,表现出极强的恐惧。

    尽管说在此之前,李琮谴派使者,出访我东江镇治下,愿意拿出钱粮,去置换一批火铳火炮,甚至让唐王麾下军队登陆参战。

    可是莽古尔泰这个家伙,表现出的侵略性更强,平安道和咸镜道两地,多数的疆域都被建虏夺占了。」

    「是啊,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

    金铉正色道:「别看建虏八旗,过去在辽地是节节败退,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建虏,就失去了相应的战力。

    朝鲜毕竟不是辽东义军,他们麾下所控的军队,更不像李自成所部那般,列装不少的火铳火炮。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稳定住朝鲜北部的局势,滞缓莽古尔泰所领建虏各部,向南部推进的速度。」

    处在当下这等境遇下,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不少的烦恼,不管是哪一群体,其实都是一样的。

    仅在辽东和朝鲜这片区域下。

    建虏各部,有他们各自的烦恼。

    像黄台吉想稳定住颓势。

    像阿敏想控制住科尔沁。

    像莽古尔泰想夺取朝鲜。

    蒙古各部,有他们各自的烦恼。

    朝鲜,有他们各自的烦恼。

    李自成,有他的烦恼。

    除了上述这些势力外,对于孙承宗、刘兴祚他们而言,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面临的境遇不同,也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刘兴祚开口道:「那金参赞想要干什么?」

    「如果能在辽东义军、朝鲜这边,明确促成杀鞑令,只要能杀一名真鞑,就奖励多少土地,那会形成怎样的格局?」

    金铉将心中所想讲明,「我东江平虏前指,一旦能促成此事的话,不管是对辽东而言,亦或是朝鲜而言,都能盘活这盘棋啊。

    让建虏的处境,变得愈发恶劣。

    让区域的局势,变得愈发平稳。

    这对于后续倾销军火,干预区域战争和冲突,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动,到时不管是我东江军,亦或是唐王所部,就能……」

    【鉴于大环境如此,

    「等等。」

    刘兴祚摆手打断道:「金参赞,你该不会是想拿我辽东的土地,来作为悬赏猎杀建虏真鞑的奖励吧?」

    「不错!」

    金铉点头道:「辽地,自从经历那场浩劫,截止到现在为止,不知死掉了多少人,就算现在……」

    「你就不怕朝中的大臣,上疏弹劾你吗?」

    刘兴祚皱眉道:「你说的这件事情,根本就行不通啊,好,就算拿着我辽东的土地,去作为相应的悬赏。

    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

    杀良冒功?

    如果辽东义军这边,或者朝鲜这边,治下的一些人,真的响应杀鞑令,可是杀的不是建虏真鞑,而是二***,或干脆就是底层黎庶,那咱们该怎样进行甄别?」

    「为什么要进行甄别?杀的又不是咱大明的百姓。」

    金铉伸手道:「本官就是要挑起这种趋势,叫辽东义军和朝鲜方面,都参与到这场猎杀建虏的盛宴中。

    只要他们敢杀,不管是什么人,大明就奖励相应的土地。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

    等到了辽东这边后,会有相应的军队,去进行相应的筛查,真正的义士,可以落户到大明辽东治下,至于说为非作歹者,就集中看押起来,充当整饬驰道或水利的劳壮。」

    刘兴祚:「……」

    金铉的这番话,让久经沙场的刘兴祚,都感到有些心惊,这哪里是悬赏啊,这分明就是裹着蜜的毒药啊。

    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削弱辽东义军、朝鲜、建虏等部的势力,让区域战争和冲突,始终维系在一个动荡的境遇下。

    与此同时,还能在新接收的辽南诸卫,逐步吸纳一批人口安置,在这种基调下,大明处在较高层面,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部署和谋划。

    「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并非我等所能决断的。」

    刘兴祚收敛心神,迎着金铉的注视,开口道:「此事必须要呈递御前,要让陛下知晓此事才行。」

    「此事肯定要呈递御前。」

    金铉朗声道:「但是刘帅,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陛下在知晓辽地变局之初,就决定迁移人口,到唐王移藩的济州岛,究竟是怎样想的?」

