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了!”孟海转过身抱拳道。
随后他二人便往元阳方向赶去,而杨青则和手下人继续吃东西。
“杨哥,这两个家伙还挺有本事的,居然能从城德来到元阳!”一旁有士兵赞许道。
杨青喝了一口面汤,徐徐道:“看得出来,这两人必是历经艰险而来,所以我才让他们管好自己嘴巴,否则必给自己招祸!”
再说孟海二人,在远离码头之后,他们看见了大片已被收割的麦地。
果然这一路走来,他们一个丧尸都没遇到,反倒被巡逻的兵卒拦下过一次,经盘问后才给予放行。
他二人走了约莫十几分钟,才最终来到了元阳北门。
此刻北门处,有马车载着一车的粮食往城里去,而城内则由空马车出来。
城墙之上是戍守的士兵,在高大城墙的保护下,城内必然是安全的。
“大哥,咱果然来着了,元阳城还在!”马山十分激动道。
孟海压住心中喜悦,朗声道:“走,咱们入城去!”
第207章 作坊
元阳北城一处作坊外,附近两条街都已被戒严,几顶轿子此刻正停在外面。
最前面的轿子是规制最高的,足足有十六个人来抬,其余四顶都只是四人抬的。
轿子被压下,霍安在一旁掀起了帘子,便见赵延洵从里面走了出来。
而其后的四顶轿子,则分别是两位长史和两位枢密使。
作坊大门外,一批官吏正等候在外面,见赵延洵出现后全都跪拜行礼。
“参见殿下!”
“免礼!”赵延洵平静道。
众人这才起身,然后分别让到了两边,将通往作坊内的道路让了出来。
林大贵下辖的殿前卫士兵,则已经早早守在大门处。
“走吧,进去看看!”
说完这话,赵延洵直接迈步往前走去,其身后的四人则快步跟上。
这次过来视察,除了身后的这四人,赵延洵没有带更多的官员。
如今收成忙,官署各部都事务繁多,多数都脱不开身。
“成卿,这是你的地方,还是你来带路吧!”赵延洵停下脚步道。
成文光上任右长史,工正所便在他的麾下,而此地便是工正所下的作坊之一。
虽是新官上任,但成文光却也准备充分,对这处作坊了解全面。
“殿下有命,臣岂敢不从……殿下请往这边!”
说完这话,成文光便让到了一侧,邀请赵延洵往前赶去。
首先赵延洵被带到的,还是作坊里的甲胄生产处。
犹豫城外丧尸被扫清,外面的竹子大批量被送进城内,让竹甲的产量有了提升。
赵延洵现阶段的目标,就是保证所有兵卒甲胄供应,这对工正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和之前一样,赵延洵先是观摩了作坊制作,然后被请到了仓库。
只见仓库里面,已经存有四五百副竹甲,就在这两天便将交付枢密院,然后配发到全军去。
看完了甲胄生产,赵延洵下一站到了兵车制作地,这里同样也紧锣密鼓忙着。
同样的,在城外木材供应充足之际,兵车的制造也全速展开。
“殿下,如今每日最快可以组装两辆车,唯一制约其速的……便是木材供应!”
