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汉盟可参考欧罗巴各国,所开设的东印度公司模式,以份额来统筹管理,汉盟四成的份额,朕就拿了。

    朕可以保证的是,汉盟从天津这边,能拿到丝绸、茶叶、瓷器等物,需要多少,天津就筹措多少。

    而汉盟这边,每年要从海外贩运回粮食、棉花等急需品,收购的价格,比市价要低上三成。

    这份密旨,卿家可拿回去看看,要不要做这件事情,卿家自行决断。”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崇祯皇帝所提汉盟,纯粹是给郑芝龙一个机会,去解决刘香这些势力,好叫郑颜两家的势力,得到身份上的加持。

    崇祯皇帝觉得郑芝龙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既然现阶段的大明,不具备对外扩张的条件,那索性就获取实际利益,让郑芝龙这一群体,先在海外独大起来再讲。

    有了这个汉盟,那对江南诸省的诸多群体,在私底下的走私海贸,必然会是不小的打击。

    郑芝龙有些晕眩。

    天子所提的这些事情,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不管是官面上的,还是私底下的,那就像是捧住了大义。

    “对了,朕的太子身边,缺一个伴读。”见郑芝龙强压激动,接过王承恩所递的密旨,崇祯皇帝伸手道:“朕知道卿家长子,年龄正合适,且刚接回泉州府没多久吧,就派人送到京城,跟随在太子身边,当伴读吧。”

    郑芝龙的手一顿。

    “若没有其他事情,卿家就早些离京赴津吧。”崇祯皇帝走上前,轻拍郑芝龙的肩膀,说道:“朕对卿家是赋予厚望,还望卿家别叫朕失望,琉球镇这个地方,替朕,替大明,守好了。”

    “臣遵旨!”

    郑芝龙迟疑刹那,心底的海盗习性占据上风,当即抱拳应道:“请陛下放心,臣定不会辜负厚望,替陛下,替大明,守好琉球镇!做好汉盟之事!”

    82中文网



    第二百三十五章 财政缓解

    

召见郑芝龙,特设琉球镇,擢为总兵官,创设汉盟,叫郑森进京为太子伴读,不过是崇祯皇帝的一次交易。

    现阶段的大明,不具备对外开拓的实力。

    大明的海上力量,太差,太弱。

    能够维持泛辽东战略,能够保障福建安定,就算是很不错了。

    不过随着天津开海通商的深入,北上通商的欧罗巴诸国,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增多。

    倘若叫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等国海外势力,摸清楚大明的海上实力,那这帮披着绅士外皮的野蛮者,定然会张来血盆大口,狠狠撕咬在大明身上。

    闭关锁国是死。

    开海通商是活。

    崇祯皇帝必须要未雨绸缪,先行想好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抢时间,是大明各个领域都要做的。

    新政,平叛,赋税,科技,新学,军队,海军……

    单单是能想到的诸多层面,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秩序,来叫崇祯皇帝逐步谋改,特别是天津开海通商,还牵扯到海关税收,经济发展,粮食补给,生产力提升等层面,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做下去。

    看小说上

    所以郑芝龙这个家伙,就被崇祯皇帝拎了出来,先行替大明没成建制的海军,用滔天的富贵,来把守好大明的南大门吧。

    至于日后郑芝龙麾下势力怎样膨胀,那以后再见分晓吧,崇祯皇帝心中并不觉得,个人力量能抵抗住谋改后的大明。

    心有警惕,才能砥砺前行。

    从郑芝龙强压内心喜悦,踏出乾清宫的那一刻,在其不知情的前提下,他就成了大明海军的磨刀石。

    郑芝龙的进京和离京,并没在京城产生任何影响,毕竟朝中的文武百官,对这一名不见经传的人,根本就不了解。

    不过等郑芝龙赴津后,郑芝凤所领水师力量,将增补到辽西麾下,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皇爷,毕阁老求见。”

    王承恩低着脑袋,走进殿内禀明。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随着局势的逐步打开,崇祯皇帝是愈发忙碌了,尽管多数政务,被送到内阁那边,崇祯皇帝所主抓的,是他看重的那些谋划。

    但纵使是这般,依旧是很忙碌。

    “臣…毕自严,拜见陛下!”

