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种-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耕民族的迁徙和生产是没有办法同时进行的,如果他们一直处于迁徙状态中,那生产就基本停止了。一百多万人只流动抢劫而不生产,不成了流寇了?
    所以李仁礼和曹勉在打下足够的地盘后,就开始效仿唐制,实行国族均田府兵制了。
    斜保又道:“一百二十万国族散在碎叶、龟兹、疏勒、于阗、高昌等五镇地盘上,平均一镇不过二十四万。而五镇地盘又辽阔非常,所以国族一分出去,力量就分散了。”
    其实造成西唐力量分散的原因不仅是分散国族、建立军府,还有一个节度使封建——这个不方便评说,所以斜保干脆不提。
    而西唐的节度使封建,其实也不是唐制,而更接近西周封建!
    所谓的节度使司,其实就是诸侯国!
    在节度使之下,还有府主(军府之主)和堡主(军堡之主)这两级封建领主,以及位于这套封建体系基层的府兵。
    这套封建体系的优点是直接扎根到基层,可以搞夏君夷民——佛教加上儒学的教化能力是不大够用的,也就只有这种夏君夷民的路子能在天方教的地盘上扎根了。
    不过话说回来,十字教的“大板牙”当年教化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人民时,靠得其实也是一群野蛮的卡斯蒂利亚骑士去扎根而且还驱逐了大量的摩尔人和犹太人。
    而夏君夷民的缺点则是力量容易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对大食国的“塞尔柱幕府”形成致命打击。
    完颜斜保笑道:“不过正因为西唐国族分散后无力进取河中,所以李仁礼、曹勉才希望咱们去帮忙这就是咱们的机会,不容错过啊!”
    其实西唐也不是真的无力进取河中,而是无法消化河中现在西唐的一百二十万国族分成大约二十万户,其中约三分之一分布在碎叶镇,也就是不到七万户。
    也就是说,李仁礼、曹勉随时可以调集七万精兵入侵河中!
    这个数目和桑贾尔苏丹的嫡系武装人数也差不多了,而拥有炸壶、火锅炮、牦牛弩(神臂弓)、铁鹞子骑兵的西唐军战斗力无疑更加强大。打赢野战没什么问题,攻破一些大城市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却没办法消化因为此时的河中还没有被蒙古人蹂躏过,生态没有崩溃,可以养活的人口很多!
    如果西唐把河中之地全占了,那么他们的一百二十万国族全都搬过去也不一定能压住局面。
    “斜保,”完颜宗干笑着问,“那你和你爹一定准备得差不多了吧?什么时候可以出发?”
    “准备得差不多了今年秋天,马儿膘肥体壮的时候就能出发了!”
    完颜宗干给兄弟宗弼递了个眼色,“要不要咱们也出点兵?”
    “好啊!”完颜斜保笑道,“小侄和爹爹正愁兵力不足呢小侄和爹爹最多只能凑出二十八万部众,其中战士最多六万,这还是算上辅兵的数目。”
    六万金兵加上七万唐军,总共十三万大军好像还是少了一点!
    完颜宗干笑道:“那咱们再凑一点,给你们父子再加四万,凑个十万之数!”
    “大哥儿只肯交出半个荆湖路,其他的地盘都要捏在手里,而且臣弟还听说大哥儿准备募兵十万用于在两淮布防,看来大哥儿还没有死心啊!
    另外,臣弟还听说大哥儿已经封五哥儿为安南宣抚使准备对安南国用兵了!”
    “何止是用兵,大哥很可能会把五哥儿封去安南为王,这样他就能派金陵王去掌握水军大权了!”
    北京路,顺天府,瑶池宫。
    赵楷这个时候已经见着了从金陵城返回的赵植和赵桓的使者赵杞了。
    他们俩给赵楷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和一个不好不坏的大消息。
    好消息是赵桓答应当吴国王了虽然只肯交出半个荆湖路,但总归让大宋在名义上统一起来了。
    坏消息则是赵桓继续扩军备战,一副要抗拒朝廷天兵的架势。
    而不好不坏的消息则是赵桓终于决定收复安南失地了而且还派出和赵楷暗通的赵枢为主帅,似乎还给出了表赵枢为安南王者的条件。
    赵楷笑道:“他肯当吴国王,总归是一件好事情地盘少交就少交了,朕总有办法可以收他的地。
    六哥儿,朕就把荆湖南路转运使的差遣交给你吧!荆湖南路的官员,尽可能留任,税赋也尽可能保持不变。”
    “三哥,您这是”
    “三哥,大哥儿可是在备战啊!”
