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卿家,今日召见你们,就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众人,伸手指着这些奏疏,开口道:“内阁呈递的票拟,朕都一一的看过了。

    这些奏疏吧,很有意思,有拖延很久的奏疏,有近期的奏疏,不过全都在这个时候,呈递到御前来了。

    所言明的潜在意思,也很明确,都是要粮饷的,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叫韩爌、毕自严、徐光启他们,一个个皆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甚至有些人,都下意识低下头,眼神有些闪烁。

    在大明的官场上,揣着明白装湖涂,是必修的技能,毕竟处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很多事情不是个人就能改变的。

    “陛下,国库这边,恐拿不出这么多粮饷,来将这些事情一一解决。”毕自严走上前,作揖行礼道:“若是”

    “朕当然清楚,国库拿不出这些。”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不过内帑这边,同样也拿不出这些。

    韩卿,你来说说,此事如何解决。”

    “臣”

    一听天子此言,韩爌顿感压力倍增,面露踌躇,作揖道,可话到嘴边,却怎样都讲不出来。

    对待这些事情吧,韩爌也觉察到了什么,一些拖延很久的奏疏,才递到他的面前,这背后没人搞鬼,才怪。

    可究竟是谁,却无从查证。

    或者说,不能去查。

    一旦查了,就破坏规矩了。

    规矩,对大明官场来讲,那都是默认的游戏规则之一,谁破坏了,那就会成为公敌。

    上到一个国家,下到一个宗族,在大明这个世道下,对待规矩的恪守,是极为顽固的。

    “都不说话是吧?”

    看着众人沉默不言,崇祯皇帝心平气和,笑着说道:“那朕想个办法,以户部所辖国税处的名义,对外发售一批债券。

    嗯。

    就叫战争债券吧。

    以先前所查的田亩,皇庄拿出部分田亩,作为战争债券的锚定物,分为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四等。

    以不同的利率,作为到期兑付的红利,若是朝廷到期拿不出银子,进行兑付,就以田亩交割,凭票兑付。

    诸卿觉得怎样?”

    债券?

    战争债券?

    韩爌、毕自严、徐光启他们,都流露出惊疑的神情,对待这种事情,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朝廷怎么能向民间借贷啊,这传出去有失体统啊!

    “都先别急着出言反对。”

    崇祯皇帝伸手继续道:“反对之前,若是谁能想出解决的良策,那朕就不做此事,但若是想不到,那此事就这般定了。

    为了支持你们内阁,将这次出现的财政危机解决,朕会从内帑这边,拿出三百万两银子,来购买战争债券,就五年期吧,到期,户部要兑付朕的这批战争债券。”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缺少着太多值得投资的领域,想要叫秩序有所改变,让大明民间经济活性增强,就要开辟出一些以朝廷为背书的领域,幸好这是在崇祯三年,而非是崇祯十几年,朝廷的公信力还是较强的。

    崇祯皇帝要推出债券一事,另一层目的,就是彻底隔开国库和内帑,叫朝堂这边,不再有任何机会,一次次的想将手伸进内帑,毕竟内帑所储银子,是崇祯皇帝提升生产力,所留的启动资金。

    同时大明再遇到财政危急,将不再摊派辽饷,剿饷,练饷,而是定期发售一批回报率较高的债券,或战争债券,或建设债券,或国库债券等等。

    什么事情都是开头难做,只要这个头能理好,那只要大明治下建设,能稳步的向前发展起来,形成良性的财政收入,给予各个群体信心,不出现挤兑风潮,那么大明之后的路,就变得好走很多。



    第一百八十九章 分歧

    

文华殿,内阁。

    「陛下做事,愈发乾纲独断了。」

    韩爌心情有些烦躁,看向眼前诸同僚,皱眉道:「以户部所辖国税处,对外发售债券一事,此等关系重大的朝政,当召集群臣议定。

    特别是户部有司,应当商榷出此事利弊,根据国朝现有赋税情况,再明确是否该定下此事。

    毕竟在此之前,朝廷从没有做过此等事情,若是此事引起非议,那有损的就是大明国威啊。」

    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周道登等众内阁大臣,流露出各异的神情,就天子要发售债券一事,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待这等先前从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内阁这边的意见分歧,还是很大的,像韩爌、周道登、何如宠几人,是持反对意见的。

