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他们去接管赵枢募集的新军,那么赵桓、赵谌父子就算有了可靠的武力了!
不论是抵抗还是跑路,都能有所凭借
而另外一桩事儿,则是提心吊胆的关注北方的一举一动,派出了大量的细作去山东路和荆湖北路打听消息,同时伸长脖子等着赵杞、赵植返回。
从秋天一直等到冬天,眼看就要过年了,总算等着了北方来客和梦寐以求的好消息。
好消息先到了金陵城赵俣、赵杞、赵植三人过淮河的时候,赵桓摆在淮河边上的600里加急,当天就把消息送到了金陵城。
消息好的难以置信啊!
赵楷居然良心发现了!
得知消息后的赵桓,高兴的连着两晚上都没睡着,不过随后他又开始担心了这事儿好的过头了,好的赵桓都不敢相信了。
所以今儿赵俣、赵杞、赵植三人抵达的时候,他连上朝的心思都没有了,直接带着李纲、何粟、耿南仲、张邦昌、吴敏,以及世子赵谌等人离开崇政殿,跑到长江边上的阅江楼上和三个远道而来的大王见面了。
见面之后,也没什么废话,直接就问起了和谈的事儿。
风尘仆仆而来的赵俣、赵杞、赵植三人闻言,都一块儿点头,却没有露出多少喜悦的表情,明显还有事儿没说啊!
“怎地?”赵桓一下就紧张起来了,“三哥儿还有什么条件?”
赵杞、赵植都不知道怎么说,就都瞧着老前辈赵俣。
赵俣叹了口气:“官家想想请大王护送先帝的梓宫以及郑太后还有一众太妃、皇子、公主等人北上。”
赵桓愣了愣,“北上去哪里?”
“当然是去洛阳了”
赵桓的脸皮一下就僵硬了,“去了以后,还回得了江南吗?”
“这个”赵俣不知道怎么回答。
赵杞道:“应该能回来,不过”
“不过什么?”
“三哥儿说”赵植说,“您最好主动行推恩之法!”
“什么意思?”赵桓脸色大变,“他,他想要寡人,不,要朕死吗?”
赵桓误会了,他以为赵楷想弄死他,然后再给他的儿子们推恩。
“大哥,三哥儿不是这个意思,”赵杞连忙解释道,“三哥希望您活着的时候就把家分了,免得”
他不敢说了,因为他发现赵谌阴冷的都快结冰的眼神了。
“六叔,”赵谌一字一顿地说,“我父皇是不会北上的!”
赵植叹了口气:“世子,你父亲不北上,你三叔就要南下来迎先帝梓宫了!”
赵谌的嘴挺硬的,而且也比他爹有种,冷哼一声就道:“那,那寡人和父皇就在金陵城等着他!”
赵植还想说话,边上的赵杞赶忙出来圆场面道:“皇兄、世子,今日小弟和十二哥、十二叔都乏了,不如让咱们先去歇口气儿,有什么明日再说可行吗?”
他这么说,是怕赵植惹毛了赵谌,平白把命送了赵桓的这个长子,可不是按照寻常大宋皇子的标准圈养起来的。
赵谌到了金陵之后,就开始被赵桓以赵楷为楷模进行培养了。
他虽然恨赵楷抢他的皇位,但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和赵楷一样。在私下里,他常常和人说:生子当如赵三郎啊!
就冲这一点,他也许就比历史上的赵构要强一些了。他总算知道想要当好君王,特别是当好一个乱世君王,是离不开军事能力的!
而军事能力首先是勇!
赵楷当年有什么?初出茅庐的王爷,也不见得有多高的武艺,凭什么可以在河北、河东连战连捷?
赵楷凭借的就是一个字儿:勇!
而要“勇”起来,那就得有些武艺,最好再懂一点兵法了。
艺高人胆大嘛!
