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站着朱纯臣,听到卫时泰所讲,嘴角露出些许轻笑,你这家伙,还真是什么都敢讲出来啊。
现在谁还敢去提及,和袁崇焕有关的事宜啊。
这一刻,朱纯臣的心里颇为希望,天子能听到卫时泰所讲。
自从汤国祚这帮在京勋戚,被崇祯皇帝以通敌、扰乱朝纲的罪名,全部逮捕并处决了以后。
朱纯臣在京卫都督府的权柄,就随着刘炳、卫时泰他们的擢升,相应的减少了很多。
只可惜对朱纯臣心中所想,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甚至对卫时泰所讲,他也没有听到。
放下远望镜的崇祯皇帝,看着黄得功所领西山火枪营,动作迅速的清理着,发射过的红夷大炮,脸上露出些许笑意。
在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等诸部新军里,论谁以后玩枪、玩炮最厉害,那当属西山火枪营!
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背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负责检校武备院这边,所研制出的枪炮,包括量产出来的枪炮,那经验必然丰富。
西山火枪营所设的随军讲武堂,侧重于炮兵的培养,只需耐心等待几年,等他们完善相应的操炮流程,这里将成为大明炮兵的摇篮。
心里想着这些,崇祯皇帝转过身来,看向情绪激动的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武备院官员。
“武备院所产红夷大炮,要远比先前的厉害很多,这次你们都立下功劳了。”
迎着无数目光的注视,崇祯皇帝开口道:“一应赏赐,皆按武备院所定来办,该赏银子赏银子,该赐田赐田。
不过武备院上下,还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多多取得似今日的成果,特别是在火器一事上,朕亦是很重视的。”
相比较于体积大、笨重的火炮,倘若火器这一领域,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那就能大规模的量产和列装。
燧发枪。
膛线燧发枪。
后膛燧发枪。
倘若能一项项的攻克,能一项项的研制出来,崇祯皇帝甚至能想象到,战场上的大明军队,会迸发出怎样惊人的战力。
不过火器的研制事宜,并非着急就能突破的,现阶段的武备院,尚处在摸索阶段,这期间还要砸很多的银子。
而武备院所领的军器局、兵仗局,涉及火铳生产的诸厂,以生产鲁密铳、鸟铳为主。
周遇吉所领勇卫营。
山西治下的四卫营。
所供应的一应后勤保障中,涉及鲁密铳和鸟铳的火铳供应,便出自西山所建的军工产业。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在宋应星他们谢恩之后,崇祯皇帝伸手道:“今日朕检校所产火炮,心里也生出一些想法。
在我大明军队中,列装了诸多的火炮,像虎蹲炮、百子连珠炮、神威大炮、飞云霹雳炮等等。
不知诸卿是怎么想的。
朕总觉得这么多火炮,太杂乱了,于军队征战期间,想保障后勤补给,无疑增添了很多困难。”
宋应星、焦勖他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凝重,是沉思。
天子所讲之言,他们先前的确没有过多想过。
或者想了,也没过多的涉及。
但是听完天子所讲后,他们也觉察到了这种问题。
“还有啊,朕觉得在火炮这一领域,是否能进行分门别类?”看着宋应星他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比如以虎蹲炮为基准,定下轻型火炮的标准。
以神威大炮为基准,定下中型火炮的标准。
以检校的此炮为基准,定下重型火炮的标准。
在这些标准之下,诸卿多多搜集不同的火炮,多多的研讨,整理并研制出不管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能有着显着提升的各类型的火炮?
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非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事情。
当然这也只是朕的一些想法,具体该怎样做,该定下怎样的标准,该如何从实际进行量产,是诸卿需要决断的事情。”
对待自己不懂的领域,崇祯皇帝的态度是明确的,尊重相应人才的意见,给予他所能给予的支持,包括银子、职权等等。
毕竟自己明明是门外汉,却在旁边胡乱去指挥,那所造成的影响,只会是该领域的发展。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宋应星他们,都陷入到沉思之中,像是指明了先前没过多去想的事情。
研制火炮也好,火器也罢,都要根据战场所需,一切都以实战为前提。
而非单方面的看见射程或威力,从而忽略现实存在的问题,毕竟检校火炮的校场,并非是在真实的战场上。
第一百三十八章 乱世繁华
武备院所做的事情,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到相应成效的,其涉足的诸多领域,都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突破,才能实现厚积薄发。
火炮的发展。
火器的发展。
这只是现阶段的目标。
以后的武备院,要在大明这片神州大地,开辟诸多新的领域,这需要耗费大量钱财,甚至崇祯皇帝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
不过既然选择开启这个无底洞,那崇祯皇帝就会坚定的走下去,毕竟现阶段的大明,也需要武备院研制的成果。
“皇爷,这武备院真是了得。”
陪同崇祯皇帝走着,方正化微微欠身道:“那红夷大炮的威力,果真厉害,若是能多多的生产,用于平叛建虏和流贼事上,那我大明在一些战局上,定能取得胜利。”
“呵呵”
听到方正化所讲,崇祯皇帝笑着摇起头来,但却没有多说其他。
说起来,方正化在行军打仗方面,也算有些见解,不过其只是比内廷太监宦官,要强上一些罢了。
不过和领军打仗的虎将悍将相比,那还是差的远的。
以后大明的新军,绝不能外派监军太监。
崇祯皇帝走进军机处公事房,心里却暗暗说道:叫内廷的太监,去监视领军将领,固然能更稳妥一些。
可一旦在行军打仗上,指手画脚的话,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原有的历史轨迹中,崇祯皇帝派出多少监军太监,可最终换取来的结果,却是坑死多少良臣武将。
像这样的一种错误,崇祯皇帝绝不会再犯。
跟着进来的方正化,见自家皇爷笑而不言,心里难免揣揣不安起来,难道自己的话,有些说错了吗?