    朝廷对民间发售债券,纵使有部分抄没的田产,甚至是皇庄名下田产,作为债券的锚定物,以消除购买者的顾忌和担忧。

    可说到底,依旧是朝廷向民间进行借贷,这终究是好说不好听啊。

    再者言,朝廷费尽心思将债券鼓捣出来,并且对外发售出去了,可要是民间的反响平平,那丢的还是朝廷的脸啊。

    「韩元辅,此事不应该这样看待。」

    温体仁想了想,开口说道:「毕竟时下国库这边,的确是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可那些政务,又都是亟待解决的。

    户部这边,毕阁老一直都在掌舵,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远比我们在座的都清楚吧。

    陛下所提债券一事,虽说有些乾纲独断,但那也是陛下心忧社稷,想尽快解决此次财政危机啊。

    若是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或者干脆闹出兵变,到时朝廷就更被动了。」

    别看温体仁对待债券一事,心里多少有些存疑,觉得此事也该商榷一二,但对待天子的决断,他是必须要支持的。

    毕竟他这个内阁次辅,是怎样当上了,温体仁心里最是清楚了。

    「那温阁老是否想过,若这次是这般,下次还这般,下下下次依旧这般,到时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周道登想了想,皱眉说道:「每年朝廷的赋税征收,都是有定数的,一旦陛下所言的债券期限,到期了。

    国库拿不出这些银子,来进行兑付的话,那就需要用锚定的田产,来给那些购买债券的人,进行兑付了。

    这次是陛下拿出抄没的田产,还有皇庄名下的田产,来充当锚定物的,那诸位是否想过一点,若是再有下次,该拿什么来充当锚定物?」

    官田。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场的这些人,心里都想到一个念头。

    但是这官田怎能轻易去动啊。

    此乃大明正赋之根啊。

    「其实这件事情,我等也不必想的过于复杂。」

    毕自严想了想,看向眼前众人,皱眉说道:「陛下所提出的债券之事,不过就是权宜之计罢了。

    若是真能帮助到朝廷,将眼前的财政危机渡过,本辅倒是觉得可以一试。

    毕竟时下的国朝,是怎样一种情况,想必诸公心里都是清楚的。

    纵使想要摊派三大饷,或者增加田赋,以此缓解财政压力,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时间上来不及。

    但是有了这个债券,来作为暂渡危机的替代品,事情就不一样了。

    榷关重开一事,国税处负责的关税,这些若是能够有效运转起来,每年少说能帮助国库增收,四百万两银子。

    这还是最少的……」

    「特设国税处一事,本就在朝引起不小争议。」听到此处的韩爌,皱眉打断道:「现在又多一个债券,恐之后……」

    「韩元辅,我们内阁就是为君分忧的。」

    徐光启此时上前道:「引起争议,归引起争议,但事情不能不办,本辅倒是觉得毕阁老说的没错。

    有些事情,我们不要想的那般复杂。

    难道只有我们难吗?

    陛下就不难吗?

    想想从建虏进犯关内以来,国朝出现多少事端?这些事情,有那些不是陛下在分心去管?

