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清楚天子这般问,潜在的意思是土地兼并,是各地灾情,其实有很多事情,有很多弊政,大明统治阶层的群体,不是不清楚。

    但是清楚归清楚,能不能说,要不要说,敢不敢说,该不该说,就成了很多人所顾忌的因素。

    “朕知道在大明治下,存有很多流民,存有很多破产的百姓。”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想妥善安置这部分群体,以确保地方秩序安定,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土地,都是有主的。

    让他们种了,就会让别的群体受损。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何不能兴办官办诸厂,叫他们集中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养家湖口的钱财呢?”

    李邦华沉吟片刻,皱眉道:“这件事情只怕会很难做。”

    “难做,那就慢慢做。”

    崇祯皇帝也不气恼,微笑着说道:“万事开头难,若事事都以此来搪塞,那治理大明就成了空谈。

    朕也是第一次当皇帝,也是第一次统御天下,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

    朕希望卿家能牢记这一点。

    做错了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的事情,却顽固的坚守,我们都要勇于去披荆斩棘,这样才能叫大明越来越好。”

    了解大明的现状,让崇祯皇帝明白一点,要改变大明的意识形态,要改变大明的诸多观念,唯有将这件事情做好,那大明才有可能改变。

    想办到这一点,就要有人去做实事,他这位大明天子,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些人撑腰。



    第二百四十九章 风起辽东

    

当前的大明朝堂是盘大棋,下好了,能延缓大明倾斜的速度,下坏了,会加剧大明倾斜的效率。

    面对这样一盘大棋,崇祯皇帝想独当执棋者,只可惜文官群体不会同意。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想拔除掉这样的糟粕,并非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陛下,臣出任东阁大学士,进内阁左政,恳请陛下明示,应主抓哪方面的政务?”

    周延儒神情恭敬,作揖行礼道:“臣此前在军机处任职,都是陛下决断,臣才有所作为的。

    这突然去了内阁,有些事情,臣心里难免彷徨,不知该……”

    你这个老狐狸,嘴倒是挺甜的,借着先前在军机处任职,来向朕讨要权柄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面露笑意,看着吹捧自己的周延儒,心里却暗暗冷笑起来。

    温体仁也好。

    周延儒也罢。

    崇祯皇帝是了解的,二人的能力是有,然功利心很强,是彻头彻尾的政客,不能简单归类于帝党。

    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帝党大臣,应当是具备一定眼界,开明,务实,肯干,有公心,能为社稷分忧,为万民谋福祉。

    或许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沾上一两条,但绝不是帝党大臣,毕竟说到底,他们的跟脚是守旧派官僚出身。

    现在一个个都没当上首辅,等有朝一日真当了首辅,那所做的事情,或许还不如韩爌做得好。

    什么特性的人,安插到什么位置上,其实是很有考究的事情。

    “卿家能为朕分忧,为社稷虑,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保持笑意,看向周延儒说道:“朕就是知晓卿家之才,所以才擢卿家进内阁。

    这几日,朕也一直在想,究竟让卿家主抓哪些政务。

    想来卿家在军机处时,清楚温卿所奏廉政公署之事吧?此事当初在朝野间,引起的议论可不小啊。”

    “臣知晓。”

    周延儒忙欠身应道。

    周延儒嘴上这般说,心里却暗暗揣摩起来,难不成想叫他主抓廉政公署?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啊。

    倘若做不好的话,不仅会失去天子的信赖和倚重,而且还会交恶朝中大臣。

    “朕觉得在内阁这边,仅靠温卿主抓廉政公署,还是远远不够的。”

    崇祯皇帝觉察到周延儒的顾忌,神情自若道:“说到底这个廉政公署,先前并没有此等衙署,什么事情都要摸索着来。

    朕也有足够的耐心,看着温卿将此事做好。

    不过周卿也知道,朕一直都很重视吏治整顿,风气整顿,毕竟这些事情做不好,那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僭越法纪等腌臜事,就会层出不穷。

    既然做了大明的官,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不然吃着大明的皇粮,拿着大明的俸禄,算怎么回事?