    “免礼吧。”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见毕自严的脸上,是难掩的激动和喜悦,眉头微挑起来。

    “毕卿,此来觐见,所为何事?”

    “启禀陛下,臣此番觐见,是禀明户部所征榷税、关税等事,就当前所掌控的情况来看,国库这边,今岁会增收四百多万两银子。”

    说着,毕自严捧起所持奏疏,王承恩见状忙快步上前,接过奏疏,朝御前呈递过去。

    “四百多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一愣,接过奏疏,遂认真的翻阅起来。

    “没错!”

    毕自严难掩激动道:“张家口所开榷关,户部增设国税处,都取得不错的进展,特别是张家口榷关。

    从明确榷关重开,筹建十三行以来,云聚于此的商贾增多,所贩茶叶、丝绸、盐等物规模很大。

    土默特、察哈尔、喀喇沁等诸部草原势力,皆取得了互市的成效,甚至河套那边,也有不少贸易往来……”

    听着毕自严所讲的那些,崇祯皇帝脸上笑意更盛,对于游牧民族的草原势力,对外补充日常所需,是非常有必要的。

    特别是茶叶和丝绸,那一向是草原诸部最需要的,前者为了健康,后者为了信仰。

    万历朝为封锁制裁建虏势力,简单的关闭榷关和马市,不仅叫大明失去一项重要财源,还叫北疆诸镇遭受草原侵袭。

    而范永斗这批汉奸走狗,趁此机会大发国难财,使得建虏非但没有被制裁,还叫大明增加很多支出成本。

    “政策永远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人,方式方法。”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看向毕自严说道:“按照现有的趋势来看,户部这份奏疏,言明今岁能增收四百多万两银子。

    的确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毕卿,你要特别注意一点,有司对榷关的监管,必须要再加强一些,避免铁料、火器火药等违禁品,流出口外才行。

    当然厂卫这边,朕也会安排人手,多多进行秘密巡察。

    以范家为首的八大贼,此等令人憎恶的事情,绝对不能再出现,不然大明重开榷关,就是养虎为患。”

    “陛下英明。”

    毕自严作揖应道:“针对榷关的监管,户部明确了一些新规,甚至将会同都察院,一起参与监管。

    好的政策,想要从一始终,朝廷就不能放松警惕。

    就像军机处那边,裁撤一批京卫,尽管在朝引起非议不小,可在臣看来,这却是惠民利国的良策。

    关键就在于怎样去做。”

    崇祯皇帝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所推动的一些谋改,能得到像毕自严这样的大臣,心里的认可,就代表他走的路,是对的。

    大明,永远绕不过去的,始终都是财政问题。

    现在内帑的银子,是很充沛,但那毕竟不是国库。

    “说的好。”

    崇祯皇帝赞许道:“有毕卿坐镇户部,替朕当好财政的大管家,朕这心里才算放心很多啊。

    当前国朝的收支,依旧是不平衡的,甚至存在诸多的缺口。

    不过现在却有好的改变了,至少国库存银增多,那第一批战争债券,就算是真的到期,户部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崇祯皇帝来讲,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财政问题的压力,不再自己扛着,要分担到有司官员的肩膀上。

    一个人扛。

    很多人扛。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成效。

    至少这样一来,在推行一些新政时,所遭遇到阻力,就不会像先前那般大。

    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的谋改,远比搞什么轰轰烈烈的谋改,要来的更具成效,毕竟既得利益捏在手里,无论是谁,都不愿轻易丢手的。

    跟毕自严的这次交谈,叫崇祯皇帝看到大明财政,逐步改善的好现象,这远比在战场上打一场胜仗,要来的更实际!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丰产

    

银子。

    粮食。

    一直是崇祯皇帝最重视的。

    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溯本求源下,都绕不开这两类。

    包括崇祯皇帝谋划的诸多部署,都需要银子和粮食来兜底,这是保障大明秩序稳定,最根本的事情。

    徐光启眉宇间难掩激动,撩袍朝乾清宫快步走去,平日里恪守礼制的他,此刻全然没这些想法。

    徐光启的官袍和官靴上,沾着一些泥土。

    过乾清门的时候,叫上直亲卫军的健儿,瞧见时很诧异,虽说徐光启进宫面圣很少,但每次觐见,那都是很受规矩的。

    怎这次却这般有失体统?