“臣毕自严,拜见陛下!”
在方正化思量之际,公事房外,响起毕自严的声音,这叫他回到了现实。
“进。”
崇祯皇帝撩袍坐下,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心中却在想着,此时毕自严过来,是所谓何事?
自设立直隶巡抚后,朝中的局势吧,就变得有些有趣了,或热议,或反对,或沉默,对待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并没有过多去理会。
有韩爌所领的维稳内阁,在自己前面顶着,崇祯皇帝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这一届的内阁,随着一些事情的发生,包括一些谋划的落实,崇祯皇帝逐步给予韩爌他们,相应的权柄和空间。
只要不是涉及内政要务,官员升迁,钱粮等方面的事宜,其他一些日常性的政务,基本上内阁票拟意见,崇祯皇帝都会着司礼监批红。
毕竟要崇祯皇帝分神的事情,就已经够多的了,倘若事事都过问,都刨根问底,那就算是累死自己,都办不好。
抓大放小。
这是崇祯皇帝对内阁的态度。
“陛下先前在宣府镇治下,于张家口所开榷关一事,明确下来了。”毕自严捧着手里的奏疏,作揖行礼道。
“榷关十三行的顺利创设,使得聚集张家口榷关的商贾,是累日增加,榷关的一应运转事宜,表现的都很不错。”
被毕自严这般一提醒,崇祯皇帝想起来了。
前些时日,发生的事情太多,对自己在张家口所开榷关一事,都已然抛到脑后去了。
逮捕查抄以范家为首的八大贼,使得晋地边陲的走私贸易,必然会出现真空,但令人眼红的钱财,定会引起新的群体觊觎。
与其叫这件事情失控,不如朝廷恢复边地榷关,明令禁止对外售卖哪些违禁品,可对外售卖哪些商品。
同时赋予多重监察体系,有榷场十三行,有张家口榷场监察,还有厂卫抽调监察,不说绝对能避免违禁品流出关外,但至少能确保绝大多数,那这件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
毕竟做了这件事情,一来能叫朝廷多一项赋税财源,二来对蒙鞑和建虏,搞搞他们不懂的经济削弱,三来最大程度避免有心人铤而走险。
“这张家口榷场,发展的确实喜人啊。”
看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笑道:“仅榷关十三行这边,所收缴的保障银子,就高达二十多万两。
照这样的趋势来看,随着更多的人,知晓张家口榷关,那都会加入榷关十三行,以便于对外的贸易。”
“是的陛下。”
毕自严微微欠身道:“针对这笔保障银子,除非决定退出榷关十三行,否则是不会退缴的。
倘若张家口榷场,运转的不错,朝廷所得赋税增多,陛下是否能考虑一下,多开几个榷场?
比如在天津直隶州,由户部增设榷场,创设天津十三行,这样对西洋海商交易时,能确保日常管理,还有赋税的征收。”
大明财相开始接受天津开海事了。
不错。
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朕觉得可行。”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不过临海之地,叫榷场的话,多少有些不恰当,不如就叫海关吧。
具体该怎么做,毕卿就多费费心吧。
必要时,可跟天津方面多了解些情况,毕竟涉及到赋税征收。”
“臣遵旨。”
作为崇祯皇帝在北直隶治下,所选定的对外开海要地,天津能否发展起来,会影响到崇祯皇帝不少谋划。
别的不说,单单是粮食储备这一条,就足够了。
现阶段的大明,算是步入到灾害高发期,等再过上几年,会有一场牵扯地域极广、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旱灾,期间还会伴随着各种灾害出现。
倘若大明所储粮食不足,那纵使现在把山陕两地的流寇势力,都给悉数镇压下来,到时也会爆发叛乱的。
“不过毕卿,张家口榷关那边,涉及关税征收,一定要严抓起来。”
崇祯皇帝想了想,对毕自严说道:“现在聚集在张家口的商贾,数量相对还不是很多,可一旦商贾多了,难保出现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的事情。
毕卿是知道的,朕对这类事情很是厌恶,眼下国库什么情况,你这位户部地官,要比谁都清楚。
这么多需要用银的地方,朕不希望看到,朝廷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却便宜了一帮贪官污吏!”
“陛下放心,臣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部署。”
毕自严作揖道:“张家口榷关的大使,包括一应的官吏,两年一换,包括榷关十三行这边,那些所定的管事,五年一换。
不会出现待的时间长了,便生出不该想的想法,与此同时,榷关这边的监察,是直属户部的”
听着毕自严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到底是大明的财相,所定下的这些部署,都是从实际去解决问题的,而非消极应对的,这才是他所要用的务实良臣。
第一百三十九章 钱法尚书
崇祯朝的大明,所暴露出的问题颇多,内忧外患之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个领域的秩序破坏。
盛世承平,乱世动荡。
神州还是那片神州,人口还是那些人口,但是秩序所形成的破坏,对大明来讲却是危害巨大的。
“毕卿,有件事情,朕想了很久。”
崇祯皇帝神情正色,看向毕自严说道:“本朝的钱法,从朕御极登基之初,就定下制钱规格,铸定钱范。
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应是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六十五文制钱兑银一钱。
这本是朕御极所定惠民之策。
然这些年来,各地广开铸局,虽名义上归工部宝源局,户部宝泉局所辖,但各地铸钱规格不一,用料各色,可谓恶民之举。
加之各地私铸成风,这对本朝钱法事,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可谓是极其严重,甚至某些地方,都流通起小钱。”
毕自严眉头微蹙,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天子所讲只是,是他先前就有所了解,但却一直不敢多提的事情。
铸钱在大明各地治下,可谓是极为混乱的存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