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进行发售时,则再次进行登记造册,并言明所购债券,必须本人,本票,到期兑付,除非本人亡故,可由直系亲卷代持。」

    发售债券的构想,有一项考虑,是崇祯皇帝觉得必须要做的,就是为推行纸币,夯筑相应的基础。

    或许五十年。

    或许一百年。

    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久,但是前期的接受程度,必须要提前谋划,不然日后想要推行此事,恐难度很大。

    在崇祯皇帝心中所想,他这一代能贯彻金本位,明确新币制,就算是极好的了,毕竟金融体系的构建,不是想想那般简单的。

    「臣还有疑虑。」

    管绍宁想了想,继续说道:「若是朝廷发售了债券,为了能叫民间接受,那必然要有足够吸引的利率。

    不然就算有锚定物,可看不到回报价值的话,恐民间的反响不会太强,甚至因为这件事情,还会影响大明国威。」

    对于管绍宁的接连讲明疑问,崇祯皇帝心里没有任何不悦,相反却很是欣慰,至少较真的态度,能确保国税处发展,甚至债券之事,能够向着好的方面推进。

    「那就适当的提升一些利率,叫民间群体见到红利。」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管卿,其实债券一事,并不是就为做一期,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就结束了。

    朕将债券的类目,细分为战争,建设,国库等多种形式,就是要形成定期发放,打造一条稳定的财源收入。

    通过这些在民间募集的钱财,来治理大明,平定叛乱,好叫大明的内忧外患,可以逐步的解决。

    当然这个较高一些的利率,只能明确前三期的债券,后续发售的债券,要逐步的进行递减,回落到合理的范畴。」

    「陛下,这恰恰是臣最担心的事情!」

    管绍宁停下脚步,郑重作揖道:「陛下是否想过,若是一期,一期的对外发售,国库有足够的存银还好。

    可如果说朝廷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无法到期兑付,或者朝廷每年的赋税征收,无法进行平账,到时所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大明国威,甚至严重的话,大明的江山社稷都……」

    说到这里,管绍宁说不下去了,此刻的他,心情很是紧张和忐忑,毕竟所讲的这些,要是惹怒了天子,那就不是免职那般简单了。

    想到这些的管绍宁,更是向天子行跪拜之礼。

    「哈哈,管卿啊,朕就知道,你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这个。」

    见管绍宁这边,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随后弯腰拉起管绍宁,说道:「所以在国税处这边,要增设一个风险评估的衙署。

    如何在合理的范畴内,发售出相应的债券份额,以解决国库的实际需求,切实将这些专项银子,用到实际的地方发展,平定叛乱等事上。

    甚至对外发售的债券所得银子,不能一并入库太仓,国税处这边要另设新仓,避免滥用的情况。」

    其实管绍宁所讲的意思,就是财政赤字,一旦这个赤字,超出了掌控的范畴,就会导致动荡的发生,严重的话,大明无需建虏,无需流寇,自己就会崩盘。

    但是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崇祯皇帝所想的办法,就是小踏步的向前走,边摸索,边总结,一点点前行。

    毕竟想要盘活大明经济,就要叫银子流通起来,一步步的去做,等到他的那些构想和谋划,逐一的落实起来,那内循环的经济秩序,就会越来越好。

    提升生产力的根本,是大家都参与起来,若只是崇祯皇帝领着内厂自己玩,那无疑是一种畸形经济。

    「还有管卿,你无需担心国朝赋税,无法兜底这些发售的各类债券。」

    崇祯皇帝想了想,继续说道:「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就是分隔这种集体性到期的情况。

    具体上述这些份额,该怎样去定,你们国税处具体商榷,除此之外,等关税,商税等税改做好,朕相信国库收入,会有着显着的改变。」

    。小说网



    第一百九十一章 乘风破浪

    

发售债券,就时下的大明来讲,是一种较新的概念,虽说会叫一些人知晓后,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大明宝钞。

    但是锚定物的出现,却又显得那般不同。

    毕竟大明宝钞发行和流通,并没有拿金银作为锚定,而是单凭信誉去支撑的。

    一旦形成滥印滥发的情况,加之对破损旧钞等诸多事宜,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那就会出现大幅度贬值,甚至民间拒绝此物的情况。

    “国丈啊,近期朕忙于政务,也没空闲的时间,来召见你。”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正襟危坐的周奎,说道:“不过今日召见国丈,朕却是有件要务,想叫国丈多多为朕分忧啊。”

    “陛下,您想说的可是发售债券之事?”