    包括军机处那边,外设出去的前指,一应参与平叛的营校,这部分的粮饷,可都是内帑直接调拨的,从未用过户部一两银子啊。」

    徐光启的一番话,叫韩爌心里有些不喜,说到底,他是内阁首辅,现在责任内阁出现了,群辅的权力也增加了。

    「诸公,诸公,本辅看此事就不必再争吵什么了。」

    钱象坤面露笑意,走上前说道:「债券一事,陛下的态度是明确的,我等在这里争吵什么,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眼下要做的,就是将分内之事做好,至于发售债券之事,应由国税处那边,先行拟定出章程才是。」

    一个意见统一的内阁,并非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毕竟这一任期的内阁,所肩负的就是维稳,不叫诸多的烦心事,堆到他的御前,以此影响他所做的诸多谋划。

    韩爌这个内阁首辅,还是有能力的,但是吧,出身旧官僚群体,所站的跟脚,必然是倾斜于他那一方的。

    韩爌只是大明的大臣,并不是卖给大明了,所以在一些时候,难免就会有摇摆不定的情况。

    而温体仁、毕自严、徐光启他们的作用,就是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能够叫崇祯皇帝的决断,在内阁这边明确下来。

    「若是没有其他事宜,那本辅就先行离去了。」徐光启见状,拱手一礼道:「时下仓场和农科这边,还有些事情需本辅来断。」

    「那本辅也先行告退了。」

    毕自严想了想,开口道:「虽说有债券一事,但有些事宜,还是要再商榷下,以确保各处的安定。」

    看着离去的二人背影,韩爌这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在发售债券这件事情上,他想要言明的主张,并没有在内阁得到认可和共鸣,只怕这件事情要按照天子所想,去逐一的落实下来。

    尽管这的确能帮助朝廷,渡过眼前的财政危机,但直觉告诉韩爌,事情肯定没有所想的那般简单。

    。小说网



    第一百九十章 权重

    

「陛下所言债券构想,臣有一些疑虑。」

    管绍宁跟在崇祯皇帝的身后,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讲出心中所想,欠身道:「臣觉得这些疑虑,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恐对外发售债券一事,非但不能帮助朝廷解决问题,恰恰相反,或许还会危害到社稷安定。」

    「是吗?」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看向管绍宁,微笑着说道:「那管卿,就一条一条的讲,朕逐一进行考虑。」

    此番召见管绍宁,就是为发售债券之事,未曾想事情还没说,管绍宁就讲出这样的话,这叫崇祯皇帝有些好奇。

    「其一,滥发滥售的问题。」

    管绍宁想了想,作揖道:「虽说发售债券,的确能帮助朝廷,在民间募集一笔体量较大的银子。

    但是这个事情,是否会叫地方上,一些官员知晓后上行下效,在辖区内推行此举,若是这样的话,恐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苛捐杂税,甚至比之危害要更严重。

    毕竟发售债券,需要锚定物。

    想叫民间的群体购买,则该锚定物必须坚挺,这般,唯有用土地来定。」

    「这个问题,朕想过。」

    崇祯皇帝笑了笑,拉起管绍宁,边走边说道:「恰恰是管卿所讲,发售债券一事,朕定到你们国税处这边。

    其一,就是为了杜绝地方官府,知晓朝廷发售债券,一些官员将心思放到这上面,毕竟此风一旦主张,将成为暴敛百姓的工具。

    其二,利用发售债券之权,增强国税处的底蕴和地位,只要此事能做好,那为国税处日后的逐步扩编,亦算奠定一些根基。

    其三,有了债券之权后,国税处这边,以后要增设巡查的职权,除了巡查各地所设衙署,各类税目外,还包括债券这一要务。」

    「那民间偷印呢?」

    管绍宁继续说道:「当初国朝刊印发行大明宝钞,本意是想解决银钱不足,缓解财政压力,可随着大明宝钞的增多,民间一些不法者,就将坏心思放到这上面。」

    不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现代所出现的那些,其实在古代都能找到踪迹,甚至做的比现代还要强。

    「对管卿的这一疑虑,朕想了几个法子,可以相互配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崇祯皇帝伸出手:「着武备院这边,研制一种特殊纸张,专司刊印债券底稿,其中再添加明暗防伪,这样能有效避免。

    所定制的债券,移送到你们国税处这边,要先期进行登记造册,明确份额,同时要盖上户部大印,国税处特制官印。

    而在进行发售时,则再次进行登记造册,并言明所购债券,必须本人,本票,到期兑付,除非本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