    「本帅不知道。」

    刘兴祚皱眉道。

    「不,刘帅知道。」

    金铉道:「陛下想拿下朝鲜,只是朝鲜毕竟是大明的藩属国,就这般直接的拿下,肯定是不好的。

    有损大明国威。

    所以才用这种迂回的方式,逐步的实现这一谋划,杀鞑令的本质,就是在这一整体谋划下,持续性的削弱进犯朝鲜的建虏,与此同时也削弱朝鲜的元气。」

    「你是什么意思吧!」

    刘兴祚皱眉道。

    「这件事情要呈递御前,但是要等到促成以后再呈递。」

    金铉开口道:「现在国朝的情况,刘帅心中也是清楚的,我们作为臣子,要懂得替陛下分忧,想一些能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好才行,否则只是提出想法,叫陛下去圣裁的话,那反倒是愚昧的表现。」

    刘兴祚道:「金参赞,你这分明就是在玩火!」

    「玩火又能怎样?」

    金铉浑不在意道:「只要我等是忠诚于陛下,忠诚于社稷,就算做的事情,违背一些所谓的道义,那也是正确的,此事刘帅是否要和我一起做?」



    第八十八章 新旧冲突(1)

    

责任与担当,对于大明的官员队伍,其实是较为欠缺的,根源就是过去的党争,导致风气变坏了,变差了。

    太多的人做官,是为了仕途,为了利益,从而忘却了初衷。

    大明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

    崇祯皇帝清楚的知道这些,为此做出很多调整和部署,让大明的实干派,不会遭受不公的待遇。

    “徐卿,你要照看好自己的身体啊。”

    崇祯皇帝神情感慨,看着消瘦不少的徐光启,伸手说道:“坐吧,这里就咱们君臣,有什么话就坐下聊吧,不必过分恪守礼制。

    你这个内阁首辅,做起来不容易。

    朕心里也清楚。

    当前朝野间的情况,看似是比较平稳,实则却暗涌不断,他们争议的地方,反对的地方,无非是朕闭塞言路,乾纲独断之类的。”

    “陛下,事情绝非您想的那般简单。”

    徐光启拱手作揖道:“国朝面临的处境,其实很不好,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陕西试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形成的舆情和争议很大。

    进京告御状的人,很多。

    朝中有司的一些官员,表面不说什么,背地里却在推波助澜,倘若这些事情不妥善的进行解决,那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其实维新变法推行至今,从某种意义上去说,已经是推不动了。

    在旧问题没有全面得到解决前,过去维新产生的红利,算是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崇祯皇帝很清楚这些。

    想在大明继续深化改革,就必须将先前的谋划部署,都扎扎实实的做好,通过扩大内外需求,让涉及的各个群体享受维新红利,继而带动更进一步的改革。

    持续开海是为了此事。

    军火贸易是为了此事。

    支持研制是为了此事。

    发展国营是为了此事。

    大搞基建是为了此事……

    崇祯皇帝在用他的方式,来有效转移矛盾,让内部的一些谋改事项,不会引起较大的反应,甚至出现叛乱。

    利益嘛,是能进行替代的。

    可纵使是这般吧,依旧无法掩盖一些问题。

    “徐卿,朕就问你一句话。”

    崇祯皇帝正色道:“盐政整顿,拔除火耗,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这些试行的新政,对于国朝,对于社稷,对于百姓,究竟是好?是坏?”

    大明现在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

    说到底这就是新旧之争。

    经济构架的转移,不是说说那般简单的,即便是到现在,不说别的地域,单说大明的北方诸省。

    依旧存在很多阻挠势力,不想顺应改革的浪潮,不想参与产业发展,不想参与对外开海,他们的眼睛里只有土地。

    千百年来传承的小农经济,想要逐步向工业经济靠拢,可不是说说那般简单,背地里掺杂的事情太多,受影响的群体太多,牵扯到的层面太多。

    核心只有一项。

    那便是特权!

    崇祯皇帝想要逐步打破特权,让大明过去欠下的历史账,能逐步的弥补回来,继而回归到正常的道路上。

    维系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事情,不过崇祯皇帝想要维系相对的公平,至少不让黑暗成为主流。

    可是这件事情太难了。

    “陛下,这些新政都是好的。”

    徐光启沉吟片刻,作揖道:“如果这些新政能够在各地试行起效,就能有效打击土地兼并,遏制地方不法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