制作兵车的这些木头,对木材外形要求较高,必须要长直粗三样俱全才行。
“只要全力制作即可!”赵延洵淡然道。
如今往城外派出的兵车,已经足足有四十多辆,分布在元阳周边关键节点。
只不过,越往外想要扩大地盘就越难,因为战线给拉得太长了。
丧尸今天被清干净,明天便又冒出一样多的,所以这活儿已经非常不好干。
在看完了兵车后,赵延洵便来到了另一处作坊,他今日其实是专程为这地方来的。
因为这处作坊生产的,乃是最为欠缺的弓和箭。
也正是在打出城后,可以从城外获得更多丰富物资,制作弓箭才能被提上日程。
当初他离开京城时,带来的工匠之中就有会制弓技术的,而且还是一顶一的大师人物。
可惜再好的大师,没有好的材料也做不出优秀的弓。
所以现在作坊内的弓,射程上表现比较一般,比不得匠造局制作精弓。
此刻赵延洵手上,便拿着一把新做成的弓,正听工正黄忠长细心讲解着。
弓身是有木头和竹子制成,弓弦则是由麻绳顶替,按照黄忠长的讲述,这玩意儿有效射程近三十丈。
赵延洵轻轻拉了拉弓弦,他对三十丈的有效距离表示怀疑,所以他便让一旁的林大贵来试试。
于是众人来到了两处院子间的巷子里,这里距离足够长。
巷子一侧被摆上了靶位,相距三十丈处,林大贵已张弓搭箭。
虽然他不是专业的弓箭兵,但对射箭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此刻倒也有模有样。
而此刻,一旁的黄忠长显得有些紧张。
虽然他确信射程能达标,但事情就怕万一,所以他在心里祈求不要出意外。
“嗖”的一声,箭矢如电光般射出,下一刻直接命中了靶子。
虽然不是正中靶心,但箭矢颤颤巍巍钉在靶子上,对工正所的人来说就是成功。
很快,两名侍卫将靶子抬到了赵延洵面前。
上前一把,赵延洵亲手将箭矢拔了出来,箭矢入木足有一寸深。
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让赵延洵满意,往后总算可以升级弓箭兵了。
“不错!”赵延洵赞了一句。
然后他紧接着问道:“这些弓弩,一批可以做多少?”
工正黄忠长便答道:“回禀殿下,弓箭要求技艺较高,所以其产量不高,每一批最多三十张!”
“多长时间可以制作一批?”
“大概半个月,其间有多道技艺,务必精益求精!”
如此说来,这简简单单的弓,也不是看起来那般简单。
“让工匠们认认真真做,也不必急于求成!”赵延洵淡然道。
弓虽重要,但也不是那么紧迫,但这东西必须要有。
“再去里面看看,都有那些工艺!”赵延洵笑着说道,看得出他心情很好。
然后在场官员们,全都跟着他进了作坊内。
里面的工艺种类繁多,赵延洵要全部过一遍,中间要花费大量时间。
站在稍远一些位置,成文光看了一眼身旁的黄忠长,便道:“本官说过不会有意外,你算是白担心一场了!”
“大人,卑职这个位置,说是王府最提心吊胆的也不为过!”
“每日都有各类生产要督促,而且还要保质保量……难啊!”黄忠长忍不住倒苦水。
他说的确有道理,在长史司诸部门中,工正所的任务量是最大的。
“你也别太憋自己,有什么事都要说出来,本官这个做上司的,都会体谅!”成文光笑着说道。
这话有拉拢之意,对这位新上司抛来的橄榄枝,黄忠长毫不犹豫的把握住。
“多谢大人!”
关和泰从未对他说过这些,如今能有一个体谅自己的上司,黄忠长求之不得。
都是为王府办差,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一点呢!
“今天可谓大开眼界,小小一张弓竟有如此工艺,你们都很能干!”
听到赵延洵总结式发言,成文光与黄忠长立马围了过去,他们怎能缺席赵延洵讲话呢!
第208章 安顿下来
再说孟海两人,经过反复说明情况,确认他二人没有被感染后,他二人直接才得以进了城。
进了城事情还没完,他们被两名小吏带走,来到了专门登记身份的地方。
在报完姓名,以及其他一些基础信息后,他二人被发了一张牌子。
这是一张竹牌,上面刻有他们的名姓名,以及相貌高矮信息。
“这位大人,我想觐见王爷,还请大人帮忙引见!”孟海收起牌子说道。
听到这话,两名吏员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其中一名吏员嘲讽道:“见王爷?亏你也想得出来,你以为是个人都能见王爷?”
“王爷日理万机,如果是个人都要接见,恐怕日夜不休都见不过来!”
听到这话孟海急了,如果见不到雍王,他的一些建议就无法得到落实。
“大人,我是真有要事面见殿下!”
“行了,别跟我这儿磨嘴皮子了,你一个小小总旗能有什么要事?”吏员坐回了椅子上。
随即,另外一名吏员开口道:“别说你了,这段时间被救进城内的,那个不说自己有何等关系,要如何如何的还不都是空架子!”
“给你安置了住处,再从这里领三天粮食,趁这三天把城里的规矩熟透!”