当年赵楷可以勇,是因为他多少有点武艺。
所赵桓虽然不喜欢赵楷,但是却很努力的把自己儿子培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而历史上的赵构却没有以岳飞或是金兀术为蓝本培养他的养子赵昚
而在赵桓的努力培养下,赵谌看着还真有点像赵楷!虽然脸不是很像,但是身材却有点像,都能称得上魁梧,而且韬武略也都拿得出手。他的武艺甚至比赵楷离开开封府时还强一些呢!军略学得也不错,该会的都会了。
而他和赵楷最像的地方,都是能和一群寒门武人交朋友。赵楷有韩世忠、张俊、李孝忠、岳飞一般好兄弟,而赵谌则和3000少年兵中的佼佼者打成一片。
有了这些少年武士的拥护,赵谌已经成长为赵桓可以依靠的一股力量了。
阅江楼上,赵俣、赵杞、赵植三人都走了。只剩下赵桓、赵谌、李纲、何粟、耿南仲、张邦昌、吴敏等人一起商量对策了。
“父皇,打吧!”赵谌和当年的赵楷一样莽,一上来就喊打,“如果再不下决心打,咱们家的天下就要拱手让人了而且是让人不战而取!”
“打得赢吗?”赵桓看着李纲发问。
李纲一时无言。
赵楷的政治手腕越来越高明了!
这次人家使出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招而且占尽了先机,现在赵桓这边已经处处受制于人了。而且人心浮动、军心涣散,即使勉强一战,也没什么胜算了。可要是不战,赵楷要不了太久,就能连吓带哄的把赵桓在东南的势力挖掘掉。
难道最后还得用上三十六计中的上计?
看到向来最主战的李纲都不说话了,赵桓也有点失望了。而接替赵明诚出任左枢密的何粟则从赵谌的脸庞上发现了浓烈的战意,连忙建议道:“官家,是战是和,咱们手头都得有足够的兵力。臣建议让世子南下两广,主持两广新军训练,同时接管两广路军政之权。”
赵谌并不想在眼下这个时候离开金陵,不过赵桓却马上有决断,对赵谌道:“皇儿,你带着你的人尽快启程不要在金陵城过年了。”
“父皇”赵谌还是有点不愿意,“儿臣要留在您身边!”
赵桓却摆摆手,“你放心父皇是不会落在你三叔手里的!”
第431章 哭哭啼啼去殖民(求订阅求月票)
大宋洪武八年的下半年的天下大势绝对是让大部分人感到惊喜的,自宣和之难以来就纷乱不止的华夏大地,在这年的冬天忽然就走到了两宋归一的地步。
本以为会用一场“赤壁之战”抗拒北宋天兵的南宋皇帝赵桓,居然很窝囊的选择了不战而“降”,自己去了帝号,奉表称臣,当了大宋的吴国王,领有两淮、两江、两浙、两广、福建等十路之地。
虽然赵桓的吴国依旧拥有辽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充沛的财源和相当能打的水陆大军。但是割地、纳贡、称臣的行为,已经极大的打击了南宋上下的人心士气,连一向拥护赵桓的东南士大夫都感到了灰心丧气,不再有人喊打喊杀,而是纷纷打听起了北朝科举的规矩——只要有考试当官的机会,哪怕再难考,大家伙也能有个努力的方向,也就不想那份杀人放火的富贵了
不过在这趋于平静的表面之下,却依旧翻动着汹涌的暗流。
就在洪武八年腊月的时候,北京方面就传来了天子将在洪武九年春南巡山东祭孔的消息!
而这个北宋山东路的版图和后世山东省的版图是不大一样的,山东路和淮东、淮西两路的分界线是淮河。也就是说现在的徐州人、海州(连云港)人、亳州人、宿州人都是山东人!
而山东路转运使司的驻地,也就是山东一路的首府也不在济南,而在赵构原来的首都邳州城。
另外,为了消灭赵构的伪宋而设立的山东路宣抚司现在并没有撤销,山东路宣抚岳飞依旧是山东地方的军政一把手。而岳飞带到山东的几个军,现在也依旧处于高度战备当中。
赵楷这个官家南巡山东也不会没有随扈的军队,加上岳飞节制的几个军,山东路的北宋军队数量很有可能达到二十万之巨!
那么多的军队在山东干什么?
就为了祭拜孔夫子?
当然了,暗流不仅在山东涌动,在吴国的首都金陵城平静的表面之下,一样到处都是暗流。
首先是左右枢密院兵器房所管的“筒锅厂”、“炸壶厂”、“火药厂”、“铠甲厂”、“神臂弩厂”都在日夜赶工,打造各种兵器弹药箭镞。甚至大过年都不让休息,还开出了五倍的工价让工匠们加班加点。
其次是赵桓在腊月头上就颁布了《讨越南教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水陆军都总管经略招讨司,并命王世子赵谌出而抚军,出任都总管,命肃王赵枢出任副都总管,同时还命王世子赵谌宣抚两广,赵谌的老师何粟为两广转运大使也就是说,赵桓已经将两广地方的军政大权,海陆大军,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谌!