    所以朕想叫周卿在内阁这边,主抓吏治新规,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一起尽早将此事完善。”

    周延儒:“……”

    吏治新规很早就在朝提出,并且付出相应的行动,不管是责任制和追责制,还是向有司衙署派驻监察御史,亦或京察大计,再或者不定期向地方谴派巡察御史等事,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得罪人的差事。

    从韩继思提出吏治新规后,朝堂之上就没有不骂他的,错非是期间发生的事情太多,早就在朝形成倒韩风潮了。

    现在天子重提这件事情,周延儒就清楚吏治新规一事,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在朝立稳脚跟。

    想起先前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在韩继思试行带队巡察,所上疏弹劾的那批罪官,巡察差事他们都察院办了,但扛雷的却是内阁和吏部。

    要不是崇祯皇帝的冷处理,对朝中部分言官御史,包括有司大臣,上疏弹劾韩继思所为,悉数都留中不发,只怕倒韩风潮也就形成了。

    “卿家,可是有什么顾忌吗?”

    见周延儒不言,崇祯皇帝故作疑惑道。

    “臣…谨遵上谕!”

    周延儒忙作揖应道。

    尽管心中有着诸多顾忌,但周延儒也清楚这件事情,他没有别的选择,毕竟到了内阁这边,若是不能主抓一些具体政务,那就没有权力可言。

    同样都是内阁群辅,像毕自严、徐光启他们,跟何如宠、周道登这些人,是一个性质吗?

    不一样!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手段。

    一个上下思想一致的内阁,并非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韩爌的确是内阁首辅,的确是权柄多了不少,但相对应的内阁次辅,内阁群辅这边,也都会得到相应的侧重,不叫韩爌在内阁一家独大。

    “皇爷,辽前和东江镇两地,呈递密奏。”

    王承恩手捧奏疏,快步走进殿内,在周延儒诧异的注视下,低首道。

    “呈上来吧。”

    本想着再敲打周延儒一番,在得知辽东那边呈递密奏,崇祯皇帝伸手道。

    自从泛辽东战略逐步落实后,或许在收复辽东旧土一事上,大明依旧没占明显优势,但也跟先前有着较大不同。

    辽东将门的势颓。

    建虏八旗的被动。

    各地辽军的进取。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改变。

    现在崇祯皇帝的心里,是一门心思的想增强这种局面,叫建虏八旗陷入混乱,不叫黄台吉率部有序扩张。

    只要这种扩张势头,能够被迟缓或打破,再这般坚守个数年,建虏八旗的战争底蕴,就能被不断消磨掉。

    对付势起的建虏八旗,在内忧外患之下,何必认准正面硬刚这一条路,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逐步蚕食建虏优势,难道不好吗?

    “哈哈…这个李闯将啊,朕果真没看错他啊。”

    翻看着手中密奏,在了解辽南局势,辽西情况后,崇祯皇帝大笑道:“没想到这意外收获,来的还真是够快的。

    王伴伴,即刻召军机处大臣觐见,朕要商榷辽东平叛的大事!”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周延儒见到此幕,心里生出疑惑,李闯将是谁?辽东怎么了?这些疑惑不断生出,叫他想知晓一二。



    第二百五十章 打辽西必须拿下

    

周延儒一步三回首,看着紧闭的乾清宫殿门,脸色有些难看,心情很是沉重,明明知晓辽东那边,出现新的变动,可此时的他,却不能再参与其中了。

    周延儒在军机处任职也不短。

    对军机处所做诸事,都是清楚的。

    不管是流贼平叛,还是建虏平叛,亦或外派分指,再或者京畿卫戍调整等等,军机处所辖职权不可谓不重。

    以‘国朝平叛’为引,军机处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到今天,那所涉足的军机要务众多。