    赵植、赵杞看来都识破赵桓的阴谋了,不过赵楷却不知为什么,似乎准备接受赵桓的条件
    赵楷笑道:“大哥儿扩军也许是为了征伐安南安南世为中国之土,应该要收复的。若五哥儿能平了安南国,朕自当封其为安南国王,使之永镇安南!”

第428章 大哥该送咱爹回中原了吧(求订阅求月票)
    “官家,不可啊!”
    “官家,吴国王僭越称帝将近十载,如今又想将东南富庶之土都捏在手里,其心可诛啊!”
    “官家,若是能把东南之地割成十几分也就罢了,现在封个大吴国吴国有两淮、两江、两浙、两广、福建整整九个路,户口、赋税只怕比朝廷所辖之地都多!尾大不掉啊!”
    “是啊!官家三思啊!”
    “官家,不能答应吴国王,臣等愿为官家踏平江东!”
    “臣等愿为官家收取东南半壁!”
    当赵楷将自己准备大体上接受赵桓所提投降条件的决定,在瑶池宫大殿上宣布之后,整个大殿就被一片喊打之声给淹没了。
    大臣们都炸锅了,本来想得挺好,去东南发一笔横财。现在怎么就不打了呢?
    如果赵桓无条件投降,被“请”到北京当个富家翁,天天提心吊胆活在祖传牵机药的阴影中也就罢了。可现在赵桓是以领有两淮、两江、两浙、两广、福建九路之地的条件“投降”的。
    这条件已经不是优厚了,而是在姑息养奸了!
    当然了,赵楷底下的大臣也没什么大善人,他们个个都心存奸诈,哪里会真的相信赵楷会姑息赵桓?就算有兄弟情深这回事儿,也和他俩挨不上边啊!
    朝中谁不知道,他俩就十几岁就开始斗,三十几岁的人都斗了有二十余年了哪儿还有什么兄弟情啊?
    而且赵楷、赵桓之间的这场斗争还是赵楷挑起来的,赵楷一个庶出的次子,居然想和嫡出的长子争夺继承权。
    这是好人能干的事儿吗?其实赵楷自己都知道这事儿不对,所以他一直声称“重开大宋”,而不是继承皇位。
    所以赵楷现在一定是假装当好人,而要让下面的大臣们当恶人当就当吧!大家都是忠肝义胆的忠良,配合官家演一出又有什么不可以?
    赵楷看见底下的大臣都喊打喊杀的,脸色也阴沉下来了,然后重重的嗯咳了一声。
    底下的大臣知道赵楷要说假话了,赶紧都收了声,眨巴着眼睛看着赵楷,想听他怎么骗骗赵杞和赵植。
    赵杞和赵植现在也在瑶池殿上立着,他们俩现在都是赵楷的大臣了。赵杞原本是南宋的大臣,现在已经“跳槽”加入了赵楷的朝廷,封了荆湖南路转运使兼知鄂州。赵植现在是东南宣谕使,相当于“内交大臣”唔,很重要的官职啊!
    赵楷很生气的看着底下的大臣,沉着声道:“吴国王乃是朕的手足兄弟!朕如果对吴国王用兵,便是手足相残,朕于心何忍?如果朕真的这么做了,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朕?先帝在天之灵,又会如何看待朕?你们难道要朕当个无情无义的暴君吗?”
    大臣们都很羞愧啊,原来赵楷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仁君!
    他们一直都以为赵楷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当然了,在臣子们眼中,赵楷是个讲道理、有原则的暴君!
    而赵桓根据赵楷的道理和原则,就应该被剥夺领地,抓到顺天府圈养起来。
    道理很简单,赵桓坐拥东南十路(算上荆湖南)富裕繁华之地,整整八年都不发一兵北伐中原,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祖宗之地被胡虏铁蹄蹂躏。就这罪过还不够大吗?
    真要论起来,赵桓的罪过比赵构还要大,赵构都给弄死了,赵桓还想好过?
    看到臣子们都羞愧的说不出话来了,赵楷又叹了口气,对众人道:“现在先帝的梓宫还在金陵,朕之嫡母郑太后也在金陵由吴国王奉养,朕的兄弟姐妹,大多也居住在金陵朕如果发大兵讨伐吴国王,刀兵之下,难免玉石俱焚。如果先帝梓宫被毁,郑太后和朕的兄弟姐妹都没于乱军,朕心何忍?”
    赵杞、赵植都使劲儿点着头——金陵城不仅有赵佶的棺材和填房老婆,以及一堆赵楷的兄弟姐妹,还有嫂嫂朱琏呢!
