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杨嗣昌说道:“不过卿家的所作所为,也算没有让朕失望,在军机处任职期间,所做种种朕都是能看到的。
    像京畿卫戍调整期间,涉及到卫所裁撤诸事,卿家的见解和措施很独到,使得京畿区域内的卫所,并没有出现相应动荡。”
    “这都是臣该做之事。”
    杨嗣昌当即作揖道:“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就算是再难,臣也会尽心尽力的将差事办好。”
    天子所说的这些,杨嗣昌是清楚的。
    毕竟其父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时,镇压流贼叛乱诸事,并没有取得相应成效,甚至还使得局势出现恶化。
    错非有天子所谴诸军,包括军机处外派的平叛分指,在期间起到了大作用,甚至山西境内会冲进更多流贼势力,到那个时候局势就更糜烂了。
    “有这样的心,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现在朕就需要像卿家这样的人,能为朕分忧,为社稷虑,而非表里不一的说和做。”
    杨嗣昌的能力是不错,然该敲打还是要敲打的。
    毕竟其在崇祯皇帝眼里,算旧官僚这一派的,特别是主张摊派辽饷、剿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维护既得利益群体的。
    “当前国朝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继续说道:“特别是财政的收支,依旧是不平衡的,所以要给国朝减负,要给国库创收。
    既然京畿卫戍调整,所裁撤掉的卫所,没有引起相应的动乱,朕就想在北直隶境内推动此事。
    朕打算让卿家奉旨离京,主抓北直隶裁撤卫所诸事,和直隶巡抚卢象升一起,将这件事情做好,做扎实。”
    卫所裁撤这件事情,崇祯皇帝一定要坚决推动下去,不破不立,既然大明卫所糜烂已成定局,那就没必要再存在了。
    倘若不将卫所裁撤掉的话,可是根子都烂掉了,就算再怎样修修剪剪,缝缝补补,也终究难以扳正回来。
    考虑到内部秩序稳定,明确新军制等事宜,崇祯皇帝会用5到8年的时间,来逐步将卫所裁撤掉,并将卫所下辖的庞大军户群体,都妥善进行分流,确保他们在推动此事期间,不会和朝廷对抗。
    “陛下,倘若将北直隶所设卫所,都逐步的裁撤掉,那涉及地方驻防等事,又该如何明确呢?”
    杨嗣昌神情严肃,拱手作揖道:“倘若这件事情不能妥善解决,那臣恳请陛下,应暂缓裁撤卫所一事,毕竟一旦地方上出现混乱,这对朝廷来讲会造成不小的……”
    “这件事情卿家就不必担心了,朕已有决断。”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卿家将该做的事情做好即可,确保在裁撤卫所期间,不过出现相应的动乱,确保卫所下辖的屯田,都能顺利追缴回来,并且要补进地方所辖官田中,交各地官府调派。
    至于说地方驻防等事,朕会和有司明确的,北直隶裁撤卫所之事,不可心急,要扎实的将此事办好。
    当前北直隶所辖诸府州县,都在积极地发展,特别是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等事,朕不希望它们受到任何影响。”
    “臣遵旨。”
    杨嗣昌当即作揖道。
    尽管生出不少疑惑,可是天子都这般说了,那杨嗣昌除了尊奉旨意外,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见杨嗣昌这般,崇祯皇帝露出会心的笑意,倘若北直隶治下诸卫所,能够顺利的逐一裁撤掉,那不仅能增扩一批官田规模,还能释放出一批劳动力,这给北直隶之后的发展,会起到极佳的促进作用。
    至于说杨嗣昌所担心的事情,崇祯皇帝心里早就想好了,不过他并不打算让杨嗣昌管着裁撤卫所诸事,还管着新军制的推行。
    一个人的能力就算再强,那干一件事情,和同时做两件事情,所达到的成效,终究是不一样的。
    当前大明就算推动谋改,崇祯皇帝也要避免让一个人,肩负起过多的职责,要让他们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情,以此确保所要做的那些事情,都能妥善的得到解决和改善。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军制
    