一旁的马山的紧接着开口道:“那三天之后呢?我二人岂不是断粮了!”
“三天之后,你们就得出城劳作,如此才会供给粮食,城里可不养闲人!”
“女人孩子怎么办?他们也要出城劳作?”孟海反问道。
“每家只出一丁,劳作之后供给的粮食,就足够一家人生活了!”
瞧了一眼孟海二人,吏员才接着道:“你俩这体格,干活儿肯定是一把好手,劳作后供给的粮食会有富余!”
听了这话,马上高兴得不行,如此说来他把家人接过来,便能保证生活了。
“这都是王府定的规矩?”孟海问道。
“不然谁有这个能耐?王爷有好生之德,不但庇护城内百姓,而且还给了大家活路!”
“多谢指点,那我兄弟二人便先找住处,把自己安置好再说!”
“去吧!”
与两名吏员告辞后,孟海才带着马山离开。
两人走得远一些后,看到街上游走行人,孟海停下了脚步。
元阳果然没有陷落,在这里居住才是长远之计,要把兄弟们接过来。
这是孟海新的目标,但这一目标要实现可不容易。
虽然那两名吏员说,王府的军队在城外到处救人,但其辐射范围相交于整个元阳府还是太小。
这样一来,孟海就需要另想办法。
要么请王府专门派兵去水沟村,要么自己乘船返回村子,召集村名造筏子从水路迁至元阳。
这两种方法并不冲突,孟海决定先尝试依靠王府。
“大哥,元阳比水沟村可好多了,要不咱们这就回去,把兄弟们都接过来!”马山忍不住道。
“先不着急,在这里待上几天,看看这边情况再说!”孟海保持平静说道。
想把情况摸清楚,搞懂在此处生存的规矩,在谈接家人的事也不迟。
看了一眼木牌北面的地址,孟海不由说道:“走,先去南城,看看分的房子!”
他二人这才继续往前,沿途遇到了不少人,大都是行色匆匆的。
正当他们沿着街道前行,不远处却赶来一批兵卒,分列道路两侧站起岗哨。
这场面孟海很熟悉,必然是某个大人物到了。
“嘿你们两个还愣着做什么,挡王爷车架是找死吗?”
身侧传来的声音,让孟海二人醒转过来,然后迅速让到了街道边。
“新来的吧,这般的没规矩!”说话的是一个老头儿,身旁正放了一捆竹子。
这些竹子是他新领回来的,要拿回家去消成篾条,交付工正所就能换粮食。
“老丈,真是雍王殿下车架?”孟海问道。
“那还能有假,一会儿殿下仪仗来了,你就老老实实在这儿待着,之前便有新入城的年轻人不知轻重,闯进街上被王府侍卫当街斩杀!”
听到这番话,孟海当街拦驾的想法被打消。
没一会儿,果然有几顶轿子过来,当先的那个规模最大,足足有十六人来抬。
“都这时候了,这位雍王殿下还挺会享受!”马上低声嘀咕道。
谁知听到这话,一旁的老头儿立马瞪着眼道:“你这厮要是再敢乱说,我老头子非揍你不可,王爷也是你能编排的?”
被老家伙教训,马山心里很不得劲儿。
没等他辩解,孟海便按住了他肩膀,示意马山不要回嘴。
“老丈,我们初来乍到,您多担待!”孟海陪笑说道。
“我老头子啥都能担待,但谁要和王爷过不去,我就跟他拼命!”
“是是是,我们错了,我们错了!”
孟海多番致歉后,老头儿没有多加为难。
士兵,官吏,百姓都打心眼里对这位雍王尊敬又加,这对孟海来说恰恰是好事。
这证明雍王爱民爱兵,生活在这种君主治下,才不会有欺压和压迫。
“王爷万岁”
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顿时引来了一阵附和,雍王万岁响彻街道。
外面发生的一切,轿子里的赵延洵听得清楚,对此他并不感到新奇。
如今他在元阳已经被神话,对他这位被上苍选中来拯救苍生的人,城内军民已尊崇到了极致。
而在街上的孟海二人,被声浪冲击到了心灵,百姓们对雍王的尊崇,还在他们的