    看似兵部在朝总揽军务,控制着诸多的职权,可实际上早就不是这般了。

    但凡是惊动到朝廷的平叛事宜,军机处都有权管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军机处的地位和职权,都快凌驾于兵部之上了。

    特别是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这批大臣,增补进军机处以后,刘鸿训、李邦华这帮大臣,兼领军机处大臣职务,被外派地方任职,大明的政治格局,已在悄然间发生根本改变。

    权力是争取来的,是靠行动夺来的,不是靠所谓天子威仪,去用言语威胁大臣置换来的,那太有损皇权威仪。

    “辽前和东江镇呈递的密奏,诸卿都看过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盯着眼前的辽东舆图,神情严肃道:“仅从现阶段的态势来看,辽东的整体局势吧,不再是建虏一家独大了。

    至少已经出现新的变动。

    辽东义军这颗棋子,的确是朕先前所派,军机处事先并不知情,且朕还在暗中给予了相应支持。

    现在东江军这边,想趁着绣岩城一带,被辽东义军吸引大批建虏,趁乱杀奔镇江堡,并设法夺下此地。

    朕觉得刘兴祚、金铉他们,所做决断是没错的,如果说能够促成此事,叫建虏从辽西或辽左调兵,就能进一步引起混乱。”

    “陛下,臣有一些不同看法。”

    王洽眉头微皱,讲出自己心中所忧,“倘若东江军的参战,没有能达成这一战前构想,恐对我大明的损失,会很大啊。”

    “王枢辅,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王在晋出言反对道:“辽东义军的真实水准怎样,这确实要商榷一二,不过东江军的实力如何,军机处是清楚的。

    如果说东江军这边,组织得当,筹谋缜密,想趁乱收复镇江堡,完全是有机会办到的。

    诸位不要忘了,建虏这边,自从东江镇开始乘船渡海,不间断袭扰辽南,辽前那边跟着也开始后,围绕辽东的格局,就发生改变了。”

    “没错,王枢辅说的这些,本辅都知道。”

    王洽伸手道:“通过辽前这边,不时呈递的军报来看,围绕辽西和辽左之地,喀喇沁、内喀尔喀、察哈尔等部,的确有不小的动作。

    特别是针对科尔沁草原治下,几方出现不小的异动,甚至科尔沁诸部中,也有一些部族变得不安分起来。

    但是仅凭这些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单方面的笃定,建虏不会从辽左调遣重兵,先围剿这支辽东义军,再合攻出动的东江军……”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听着王洽、王在晋他们的争吵,没有多说其他,谈论军机要务嘛,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军机处想总揽平叛事,确保大明的内部叛乱,尽早出现好的结果和改变,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军机处没有像内阁那样,设立所谓的首辅,而是设立几个轮值的首脑,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大家官职一样,在针对某件事情时,可以不必顾虑其他,各抒己见。

    “本辅倒是觉得刘兴祚、金铉他们,所呈递的军报是好的。”

    黄立极此时说道:“京城相距辽东前线,终究是相隔甚远,对前线局势的变动,不能做到及时掌控。

    就在我们商榷这些的时候,说不定辽东的局势就发生改变。

    辽南和辽左的情况怎样,军机处这边,其实能明确的指导意见不多,但是辽西那边还是可以的。”

    “黄卿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的。”

    崇祯皇帝伸手说道:“现在继续争吵东江军怎样行事,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我们所要考虑的,是辽西究竟能不能打,敢不敢打的问题。

    诸卿心里也清楚。

    当初辽西的沦陷,使得大明在辽地的境遇很被动,这也导致孙卿初镇辽东时,提出修筑建城,稳扎稳打的方针。

    事实证明呢,这一方针太过呆板,太耗费钱财,也致使辽前治下的诸军吧,形成了很多的弊政和问题。”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三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相互间看了一眼,天子所讲的这些,的确是先前辽东的实际情况。

    现在军机处这边,增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