对现阶段的朝堂,崇祯皇帝采取的态度很明确,他只侧重于他主导的诸事,像别的日常政务,多交由内阁来处置。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事情,全部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就会让所有事情都办砸。
    所以一个相互制衡的内阁,能让崇祯皇帝占据主动,使得外朝文官限制在某一范畴内,而他则遥控北方诸省谋改,逐步改变这个破败的大明。
    “王枢辅,你说陛下此次传召,会是为了何事?”去往乾清宫的途中,黄立极眉头微皱,看向王在晋说道:“那杨嗣昌先前得天子召见,就告假不来军机处了,本辅总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
    “本辅也不清楚。”
    王在晋看向不远处的乾清宫,轻叹一声:“应该和有司反对兵饷一事相关,至于杨嗣昌这边,谁都猜不透他去干什么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通过特设的军机处,的确促成不少事情的改变,而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崇祯皇帝选择特殊的时期,而突然决定做起来的。
    这也让王洽、王在晋这些军机大臣,并不清楚天子心中所想,只是决断下来了,旨意传达了,他们根据所定去尽所能的落实。
    走在这紫禁城内,看着沿途的诸上直亲卫军,王在晋、黄立极心里颇为感慨,从京卫都督府特设后,外朝想了解内廷的动向,变得是格外艰难,甚至可以说一点风向,都打探不到了。
    这在过往是不敢想象的。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放下御笔,看着拱手作揖的王在晋、黄立极,脸上流露出澹澹的笑意。
    杨嗣昌尊奉自己所下旨意,离京赶赴保定府,去和直隶巡抚卢象升,明确推动北直隶裁撤卫所一事。
    那么伴随着卫所的逐步裁撤,围绕大明的军制调整,就要有条不紊的推进,以确保大明各地的安稳。
    “朕此次召见两位卿家过来,就是想聊聊裁撤卫所后,如何确保地方安定之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王在晋他们,开口道:“杨嗣昌尊奉朕的旨意,已离京赶赴保定,推动北直隶裁撤卫所诸事,最迟一年时间,最快半年不到,我北直隶治下就再无卫所,针对这一情况,朝廷也要适当做出些调整,以确保地方的安定才行。”
    王在晋:“……”
    黄立极:“……”
    听闻天子所讲之事,他们就知道杨嗣昌离京,必然是有着事情的,只是没想到是涉及进一步裁撤卫所诸事。
    “这些是朕的一些构想,两位卿家可以先看一看。”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公函,递给身旁的王承恩,对王在晋他们说道:“如果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都提出来,我们君臣细化相应细节,切实落实大明的军制调整。”
    王承恩捧着这份公函,便朝王在晋他们走去,此时的东暖阁内很安静,王在晋、黄立极的心情很复杂。
    调整大明军制,这可不是小事。
    改好了,那皆大欢喜。
    改坏了,那危急社稷。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神情复杂的二人,脸上却露出澹澹的笑意,对他们心中所想,其多少能猜想到一二。
    无非就是推动大明军制的谋改,是件牵扯层面广、涉及利益多的事情,真要是逐步在大明推动起来,必然会引起众多的反对。
    万事开头难嘛。
    有一才能有二。
    倘若大明不进行谋改维新,等待大明的命运,就是十余载后的社稷倾覆,这是崇祯皇帝绝不愿看到的。
    “陛下,您打算全面裁撤掉卫所,却唯独留下都司这一建制,以‘民兵’的形式募集,这和卫所不是一样吗?”
    王在晋眉头微皱,看向崇祯皇帝说道:“还有这卫指挥使、千户、百户等一应职务,也都得到相应保留,却逐步去除掉世袭属性,臣有些不明白,陛下所构想的这套名曰藏兵于民,究竟是何用意?”