    周奎想了想,眉宇间有些顾虑,欠身道:“陛下,关于这个债券,这两日在京城治下,可是引起不小的热议。

    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多数都是不看好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朝廷,想借着债券之名,行宝钞掠夺财富之实啊。”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双眼微眯起来,对周奎所讲只是,他多少能猜测到一二。

    不过这才过了多久,管绍宁所领国税处,尚未拟定好相应章程,京城地界就传的沸沸扬扬了。

    看来朝中有些大臣,不想叫发售债券形成定局,所以就在暗地里传扬此事,想以此引起争议。

    “那国丈是怎样看的?”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朕此召国丈进宫,是为债券一事,然最重要的,却是为汇通票号。”

    “老臣到时觉得债券发售,很好。”

    周奎想了想,开口道:“毕竟朝廷发售的债券,是以田产作为锚定物,就算到期不能兑付,那也能得到田产。

    若是知晓利率多少,算清楚其中获益,觉得有利可图,想来购买债券,应该会不少。

    不过老臣却受此启发,想到汇通票号这边,是否能借助债券一事,换一种名号,对外发售一批。

    时下汇通票号这边,在直隶境内的漕运沿途府县,皆开设起分号,而其他府县,也开设起不少,所收储的银子增加不少,但是”

    听着周奎在此侃侃而谈,崇祯皇帝神情变得古怪起来,好家伙,你个抠门岳丈,道行见涨啊。

    这都能摸到理财的门槛?

    虽说周奎所讲的这些,有些是比较绕口的,可崇祯皇帝却敏锐的听出,这不就是抛出一个概念,发售一批纸片片,然后忽悠人进来购买吗?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玩理财这等东西,摆明就是找事情,玩大的话,以此来暴敛民间财富,那太容易了。

    但是天下熙熙皆因利来,此等利器掌握在私人手里,那做空大明的趋势很大,崇祯皇帝可没有底气,为这样的事情擦屁股。

    不过以发售的债券,来搞一个简化版的债券交易所,算是股票的前身,还是能想想的,但现在还不到时候。

    监察,运营,流通,传播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崇祯皇帝可找不出这些人才。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崇祯皇帝可不希望看到,底子很薄的大明,爆发一场金融风暴,那无疑能摧垮大明的根脉啊。

    “咳咳”

    崇祯皇帝轻咳两声,摆手说道:“国丈,你所说的这些,等以后再说,朕今日召国丈进宫,是准备扩增汇通票号的核心圈。

    尽管汇通票号的发展,的确很喜人,取得的成效很显着。

    然朕也看了不少呈递的桉牍,这距离朕心里所想,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所以朕打算拿出所持一半银股,叫国丈在民间筛选一批可靠,有见识,没有背景的商贾,带银购股。

    以后汇通票号,将明确核心圈为股东会,设立执行董事,各级董事等职务,以带领票号更好发展。

    唯有执行董事和一级董事,具有决策权,而其他董事等职,根据排序,拥有不同层面的建议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汇通票号内部构架基本成型,相应的体系框架,都能稳定的运行和发展起来。

    考虑到日后的布局,加之债券的问世,崇祯皇帝觉得可以叫汇通票号的体量,相应的增加起来。

    仅靠周奎这一核心,支撑起来的汇通票号,多少有些小家子气,这影响的是汇通票号的整体发展。

    最为重要的一点,崇祯皇帝想推行的金融标准,就会相应的放缓脚步,这些都不是其所想要看到的。

    “陛下,若是这般的话,那对汇通票号的发展,包括日后的监察,是否会存在隐患?”涉及到自身利益,周奎表现得很是慎重。

    “所以朕才叫国丈进行初筛。”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呈递到御前的初筛名单,朕会着厂卫进行暗查,只有在朕这里通过了,那才能带银购股。

    国丈有没有想过一点,先前汇通票号的储备金银,就能发展到时下这等规模。

    那这个储备金银的比重,能够扩大数倍,分担压力的股东会成员增多,那汇通票号的发展,是否也能增快效率?