赵桓的儿子赵谌可不是普通的世子,他不仅是照着赵楷这个暴君培养起来的暴力世子,而且还拥有全套的全职东宫官。
宋朝原先的规矩就是“怀疑一切”,看谁都像祖宗(赵匡胤),武将得好好防着,文官则不能直接碰兵权,皇子们都要圈养成艺术家,连准备接班即位的储君在坐上龙椅的前一刻,都得圈起来,可不能让太子殿下有一大帮的亲兵、属官,要不然难保太子不会来个黄袍加身
而赵谌则是第一个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亲兵,拥有了全套属官的太子。
这全套的东宫官那可是一大堆的机构啊!有“三太”、“三少”为首的“导师团”。有称为太子宾客的侍从官。有总管东宫官吏、政务的詹事府。有辅佐太子下达号令、传递文书的左右春坊。还有一堆管太子衣食住行的局子。另外什么东宫三寺不是烧香拜佛的寺,而是家令寺、率更寺、仆寺,是管东宫产业的。
除了以上这些文官系统,赵桓还为赵谌准备了一套武官系统——十率府,赵谌的3000少年新军就由十率府统领,每一率的兵力只有300,只相当于一个营,但是却配置了一个将的军官。十率军官全都是武进士出身,而且在新军中带过兵,还有实战经验。
如果再考虑到少年新军本身的高素质,以东宫十率为底子,足以支撑起数万人的大军。
就在腊月二十日这天,赵谌的东宫属官、东宫十率,还有3000少年新军都汇集到了阅江门内的长廊当中。所有人都被好了行装,有些人还有家眷随行,不过家眷们并没有在阅江门的长廊间等待,而是提前上了泊在阅江门码头上的海船。
赵谌则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内的玄武殿中,拜别赵桓和朱琏两夫妻。
赵桓、赵谌、朱琏三人都已经哭得跟泪人儿差不多了生离死别啊!
赵谌这一去几千里的,兴许这辈子都回不来了,能不伤心吗?他好好的一个南宋皇太子,说不定就得变成南洋官家了,这叫什么事儿?
赵桓那就更伤心了儿子跑路了,自己什么时候能跑呢?跑路这事儿他是有经验的,关键就是两点,一是坚决果断不能听那帮官员瞎嚷嚷,那样就跑不了啦!
二是得有人断后!
当年庄宗先帝就是一时犹豫,没有带着群臣强行把赵楷摁在龙椅上黄袍加身,所以才殉了国,要不然现在在金陵城逍遥自在的就是他老人家了。
有了这样的教训,赵桓当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而被他选中的断后之人,现在就坐在他身边哭呢!
对,就是吴国王妃朱琏!
为了让朱琏安心留在金陵城,赵桓这两个月还努力和她牵手,终于让三十多岁的朱琏再次怀上了身孕。
有孕在身,当然不方便跑路了如果生出个儿子,正好用来填赵谌的缺。
赵桓有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赵谌之外,次子赵谨、四子(三子夭折)赵议、六子(五子也没了)赵训,年纪都已经比较大了。赵桓准备把他们一并带走。至于其他的儿子和女儿,则会留在金陵城,交给朱琏照看。
十二个儿子带走四个,就只剩下八个了如果能再生一个出来,正好凑出九个,那么吴王国的九个路正好拆成九个小国,赵桓的九个儿子一人一个国!
也就是说,路要跑,国内的好处也不能放!
赵桓的如意算盘也没谁了。
而被赵桓“委以大任”的朱琏,这个时候则一边哭一边对儿子说和:“大郎你是好男儿,理应志在四方,勿以娘亲为念,金陵有娘亲守着,必无大碍,你在南方要多加保重啊!”
她怎么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她妹子朱凤英写给她的信中,就已经给了充分的保证——赵楷会保证赵桓的子嗣及其后裔的藩王地位即使没有了实权,一个亲王头衔,一份与国同休的富贵,还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赵楷还答应让朱琏留在金陵,继续居住在金陵皇宫当中,还可以拥有赵桓的封桩库所持有的全部产业只要每年给赵楷分个三百万红利就行了。
所以朱琏现在还是比较安心的,也愿意在赵桓、赵谌两父子离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