    “这个并不难理解吧。”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以后我大明各省所设都司,将全面负责筛选兵源、招募民兵、定期操练、宣传募兵、慰问安抚、颁发功勋匾等诸事,以此充当大明军制的新基石。
    其承载的职权和含义,是支撑大明落实义务募兵制。
    以后大明成建制的诸军,需要招募新卒时,就通过各省都司所募民兵,完成相应的考核后,再招募到各地所设新兵营,接受相应的操练演武,根据各地诸军实际所需进行分配。”
    其实大明现有管控军队的体制,有不少是能通过完善、修订,来直接充当大明的军制框架。
    崇祯皇帝只需在此基础之上,增设一部分新的衙署,调整和理清相应职权,确保该套军制能趋于完善。
    大明都司体系,是大明新军制的基础,以后在省、府、州、县、乡筹建起各级衙署,确保落实所领各项职权。
    五军都督府,是大明新军制的梁柱,以后明确战区、军区、军分区等各级军队建制,统辖不同等级的野战军和驻防军,围绕打仗和准备打仗,逐步促成大明军队的蜕变。
    针对上述这些调整和部署,崇祯皇帝还明确诸多新衙署,考虑到现阶段的局势,并没有向王在晋、黄立极他们讲明。
    毕竟谋改大明军制,是件极为繁琐的事情,特别是大明文官群体死盯着这一块,一下暴露出太多,会引起强烈的反对声。
    就现有能亮出的新军制,王在晋、黄立极他们提出不少问题,而崇祯皇帝同样也一一做出解答。
    比如粮饷、建制、晋升、监察、授赏等诸多事宜,毕竟真要这般调整的话,那必然牵扯到一项核心所在,即是否会造成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事情出现,不过对崇祯皇帝而言,岂会让这些事情发生。
    崇祯皇帝提出军制谋改,是想让大明拥有能打仗的军队,而不是自寻死路,让大明变得更混乱。
    第三百一十二章 效仿明制
    
大明新军制的谋改和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周期,在逐步的平叛过程中,持续的裁撤卫所,不断的凝聚军权,一步步去推动落实,而王在晋和黄立极所肩负的职责,就是立足于现有情况,完善新军制的根底,至于其他的事宜,崇祯皇帝会逐步顺势推动。
    大明迈进崇祯四年,整体局势趋于平稳,不似崇祯皇帝御极之初,到处都是动乱,到处都是叛乱。
    这让大明笼罩的紧张氛围,开始得到相应的缓和,然而大明有所改变时,和大明为敌的建虏,同样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盛京,勤政殿。
    黄台吉神情冷峻,环视殿内所聚众人,当前辽东局势的改变,让黄台吉生出紧迫感,想打破当前的不利战局,八旗内部的改变已是箭在弦上!
    “从天聪四年开始,大金在辽东和科尔沁等地,称得上是节节败退!”
    黄台吉眼神如刀,看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他们,掷地有声道:“特别是辽西和辽南的先后丢失,暴露出我大金内部的很多问题,倘若再继续这样下去,只怕整个辽东都将全部丢掉,等到了那个时候,不止是本汗,包括你们在内,都将是大金的罪人!”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一众贝勒,听着黄台吉所讲的这些,那无不是露出怒容,曾几何时,他们八旗劲旅遭受过这等败绩。
    或许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他们,心里或多或少对黄台吉逐步专制,剥夺走他们所掌部分权柄,实现汗权独尊诸事,存有不满和气愤。
    不过涉及到大金的利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些人,那一个个态度都是一致的,必须把丢掉的东西,再度夺取回来。
    从万历朝那场萨尔浒之战算起,八旗劲旅一次次战胜明军,先后夺取辽左、辽南、辽西等地,抢占数不清的城池和堡所,阵斩数不清的大明军队,屠杀数不清反对他们的辽民,使得辽东这片疆域,被八旗劲旅的威势所震颤!
    黄台吉环视殿内众人,继续说道:“据辽南所潜暗桩来报,李自成在辽南的盖州和复州推行均田,让辽南治下的贱民,都分有相应的土地。
    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
    汉民对于土地的热衷,你们心中比谁都要清楚,而更让本汗觉得心惊的,是李自成创设枢密院和天佑殿,以此来统辖抢夺我大金的疆域。
    像李自成这样的叛军,都能在麾下明确制度,确保所窃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