    毕竟能进来的人,皆有各自班底,叫他们的人接受相应培训,通过考核后,相互打散,混编派驻各地,去开设各级分号,那汇通票号的声威,是否就大幅提升了?

    若是汇通票号能够横跨多地,叫地方各个群体心里都认可,那名下的各项业务,包括收储银子,是否就能增加很多?”

    听到这里的周奎,眼眸里泛着光,的确,若真是那般的话,他所持银股,所产生的红利也跟着增加很多。

    “老臣愿为陛下分忧。”

    周奎忙作揖道:“此事应当增加范畴,不能局限于京畿一带,若是有必要的话,可在整个直隶治下筛选。”

    “如何筛选,如何考评,国丈来断。”崇祯皇帝开口道:“若是有合适的人选,当呈递奏疏到御前。”

    “老臣领旨。”

    周奎当即应道。

    对增设汇通票号的核心员额,崇祯皇帝其实并不担心,以后的汇通票号脱离掌控,或贪污的情况发生。

    毕竟有厂卫力量在,作为非官方层面的机构,身为大明天子的他,想要灭掉一些心怀异心者,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这也是崇祯皇帝并不急着,在国朝层面特设该类衙署的原因。

    毕竟凡事都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等依靠着所设汇通票号,达成了自己的构想,那到时再顺势特设官方衙署,一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汇通票号的壮大与否,所开展业务的繁荣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民间经济流通,这间接也影响到生产力提升的相应谋划。



    第一百九十二章 观望

    

成国公府。

    “还真是够稀奇的,定国公好端端的,怎想着来本公的府邸了?”

    朱纯臣的笑意有些勉强,看着徐允祯说道:“若是别的事情好说,但若是涉及朝政,还是免开尊口。”

    自汤国祚、朱国弼这批勋戚,被崇祯皇帝下旨夺爵处死,在京的那帮勋戚群体,不管是在职的,还是不在职的,那心里就没有不畏惧的。

    特别是对朱纯臣而言,天子手段太过狠辣,关键杀汤国祚这些人,还把自己给绕进去了,以至于在勋戚之中,成国公府的声望,受到不小的打击。

    所以对徐允祯的到访,朱纯臣心里生出警惕。

    现在的朱纯臣啊,不管在京卫都督府,还是在朝堂上,那都犹如透明人一般,表现得格外低调,生怕再被天子惦记着。

    没办法。

    汤国祚、朱国弼这些勋戚的死,属实是吓住朱纯臣了。

    反倒是刘炳、卫时泰这些勋戚,被崇祯皇帝所倚重的,不管是在京卫都督府,还是在三大营,都掌握着相应权柄。

    “时下朝堂的事情,谁还敢多管啊。”

    徐允祯端起茶盏,看向朱纯臣说道:“没有赢得陛下的信任,多说,就是多错啊,瞧瞧新乐侯他们,现在这小日子,过得是多滋润啊。

    在京卫都督府身居要职,虽说是个看家护院的活,但却深得皇上宠信,只怕他们私底下啊,没少有人去投效,去拜佛啊。

    不像咱们,先前没揣摩透圣意,连带着府上的进项都少很多,成国公,最近这日子过得不好受吧?”

    说着,在朱纯臣的注视下,徐允祯呷了一口茶,随手将所捧茶盏,放到了桌桉上。

    “直接说来意吧。”

    朱纯臣眉头紧皱,看向徐允祯说道:“别跟本公在这里绕来绕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