    “陛下,陛下!”徐光启撩袍快步前行,刚看到乾清宫,就激动的喊起来,“祥瑞,天降祥瑞啊!”

    侯在殿外的大汉将军、内廷宦官等,听到这骤响的喊叫,无不是眉头紧皱起来,循声看了过去。

    不过瞧见徐光启的装扮,无不一愣。

    王承恩手持拂尘,快步走出殿内,瞧见几乎算跑来的徐光启,下意识脱口道:“徐阁老,可是出什么事情了?”

    “祥瑞!天降祥瑞!”

    徐光启伸手说道:“快,本官要见陛下。”

    王承恩一愣,见徐光启这般激动,也不敢迟疑,遂领着徐光启就进殿觐见。

    “徐卿,你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笑道:“说说吧,能叫徐卿这般激动,看来是大事。”

    “陛下!土豆和红薯,丰产!”

    徐光启撩袍跪在地上,行跪拜之礼,作揖道:“天佑大明,在闽地所种红薯,于北直隶各地皇庄,都能适应北地气候。

    特别是土豆,产量更是惊人啊。”

    “土豆和红薯,到成熟期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起身朝徐光启走去,开口道:“说说各地的亩产,此外,那玉米的亩产怎样?”

    自阎应元带回土豆和玉米,再算上徐光启所献红薯,自在北直隶各地皇庄,种下去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就一直在焦急等待。

    大明的粮食危机,想要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单纯依赖海外进口,毕竟这是没有绝对保证的事情。

    特别是北直隶境内,脱产的群体规模不断增多,崇祯皇帝常常感到压力,毕竟不能给他们解决口粮,那大明想提升生产力,终究是昙花一现。

    “启禀陛下。”

    徐光启作揖再拜道:“根据各地皇庄所呈情况来定,土豆亩产均达一千八百余斤,红薯亩产均达一千五百余斤。

    大明所种小麦亩产,均在两百到两百五十斤徘徊,水稻亩产要高出不少,但是想有这等好收成,对土质、气候、水源、虫害等要求极高。

    可是土豆和红薯却不一样。

    根据臣汇总的情况,它们对土质的要求不高,若是能将土豆和红薯,在大明推广种植,那天下再无饥荒!”

    只有这么一点?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土豆和红薯的亩产,没有达到他预期所想,按理来讲,亩产几千斤不是很正常吗?

    不过崇祯皇帝转念一想,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土豆和红薯终究是外来物种,想要达到那样的亩产,需要一代代的培育,优中选优,才能确保产量的提升。

    就当前这种亩产情况,对大明来说都是极好的。

    种植一亩土豆或红薯,赶得上三四亩的小麦,这对于灾害频生的大明,绝对是祥瑞一般的存在。

    人饿红了眼,别说是啃树皮,吃土了,易子相食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那玉米的产量呢?”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走上前,搀扶起徐光启说道。

    “启禀陛下,玉米还没有收割。”

    徐光启欠身道:“据臣的观察,玉米的成熟期还没到,不过就所掌情况来看,亩产也是很惊人的。

    至少是小麦的两倍有余。

    不过具体产量怎样,要等到收割后,去皮称重后才能有所定论。”

    作为明末的农业专家,在农作物培育、种植等方面,徐光启的能力是极强的。

    “这对大明来讲,的确是祥瑞。”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说道:“既然土豆和红薯,在北直隶各地皇庄,种植所取的成效这般明显。

    那代表在北地种植,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北直隶各府县,开始大规模的种植,徐卿今后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