    赵桓这个大哥不是好东西,可嫂嫂却是好的!
    下面的大臣听了这话,都是眼前一亮,全都知道这戏该怎么演下去了。
    只看见接替出任山东路转运使的赵榛出任大宗正的燕王赵俣出班上奏了。
    赵俣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二子,是赵佶的亲弟弟,也是赵宋皇室的老长辈其实也不是很老,不过五十出头的年纪,但看着有点干瘦,精神不是很好,和他哥赵佶不是一个种。
    “官家,我家祖陵向在洛阳永安,先帝之山陵在不久之前也已经完工,可是先帝之梓宫却停在金陵,迟迟无法入土为安,实在不妥老拙愿为官家走一趟金陵,迎先帝梓宫北上永安皇陵安葬。”
    赵俣一挑头,下面的人马上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带话题了。
    赵俣的弟弟,入京述职的洛阳留守、山陵使越王赵偲也站出来说话了,“官家,郑太后和先帝的妃嫔,还有诸皇子、公主,现在都居住在金陵,极为不妥,应该让吴国王早日送他们北上,可以先让他们住在洛阳,等顺天府新城建成后,再把他们迁移到顺天府。”
    赵楷轻轻点头,“是该请先帝的梓宫和后妃,还有朕的兄弟姐妹们北来了。不过先帝梓宫北上那么大的事儿,应该交给谁负责呢?”
    赵俣笑道:“当然得由吴国王亲自护送了!吴国王是孝子,孝子送亡父的灵柩返回家乡入葬祖坟,那是理所当然的!”
    赵偲也连连点头,“对,对,应该由吴国王亲自护送,此乃天经地义!”
    两个王爷一唱一和的就给赵桓设了个套,下面的大臣们紧接着也附和了起来。
    “二位大王所言极是,吴国王理应奉先帝梓宫北上!”
    “吴国王若是孝子,就应该如此!如果他不肯奉先帝梓宫北上,那他就不是孝子了”
    “官家,吴国王若不来,臣愿提十万兵,请他北来!”
    “韩良臣!”赵楷轻轻的瞪了说要领兵十万去请赵桓的韩世忠一眼,然后就对赵杞道:“六哥儿,你莫听韩良臣胡言,即便大哥儿不来,朕也不会派韩良臣带兵去抓他来的。”
    那派谁去抓呢?
    赵杞心说:不会派岳飞吧?
    赵楷温言道:“大哥儿如果不方便奉先帝梓宫北上,那朕辛苦一下,亲自去金陵迎先帝梓宫和郑太后北归如何啊?”
    哦,自己去抓!岳飞那么凶,已经弄死一个赵构了,难道还要他去弄死大哥赵桓吗?
    自己的大哥自己抓不给别人添麻烦,真是好兄弟啊!
    对于这样的事情,赵杞当然是赞成的!
    “三哥儿果然思虑周全,”赵杞笑道,“大哥儿久病之躯,实难北上千里,还是三哥儿去金陵迎奉先帝梓宫为上。”
    他这话说的边上的赵植直皱眉头。什么叫“实难北上千里”?抓到以后不押着北上,难道就地喂牵机药吗?
    赵楷却点头道:“这样也行,六哥儿,十二哥儿,十二叔,你们一起走一趟金陵,把这事儿和大哥儿说清楚。
    另外,再和大哥儿说说交割荆湖南路之地和转运贡赋北上的安排过去有一个六路大发运使司管这事儿。如今是不是应该设一个吴国大发运使司?现在国都迁到了顺天府,漕运又不通。一年上千万贯的财货必须海运,海运又得从金贼的家门口过,没有吴国的海军护航可不行。所以这个大发运使司,还得朝廷和吴国合办。”
    有阴谋!
    赵杞、赵植马上就闻到阴谋的味道了!
    赵楷这是要借助设立吴国大发运使司的机会,在吴国内部搞渗透,特别是要渗透吴国海军啊!
    吴国最有价值的资产其实还不是东南九路的工商业,而是海军!
    因为吴国的工商业就算被府兵们抢一把,也就是一个元气大伤罢了,还是可以恢复的。
    但是吴国海军要跑了可就麻烦了历史上一个盘踞海岛的海贼政权郑明,就折腾了大清朝几十年,到最后祭出了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海禁大招,彻底摧毁了东南航海和沿海大片富庶地区,才把仅有十几万人口的郑明搞死。
    赵桓的世界第一海军要溜出去当了世界第一海贼,赵楷得费多大的劲儿才能把他们摆平?
    说不定等摆平世界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